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科红扇贝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入红壳色海湾扇贝,通过定向选育,成功培育出的红壳色中科红扇贝新品种。经山东试养,与原先养殖的海湾扇贝相比,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肉柱大、效益高、适温性广等优势。为了探索中科红扇贝是否适合东海混水区的养殖,我们特引进了该新品种进行试验,旨在为东海混水区浅海养殖增添一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2014年7月分别以江苏红壳色文蛤(Meretrix meretrix)原种、子一代中的红壳色文蛤和普通壳色文蛤为亲本建立子一代红壳色文蛤群繁选育系RF1、子二代红壳色群繁选育系RRF2和对照组CG(control group)。对各群繁选育系的受精卵直径、孵化率及壳长生长进行测定,并对各群繁选育系壳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各群繁选育系受精卵直径、孵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期日生长率RRF2RF1CG,RRF2、RF1壳长显著大于CG(P0.05),此阶段红壳色文蛤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附着后,日生长率RRF2RF1CG,壳长RRF2RF1CG(P0.05),表明红壳色文蛤具有生长优势,且子二代红壳色文蛤生长优于子一代。文蛤稚贝壳色清晰稳定后,对各群繁选育系、家系进行壳色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群繁选育系RRF2、RF1、CG中红壳色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91.43±4.36)%、(75.73±4.03)%、(0.67±0.42)%。子二代群繁选育系RRF2中红壳色比例显著高于子一代群繁选育系,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壳色得到纯化。  相似文献   

3.
为检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性能,连续比较了同等养殖条件下选育系F_3和自然对照组CG的生长情况,并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Brody 4种非线性模型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参数进行生长模型构建,以研究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在浮游期、稚贝中间培育期和塘口养殖期内的生长均显著快于对照组CG(P0.05),F_3的平均日生长率均大于CG,490日龄内F_3的壳长相对于CG平均增长率为34.05%。塘口养殖期间,6~9月是F_3生长最为快速阶段,且F_3较CG的粒重增长率在98.27%以上。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和粒重之间遵循复合曲线Y=9.028×1.499W,R2=0.977。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生长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其在575日龄时出现快速生长,这为及时疏苗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农金贝     
正一、品种概况(一)育种过程1.亲本来源亲本Ⅰ: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2008年3月自秘鲁中部海域引进野生紫扇贝100枚,壳高为24mm~65mm,壳色为紫色。亲本Ⅱ: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2008年2月采自山东胶南灵山湾养殖区的海湾扇贝,选择100枚壳色为红色的扇贝作为亲贝,壳高为50mm~65mm。  相似文献   

5.
<正>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是我国扇贝养殖的三大品种之一,以其闭壳肌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和经济效益好等优势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单位欢迎。但是,海湾扇贝近年来养殖疾病频发,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良种培育工作的滞后,为此,中国海洋大学和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经连续4代选育,育成黑褐壳色的高产、抗逆扇贝新品种——海湾扇贝"海益丰12"(品种登记号:GS-01-006-2016)。  相似文献   

6.
<正>育种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5年从江苏南通文蛤野生群体中挑选的3500粒2龄枣红壳色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枣红壳色和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枣红壳色个体比例达到100%,呈鲜味氨基酸含量平均达到20.0%,DHA和EPA含量平均达到  相似文献   

7.
海湾扇贝自交家系的建立和自交效应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2年12月从加拿大引种到中国、以群体交配的方式在中国繁养了7代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为材料,随机选取15个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分为A、B、C3组,分别通过自体受精建立15个自交家系,每组设各自混群对照。结果表明,海湾扇贝自体交配家系的受精率较高,并与对照组相近;但孵化率变化较大,15个自交系的孵化率变化范围为1.35%~68.23%,平均为31.44%。自交家系F。面盘幼虫的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附着变态时间也迟于对照。在15个自交家系中有14个获得成体子代,共1311个个体,但各家系间差异很大,从13个到186个不等。自交家系子代个体可以发育到性成熟并可繁殖F2,证明通过自交培育海湾扇贝家系在技术上可行。方差分析表明,除A组自交家系体重与其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绝大多数自交家系和对照组相比,在壳长、壳高和体重方面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本研究还表明,海湾扇贝的自交可导致自交衰退,表现为发育迟缓和个体小型化。在面盘幼虫阶段自交衰退率为25.9%,成体阶段平均为12.7%。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扇贝新品系“红墨1号”的选育效果,在同一养殖海域、相同管理模式以及相同养殖周期下,以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与扇贝“渤海红”杂交子代,经连续4代继代选育获得的扇贝新品系“红墨1号”为基础,在F4中开展继代选育与不选育对比研究,比较了二者群体生长存活情况的差异,并对F5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遗传获得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红墨1号”F5选育系各生长性状明显优于非选育系(P<0.05),但二者的存活率在各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红墨1号”F5两群体质量性状变异系数为14.60%~28.30%,仍具有选育潜力;“红墨1号”F5壳长、壳高、壳宽、体重、闭壳肌重、软体重和壳重等性状遗传获得分别为7.25%、7.13%、4.86%、25.42%、31.60%、27.70%和21.29%;“红墨1号”壳长、壳高、壳宽、体重、闭壳肌重、软体重和壳重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7、0.36、0.25、0.36、0.32、0.38和0.32,均属中等遗传力。综上,对扇贝“红墨1号”选育效果显著, F5仍具有继续选育的空间。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合浦珠母贝4种壳色选育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白壳、黑壳、红壳和金壳色选育系F6代的育种性能,对养殖达18个月龄4种壳色合浦珠母贝的形态、质量、闭壳肌拉力和抗才女虫寄生病等12个性状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4种壳色选育系间壳高、绞合线长、壳宽、体质量、壳质量、软体部质量、闭壳肌质量、闭壳肌拉力、右壳感染率和贝壳感染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相关分析表明,白壳色选育系可作为壳高和低才女虫感染率同时选育的最优育种群体,金壳色选育系可作为壳宽、体质量和闭壳肌拉力复合选育的最优育种群体。该研究结果为开展合浦珠母贝多性状复合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关系,为亲贝的选择提供策略,本研究使用合浦珠母贝传统壳色、金壳色、白壳色、红壳色和黑壳色5种壳色选育系F6各1000只个体的性状数据进行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测量的性状包括壳长(SL,mm)、壳高(SH,mm)、壳宽(SW,mm)、绞合线长(HL,mm)和体重(BW,g)。结果显示,5种壳色合浦珠母贝所有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P0.01)。通径分析表明,壳长对传统壳色和白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高对金壳色和红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宽对黑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形态性状与体重(BW,g)间的回归方程,其中传统壳色:BW=-24.999+0.467SL+0.387SH-0.259SW+0.244HL;金壳色:BW=-38.661+0.305SL+0.477SH+0.242SW+0.375HL;白壳色:BW=-4.130+0.332SL+0.300SH-0.307SW+0.088HL;红壳色:BW=-27.307+0.327SL+0.321SH+0.252SW+0.305HL;黑壳色:BW=-40.921+0.278SL+0.335SH+1.076SW+0.269HL。聚类分析显示,传统壳色与金壳色形态特征相近,而白壳色、红壳色和黑壳色形态特征相近。  相似文献   

11.
海湾扇贝秋季半人工采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测莱湾海湾扇贝8 ̄10月内脏得率及肉柱得率的变化规律,对海湾扇贝的秋季生殖习性进行探讨,认为:海湾扇贝用秋季半人工育苗法替代室内加温育苗法可获得较好苗种,投放采苗袋20天后,秋苗平均壳高4.96mm,产卵前,内脏得率呈上升趋势,之后下降;肉柱得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招远县濒临莱州湾,浅海可养面积10万亩,水质肥沃,饵料生物繁多,适宜发展海水养殖。1984年11月从长岛引进栉孔扇贝苗种,1985年7月从乳山县引进海湾扇贝苗种进行试养,结果栉孔扇贝经11个月养殖,壳高63毫米,亩产3.493公斤;海湾扇贝经4个月养殖,壳高47毫米,亩产2.260公斤。  相似文献   

13.
利用10对EST-SSR分子标记研究红、白、黑、黄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F8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0个位点共扩增出46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7。红、黑、白、黄4种壳色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0、3.7、3.6、3.5;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45~0.627和0.479~0.580;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850~1.0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23~0.509。黄壳色群体中各遗传参数值最小,而红壳色群体中除有效等位基因数外,其余参数(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Shannon多样性指数)值均最大。40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31个组合显著偏离平衡(P0.05),占总位点的77.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101~0.3025,平均值为0.1206(0.05遗传分化指数0.15),处于中等程度分化,这与课题组8年定向选育有关。群体间的基因流值为0.5764~24.5841,平均值为1.8225。红壳色群体和黑壳色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8418),遗传距离最小(0.1722),最先聚为一类;白壳色群体和黄壳色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7107),遗传距离最大(0.3415)。经8代群体继代选育,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群体仍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红壳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黄壳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避开河北地区褐潮暴发与海湾扇贝养殖时间的重叠,为海湾扇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海湾扇贝进行晚苗培育(4月初种贝入室,以下称晚苗)及池塘底播和筏式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池塘底播海湾扇贝晚苗培育的稚贝(壳长5.0–6.1 mm),经过139 d 的养殖,收获时平均壳长达59.7 mm,扇贝柱5.2 g。2012年筏式养殖海湾扇贝晚苗,收获时平均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28.7 g、3.8 g 和13.8%。2013年,晚苗收获时平均壳高、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50.3 mm、24.4 g、3.1 g 和12.7%。按1000 m3育苗水体计算,海湾扇贝晚苗培育可以节省燃煤45.5 t,节约成本6.75万元,养殖晚苗可以降低养殖成本11.6%。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晚苗养殖技术可以有效规避褐潮暴发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节约养殖成本和节省能源。  相似文献   

15.
海湾扇贝秋季全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扇贝(Aequipecten irradians)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82年将其引进我国。1983年1月开始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随后又继续试验以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1985年推广到山东、辽宁等省各地,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南方还未开展海湾扇贝育苗工作,造成海湾扇贝苗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有效地解决对海湾扇贝苗种的迫切需求,平潭县水产苗种场于1993年10月进行了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海湾扇贝在海参养殖池中的生物沉积作用,将海湾扇贝分三组混养在海参养殖池中收集沉积物并设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能加速养殖池悬浮物的沉积,海湾扇贝的生物沉积量与壳长、软体部干重呈正相关;单位重量的生物沉积量则与壳长和软体部干重分别呈负相关。海湾扇贝壳长(41.19±0.51)mm的生物沉积率为30.0~54.8mg·ind-1·d-1;壳长(52.49±0.42)mm的生物沉积率为33.5~67.5mg·ind-1·d-1;壳长(58.26±0.70)mm的生物沉积率为37.0~87.0mg·ind-1·d-1。养殖池水温、悬浮颗粒物的量能影响海湾扇贝的生物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光色对红壳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摄食及体色的影响,为其体色研究提供参考。固定光照强度为(1 800.0±50.0)Lx,记录观察红壳色与正常壳色仔蟹在5种常见光色(红、绿、黄、白和蓝)下养殖35 d的存活、相残、蜕壳、生长及摄食量等情况,并利用色调-饱和度-亮度(HSB)颜色模型分析体色变化。Duncan多重比较分析发现:不同颜色光照对两种壳色中华绒螯仔蟹生长的影响不同。绿光有利于红壳色仔蟹的生长,而黄光则对正常壳色仔蟹更有利。两种壳色仔蟹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致残率在不同颜色光照中差异显著。红壳色仔蟹在红光和绿光中的蜕壳率明显高于正常壳色仔蟹(P0.05)。除蓝光组外,各颜色光照中正常壳色仔蟹致残率均高于红壳色仔蟹,其中白光组的致残率比红壳色仔蟹高78.72%(P0.01)。红壳色仔蟹在绿光组中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1.69%/d)和头胸甲特定生长率(0.69%/d)最高;在红光组中特定生长率最低(分别为1.40%/d,0.38%/d),而正常壳色仔蟹在蓝光中的特定生长率最低。两种壳色仔蟹各光色组的夜间摄食占比均高于白昼,尽管差异不显著(P0.05),但表现出了昼夜摄食节律。红壳色仔蟹的日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受光照颜色影响不明显(P0.05)。但对正常壳色仔蟹蓝光会抑制摄食和食物转化,而黄光则会促进摄食和食物转化。与蜕壳前相比,蜕壳后红壳色仔蟹红光、绿光、黄光组H值下降,红色加深;而白光、蓝光组H值上升,红色变浅;各组S值、B值下降,体色变浅,变暗,而正常壳色仔蟹红色深浅度在不同光照下则表现相反;除红光、黄光B值上升,体色变亮,S值均下降,体色变浅。因此,绿光和黄光分别利于红壳色和正常壳色仔蟹的生长,而绿光能促进两种壳色仔蟹体色变黑,加深。本研究将为中华绒螯蟹体色形成与调控机理的解析,以及养殖过程中光照条件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文蛤红壳色选育系与江苏野生群体在不同条件下滤水率的差异并找出文蛤最佳滤水率条件,采用了试验生态学方法和响应面法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进行滤水率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文蛤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等条件下,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与野生群体滤水率无显著差异,但文蛤红壳色选育系生长速率显著高于野生群体;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的最佳滤水率条件为:盐度21.82、温度27.40℃、藻类密度9.96×10^4个/mL,此条件下滤水率的预测值为1.62 mL/(个·min)。  相似文献   

19.
正墨西哥湾扇贝在水温10~31℃之间可正常生长,养殖周期短,出肉率高,北部湾引进养殖已有多年。但随着种质退化,有必要进行选育与养殖试验。2014年,我们从广东引进了墨西哥湾扇贝大壳高选育系F3代与墨西哥湾扇贝普通品种,在广西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进行了养殖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养殖海区条件白龙珍珠湾位于广西防城港市,是一个漏斗状的海湾,  相似文献   

20.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翼形亚纲(Pterimorphia),珍珠贝目(Pterioodae),扇贝科(Pectinidae)。海湾扇贝属于暖水性贝类,原产于美国东海岸。1982年由张福绥引进中国并开展人工养殖,已成为我国扇贝养殖的三大品种之一,2014年产量约76万吨,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辽宁。常年可收获,以春季质量较好。海湾扇贝闭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