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应以“乡风文明”为重点;充分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扶持农村传统文化的开展;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群众文化工作者;积极调动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改革媒体宣传栏目,积极引导服务“三农”。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应积极发挥基层党政机构的主导作用,重视对“村规民约”和“风俗习惯”的改造,引导和利用,重视以“城镇化”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基层群众文化具有公益性,因而各级政府无论从工作力度还是资金投入上,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要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消除思想认识上"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一些误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保证基层群众文化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所需的经费,尽主体之责,处主导之位.政府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努力开发社会资源,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文化工作者,笔者总是关注农村文化建设,感受着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人们观念上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4.
新农网 《新农村(黑龙江)》2013,(14):I0008-I0008
近年来,基层农村围绕发展和活跃农村文化,积极创建“文化墙”,绘如画美景、展万卷文明,把农村墙壁变成了农民接受文化熏陶的“露天课堂”,有力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笔者认为,这可谓是一个好举措。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需要在载体上因地制宜,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内容上贴近群众,让文化风景扮靓新农村。  相似文献   

5.
主要分析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文化建设对农村整体发展的意义;讨论作为文化传播者和信息导航员的图书馆,如何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引导农民过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促进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吴建萍 《农技服务》2009,26(10):149-150,159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必须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三,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第四,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最后,要积极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积蓄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建设滞后、活动单一、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推动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必须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帮助。现阶段基层地区的农民群众整体素质较低,不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没有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足的认识,不管是国家和地方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就需要我们采取必要措施,实现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的有效互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的现状,然后论述了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为扎实做好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农村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三资"管理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同时也是最容易滋生基层干部腐败的因素以及基层群众所关心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迈入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建设性措施,强调要从加强管理意识与完善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使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更加到位,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权益,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为扎实做好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农村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差异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把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本文结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阐述了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好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但就整体而言,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1.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乡镇机构改革后,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职不在位,有的兼职过多,有的调走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严重老化,基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陈玉洁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0):10-11,40
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在简述长丰县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存在主要问题的前提下,提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策建议,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为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协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历城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一定要尊重文化的发展规律,坚持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积极培育农村文化的"造血"机制,实现文化活动品牌化,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性要素之一。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就要关注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繁荣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对于大众性文化活动、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民间传统文化的浸染和传承等方面的需求日趋高涨。为了有针对性地满足和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就要注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发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凝聚人心。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文化建设的最佳平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事工程的实施.为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提高.有利于基层文化单位提升服务能力,有利于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共享工程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不断发展的产物,是贯穿现代和古代的"精神家园",是实现现代和古代有效结合的纽带。农村的传统文化不仅归于农村所有,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我国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却面临着方式方法简单化、传统文化弱化的困境。文章正式基于这样的现状,研究了农村传统文化逐渐减弱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乡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为新农村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正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图书室作为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室,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窗口,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知识更新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乡镇图书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尤其作为乡镇图书室的分支机构的村级农家图书室,其重要性与作用更是显露无疑,  相似文献   

20.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能有效推动我国基层文化的大力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只有促进农村文化的建设,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