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德氏乳杆菌对宁乡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用48头(33.28±1.15)kg的宁乡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栏,每个重复栏6头,对照组饲喂无抗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德氏乳杆菌制剂的试验饲粮。试验猪分2个阶段饲喂,分别为30~70 kg和71~100 kg。试验期120 d。结果显示:生产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2个阶段中试验组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略有升高,料重比略有降低,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胴体性状方面,添加德氏乳杆菌制剂后略有改善,但2组各指标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肉品质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猪宰后45 min的黄度值显著降低(P0.05),宰后24 h的亮度值和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其他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知,饲粮中添加0.2%德氏乳杆菌制剂能够改善宁乡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抗菌肽制剂对肥育猪胴体性状、体组分比率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60 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肥育猪60头,随机分为2个饲粮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50 mg/kg抗菌肽制剂,每组3栏,每栏10头,饲喂42 d。试验结束,每栏选取100 kg左右的阉公猪1头进行屠宰。结果显示:试验组胴体重、屠宰率、体直长、体斜长、背膘厚、皮厚和眼肌面积分别增加1.20%、0.42%、0.20%、0.47%、0.97%、3.33%、0.11%,瘦肉率降低0.22%,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猪的体组成未受影响(P0.05)。宰后45 min,试验组a*、肉色评分和系水力分别增加0.48%、10.41%、0.91%,L*、b*、p H头和p H背分别降低0.49%、2.17%、0.75%、1.05%,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宰后24 h,试验组a*、p H头和p H背分别增加3.15%、6.80%、1.05%,L*、b*、贮存损失和剪切力分别降低0.45%、1.81%、1.93%、0.21%,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肥育猪饲粮中添加50 mg/kg抗菌肽制剂对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有一定改善效果,但效果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生素饲粮中添加德氏乳杆菌对育肥猪胴体性状、肉品质及背最长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平均体重为(65.34±3.64)kg的"杜×(长×大)"育肥猪120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无抗生素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无抗生素基础饲粮中添加0.1%德氏乳杆菌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2组育肥猪的胴体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的脾重率和胰重率显著升高(P0.05);宰后45 min时2组育肥猪的肉品质差异不显著(P0.05),宰后24 h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肉的黄度显著升高(P0.05),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甘氨酸、丙氨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葵酸和棕榈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棕榈油酸、亚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无抗生素饲粮中添加0.1%德氏乳杆菌对育肥猪的胴体性状、肉品质及肉中营养成分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乳酸菌制剂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及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55±2)kg的杜×长×大三元杂猪24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试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玉米-豆粕型),2个试验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乳酸菌干粉和0.3%乳酸菌菌液,这2种制剂中乳酸菌含量均为1.2×10~9 CFU/g。试验期57 d,在饲养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选择2头(1公1母)接近平均体重的试猪进行屠宰,测定胴体性状、肉品质和风味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乳酸菌干粉和乳酸菌菌液均对肥育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及耗料增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对肥育猪胴体直长、斜长、背膘厚、皮厚及眼肌面积也无显著影响(P0.05),对肌肉的肉色、大理石纹、pH、滴水损失率及剪切力无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乳酸菌菌液显著降低背最长肌中次黄嘌呤含量(P0.05),但2个试验组肌苷酸、谷氨酸和肌内脂肪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喂乳酸菌制剂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无显著影响,但可降低肌肉中次黄嘌呤含量,有利于改善猪肉的风味。  相似文献   

5.
《养猪》2016,(1)
研究旨在探讨无抗饲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60头60 kg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栏,每栏10头。对照组饲喂无抗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添加600 mg/kg微生态制剂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微生态制剂组日增重增加7.46%(P0.05),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钙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6.26%(P0.01)、9.28%(P0.05)、29.87%(P0.05)和10.19%(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提高50.24%(P0.05)。由此可见,肥育猪饲粮中添加600 mg/kg微生态制剂可促进猪肠道对饲粮养分的消化吸收,改善机体代谢状态,促进猪生长。  相似文献   

6.
《养猪》2020,(4)
为研究发酵豆粕对肥育黑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肉品质及肌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50头(78.9±2.0) kg肥育黑猪(杜洛克♂×苏紫黑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发酵豆粕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发酵豆粕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8%发酵豆粕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肥育黑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变化(P0.05);2)试验组肥育黑猪眼肌面积显著增加(P0.05);3)试验组肥育黑猪背最长肌的肌肉红度a*极显著增加(P0.01),肉色评分显著升高(P0.05),背最长肌肌肉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同时肌肉剪切力极显著降低(P0.01);4)试验组肥育黑猪背最长肌缬氨酸、谷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可以改善肥育黑猪胴体性状和猪肉品质,提高猪肉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紫苏籽提取物对杜长大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生猪肥育期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160头平均体重相近的杜长大肥育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肥育猪基础饲粮为玉米-豆粕型,粉料。对照组饲喂肥育猪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紫苏籽提取物,试验猪进行限饲喂养。预试期7 d,试验期56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选16头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屠宰性能方面,屠宰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都以试验组最高,分别显著提高5.91%(P0.05)和4.02%(P0.05);背膘厚,以试验组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9.97%(P0.05)。肉品质指标方面,大理石纹评分、p H、粗蛋白质含量3个肉质指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肉色评分、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苷酸含量3个肉质指标都以试验组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显著提高13.70%(P0.05)、13.5%(P0.05)和10.03%(P0.05);滴水损失以试验组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19.08%(P0.01)。试验表明肥育猪饲喂200 mg/kg紫苏籽提取物显著提高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显著降低背膘厚;肉品质方面,紫苏籽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肉色评分、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苷酸含量,极显著降低了滴水损失。综合考察肥育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相关指标表明,肥育猪饲粮中添加200 mg/kg紫苏籽提取物改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养猪》2017,(6)
为研究微生态制剂组合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的影响,选择69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种猪240头,随机分成试验1组、试验2组、空白组,每组80头、分4栏饲养。空白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整个试验期在每吨基础饲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组合"中猪宝/大猪宝1 kg+化毒霉1 kg";试验2组在每吨基础饲粮中添加金霉素300 g和泰乐菌素110 g,添加至135日龄,之后饲喂基础饲粮;其它饲养管理措施一致,至175日龄试验结束。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生长阶段的日增重分别提高8.28%(P0.05)和15.14%(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2.94%(P0.05)、7.98%(P0.05);肥育阶段的日增重分别提高15.53%(P0.05)、12.05%(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3.42%(P0.05)、-1.24%(P0.05);生长肥育全程日增重分别提高13.40%(P0.05)、15.01%(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2.85%(P0.05)、2.85%(P0.05),腹泻指数分别降低40.58%(P0.05)、42.75%(P0.05),成活率分别提高1.25和1.25个百分点。在胴体性状方面,除试验1组的眼肌面积比空白组提高11.42%、达到P0.05显著水平外,后腿比例、胴体长等胴体性状的改善有试验1组试验2组空白组的变化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试验研究证明,生长肥育猪饲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或抗生素,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猪的生长性能、健康状况、胴体品质,但这2种饲喂添加方式的生长肥育猪各项性能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该试验的微生态制剂组合可以替代抗生素用于生长肥育猪的无抗养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发酵豆粕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用25 kg左右的托佩克三元断奶仔猪80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饲粮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用发酵豆粕替代对照组中60%的普通豆粕,饲喂至110 k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饲养时间、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低蛋白饲粮(蛋白水平与NRC(2012)推荐水平相比降低约2个百分点)中缬氨酸(Val)水平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75.17±1.86)kg杜×长×大三元杂交母猪5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分别饲喂标准回肠可消化Val水平为0.33%(低水平Val,L-Val)、0.48%(NRC推荐水平,N-Val,对照组)和0.65%(高水平Val,H-Val)的饲粮。试验期共35 d。对肥育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发现:1) L-Val组相比于对照组显著降低了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含高水平Val显著降低了总胆固醇、白蛋白、葡萄糖含量、胰岛素活性与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饲粮含低水平Val显著降低了游离脂肪酸、总蛋白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采食含低水平Val和高水平Val的饲粮都显著降低了肥育猪热胴体重(P0.05),随着Val水平增加,第10肋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线性降低(P0.05),并且有增加无脂瘦肉指数的线性趋势(P=0.06);4)与对照组相比,L-Val组显著降低了剪切力和大理石纹评分(P0.05),随着Val水平增加,滴水损失线性降低(P0.01)。结果表明,低Val水平饲粮降低了肥育猪平均日增重、热胴体重、剪切力和大理石花纹评分,增加了肌内脂肪含量、第10肋背膘厚和滴水损失,对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系水力有负面影响。高Val水平饲粮没有进一步提升生长性能,但对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有改善作用,同时增强了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白藜芦醇对生长肥育期宁乡猪肉品质的影响。选用体重(43±1) kg的宁乡猪24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公母各占1/2)。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白藜芦醇(RES)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白藜芦醇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0 d。饲养结束后,每栏取1头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猪进行屠宰,并采集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及腰大肌样品,用于肉品质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白藜芦醇对宁乡猪的生长性能和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组宁乡猪宰后24 h背最长肌的红度(a~*)显著提高(P0.05),宰后24 h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黄度(b~*)有降低趋势(0.05≤P0.10)。3)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组宁乡猪背最长肌的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股二头肌的丙酮酸激酶(PK)活性和乳酸(L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肉pH无显著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组宁乡猪背最长肌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股二头肌的GSH-Px活性均极显著提高(P0.01),股二头肌的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白藜芦醇可以提高宁乡猪肌肉的抗氧化能力,降低宰后肌肉的糖酵解速率,对肉品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米加工副产物(碎米和米糠)对宁乡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品质及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选择体重(17.0±2.0) kg的生长肥育宁乡猪48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公母各1/2。2组试验猪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对照组)和碎米-米糠型饲粮(试验组),饲粮营养水平相同。试验期为18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提高了13.76%(P0.05),平均日增重提高了23.38%(P0.01),料重比降低了8.35%(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胴体斜长增加了15.61%(P0.05),胴体直长增加了11.48%(P0.05),2组之间其他胴体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2组之间肉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提高了13.13%(P0.05)。综上,大米加工副产物碎米、米糠取代宁乡猪商品饲粮中的玉米、豆粕,不仅可以提高宁乡猪的生长性能,并且可以促进宁乡猪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低聚木糖(XOS)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30 kg左右的三元杂交猪80头,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头,公、母各占1/2,单栏饲养。试验设对照组、抗生素组,3065 kg阶段100、250和500 g/t XOS组,以及30100 kg阶段100、250和500 g/t XOS组。分别于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记录每头猪的空腹体重及采食量,计算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于试猪平均体重达100 kg时屠宰采样,测定胴体性状、肉品质和肌肉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或抗生素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剂量的XOS对生长肥育猪的ADFI、ADG、F/G、胴体性状和肉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3065 kg阶段添加250 g/t XOS可显著增加脾脏指数以及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P0.05);30100 kg阶段添加500 g/t XOS可显著增加脾脏指数及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不同剂量的XOS虽对生长肥育猪的ADFI、ADG、F/G、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等指标影响不显著,但可通过增加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而改善猪肉营养价值;以30100 kg阶段添加500 g/t XOS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代谢产物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约60 kg的三元杂交健康猪24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基础饲粮组(对照组)和发酵饲料组(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80%基础饲粮和20%发酵饲料。预试期6 d,正试期29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指标无显著差异(P 0.05); 2)试验组育肥猪背最长肌的pH45 min、红度值、肉色评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背最长肌肉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 3)试验组育肥猪的血清中总蛋白和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 0.05); 4)试验组育肥猪的血清中L-焦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血清中黄嘌呤、丁子香酚、丙烯酰胺和对-香豆酸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喂发酵饲料可改变机体代谢,增加育肥猪背最长肌肉色评分及嫩度,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异亮氨酸水平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体重为(77.0±0.1)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7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3组试验猪分别饲喂含0.25%(低异亮氨酸水平,表现为异亮氨酸缺乏,L-Ile组)、0.39%(NRC推荐异亮氨酸水平,N-Ile组,作为对照组)和0.53%(高异亮氨酸水平,表现为异亮氨酸超量添加,H-Ile组)标准回肠可消化异亮氨酸的饲粮。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饲粮异亮氨酸水平对肥育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L-Ile组料重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随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的增加,肥育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线性提高(P0.05),而剪切力线性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食异亮氨酸缺乏饲粮的肥育猪的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肉色评分显著降低(P0.05),采食异亮氨酸缺乏或超量添加饲粮的肥育猪的热胴体重、屠宰率以及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和黄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的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含量线性提高(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线性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食异亮氨酸超量添加饲粮的肥育猪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采食异亮氨酸缺乏饲粮的肥育猪的血清中游离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采食异亮氨酸缺乏或超量添加饲粮的肥育猪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异亮氨酸缺乏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有负面影响,而超量添加异亮氨酸会显著改善肌肉的剪切力和滴水损失,增加肌内脂肪含量,但会以降低热胴体重、屠宰率为代价。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杜仲叶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在育肥猪上的应用效果。选择出生日龄相近、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27±1)kg]无显著差异(P0.05)的长白×大白猪6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头猪。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任何抗生素),试验组分别用3%、4%杜仲叶粉替代基础饲粮中同比例次粉,试验期共102 d,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4头猪(公母各占1/2)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及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第1~52天,与对照组相比,4%杜仲叶添加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腹泻率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第53~102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料重比极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眼肌面积增加(P0.05),滴水损失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4%杜仲叶添加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与乳酸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饲粮添加4%杜仲叶可显著降低育肥猪的腹泻率,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改善其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对肠道菌群数量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性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平均初始体重为(69.3±3.6)kg的杜×长×大去势公猪125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5个组分别为:高蛋白质饲粮组(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4%)、低蛋白质(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0%)-氨基酸平衡饲粮组以及3个低蛋白质(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0%)-氨基酸不平衡饲粮组(在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组的基础上分别将含硫氨基酸、苏氨酸和色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降低10%)。所有饲粮的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均设置为0.71%,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组中标准回肠可消化苏氨酸、标准回肠可消化含硫氨基酸和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与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的比值分别为0.67、0.60和0.20。试验期为28 d。结果显示:与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组相比,高蛋白质饲粮组肥育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有下降趋势(P=0.05),低蛋白质-低色氨酸饲粮组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下降(P0.05),低蛋白质-低苏氨酸饲粮组和低蛋白质-低含硫氨基酸饲粮组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性对肥育猪的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不影响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分别降低10%标准回肠可消化含硫氨基酸、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和标准回肠可消化苏氨酸对肥育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但降低10%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9,(2)
试验旨在研究碱性负离子液、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比抗生素对肥育猪物质表观消化率、肉品质的影响,随机选择72头健康肥育猪(始重约65 kg),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喂含杆菌肽锌0.06 mg/kg+硫酸黏菌素0.04 mg/kg的饲粮,试验1组饲喂含碱性负离子液500 mg/kg+复合微生态制剂2 000 mg/kg的饲粮,试验2组饲喂含复合微生态制剂2 000 mg/kg的饲粮,试验3组饲喂含碱性负离子液500 mg/kg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71 d。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碱性负离子液和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相比在物质表观消化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2)饲粮中添加碱性负离子液、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比抗生素在猪肉pH、剪切力、系水力、肌内脂肪、风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胆固醇方面影响显著,其中在肌内脂肪方面,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高于对照组123.17%(P0.05)、60.37%(P0.05)、118.29%(P0.05)。结论:在饲粮中添加碱性负离子液和复合微生态制剂能达到添加抗生素"杆菌肽锌和硫酸黏菌素"的作用效果或者更优,物质表观消化率并无显著差异,但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提高,从而改善肉的风味和多汁性。  相似文献   

19.
猪肉是人类沙门氏菌病菌的主要来源,但养殖场可以采取措施有效降低食品中这种病原菌。本试验在高度受污染的养殖场研究肥育猪宰前4个星期饲粮中添加丁酸钠是否可以控制沙门氏菌菌落。试验在2个沙门氏菌血清阳性率高的商业猪场(A和B)分别开展,猪场A有14个栏舍,每个栏舍12头猪;猪场B有12个栏舍,每个栏舍12-17头猪,每个猪场肥育猪分别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丁酸钠),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3kg/T丁酸钠,试验期为24-28天。试验第0、12、24和28天,每头猪采集粪样,试验结束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并采集血液、盲肠内容物、回盲肠/肠系膜淋巴结样品,试验过程记录试验猪初重、末重与采食量情况。猪场A,试验结束时,试验组盲肠内容物检测到沙门氏菌菌落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0%VS 57%,P0.05);丁酸钠处理组具有提高增重与饲料报酬的趋势,成本收益提高0.04欧元/kg体增重。试验结果表明,在肥育猪宰前24-28天,饲粮中添加3kg/T丁酸钠在无其他病原菌协同感染的条件下能有效降低沙门氏菌菌落和血清沙门氏菌阳性率,但添加丁酸钠对肠道菌群和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沙门氏菌血清阳性率未能低于爱尔兰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标准(50%)。  相似文献   

20.
杜仲提取物对宁乡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探究杜仲提取物对宁乡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同栏舍、同批次、体重相近的健康宁乡阉母猪24头(体重均在43 kg左右),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杜仲提取物1 500 mg/kg),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试验期60 d。饲养结束后,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头宁乡阉母猪进行屠宰及肉质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宁乡阉母猪的屠宰率提高1.53个百分点(P0.05),体直长、斜长以及平均背膘厚等胴体性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肌内脂肪含量提高2.41个百分点(P0.05),剪切力降低13.11%(0.05P0.10),其余肉质指标间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背最长肌脂肪酸指标中,试验组中亚油酸(18:2n6)、花生四烯酸(20:4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82、0.7、2.37个百分点(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提高4.22%(P=0.076),其余脂肪酸指标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脂肪代谢基因表达量中,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肝X受体(LXR)、脂肪酸合成酶(FAS)为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显著下调62.00%、76.00%、77.00%和82.00%(P0.05),而对以过氧化酶活化增生受体(PPAR)为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表明,饲粮中添加杜仲提取物1 500 mg/kg可以提高宁乡猪的屠宰率、肌内脂肪,降低肌肉中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对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在宁乡猪饲粮中添加杜仲提取物可以改善其胴体品质及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