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猪伪狂犬病毒SD株的分离鉴定及TK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某猪场送检的肺、脾脏、肾等病料中分离出1株病毒,经鸡胚成纤维细胞接种、病毒中和试验、PCR扩增试验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毒(PRV),并命名为SD株。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PRV胸苷激酶(TK)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对SD株的TK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并比较了该序列与国内外8个PRV毒株的同源性。结果表明,扩增的SD株TK基因片段全长1 139 bp,包含一个96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2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SD株TK基因与国内外8个PRV毒株序列相比,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1%~99.7%和97.6%~99.7%;另外SD株TK也具有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催化结构域的保守氨基酸共有序列和亚结构域特征序列;通过猪伪狂犬病毒TK基因与鸡、牛、猫科、马科、人类疱疹病毒的TK基因进化分析可知,猪伪狂犬病毒TK基因与哺乳动物疱疹病毒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禽类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2.
2015年11月云南省江川县某养殖户家中与育肥猪同群饲养的136只山羊相继暴发以发热、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全身剧烈瘙痒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疫情。为及时确诊病因,我们采集病死山羊内脏及大脑组织进行山羊关节炎/脑炎、狂犬病及伪狂犬病病毒核酸检测,同时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并采集育肥猪血清样品进行伪狂犬病病毒gB及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从病死山羊大脑组织中扩增出约810 bp大小的伪狂犬病病毒gE(US8)基因目的条带,并分离获得1株山羊源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命名为JC株,毒株滴度为TCID_(50)=10~(-7.375)/100μL,其gE基因序列在NCBI GenBank中的比对结果显示,其与2014年的Qihe547(KU056477)株、2013年的HLJ8(KT824771)株、2012年的HNX(KM189912)及HeN1(KP098534)株的g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达99%。JC株与云南伪狂犬病病毒猪源毒株FY、LL、XD及XSBN株的gE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仅在290位置处有1个碱基C的插入,在1 469~1 471位置处有3个碱基GAC的缺失。JC株与云南猪源毒株30938、LL、XD及XSBN株的TK、gC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TK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仅在gC基因序列58位置处有1个碱基的变异(G→A),其余序列完全相同。将JC毒株接种家兔、昆明小白鼠及经伪狂犬病病毒gE、gB抗体呈阴性的健康山羊后,均复制出典型的伪狂犬病病例。采集的16份猪血清样品伪狂犬病病毒gB及gE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根据流行病学、病原学研究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确诊引起此次山羊疫情的病因为山羊与猪同群饲养后,受伪狂犬病病毒隐性带毒猪传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为了构建伪狂犬病病毒(PRV)TK/gI/gE三基因缺失重组病毒,试验以PRV-JL14作为母本株,将其基因组与转移载体进行同源重组后,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作为标记基因进行筛选,先后敲除gI、gE和TK基因大部分序列,获得重组病毒PRV-ΔgIgE/TK,并将重组病毒在BHK-21细胞中传代培养并绘制其一步生长曲线,同时以不同剂量对小鼠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TK、gI和gE基因缺失后的重组病毒基因组稳定,在BHK-21细胞中传代培养20代未见突变;与母本株PRV-JL14相比,PRV-Δg IgE/TK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能力没有降低,且对小鼠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说明试验构建的重组病毒PRV-ΔgIgE/TK可以作为猪伪狂犬病的候选疫苗株。  相似文献   

4.
从北京某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死亡仔猪脑及内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接种ST细胞24 h后出现圆缩、聚集、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CPE);分离毒株能够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分离病毒接种家兔后,引起家兔出现奇痒等典型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同时根据GenBank公布的PRV的gD基因设计引物并扩增出特异性的目的片段,扩增产物经过测序比较,表明扩增产物序列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序列。以上结果证实该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依据分离地点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北京株。  相似文献   

5.
从广东某猪场病死猪中分离到一株疑似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毒株,该病毒在猪睾丸细胞上出现细胞聚集、脱落、拉网等典型的细胞病变,在猪睾丸细胞上测得其TCID50值为106.8/0.1 mL.PCR反应可以扩增出特异性370 bp DNA片段,gE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收录的多株国内外PRV毒株进行比对分析,同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6,(8):1324-1329
通过查明辽宁省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的传染来源及其病原变异情况,为建立有针对性的诊断与防制方法提供基础依据。采集辽宁某猪场疑似伪狂犬病病死仔猪的脑组织病料,应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分离培养,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中和试验、聚合酶链反应、病毒TCID50测定和动物试验对所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确认从辽宁省成功分离到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暂命名为PRVLN/1301株。应用猪伪狂犬病毒(PRV)标准株设计引物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gE和TK基因PCR扩增、T-A克隆、测序,成功扩增克隆出猪伪狂犬病病毒辽宁株PRVLN1301的主要毒力基因gE和TK基因序列。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均在97%以上,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PRVgE基因存在第995位点由C-A的突变、第999位点由T-G的突变,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存在1个氨基酸L-Q位点的变化,即由亮氨酸变为谷氨酰胺,TK基因没有变异和缺失。说明该毒株与其他地区毒株为同一来源,但存在部分位点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gE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省某猪场疑似伪狂犬病的发病3日龄仔猪的脑、肺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家兔出现了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接种PK-15细胞36 h后出现了圆缩、集聚、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猪伪狂犬病病毒阳性血清能特异性中和该分离病毒.根据已发表的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可扩增特异性298 bp的DNA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有代表性的6株参考毒株相应基因序列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5%~99%和91.8%~98%.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Ea株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对山东省分离强毒株猪伪狂犬病病毒SA株TK基因进行了克隆和部分序列测定,并分析比较了该序列与国内外主要流行毒株伪狂犬病病毒Ea株、Min-A株、LA株、Kroea株、Kaplan株、SH株的同源性.结果表明: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0%、99.1%、98.9%、99.0%、98.3%和74.4%;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8.4%、98.4%、98.7%、98.3%和74.8%;猪伪狂犬病毒SA株TK基因具有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催化结构域的保守氨基酸共有的对应于这两个亚结构域的特征基序,其蛋白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45.38%)、β-折叠(14.46%)、β-转角(6.02%)和无规则卷曲(34.14%)组成;将猪伪狂犬病毒TK基因与鸡、牛、猫科、马科、人类的胸苷激酶用DNASTAR 绘制进化树进行分析,可知猪疱疹病毒Ⅰ型TK基因亲缘关系与哺乳动物的疱疹病毒较近,而与禽类的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9.
依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伪狂犬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针对gI、gE、28K、TK四个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5条引物,并对野毒株SA株、gI-/gE-/PRVSA双基因缺失株和Bartha K61疫苗株进行了扩增,得到2061bp、1323bp、801bp和963bp特异性目的条带,其中BarthaK61疫苗株基因组检测最小浓度为136pg/μL。建立了针对野毒株和两种疫苗株的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构建无报告基因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E/TK双缺失株,以PRV-JSZ株为亲本毒株,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先构建出带有loxP位点的rPRV-gE-/GFP,通过Cre重组酶处理后,获得剔除EGFP的gE单缺失株rPRV-gE ;再以rPRV-gE为母本,以相同方法构建gE/TK双缺失株rPRV-gE/TK.荧光检测和PCR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gE单缺失株和gE/TK双缺失株 ;病毒生长曲线测定可见rPRv-gE在PK15细胞上的增殖速度与野生株相似,而rPRV-gE/TK较为缓慢 ;rPRV-gE/TK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大于1×105 TCID50,显著高于rPRV-gE和野生株 ;缺失株免疫小鼠强毒攻击后能提供80%的保护.这些结果表明以Cre/loxP系统可重复使用构建伪狂犬病病毒多基因缺失株,为研制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苗和载体疫苗提供了快速筛选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1.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UL区基因序列(KJ789182)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扩增PRV NY株TK基因两侧序列,克隆至pUC-19载体,然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构建转移质粒pUC-TKLRE。用转移质粒pUC-TKLRE和PRV双基因缺失突变株rPRV NY-gE~-/gI~- DNA共转染ST细胞,通过蚀斑纯化,获得表达荧光蛋白的PRV三基因缺失突变株rPRV NY-gE~-/gI~-/TK~--EGFP~+。经PCR鉴定及测序,证实获得的三基因缺失株rPRV NY-gE~-/gI~-/TK~--EGFP~+在TK基因上缺失了311 bp。该病毒与亲本株PRV NY在ST细胞上培养时,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但其体外生长动力学比亲本株弱;且对非靶标动物小鼠是安全的。结果表明,本试验釆用同源重组,同时结合蚀斑克隆纯化技术,成功构建了1株以目前PRV流行变异株为亲本株的gE/gI/TK三基因缺失病毒,为防控当前PRV变异毒株的疫情、根除PR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6,(9):111-113
从疑似发生猪伪狂犬病(PR)的山东某猪场中,采集流产母猪的血清及发病仔猪和死胎等样品,进行实验室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是:流产母猪血清PRV-g E抗体检测阳性率为100%(12/12);同群表现正常母猪血清g E抗体阳性率100%(10/10)。病料提取DNA的g E-PCR检测阳性率为80%(8/10);同时从阳性病料中分离到猪伪狂犬病病毒SD2015,对分离株g B、g C、g E、TK、RR1和RR2基因进行测序发现,该分离株与Ea株和Bartha株的g B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9.5%和98.1%,且与我国近年分离的PRV毒株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此外,该场分离株与我国2012年以来流行毒株在g C、g E、TK、RR1和RR2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3%~99.9%。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该场发生了猪伪狂犬病。使用伪狂犬病疫苗(HB98株)紧急接种,1个月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应用PCR技术检测伪狂犬病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伪狂犬病病毒(PRV)的gE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以闽A株DNA为模板,建立了检测PRV的PCR方法。该方法能从猪细小病毒闽A株和FB株中扩增出一条长度为1 808 bp的片段,对Bartha株、gE-株检测为阴性;而以猪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和正常细胞的核酸为模板的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表明,该体系可检测到10pg的猪细小病毒基因组DNA。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或非gE基因缺失弱毒株。  相似文献   

14.
伪狂犬病病毒冀A株T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比较伪狂犬病病毒(PRV)冀A株TK基因与GenBank中收录的国内外其他PRV毒株TK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以伪狂犬病病毒冀A株的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了其胸腺激酶(TK)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TK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和所比较的各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都在99%以上.核苷酸序列中发现在起始密码子的上游有3段GC框样的序列,在终止密码子中发现多聚腺苷加尾信号AATAAA;在氨基酸序列中发现有疱疹病毒TK基因的保守序列R*Y*DG**G*GK*T-和-FDRHP*A***C*P*AR-.  相似文献   

15.
猪伪狂犬病病毒鲁A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省某些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及内脏中分离到多株病毒,对其中一代表毒株进行了全面鉴定。该分离毒株在兔肾原代细胞(RK)上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传5代.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再接种于RK-13细胞、BHK-21细胞、Vero细胞、PK15细胞和143TK细胞,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在RK-13细胞上的TCID50为10^-0.52/0.1mL;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对氯仿、乙醚敏感,56℃30min灭活;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病毒接种于家兔和小鼠,均出现典型伪狂犬病症状与病变;提取所分离病毒的DNA作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以PCR方法可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D基因中272~534nt之间262bp长的特异性片段。上述结果证明,所分离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鲁A株。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制出能够同时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的二联活疫苗,本研究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PEDV中国变异株的纤突蛋白免疫决定簇区域(S1)基因分别克隆至含有PRV胸苷激酶(TK)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穿梭载体pTK中,构建重组PRV转移质粒pTK-EGFP和pTK-S1。将重组质粒pTK-EGFP与PRV疫苗毒株Bartha-K61基因组DNA共转染Vero细胞,经绿色荧光蚀斑纯化得到重组病毒rPRV-EGFP。随后将重组质粒pTK-S1与rPRV-EGFP基因组DNA共转染Vero细胞,通过反向筛选EGFP阴性蚀斑,蚀斑纯化得到表达PEDV S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rPRV-S1。本研究将为更有效防控猪伪狂犬病和猪流行性腹泻提供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为确诊某养猪场死亡病例的病因,采集病死猪内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蓝耳病病毒PCR检测。结果:(1)送检猪肝脏样本分离培养出呈金黄色的菌落,染色镜检可见菌体呈葡萄串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经生化试验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送检猪组织样本检出猪蓝耳病病毒特异性DNA片段,未检出猪瘟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特异性DNA片段。综合诊断为猪蓝耳病病毒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根据GenBank收录的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ATCCVR-2332株ORF6和ORF7基因序列,用O1igo软件设计并合成大小为37bp的寡核苷酸探针,经生物素标记后,成功建立了原住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PRRSV核酸的方法。该探针能检测到56PgPRRSV核酸的RT—PCR产物DNA,能特异检测出PRRSV核酸及其PCR产物,而对猪瘟病毒(HCV)、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乙脑病毒(JEV)的核酸呈阴性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PRRSVSC-1株人工感染的28日龄仔猪,在感染后7d即可在肺脏、肾脏、扁桃体、胸腺、肺门淋巴结、十二指肠和大脑检测到PRRSV核酸。该法可用于仔猪PRRSV感染的诊断和组织中核酸的定位及分布研究,也可用于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从广东四会某猪场分离到一株疑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病毒,病毒在猪肾细胞上出现细胞变圆、拉网、融合等典型病变,并具有细胞泛嗜性特点。在MDCK细胞上测得其TCID50值为10-8/0.1mL,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将0.1mL病毒液接种小鼠后发生奇痒并麻痹致死,接种猪3天后发病,7天死亡,从攻毒病死猪的脑组织病理切片上观察到典型的病毒性脑膜脑炎及血管套现象。通过PCR扩增到PRVgD基因,由此进一步证明所分离病毒为猪伪狂犬病毒,并命名为GDSH株。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序列,设计一对扩增PRVgE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可以区分PRV野毒株与疫苗株的PCR诊断方法。以此方法对病毒的细胞培养液进行检测,结果证实所分毒株为PRV野毒株,经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收录的其它PRVgE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所测毒株的核苷酸序列与其它PRV毒株的同源性介于98.3%~99.9%之间,其中与PRVEa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为99.9%。  相似文献   

20.
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 TK/LacZ突变株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以地高辛标记的含TK基因的BamHI/KpnI片段为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确定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基因组中一大小约5.9kb的KpnI片段中含有TK基因,回收该片段并克隆于pUC18的KpnI位点。然后进一步克隆其中含TK基因的PstI/KpnI片段,并将LacZ表达盒插入到该片段中的BamHI位点,构建转移质粒pUEKPZ。将该质粒与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基因组共转染PK-15细胞,待完全病变后在X-gal存在下筛选蓝斑,蓝斑纯化3次后,经PCR扩增、Southern杂交证实获得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T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