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生草栽培对梨园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不同生草种类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梨园不同生草区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梨园生草能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提高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全氮含量,降低0~40cm土层的全磷含量,且不同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差异;梨园种植白三叶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磷酸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其中脲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全钾含量为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为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为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全磷、全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为日光温室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兰州市皋兰县露地(对照,CK)及种植年限分别为1,3,5,10,15年的日光温室土壤作为供试材料,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研究区内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下等水平,而氮、磷、钾的含量较高。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研究区内温室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种植年限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保持相对稳定水平,种植年限与脲酶活性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与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脲酶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蔗糖酶与全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各土壤养分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为维持日光温室土壤的可持续高效生产,应多施优质有机肥,同时还应适当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槟榔叶片营养与土壤养分间关系,在海南槟榔种植园采集槟榔与相应土壤样品,包括槟榔不同生产管理水平、正常结果和黄化槟榔区,分析不同生产管理水平和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氮、磷、钾和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槟榔营养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磷与速效磷、全钾与速效钾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全钾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与叶片全N、P、K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槟榔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间存在彼此互相促进的关系;槟榔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变化对槟榔叶片N、P、N含量会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及飞播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2种林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种林型同一土层蔗糖酶活性、全氮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酸性磷酸酶活性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在0~10 cm、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加深,2种林型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土壤养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脲酶、蔗糖酶与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酸性磷酸酶与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纯林补植木荷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后不同时间对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矿质养分的影响,为采煤塌陷区生态复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接种丛枝菌根和不接种对照两个处理,测定接菌后不同时间菌根侵染率、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矿质养分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接种菌根显著提高菌根侵染率,菌根真菌与植物建立良好的互惠共生关系;相同时间,接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对照,两处理种群数量上均为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同一时间,接菌处理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高于对照,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土壤磷酸酶活性不断增加;随着植物的生长根际土壤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均逐渐显著降低,同一时间条件下,接菌区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结论】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矿区扰动土壤微生物群落、酶活性、速效磷含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土壤的养分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在贵州省施秉县的白云岩区白垛村、石灰岩区石桥村采集林地和旱地的土壤样品,对其进行土壤养分分析。【结果】白云岩发育的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水解氮,石灰岩土壤具有较高的全磷和全钾;石灰岩和云岩发育土壤的全氮与水解氮和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系,水解氮与有机碳在石灰岩区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白云岩区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对两种岩性发育土壤的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石灰岩林地土壤全钾、全氮、水解氮、有机碳含量高于旱地,速效钾、全磷、有效磷、pH低于旱地;白云岩林地土壤全磷、有效磷低于旱地,其他指标均高于旱地;白云岩发育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级分别为二级、一级、六级和三级,石灰岩发育土壤的分别为二级、一级、五级和一级;【结论】土壤养分既受成土母岩的影响也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种植年限对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种植年限分别为1、5、10和15a的日光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同时取温室周边的露地土壤为对照,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结果】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全钾含量持续上升,pH值持续缓慢下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在第1年时的数量比对照大幅下降,然后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同样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分别是第1年的6.24倍和2.27倍,但是真菌数量持续上升,导致土壤持续偏真菌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与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H值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为维持日光温室土壤的持续高效生产,应根据不同年限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中土壤碳、氮、磷、钾等养分特征,以及养分含量和养分空间异质性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hm2青海云杉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剖面取样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土壤剖面(0~60cm)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71.94±11.70)g/kg、(4.07±1.70)g/kg、(264.16±111.75)mg/kg、(0.59±0.07)g/kg、(18.51±7.52)mg/kg、(23.87±3.58)g/kg和(152.81±70.92)mg/kg.土壤养分中,除速效氮含量呈左偏态分布,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右偏态分布,变异系数大小为:速效钾有机碳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全钾全磷.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碳与氮素、磷素、钾素(全钾负相关)之间密切正相关,同时,全量养分之间彼此相互关联,速效养分中仅速效氮含量受控于全氮.【结论】土壤养分主要受植被和土壤两大因素影响,两大因素累计解释异质量为64.008%.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栗茶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模式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栗茶间作模式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单作模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脲酶酶活性与速效钾(r=0.9425)、全氮(r=0.8128)、全磷(r=0.8569)、有机质(r=0.8428)、水解性氮(r=0.8102)、全钾(r=0.7581)和速效磷(r=0.7401)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水解性氮(r=0.5812)和有机质(r=0.5658)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速效钾(r=0.5510)和全钾(r=0.5315)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养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三七连作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克服三七连作障碍提供有效的策略。【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种植年限的延长对三七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细菌群落影响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有机质、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上升,而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下降;土壤酶活性除碱性磷酸酶变化不大外,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均明显下降。高通量测序表明,三七种植前后土壤在科水平上检测分类出占比较高的真菌15类、细菌16类,其中,对照土壤中真菌主要以Hygrocybe为优势菌种,占比为55.17%;种植三七后土壤中真菌占比降至0.37%,Fusarium为优势菌种,占比为8.31%,其百分比含量增加32倍;种植三七后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组成与种群密度变化明显,Pseudomonas、Streptomyces等生防细菌随着三七种植年限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随着三七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酶活性下降,土壤营养失调。  相似文献   

11.
栎类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分析不同栎类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准确评估土壤肥力,预测栎类林分生长潜力,为栎类林分多目标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选取中条山林局北坛林场栓皮栎纯林、辽东栎混交林、油栎混交林和栓皮栎中林林分3个层次的土壤,比较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pH、有机质、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结果表明,栓皮栎纯林、辽东栎混交林的土壤pH低于油栎混交林,而土壤表层铵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及有效钾含量高于油栎混交林。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栓皮栎中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栓皮栎中林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9.2、13.5和7.9 g·kg-1,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最低,为2.29 mg·kg-1。油栎混交林表层土壤全磷、全钾含量最低,分别为1.16和5.68 mg·kg-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呈递减趋势。结果显示栎类阔叶林的养分转化率较栎类针阔混交林好,栎类中林的养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钵盘育苗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在调节水稻苗床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酶活性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能有效调节水稻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哈茨木霉菌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播种28天后,哈茨木霉菌接种处理的水稻幼苗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0.70%和48.56%,而真菌数量较对照减少16.15%,并且哈茨木霉菌数量较刚播种时增加了138.46%;哈茨木霉菌也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55%、18.31%和49.61%。研究表明,哈茨木霉菌具有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外源性氮和磷添加对藜蒴林土壤养分及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前全球性的氮沉降和施磷肥不断增加对森林土壤产生重要影响。藜蒴(Castanopsis fiss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藜蒴林土壤养分和生化特性的影响,可以为藜蒴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指导。针对广东省云勇林场一片立地条件相似的14年生黎蒴人工林进行为期2年的模拟氮和磷沉降,设置不施肥(对照)、施N肥、施P肥、施N+P肥4种处理,对应的氮和磷施用量分别为0,200 kg N,80 kg P and200 kg N+80 kg P(hm-2·a-1),每种处理有8个重复。结果表明,加N减少了土壤全P、全K和速效K含量,增加了土壤碱解N含量;加P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减少了土壤全K含量;加N+P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N、全P、碱解N和速效P含量,减少了土壤全K含量。加N、加P和加N+P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及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加P处理还增加了土壤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加N+P处理也提高了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桉树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对土壤理化性质、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酚酸物质与酶活性的关系,为改善桉树纯林的土壤质量、合理经营桉树人工林及适宜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凭祥市选择6年生桉树纯林以及桉树与豆科树种(降香黄檀、格木)、非豆科树种(红锥)的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铵态氮、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pH、自然含水率)、酚酸类物质含量及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活性,并采用相关性和冗余分析方法揭示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1)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pH、自然含水率、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总体高于桉树纯林。(2)与桉树纯林相比,混交林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升高,表现为桉树×红锥混交林(50.01 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38.39 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36.94 μg/g)>桉树纯林(27.76 μg/g);非根际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表现为桉树纯林(21.45 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16.35 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15.50 μg/g)>桉树×红锥混交林(13.52 μg/g)。(3)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蛋白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桉树纯林;桉树混交林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总体低于纯林,而非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纯林。(4)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与酶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间酶活性的差异。【结论】混交造林对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酚酸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影响显著,能够增加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积累,减缓非根际土壤酚酸富集,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其中红锥与桉树混交更有利于维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与2004年相比,2007年土壤容重在上坡减少,在中坡和下坡略增,各坡位的土壤毛管孔隙增加,土壤自然含水量显著增加;上坡和下坡的土壤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和毛管持水量增加,而中坡相反。除了2004年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和2007年的毛管持水量外,各坡位的土壤物理性质没有显著差异。与2004年相比,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几乎没有变化,各坡位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2004年和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相近,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2007年的速效钾含量均为下坡和中坡大于上坡。2004年各坡位的速效磷含量相近,2007年为下坡>上坡>中坡,2004年的速效钾含量为上坡>中坡>下坡。各坡位间的有机质和大多数养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雷公藤生物碱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为推动该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采用土壤吸附和土柱淋溶试验,研究雷公藤生物碱在3种土壤(东北黑土、河南二合土和关中土娄土)中的吸附性能;采用土壤降解试验,以灭菌和未灭菌的桃园、小麦田、甘蓝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检测了雷公藤生物碱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性能。【结果】雷公藤生物碱在东北黑土、河南二合土及关中土娄土上的吸附性能可以用Freundlich平衡方程进行拟合,其在以上3种土壤中的吸附常数Kd分别为15.21,8.62和11.05,均属较难吸附,也难淋溶。在未灭菌的桃园土壤、小麦田土壤及甘蓝田土壤中,雷公藤生物碱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06,9.92和8.88d,均属易降解;而在灭菌的上述3种土壤中,雷公藤生物碱降解较慢,处理32d后的降解率分别为49.71%,30.82%和33.33%。【结论】雷公藤生物碱在土壤中难移动、降解快,对土壤环境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施氮对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糖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了解油松林土壤有机质的内在转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7年,在山西省太岳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氮肥试验,于每年5月向油松林地表施用硝酸铵(NH_4NO_3),使样地的施氮水平分别为0(对照),5,10,20,40 g/(m~2·年),依次简称N_0、N_5、N_(10)、N_(20)、N_(40),测定不同处理表层(0~10 cm)和底层(1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糖,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微生物活性以及代谢熵,并分析了油松林土壤可溶性糖与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微生物活性以及代谢熵的相关性。【结果】表层(0~10 cm)土壤中,与对照(N_0)相比,N_5、N_(10)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N_(20)、N_(40)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底层(10~20 cm)土壤中,各施氮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表层(0~10 cm)土壤中,与对照(N_0)相比,N_5、N_(10)、N_(20)、N_(40)处理表层土壤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上升了81.67%,100.13%,127.73%,171.21%,土壤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P0.05);底层(10~20 cm)土壤中,只有N_(40)处理土壤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其余处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表层(0~10 cm)土壤中,与对照(N_0)相比,N_5、N_(10)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而N_(20)、N_(40)处理会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底层(10~20 cm)土壤中,各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表层(0~10 cm)土壤中,与对照(N_0)相比,N_5、N_(10)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代谢熵无显著变化,而N_(20)、N_(40)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代谢熵则显著上升;底层(10~20 cm)土壤中,各施氮处理与对照的土壤微生物活性、代谢熵差异均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糖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代谢熵都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施氮能显著提高太岳山油松林表层土壤可溶性糖含量。低氮处理对表层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氮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减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功能的改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1月,在云南玉溪磨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选取云南松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添加和去除试验(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DIRT),设置凋落物正常输入(对照,CK)、添加凋落物(DL)、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无输入(NI)以及去除有机层和淋溶层(O/A-Less)6种不同凋落物处理。2019年3月,按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与相关性分析。【结果】① 添加凋落物使表层土壤(0~20 cm)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74%,8.05%和17.24%,而去除凋落物后表层土壤(0~20 cm)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则分别减少了10.74%,8.05%和6.90%。② 添加凋落物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提高了12.99%,而添加、去除凋落物处理(DL、NL)和去除地下根系处理(NR、NI)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均降低。③ 土壤pH、全碳、全氮、碳磷比和氮磷比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呈显著相关,而土壤全磷和碳氮比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大多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添加凋落物对云南松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较其他处理更有利,凋落物不同处理往往会使土壤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柴油单因素实验和锯末、硝酸铵、磷酸二氢钾3因素改良实验,对黑麦草幼苗生长指标及氮磷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以探讨黑麦草在柴油污染土壤中及土壤改良后生长情况的变化。结果表明,柴油质量分数为0.9%时,黑麦草幼苗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显著下降了58.87%、98.07%、91.23%,叶片和根部全氮含量和氮/磷比也较对照显著降低。在质量分数为0.9%的柴油污染土壤中添加3种土壤改良剂后,10%体积分数的锯末可使黑麦草幼苗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27.48%和24.70%,同时10%体积分数的锯末具有显著增加叶片全氮含量和氮/磷比的作用。可见,在柴油浓度为0.9%的污染土壤中施加体积分数为10%的锯末可显著增强黑麦草幼苗的生长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土壤湿度对鲁东南杨树人工林地土壤呼吸的影响。【方法】2010-2011年,利用GXH-3051便携式红外CO2气体分析仪结合自制的密闭箱,对中龄杨树人工林地和成熟杨树人工林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自养、异养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同时测定土壤表层0~10cm的含水量。【结果】2010和2011年,中龄杨树人工林地和成熟杨树人工林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呈单峰变化,夏季(5-7月)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并于7月达到高峰,中龄和成熟杨树人工林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分别为4.43和3.55μmol/(m2.s),冬季(12月-次年2月)土壤呼吸速率较低,并于1月达到最低值,中龄和成熟杨树人工林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小值分别为0.72和0.54μmol/(m2.s)。土壤自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趋势与土壤呼吸速率相似,而异养呼吸速率变化趋势则较复杂。土壤湿度的季节波动与土壤呼吸及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的变化不完全一致。可用线性模型来描述土壤呼吸速率、自养呼吸速率、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的关系,其中中龄杨树人工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最高(r2=0.750 3)。【结论】土壤湿度与鲁东南杨树人工林地土壤各组分呼吸间存在线性关系,但影响机制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