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不同体质量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牙鲆配合饲料中氮元素的利用和氮收支进行了研究。试验按沙蚕体湿重设置(0.40±0.19)、(1.00±0.22)、(2.00±0.50)g 3个组,分别记为S、M和L组,每组分别设16、20、24℃3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1)20℃时各组双齿围沙蚕对氮的摄食率均达到最大值,平均为17.0 mg/(d.g),变幅为14.3~22.0 mg/(d.g);2)双齿围沙蚕于不同温度下对氮的摄食率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S组为10.5~22.0 mg/(d.g),M组和L组则分别为8.0~14.7、6.6~14.3 mg/(d.g),氮摄食率与体质量的关系可用幂函数式CN=aWb表示,其中a值在20℃时最高,为10.618,b值为-0.2076~-0.1911;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沙蚕的氮摄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F=79.125,P〈0.001;F=34.308,P〈0.001);4)在本试验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氮的累积率平均为11.8 mg/(d.g),以摄食氮为100%计,累积氮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为88.99%,排粪氮次之,为9.43%,而排泄氮所占的比例最低,仅为1.58%。  相似文献   

2.
温度胁迫对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壳长为36.39 mm±4.45 mm)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每天1℃逐渐升温,共设5、10、15、20、25℃5个温度试验组,检测温度胁迫下各组岩扇贝幼贝鳃组织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为10~25℃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温度5~20℃时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T-AOC能力在1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能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温度从15℃降低至5℃时,T-AOC能力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温度从15℃升高至25℃时的下降幅度(P0.05)。研究表明,高温对岩扇贝幼贝鳃组织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中SOD活力、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证明了15℃为岩扇贝幼贝最适生长水温。  相似文献   

3.
在温度为(15.0±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22.0、27.0、31.5、36.0)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生长和碳、氮收支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盐度下刺参的碳、氮收支方程。试验刺参体质量为(37.53±1.84)g,将刺参放于品字形循环水槽(40 cm×30 cm×30 cm,水体约为35 L)中饲养,试验共进行28d。结果表明:盐度为31.5的试验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达到了1.6%/d;不同盐度下刺参对碳、氮的摄食率分别为72.32~127.85 mg/(g.d)和6.59~11.65 mg/(g.d),盐度为31.5时刺参对碳、氮的摄食率最大,盐度升高或降低均导致刺参对碳、氮的摄食率降低;刺参摄食饲料中的碳后,通过粪便排出的碳达到了61.3%~74.4%,其次是呼吸消耗碳(21.7%~34.9%),用于生长的碳最少(3.8%~4.7%);刺参摄取的氮主要消耗在粪便中(56.6%~64.7%),其次是代谢消耗氮(27.0%~32.6%),用于生长的氮最少(7.4%~10.8%)。通过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和盐度对其碳、氮收支的影响可以看出,刺参生长的最适宜盐度为27.0~31.5,盐度的升高或降低均会导致刺参的生长减慢。  相似文献   

4.
单环刺螠幼体生长及摄食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饵料(微绿拟球藻、2/3微绿拟球藻+1/3螺旋藻、1/2微绿拟球藻+1/2三角褐指藻)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体(体质量约0.5 g)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生态学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结果表明:用混合饵料投喂可显著提高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P0.05);在一定盐度范围内,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盐度为20~28时幼螠清滤率和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加,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幼螠的清滤率为(262.16±3.90)mL/(ind.·h),摄食率为(123.41±0.74)×10~4cells/(ind.·h);温度对幼螠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影响显著(P0.05),温度为15~25℃时,清滤率和滤食率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水温为20℃时幼螠的清滤率最高,为(251.33±10.16)mL/(ind.·h),水温为25℃时幼螠的滤食率最高,为(159.11±4.35)×10~4cells/(ind.·h)。研究表明:在较为理想的外界环境下,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与食物来源相关性较大,以混合饵料投喂效果最好;盐度和温度对单环刺螠幼体的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幼体摄食的最适水温为20~25℃,最适盐度为28。  相似文献   

5.
饲料中DHA含量对刺参成参生长及其体壁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成参饲料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适宜添加量,采用摄食生长试验,探讨了在水温(12±2)℃下饲料中DHA含量(0.02%、0.30%、0.60%和1.20%)对体质量为(73.49±1.26)g的刺参成参生长和体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共进行121 d。结果表明:饲料中DHA含量为0.60%时成参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0.02%DHA)(P0.05);饲料中DHA水平显著影响成参体壁营养成分,摄食DHA含量为0.30%~1.20%饲料的刺参,其体壁中二十碳五烯酸(EPA)、DH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DHA时,刺参体壁中DHA/EPA和n-3/n-6 PUFA显著升高(P0.05);0.30%DHA处理组刺参体壁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DHA含量为0.60%时成参的生长速率最快,DHA含量为0.30%时已具有较高的营养物质(必需脂肪酸和氨基酸)沉积率,成参对饲料中DHA的最适需求量为0.30%~0.60%(饲料干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温度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摄食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克氏原螯虾幼虾(3.11±0.04 g)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个温度处理组(23、26、29、31℃),通过加热棒调节养殖水体温度,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与体重在26℃条件下增长最快,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条件(P0.05),在29℃和31℃条件下体长与体重增长较快,均显著高于23℃(P0.05)。温度差异对克氏原螯虾肥满度并未产生显著变化(P0.05)。在温度为23℃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虾成活率最高,可达100%,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条件(P0.05),其中31℃条件下幼虾的成活率最低,仅为89%。在4个温度条件下,23℃饲料系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条件(P0.05),而26℃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23℃(P0.05)。克氏原螯虾摄食率在4个温度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静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pH对中国北方常见污损生物——迈氏软苔虫Alcyonidiummytili摄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迈氏软苔虫在上述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摄食强度。不同温度下,迈氏软苔虫摄食率的大小依次为20℃〉15℃〉25℃〉10℃〉5℃;不同盐度下,迈氏软苔虫摄食率的大小依次为30〉35〉25〉40〉20;不同pH条件下,其摄食率表现为7.5〉8.5〉6.5〉5.5。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对迈氏软苔虫摄食率的影响极其显著(P〈0.01);pH对其摄食率影响显著(P〈0.05)。根据不同条件下迈氏软苔虫表现出来的不同应激反应,可以为有效防止这种近海污损动物对养殖贝类的侵害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体质量为(6.26±0.21)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肝脏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试验分为8个温度驯化组,分别设16、19、22、25℃4个恒温组,以及(16±2)、(19±2)、(22±2)、(25±2)℃4个变温组,驯化6周后取样,分别测定各驯化组施氏鲟幼鱼肝脏组织线粒体的蛋白含量、呼吸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结果表明:施氏鲟肝脏组织线粒体蛋白含量在各驯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在16℃和19℃驯化组中,恒温处理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22℃和25℃驯化组中,变温驯化组的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显著高于恒温驯化组(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在各温度驯化组中,线粒体的RCR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CCO活性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但酶活性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20~27℃的变温驯化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线粒体呼吸率升高。  相似文献   

9.
在16、20、24℃3个温度条件下,以三氧化二铬(Cr2O3)作为标记物,测定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ensis对牙鲆配合饲料的表观消化率(AD).沙蚕按湿重分为3组:S组(0.50 g±0.19 g)、M组(1.00 g±0.22 g)和L组(2.00 g±0.50 g).结果表明:1)摄食混合Cr2O3饲料的沙蚕与摄食正常饲料的沙蚕体内Cr的残留量差异不显著(P=0.686,F=0.189).2)在试验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干物质、蛋白质、有机碳和能量的AD分别为76.7%~90.6%、86.4%~96.6%、88.0%~95.7%和84.0%~92.1%;温度对4种AD的影响均极显著(F=8.829、P=0.002,F=25.330、P<0.001,F=9.360、P=0.001,F=18.131、P<0.001);而体重对4种AD的影响均不显著.3)试验温度下,各组双齿围沙蚕的肠道排空时间(GPT)为(61±14.15)~(131±13.00)min,体重对GPT的影响极显著(F=10.195,P=0.001),而温度对GPT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墨吉明对虾幼虾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幼虾(体质量为0.024 g!0.085 g)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性,进行了盐度和温度的突变和渐变试验。结果表明:将盐度由25突变至15~30时,各盐度组墨吉明对虾幼虾的96 h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盐度由25渐变至2和37时,幼虾仍能正常摄食,其存活率分别为77.67%和80.83%;将温度由29℃突变至24、34℃时,各温度组幼虾的96 h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温度由29℃渐变至17、36℃时,幼虾仍能正常摄食,其存活率均为84.17%。研究表明,墨吉明对虾幼虾对低温的耐受力较差,但在低盐度水中开展墨吉明对虾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采用流水和静水呼吸室法,测定雷氏七鳃鳗变态前后及以规格为标准分类的大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成鳗大)、小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成鳗小)、大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大)和小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小)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成鳗大(8.59g±0.20 g)、成鳗小(5.42 g±0.10 g)和幼鳗小(5.27 g±0.17 g)的耗氧率存在昼夜变化;其中成鳗大的最高耗氧率(0.167 mg/g.h±0.022 mg/g.h)、最低耗氧率(0.035 mg/g.h±0.003 mg/g.h)与成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92 mg/g.h±0.036 mg/g.h)、最低耗氧率(0.051 mg/g.h±0.016 mg/g.h)均出现在8:00和16:00;幼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19 mg/g.h±0.027 mg/g.h)和最低耗氧率(0.038mg/g.h±0.013 mg/g.h)分别出现在18:00和14:00。在1~20℃时,雷氏七鳃鳗的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成鳗大(10.45 g±0.13 g)的关系式为Y大=0.0254X0.9115(R2=0.8516),成鳗小(4.65 g±0.07 g)的关系式为Y小=0.0272X0.9406(R2=0.8840);而幼鳗小(5.92 g±0.05 g)的耗氧量、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波浪式上升。在1~15℃时,成鳗大(10.67 g±0.18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其关系式为Y大=0.2224X-0.3945(R2=0.9710),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上移,窒息点曲线呈"V"字型;在1~10℃时,成鳗小(5.46 g±0.12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上升而降低,关系式为Y小=0.4427X-0.6561(R2=0.8866),在10~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1~15℃时,幼鳗小(5.74±0.83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上升,关系式为Y幼=0.3008X-0.4003(R2=0.8581)(P〈0.05)。体质量不同的成鳗大(10.10 g±0.13 g)与成鳗小(4.79 g±0.08 g)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而耗氧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不同的幼鳗大(7.60 g±0.15 g)与幼鳗小(4.79 g±0.09 g)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为(14±0.5)℃、盐度为31~31.5的条件下,研究了仿刺参幼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对蛋白水平为6%、13%、20%、27%、34%的5种饲料(以鱼粉、鼠尾藻粉、玉米面粉、复合维生素和复合矿物质为原料)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当饲料蛋白水平为19.48%时,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均达到最高水平,分别为1.27%/d和5.58%,此时饲料系数最低,为1.134;在该蛋白水平下,仿刺参生长能的比例最大,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5.28G+27.24F+4.22U+3.46Rs+59.80R。  相似文献   

13.
鲇幼鱼耗氧率与氨氮排泄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体重对鲇Silurus asotus幼鱼呼吸、氨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鲇幼鱼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一昼夜在4:00-7:00和17:00-20:00各出现一个耗氧高峰,这两个时间段应是鲇幼鱼的摄食和活动高峰;在18-31℃下,鲇幼鱼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排氨率在18-26℃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26℃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耗氧率(OR)和排氨率(N)均随着体重(W)的增加而下降,并呈幂函数的关系,相关方程分别为OR=0.8784W-0.9145(R2=0.9731),N=34.665W-0.8999(R2=0.8616);随着温度的上升,鲇幼鱼耐低氧能力下降,当温度大于26℃时,窒息点超过0.5 mg/L;随着体重的增加,鲇幼鱼耐低氧的能力上升,体重低于4.06 g时,窒息点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体重达到11.06 g时,窒息点降至(0.319±0.031)mg/L,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相似文献   

14.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型海藻孔石莼生长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模拟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海洋中大型绿藻孔石莼Ulva pertusa的生长和色素含量的影响。设置4个独立试验,每个试验的CO2浓度分别为387、500、600、800 mg/L。每个试验设6个海水培养系统,其中3个通入一定浓度的CO2作为试验系统,另外3个通入大气作为对照系统。在每个海水培养系统中,分别装入25 L过滤海水(滤膜孔径为0.22μm),放入(50.0±1.0)g的孔石莼进行培养,试验进行7 d。结果表明:高浓度CO2对孔石莼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但降低了孔石莼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试验结束时,CO2浓度为387、500、600、800 mg/L时,试验系统中孔石莼的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855.9±31.6)、(780.8±6.2)、(677.3±22.1)、(585.1±16.9)μg/g(鲜质量),分别为对照系统的98.3%、91.8%、78.4%和71.7%,试验系统中孔石莼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185.6±5.0)、(167.8±2.4)、(150.6±2.3)、(128.3±4.3)μg/g(鲜质量),分别为对照系统的97.7%、91.5%、80.4%和69.4%;而对照系统中试验开始时和试验结束时,孔石莼的叶绿素a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选取同一种饲料,设1.0%、1.5%、2.0%、2.5%、3.0%、3.5%和4.0%七个投饲率水平,在溶氧为7.8 mg· L-1、水温13℃~18℃的流水养殖条件下,对体重99.21~385.92 g达氏鳇进行为期75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投饵率投饲率的增加,达氏鳇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2....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温度与幼龟的生长关系,为幼龟饲养提供依据,对不同温度下幼龟的重量、增重量、背甲长、背甲宽和体厚等生产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幼龟的日增重量随饲养时间增加而增加,且呈不断增大趋势;40d后,在(28±0.5)℃、(30±0.5)℃和(32±0.5)℃下,平均体重增加6.48g/只、7.68g/只和6.69g/只,与对照(5.02g/只)相比有显著差异;背甲长、背甲宽和体厚增加分别为11.78 mm、10.26mm、3.25mm,16.34 mm、13.58 mm、4.77 mm,11.24 mm、9.89 mm、3.12 mm,明显优于对照(8.26mm、7.07mm、1.45mm)。当水温为(30±0.5)℃时,广西拟水龟幼龟体重、背甲长、背甲宽、体厚增加最快,为饲养广西拟水龟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17.
体重和温度对中国蛤蜊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软体部干重(0.9901g±0.540g、0.5244g±0.0257g、0.2886g±0.0421g)和温度(13、18、23、28℃)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个体大小对中国蛤蜊耗氧率影响极显著(P〈0.01),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中国蛤蜊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中国蛤蜊单位体重耗氧率(O)与软体部干重(形)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0=αW^-b,其中口的取值为0.695—1.762,平均为1.449,b的取值为0.446~0.587,平均为0.542。温度、个体大小对中国蛤蜊的排氨率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中国蛤蜊个体的增大,其单位体重排氨率(N)逐渐降低;排氨率与其软体部干重呈负相关,它们之间可以用幂函数N=α0W^-b0咖表示。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T)、软体部干重(形)满足以下方程:0=0.258+0.561W+0.239T(R=0.680,F=19.342,P〈0.01);N=2.973+38.361W+16.897T(R=0.736,F=26.535,P〈0.01)。  相似文献   

18.
澳洲龙纹斑鱼种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山区养殖条件下,进行澳洲龙纹斑Maccullochella peelii peeli鱼种的饲养试验。澳洲龙纹斑鱼种的平均体重和全长分别为(1.29±0.23)g和(4.56±0.30)cm;试验期水温22~28℃,投喂粗蛋白51.2%的商品饲料。经97d培育,澳洲龙纹斑鱼种的平均体重和全长分别达(12.84±1.30)g和(10.03±0.36)cm。澳洲龙纹斑鱼种体重和全长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37%和0.81%;该鱼种体重与全长的最优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方程W=0.016L~(2.884)。以Gompertz非线性生长模型算得澳洲龙纹斑鱼种体重和全长生长拐点分别为11.8g和8.5cm,拐点日龄分别为170d和149d;全长生长拐点日龄的出现先于体重生长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