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团头鲂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试验以团头鲂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各试验区共鉴定出藻类5门92种,其中绿藻46种、蓝藻15种、裸藻15种、硅藻10种、隐藻5种、甲藻1种。浮游植物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绿藻丰度、绿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浮游植物总丰度、蓝藻丰度、蓝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上述所有指标在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之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和变化规律。多样性指数所指示的水质状况显示,排水区接近中度污染,高密度养殖区为轻度污染,其余各试验区为清洁水体;除排水区外,其余各试验分区的水质都较好,系统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究泰兴姚王高沙土地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功能类群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8年6—10月对泰兴市江源农牧有限公司3个幼蟹培育池和水源进行调查.试验设置幼蟹塘组和水源组,对这两组的水质因子、浮游动物的密度及生物量进行监测,并采用单样本t检验法对水质、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试验鉴定出52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22种,优势种5种(壶状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镰状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枝角类17种,优势种5种(长额象鼻溞、方形网纹溞、角突网纹溞、老年低额溞和蚤状溞);桡足类13种,优势种4种(近邻剑水蚤、短尾温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无节幼体).其中幼蟹塘1、幼蟹塘2和幼蟹塘3分别为42,42和39种,水源为38种.整个养殖过程期间,幼蟹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91~871,55~326和86~364 ind/L;水源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为74~538,57~269和74~286 ind/L.幼蟹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018~0.703,2.373~23.472和3.865~16.576 mg/L;水源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的生物量为0.013~0.329,1.219~18.641和3.118~12.723 mg/L.幼蟹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与水源组差异不显著(P>0.05),幼蟹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总体高于水源.幼蟹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变化范围分别为3.068~4.089,0.742~0.831和2.850~4.172;水源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3.257~4.052,0.729~0.862和3.194~4.433.幼蟹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总体低于水源.[结论]幼蟹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pH、CODMn、N和P等水环境因子影响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参照多样性指数污染程度指标标准,幼蟹塘区水质可归为轻污染阶段.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盆地环境条件下幼蟹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探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以促进盆地地区河蟹养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21年5—9月,对四川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的幼蟹养殖池塘及水源水体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监测,对采集到的浮游动物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幼蟹养殖期间共发现浮游动物65种(优势种16种),包括轮虫类36种(优势种9种),桡足类15种(优势种2种)和枝角类14种(优势种5种)。幼蟹池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 685.0~25 370.0,1.7~34.3和57.7~960.3 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87~10.261,0.022~0.434和1.234~13.738 mg·L-1。水源水体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0~510,0~12和2~166 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001~0.132,0~0.316和0.006~1.081 mg·L-1。幼蟹池塘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233~1.994,0.451~0.678和1.478~2.404;水源水体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849~2.171,0.474~0.910和0.577~2.306。RDA排序结果显示水体T、DO、TP、TN和CODMn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盆地环境条件下幼蟹养殖池塘和水源水体污染状况相同,均处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4.
河蟹生态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4至10月采集了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河蟹养殖池和水源水体的后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检测出后生浮游动物59种,其中优势种14种。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裂痕龟纹轮虫、暗小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尾三肢轮虫;枝角类优势种为长肢秀体溞、短尾秀体溞、蚤状溞、长额象鼻溞和圆形盘肠溞;桡足类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跨立小剑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养殖池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62.7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97~2.36。水源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388.6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56~2.20。养殖池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70.59 ind/L,平均生物量为4.56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34~2.18。水源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37.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1~1.97。养殖池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275.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10.4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26。水源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55.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7.3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11。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水源,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蟹幼蟹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的浮游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12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水源区。枝角类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前期幼蟹培育池枝角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桡足类密度逐渐上升,后期幼蟹培育池桡足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轮虫密度逐渐下降,整个时期幼蟹培育池轮虫密度与水源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水质明显优于水源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丰富,群落关系趋向平衡和稳定。温度和食物是影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群落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道观河水库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6次采样观测到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水库浮游动物有67种(隶属28科,17属),其中原生动物23种,轮虫17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10种。平均密度为1392个/L,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51.66%和45.67%,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极少,分别仅占0.36%和2.31%。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2.27mg/L.其中原生动物最少.为0.23mg/L,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接近.分别为0.75mg/L、0.52mg/L和0.76mg/L:从季节上看,浮游动物密度5月最高,3月次之,1月和7月最低;而生物量则是9月最高,7月次之,1月和3月最低。浮游动物和浮游甲壳动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9.00和6.84。根据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优势种类组成判断该水库为中富营养型。提出应纠正过去将浮游动物密度转换成生物量工作中数据处理上的一个偏差,建议尽快统一依据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水体营养水平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宁夏清水河流域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及多样性,于2018年7月与11月在宁夏清水河流域22个样点分别采集浮游动物定性和定量样本,并对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常见种、优势种、季节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河流域共监测到浮游动物23种,其中轮虫类8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7种。优势种有7种,其中尖额溞属最多。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分布因季节而异,夏季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达到高峰,冬季处于低谷期。清水河流域浮游动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233~2.066,Shannon-Wieav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251~1.922,均匀度指数为2.535~3.801,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及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根据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av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可以初步判断清水河流域水质为重度污染、中度富营养化,需加强治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赵红雪  邱小琮  李力  王远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51-16253,16307
[目的]探索沙湖后生浮游动物与主要水质因子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沙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主要水质因子的季节动态,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与水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34种,其中轮虫23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3种;密度为175~924个/L,轮虫占优势;生物量为0.28~1.80mg/L,桡足类和轮虫占优势,趋向小型化。沙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大于50,水体营养水平达到富营养化。相关分析表明,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生物量与桡足类密度同叶绿素a、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TLI在0.05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水体透明度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结论]后生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与水体水质因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放养鲢、鳙鱼对太湖水质和浮游动物的影响,于2013年6月10日至10月10日在太湖西北部风浪较小的马山镇与竺山之间的湖湾设置大型围隔,放养鲢、鳙鱼进行生物控藻试验,放养比例为3∶1,密度为50g/m3,并参照相关评价标准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生物控藻区围隔内共有浮游动物4门52种,其中,轮虫类21种、原生动物12种、枝角类11种和桡足类8种,优势种共有12种,轮虫类和枝角类为全年的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388.97ind/L,平均生物量为3.98mg/L;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37和0.38,生物控藻区水体处于中污染水平;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1.84~61.96,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为轻度污染;两种水体污染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不一致,但均表明太湖水体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广东连江梯级电站开发后春季河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解梯级电站开发后广东连江水质状况,于2008年4月调查了浮游植物和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监测到浮游植物28种,其中蓝藻门6种(属),绿藻门7种(属),硅藻门12种(属),甲藻门2种(属)和裸藻门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0.35×10^4~1.42×10^4cells/L。浮游植物主要是由硅藻组成,占73.33%~90.62%。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在2.85~3.47;均匀度指数在1.15~1.25。监测到浮游动物6种,其中桡足类有1种为桡足类幼体(Copepodites),轮虫类有4种,分别是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 Gosse)、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蛭态轮虫(Bdelloide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枝角类1种为长额象鼻氵蚤(Bosminalongirostris)。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和丰度在下游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苗种培育分为三个环节,对苗种培育池塘条件、生态环境因素、营养饵料及投喂方式、放养密度、饲养管理方式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仔鱼流水池暂养适宜面积约为12m2、放养密度在10 000尾/m2以下,采用浮游动物与蛋白质含量40%的配合饵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投喂;夏花苗种培育适宜池塘面积1 400~2 533 m2,放养密度45.0尾/m2;大规格鱼种池塘培育的第一阶段适宜池塘面积约为3 333 m2,放养密度12.00~15.00尾/m2,投喂蛋白质含量36%~38%的配合饵料,第二阶段适宜池塘面积约为6 667 m2,放养密度6.00~6.75尾/m2,投喂蛋白质含量36%的配合饵料;大规格鱼种网箱培育第一阶段适宜网箱面积20~25 m2,放养密度1 000尾/m2,投喂蛋白质含量36%~38%的配合饵料;第二阶段网箱面积以30~33 m2为宜,放养密度500尾/m2,投喂蛋白质含量36%的配合饵料.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混养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适宜搭配比例,通过在刺参养殖池塘围隔中进行日本囊对虾生态混养试验,比较了不同密度搭配比例下刺参(10、15 ind./m~2,湿体质量为6.05 g±3.15 g)与日本囊对虾(0、2、4、8 ind./m~2,湿体质量为0.89 g±0.36 g)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个多月的混养试验,刺参生长状况与混养日本囊对虾的密度大小无显著相关性,混养日本囊对虾对主养品种刺参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主要受自身养殖密度的影响,其密度越小,存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与刺参混养的两个2 ind./m~2对虾密度组最终体质量(33.90、32.47 g),显著高于4 ind./m~2对虾密度组(25.48、25.16 g)和8 ind./m~2对虾密度组(20.29、21.63 g)(P0.05)。研究表明,综合分析产量与经济效益时,刺参搭配混养4 ind./m~2密度组的日本囊对虾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参虾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可鲁克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分别于2013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2014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调查了青海可鲁克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主要的水体理化指标,分析了该湖泊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浮游生物生物量评价标准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可鲁克湖全年共检出浮游动物48属82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占总种类数的19.51%),轮虫57种(占69.51%),枝角类7种(占8.54%),桡足类2种(占2.44%);种类组成以轮虫占优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优势种分别为3、7、4、6种,4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种有2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539.8ind./L,变化范围为2.7~2756.0 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0.680 mg/L,变化范围为0.030~3.256 mg/L,4个季节浮游动物现存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显示,可鲁克湖春冬季各采样点浮游动物分为2大类群,夏季分为4大类群,秋季分为3大类群;香浓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M)、均匀度指数(J)年平均值分别为1.97、0.74、0.54。根据浮游动物生态学指标总体评价,可知可鲁克湖水质处于污染状态,且4个季节中有3个季节水体属于贫营养类型,只有春季属于中营养类型,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水质监管与调控。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冬季在嬉子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现场调查,通过对物种组成、优势种结构、密度和生物量、群落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优势物种与主要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RDA分析。在保护区所处的嬉子湖设置6个调查断面,共18个采样点。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36属64种,原生动物、轮虫类、桡足类和枝角类物种数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1.56%、29.69%、10.94%和7.81%。优势种类群为2门5属7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类3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变幅为1 755.25~7 023.38 ind/L,平均为3 483.44 ind/L;生物量变幅为0.36~5.34 mg/L,平均为1.67 mg/L;群落丰富度指数(R)变幅为1.02~1.96,平均为1.37;香农指数(H')变幅为2.02~3.47,平均为2.72;均匀度指数(E)变幅为0.59~0.85,平均为0.72。在被摄食压力下降及饵料生物资源下降的共同影响下,冬季保护区外界环境对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有利,群落生态优势度也集中于上述浮游动物类群。受到水文特征的影响,南部湖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中部和北部湖区。  相似文献   

15.
于2007年对辽宁省汤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动物53个种属,包括原生动物14个,占26.42%;轮虫31个种属,占58.49%;枝角类2个种属,占3.77%;桡足类6个种属,占11,32%;以轮虫占优势,主要为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vulg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等;浮游动物密度平均为1521个/L,生物量平均为1.78Mg/L;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484~3.122,生物量水平分布为下游〉中游〉上游,垂直分布没有明显规律,总体上底层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于2010年11月-2011年3月,连续5个月对辽河三角洲4个海水越冬池(3#、4#、5#、7#)冰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池冰下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组成,桡足类为主体.其中,原生动物主要有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单环栉毛虫Didinium balbianii、妥肯丁拟铃虫Tintionnopsis toxantinensis、粘游仆虫Euplotes muscicola和恩茨筒壳虫Tintinnidium entzii,各池平均为285.03 ind./L;轮虫主要有喜冷疣毛轮虫Synchaeta lakowitziana和喜盐疣毛轮虫S.tavina,个别池塘还发现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尖削叶轮虫Notholca acuminata,各池平均为116.87 ind./L;桡足类主要有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a affinis、太平真宽水蚤E.Pacifica、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mus tenellus、左指华哲水蚤S.laevidactlus和长毛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各池平均为62.87 ind./L;多毛类仅利氏才女虫一种,均为幼虫,各池平均为32.56 in./L.4个越冬池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桡足类,当其大量繁殖( >100 ind./L)时,会严重影响越冬池的现存氧,本试验采用水泵筛绢网抽滤法,有效地控制其数量,保证了冰下水体的溶氧.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对东平湖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水域营养类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动物79种,其中原生动物25种、轮虫33种、枝角类8种和桡足类13种;浮游动物规格趋向小型化,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相对较高,分别为9 459.38(±4 572.12)ind./L和3.07(±0.49)mg/L。5月浮游动物栖息密度表层大于下层,8月则为下层大于表层;5月生物量为表层小于下层,8月为下层大于表层。东平湖浮游动物多样性阈值为2.16~3.70,属于III~V级,物种较为丰富。东平湖水域总体属富营养类型,并随时间推移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8.
于2001年9月~2002年9月对大连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的生态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桡足类13种,枝角类4种,其它为毛颚动物、被囊动物、轮虫和原生动物等,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的主要类群;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形,高峰期位于8月。回归分析表明,浮游动物数量的变化与水温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群落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刺参-对虾"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 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 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μ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