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从高海拔地区引进的藏猪,在广东温暖潮湿平原地区饲养后的繁殖、屠宰和肉质性状,为藏猪在广东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和选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间对广东地区3个藏猪饲养点的藏猪进行调查。【结果】藏猪母猪窝均产仔数为8.38(±1.96)头,仔猪断奶成活率为92.53(±9.79)%;仔猪平均初生重为0.75(±0.16)kg,平均断奶重为5.38(±1.18)kg;藏猪公猪胴体重为25.17(±6.14)kg,总瘦肉率为50.46(±4.54)%,皮率为11.90(±2.70)%,骨率为10.30(±1.77)%,脂肪率为25.51(±6.34)%,板油率为7.41(±1.51)%,平均背膘厚为2.80(±0.87)cm;藏猪母猪胴体重为22.35(±5.42)kg,总瘦肉率为51.92(±5.73)%,皮率为12.57(±4.85)%,骨率为10.28(±2.00)%,脂肪率为22.97(±9.04)%,板油率为6.19(±1.89)%,平均背膘厚为2.11(±0.59)cm;藏猪宰后1 h肌肉pH值为6.25±0.08,宰后24 h肌肉pH值为5.25±0.08,剪切力为41.92(±1.02)N,24 h滴水损失为1.74(±0.12)%,肌肉大理石纹评分为2.93(±0.17)分,肌内脂肪含量为3.35(±0.53)%。【结论】广东地区藏猪的繁殖性能及产肉性能较高海拔藏猪有所提升,说明藏猪适宜在广东地区养殖,但藏猪产肉性能、肉质性状较常规瘦肉型猪差距明显,仍有较大的改良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参与长链脂肪酸的摄取及利用,在脂肪沉积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究FABP3基因在藏猪和大约克猪间的基因多态性和表达差异可为藏猪品质改良提供分子机制参考。【方法】选取18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为研究对象,对两猪种FABP3基因5’侧翼区和CDS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筛选,使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FABP3基因在肝脏、背最长肌和背脂3个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在FABP3基因5’侧翼区筛选到T-114C和C-635A等2个SNPs位点,且SNPs位点基因型频率在藏猪与大约克猪群体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 <0.01);经转录因子预测发现这2个SNPs位点与前脂肪细胞的更新、分化以及脂肪沉积相关,推测这两个多态性位点是参与调控FABP3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位点。FABP3基因在藏猪肝脏、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在背脂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 <0.05)。【结论】推测FABP3基因可能为调控藏猪脂肪代谢的重要候选基因,在藏猪脂肪沉积中呈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西藏高原环境下藏猪和大约克猪GHR、IGF-I基因多态性和表达模式。【方法】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藏猪(62头)和大约克猪(61头)GHR、IGF-I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3 kb区域进行多态性检测;利用RT-qPCR技术检测了30、90及18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各8头)背最长肌组织GHR、IGF-I mRNA表达模式。【结果】藏猪与大约克猪GHR基因A-513G位点基因型频率呈显著差异(P0.05),T-2201C位点基因型频率呈极显著差异(P0.01);IGF-I基因G-2413A位点基因型频率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mRNA表达水平,GHR、IGF-I基因在品种内具有相同的表达模式;在品种间,表达模式具有明显差异。【结论】这3个SNPs位点可能是影响猪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位点,为进一步阐明GHR、IGF-I基因在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以通城猪为母本与瘦肉型大白猪杂交培育的新品种鄂通两头乌的培育效果,对鄂通两头乌和通城猪进行同期对比试验,测定生长性状、胴体性状(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肉质性状(肉色、滴水损失、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等)以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鄂通两头乌日增重((596.27±90.24)g/d)极显著高于通城猪((513.28±90.31) g/d,P0.01),瘦肉率(49.56%±2.21%)极显著高于通城猪(43.47%±1.39%,P0.01),背膘厚((34.73±0.94) mm)极显著低于通城猪((38.80±0.96) mm,P0.01);通城猪大理石纹评分与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3.47±1.16、3.45%±1.11%,与通城猪相比,鄂通两头乌肉质性状中除了肌内脂肪含量(2.72%±0.87%)有降低外,其他肉质性状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两品种仅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鄂通两头乌在保留通城猪优良肉质性状的同时其生长和胴体性状得到了有效改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猪ARID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在DNA水平上对藏猪、大白猪ARID5B(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5B)基因5′侧翼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在mRNA水平上对两猪种的肝脏、背脂和背最长肌组织中的ARID5B基因表达量进行了RT-qPCR检测;并对两猪种的背膘厚和背最长肌组织中IMF(Intramuscular fat)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ARID5B基因5’侧翼区,存在T-2 216C和In-2 029Del缺失2个连锁突变位点,藏猪与大白猪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相同组织不同品种间,ARID5B基因在肝脏、背脂和背最长肌中mRNA相对表达量趋势完全一致,且藏猪ARID5B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大白猪(P0.01);藏猪背膘厚和IMF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经DNA、mRNA水平、背膘厚和IMF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ARID5B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背膘厚和IM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放养月龄和性别对藏区藏猪屠宰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随机选取12头藏猪(公母各半)进行12月龄和24月龄传统模式放养,屠宰后进行胴体、产肉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与12月龄相比,24月龄藏猪的活体重和胴体重极显著提高(P<0.01),而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度显著提高(P<0.05);12月龄公、母藏猪的胴体和产肉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24月龄公猪的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母猪(P<0.01),而母猪的皮脂率显著高于公猪(P<0.05)。24月龄的藏猪pH_2和肉色L_2、b_2极显著高于12月龄藏猪(P<0.01),肌肉的韧度也显著高于12月龄藏猪(P<0.05);12月龄母猪腰肌24 h红度值显著高于公猪(P<0.05),其他肉质性状均没有显著差异;24月龄公猪的肉色显著好于母猪(P<0.05)。[结论]该研究可为藏猪屠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藏猪在亚热带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及其杂交利用效果,本研究根据藏猪、杜洛克猪和广东小耳花猪开展不同组合的杂交试验结果分析比较在广州亚热带环境条件下藏猪及杂交猪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特性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在亚热带环境下,藏猪、杜藏猪、藏杜花猪的窝均产仔数在各杂交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杜藏二元杂仔猪初生体质量和35日龄断奶体质量显著高于纯种藏猪。在生长试验中,藏猪、杜藏猪、藏杜花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201.43±25.41)、(469.67±41.13)和(425.54±58.37)g,杜藏二元杂交猪和杜藏花三元杂交猪生长速度显著高于纯种藏猪,生长速度的杂交优势明显。杜藏二元杂交猪和杜藏花三元杂交猪胴体质量显著高于藏猪,杜藏二元杂交猪皮率显著低于纯种藏猪。肉质分析结果显示,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以杜藏猪最高,嫩度以纯种藏猪最佳。综上所述,将高原藏猪迁至亚热带地区饲养后,其窝均产仔数和仔猪断奶成活率较原产地藏猪有所提高,表明藏猪适合在广州地区生长;在亚热带环境条件下,通过将藏猪与杜洛克、广东小耳花猪进行杂交可以显著提高后代生长速度同时提升了猪肉质品质、养殖效益,缩短了饲养周期,同时本研究也为藏猪的杂交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巴克夏与鄂通两头乌杂交组合的效果,以70头巴鄂杂交猪(巴克夏为父本,鄂通两头乌为母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对肉质性状和胴体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巴鄂杂交猪宰前活重为(109.10±11.01) kg,屠宰率为74.28%±1.99%,眼肌面积为(31.40±3.57) cm~2,背膘厚为(31.65±5.66) mm,皮厚为(3.32±0.74) mm,肉色评分1为(3.80±0.77)分,肌内脂肪含量为1.94%±0.54%,48 h滴水损失为2.07%±6.18%。背最长肌中检测到1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1.92%±7.6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8.08%±6.18%,背最长肌中检测到肌苷酸含量为(3.71±0.42) mg/g。相关性分析显示:巴鄂杂交猪内脂率与背膘厚极显著正相关(P0.01,r=0.69),肌内脂肪含量与肉色评分1极显著负相关(P0.01,r=-0.37),肌苷酸含量与胴体直长极显著正相关(P0.01,r=0.4)。以上结果表明:巴鄂杂交猪的屠宰性能良好,平均背膘厚和皮厚适中,肌肉颜色鲜亮,系水力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肌苷酸含量较高,获得了良好的杂交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出高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沉积的关键基因并进行表达验证,为揭示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NCBI-GEO数据库中高、低肌内脂肪巴克夏群体的转录组数据,利用DESeq2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log2Fold Change|≥1,FDR<0.05),采用Metascape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MCODE筛选及鉴定出高肌内脂沉积的关键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地方猪(柯乐猪)和外种猪(杜长大猪)上进行关键基因表达量验证。【结果】从高、低肌内脂肪巴克夏群体6个文库中共鉴定出7661个基因,高肌内脂肪群体样本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总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群体样本(P<0.05,下同),其中差异表达基因有133个[110个上调(在高肌内脂肪群体高表达),23个下调(在低肌内脂肪群体高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胶原蛋白绑定、细胞外基质组装、脂肪酰辅酶A生物合成过程、固醇代谢过程和脂质代谢调控过程等GO功能条目,以及脂肪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ChREBP激活代谢基因、脂肪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上;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组装、多细胞生物学过程、辅酶绑定和缺氧反应等GO功能条目,以及基于NFKB的TNFA信号、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信号和干扰素信号等信号通路上。通过MCODE分析共筛选获得5个关键基因,分别是SLC25A5、FN1、FASN、ACACA和PRKDC基因;挑选SCD、FASN和ACACA基因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发现这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柯乐猪高于杜长大猪,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P<0.01)水平,进一步佐证SCD、FASN和ACACA基因在高肌内脂肪猪群体中高表达。【结论】在巴克夏猪高肌内脂肪群体中高表达的SCD、FASN和ACACA基因,在高肌内脂肪的柯乐猪中也呈显著或极显著高表达,因此这3个关键基因有望作为筛选和培育高肌内脂肪猪品种的分子标记,同时为研究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在活体评估种公猪胴体与肉质性状中的准确性,实现对表型组进行智能测定,为种猪的选育和精细化饲养管理提供技术参数。【方法】选择体重相近((42.02±1.05)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洛克公猪40头,饥饿处理24 h后,采取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实行全身性麻醉。将猪只按照头前尾后俯卧姿势置于CT扫描床上,通过16排螺旋CT平扫获取原始图像序列。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图像薄层重建与去噪、图像多平面重建和图像分割,进而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B超活体测定和屠宰测定评估了种公猪的胴体组成、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等胴体性状;以屠宰测定瘦肉率为因变量,CT活体测定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构建种猪胴体瘦肉率的预测模型;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臀中肌和半膜肌样品中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并与CT活体评估对应部位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对CT活体评估与屠宰测定瘦肉率、脂肪率、骨率、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不同基因型迪庆藏猪群体不同组织中ADFP基因的表达差异,为迪庆藏猪的选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PCR扩增测序方法对113头迪庆藏猪ADFP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利用DNA-STAR 5.0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及多态性位点(SNPs)检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迪庆藏猪不同组织中ADFP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并运用SPSS 20.0分析ADFP基因多态性对迪庆藏猪群体不同组织中ADFP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在迪庆藏猪ADFP基因外显子6上发现3个SNPs,分别为SNP1(C→T)、SNP2(C→T)和SNP3(T→ C),其中SNP1和SNP2位点属于低度多态(PIC/He<0.25),SNP3位点属于中度多态(0.25He<0.5)。迪庆藏猪不同组织中ADFP基因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皮下脂肪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腿肌和背肌,心脏中相对表达量最少;另外,ADFP基因SNPs不同基因型迪庆藏猪群体中各组织的相对表达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SNP2位点杂合基因型群体肾脏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纯合基因型群体肾脏中相对表达量,表明ADFP基因SNPs变异对迪庆藏猪组织中ADFP基因表达具有影响。【结论】ADFP基因SNPs变异对迪庆藏猪组织中ADFP基因会产生差异表达,进而影响机体脂肪沉积,ADFP基因可作为迪庆藏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2.
牟琪  冯贤辀  蔡栋  徐永健  龚婷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1):3276-3284
【目的】综合分析不同日龄去势对从江香猪肉质性状的影响,为从江香猪最佳去势日龄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头20日龄从江香公猪,分为25日龄去势组(C25d组)、120日龄去势组(C120d组)、180日龄去势组(C180d组)和未去势组(UC组),统一饲养管理至240日龄屠宰,参照NY/T 821—2004《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测定肉质性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肉质综合评分模型,并结合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香猪膻味物质含量及参与代谢膻味物质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C25d组的肌肉pH24 h显著高于C120d组(P<0.05,下同);肉色评分中,UC组和C25d组显著高于C180d组和C120d组;剪切力和肌肉脂肪含量与肉色恰好相反,表现为C180d组和C120d组显著高于UC组和C25d组;肌肉水分含量表现为C25d组>UC组>C180d组>C120d组;肌肉蛋白含量表现为C120d组显著高于C180d组、C25d组及UC组。以主成分分析构建肉质性状综合评分模型,从10个肉质指标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100.00%),第一主成分包括肉色、剪切力、肌肉水分含量和肌肉脂肪含量,第二主成分包括pH24 h、大理石纹和滴水损失,第三主成分包括pH45 min、熟肉率和肌肉蛋白含量;从江香公猪肉质综合评分排序为C25d组>UC组>C180d组>C120d组。去势时间对从江香公猪肝脏和脂肪中的雄烯酮含量,以及脂肪、背最长肌和肝脏中的粪臭素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下同);但背最长肌中的雄烯酮含量表现为C25d组显著低于C120d组和UC组。粪臭素代谢关键酶CYP2E1基因在C120d组、C180d组和UC组从江香公猪的肝脏中均有表达,且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结论】不同去势时间对从江香公猪肉色、剪切力、肌肉脂肪、肌肉水分和肌肉蛋白均存在影响。从江香公猪25日龄去势的肉质较好,错过该时间或考虑动物福利则建议不进行去势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影响杜长大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SNP位点及其重要候选基因,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981头杜长大商品猪,包括阉割公猪447头、母猪534头,所有试验猪均在统一条件下饲养至150日龄后进行屠宰测定,屠宰后利用索氏浸提法对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利用GeneSeek GGP 50K芯片进行基因分型,使用rMVP软件包的FarmCPU模型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杜长大商品猪平均肌内脂肪含量达2.27%,其变异系数为34.24%,基因组遗传力(h2)为0.39,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表明该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经质控后,剩余30600个SNPs位点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发现有8个潜在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分别分布在2、3、5、11、12、13和14号染色体上。利用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可能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参与的代谢通路包括肌肉发育代谢过程、器官生长代谢、基因表达调控及RNA转录等生物学代谢过程,但主要以肌肉生长发育代谢通路为主,表明肌内脂肪含量与肌肉生长发育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结论】利用高密度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有8个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根据基因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研究文献,C2orf74、HS6ST3和ROBO2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脂肪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可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4.
饲料猪和泔水猪肉质及贮藏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验以同一来源的杜长大(DLY)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常规饲料和泔水饲养研究其肉质和贮藏特性差异.[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饲料猪和泔水猪L*值、水分含量和肌苷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背膘厚、肌内脂肪、b*值和剪切力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泔水猪肝脏、肾脏铜和铅含量较饲料猪高.泔水猪肉和饲料猪肉在2℃条件下贮藏,挥发性盐基氮(TVB -N)的含量和菌落总数随贮藏时间呈增长趋势;pH值随贮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24h时pH值降到最低;酸度氧化力系数随贮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第3d时酸度氧化力系数达到最高值.[结论]饲料猪与泔水猪相比,泔水猪在肉色、嫩度、风味物质含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肉品质与物种的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新疆褐牛瘦素基因在不同部位中表达水平与肉质指标的关联性,为牛肉属性差异的品质标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新疆褐牛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测定新疆褐牛皮下、肌间、肾周、心周4个部位脂肪组织中的瘦素基因(lep-tin)的表达水平,检测活重、...  相似文献   

16.
【背景】MUC13基因是调控致使仔猪断奶前腹泻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4ac感染的主效基因,该基因上rs319699771位点(G/A突变)能准确鉴别易感和抗性个体,其中GG型是抗腹泻基因型,苏淮猪抗腹泻性能分子选育是通过选留GG型个体来实现。但在选留抗腹泻GG型个体时是否会对苏淮猪其它重要经济性状如生长、胴体、肉质产生不利影响尚未明晰。【目的】旨在分析该位点是否与其它性状关联,以确定基于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抗腹泻性能的分子选育是否会对苏淮猪其它经济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方法】以313头体重为87.61±0.54 kg的苏淮育肥猪为试验动物,屠宰测定其胴体和肉质性状,以261头日龄为161.1±0.5 d苏淮后备猪为试验动物,测定其生长、体尺性状,同时采集相应苏淮育肥猪和后备猪群耳组织样提取组织DNA,经过多重PCR反应进行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多态性检测,采用SAS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分析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和苏淮猪肉质、胴体和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苏淮猪育肥群公、母猪群体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的抗腹泻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95和0.634,抗腹泻优势GG型频率在苏淮猪育肥群公、母群体中分别为0.467和0.373;该位点抗腹泻G等位基因频率在苏淮后备群公、母猪群体分别为0.690和0.705,抗腹泻优势GG型频率在后备群公、母猪群体中分别为0.508和0.480,说明苏淮猪抗腹泻等位基因频率较高,通过分子选育提升苏淮猪抗腹泻GG型频率的可行性强。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多态性与苏淮猪经济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育肥猪群体该位点多态性与胴体、肉质性状均无显著关联(P>0.05),可见在苏淮猪育肥猪群体内加大对抗腹泻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的选育不会影响到苏淮育肥猪的胴体和肉质性状;苏淮后备猪群体该位点多态性与腿臀围指标存在极显著关联(P<0.01),该位点GG型个体腿臀围平均比比AG型个体腿臀围长1.46 cm,比AA型个体腿臀围长3 cm;与日增重和结测体重的关联性分析有关联趋势(P<0.10),GG型个体相较于AA、AG型个体有提升趋势,对于这三个性状来说,有利基因型都是GG型,说明选留该位点GG型进行苏淮后备猪抗腹泻选育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苏淮后备猪生长相关性状。【结论】据此,苏淮猪群体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抗腹泻等位基因频率较高,进行抗腹泻选育的可行性强,同时对于苏淮猪群体,不仅可通过选留提升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GG型频率来提高抗腹泻能力,还能同时实现对苏淮猪群腿臀围、日增重的选育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泾县农贸市场猪肉品质状况。[方法]从安徽省泾县农贸市场共选取8头土种猪和杂交猪,分析其肉质性状。[结果]肌肉成熟后,杂交猪的肉色为2.9左右,低于土种猪。杂交猪和土种猪的pH值和滴水损失都在正常范围内。杂交猪的水分含量为71.62%,高于土种猪。杂交猪和土种猪的肌内kg脂肪含量均高于3.0%,达到理想值。肌内脂肪含量与大理石纹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杂交猪的肌肉剪切力为3.80 kg,大于土种猪,说明我国地方猪肉嫩度小于外来猪,且含有我国地方猪基因频率越低的猪肉嫩度越大。[结论]滴水损失小、肌内脂肪适宜和水分含量低是地方猪种肉质的内在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