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目的/意义]当前农业新闻分类研究中的模型训练以被动学习方式居多,普遍存在数据无法即时标注及标注成本过高的问题,对农业新闻分析工作也造成了一定阻碍。为解决该问题,运用主动学习或者深度主动学习技术从未标注数据中选择更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人工标注并构建标注数据集,提升农业新闻挖掘工作效率和效果。[方法/过程]将文本分类常用的机器学习模型结合主动学习方法分析提升效果,以及使用BERT模型结合3种采样策略进行深度主动学习训练,在共19 847条样本的新闻爬虫语料上以筛选出农业相关新闻为目标,通过每轮增加30个样本标注的迭代实验进行测试。[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主动学习方法的应用对各个模型的训练过程均有明显提升。其中BERT模型配合判别性主动学习采样函数,具有最优的新闻文本分类效果和最低的标注数据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水稻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常问问题集)问答系统对农户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问句相似度计算是其核心,用来匹配用户问题和FAQ中的问题。针对传统句子相似度算法准确率普遍较低的问题,本研究旨在用深度学习计算问句相似度,以提高系统回答的准确性。[方法]构建一个基于word2vec和LSTM(long-short term memory,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嵌入层、LSTM层、全连接层和输出层的句子相似度模型。对水稻FAQ中的3 007个问题进行归类和组合得到32 072个问题对,并标注其相似性作为训练和测试数据。使用基于农业领域语料库训练得到的word2vec模型对训练数据向量化后作为输入,训练句子相似度模型。[结果]在测试集上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与基于How Net、基于词向量的余弦距离以及基于word2vec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3种句子相似度算法进行对比。对句子相似度的计算结果进行抽样检查,该模型的计算结果更符合人的直观印象。从准确率和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进行分析,该模型也明显优于其他3种方法,准确率达到了93.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模型显著提升了句子相似度计算的准确率,基于该模型开发的水稻FAQ问答系统,能够准确匹配用户问题和水稻FAQ中的问题,帮助农户更好地解决水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作物和杂草的识别准确率和实时性,以苗期甜菜田间彩色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实时农业图像逐像素分类方法。【方法】本研究使用由农业机器人采集的苗期甜菜田间彩色图像,通过人工逐像素标注方法将彩色图像中各个像素点标注为作物、杂草、土壤3个类别,并将单一类别的标注信息分别置于3个不同的图像通道,构成用于训练和测试的数据集。首先,建立以编码器-解码器为基础的深度可分离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将编码器部分和解码器部分进行多尺度合并,由编码器部分决定像素位置,解码器部分获得像素分类;然后,为了解决分类类别覆盖率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单通道标注信息训练,提高了低覆盖率分类类别的准确率,再将多个训练结果输出,实现对图像中的土壤、杂草、作物的识别;为了控制网络参数规模,采用宽度乘数控制点卷积核的个数,同时在不同分辨率输入条件下对网络模型进一步测试,以讨论网络模型的实时性。最后,使用随机数据增强技术扩充数据集,数据集中的80%用于网络参数的训练,20%用于测试网络性能。【结果】(1)通过与已有逐像素分类方法比较,本文方法获得较高的分类准确率。其中,SegNet方法逐像素分类的平均准确率为90.06%,U-Net方法平均准确率为92.06%,三通道标记训练的本文网络平均准确率为92.70%,单通道标记训练的本文网络平均准确率达94.99%。(2)通过计算不同方法单一类别逐像素分类的各项指标,论证了本文提出的单通道标注信息训练方法在处理分类类别覆盖率不平衡和训练样本较少情况下的优势。对杂草逐像素分类的准确率,SegNet方法为18.39%,U-Net方法为18.33%,三通道标记训练的本文网络为22.87%,单通道标记训练的本文网络准确率达41.94%。(3)通过宽度乘数可以有效控制网络模型的参数规模,当宽度乘数为1时,参数尺寸为676.8万,当宽度乘数为0.1时,参数尺寸降低到7.72万,是原始网络参数规模的1.14%,对土壤、杂草、作物的逐像素分类准确率分别仅降低2.81%、2.78%、3.7%,按照识别精度需求参数规模还可以进一步减小。(4)在输入分辨率和宽度乘数的共同作用下,讨论了网络的实时处理能力。采用GPU硬件加速对3个类别同时识别的速率可达20 fps,对单一类别识别速率达60 fps。可满足农业除草系统和作物监测系统实时在线运行。【结论】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逐像素分类方法,能对农业图像中的土壤、杂草、作物实施有效逐像素分类,同时该方法能对单一类别逐像素分类进行实时处理,满足实际系统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科技文献摘要往往由承担特定功能的部分构成,利用深度学习对科技文献摘要结构功能进行识别有助于实现科技文献文本深度分析。[方法/过程]本文将科技文献摘要特征功能识别任务转换为文本分类问题,将结构功能分为“引言-方法 -结果 -结论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Conclusions,IMRC)”4类,基于摘要句内容及其上下文特征,利用BERT、BERT-Bi LSTM、BERT-TextCNN、ERNIE等模型构建分类器,实现摘要结构功能自动识别。[结果/结论]在eHealth领域3 130篇文献数据集上开展实验,结果表明:ERNIE模型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模型,BERT-TextCNN模型在短句子上效果更好,而BERT-Bi LSTM模型对于长句子的识别效果更好。本研究有助于实现科技文献摘要文本的细粒度功能理解,对文献结构的解析能够服务于科技文献深度挖掘和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深度学习在图像分类方面效果显著,但对机器的硬件配置要求高,将深度学习的技术应用于作物分类的同时,降低客户端的IT成本,开发基于深度学习服务的遥感影像农作物分类系统。【方法】系统采用C/S架构,服务器端部署Caffe的深度学习框架,通过PaaS提供计算服务,统一处理客户端模型训练、影像分类等任务;客户端提供用户界面,负责数据输入、结果解析和可视化操作;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异步RPC实现网络通信,利用FTP进行数据的上传和下载;考虑到农作物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时效性,系统还提供了一个简化的Alexnet模型,在保证分类精度的前提下加速了模型的收敛速度。【结果】通过对采集的428144个农作物样本数据集的应用表明,服务器训练的时间比单机训练缩短了近3倍,该系统不仅能够快速地完成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任务,还能实时准确得到遥感影像的农作物分类结果。【结论】该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深度学习在农业分类方面的应用,同时为遥感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发展、农作物面积统计工作和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图像的作物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作物进行分类识别,为及时获取农田信息、制定农田管理策略及产量估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无人机遥感平台,获取试验区域玉米、桃树、菜花、大豆的可见光正射影像;利用HSV色彩空间转换和纹理滤波,获取不同地物的24项纹理特征与3项色彩特征。分别通过ReliefF算法及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进行特征选择与分类,建立6种监督分类模型,利用得到的特征子集对其进行训练,对各模型分类效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由SVM-RFE特征子集训练的6种监督分类模型测试集的分类精度均高于80%,分类精度平均提高5.023%,优于ReliefF特征子集训练的监督分类模型,其中SVM-RFE特征子集与支持向量机模型组合对作物的监督分类效果最佳,总体精度达83.417%,Kappa系数为78.60。【结论】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作物分类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节训练集内实验室场景图片与田间场景图片的分布,提高深度学习模型的准确度, 以减少植物病害识别深度学习模型对田间场景数据的依赖。【方法】通过调节训练集内实验室场景图片和田间 场景图片的分布,使用 ResNeSt-50、VGG-16、ResNet-50 等 3 种神经网络结构分别对训练得到的深度学习模型 进行测试和比较,从而优化植物病害识别模型。【结果】在由一定数量的植物病害图像组成的训练集内,调节 其中不同场景图片的分布会对模型的准确率产生影响。当训练集内的田间场景图片分布达 30% 时,模型准确率 提升 18% 以上。在 100% 实验室场景图片的训练集内添加 30% 田间场景图片,可提升模型准确率 17% 以上;在 100% 田间场景图片的训练集内添加实验室场景图片,模型准确率随图片数量增加而提升,提升幅度为 2%~4%。 【结论】该方法适用于农业复杂环境下高准确度病害识别模型的快速建立,可减少深度学习模型对田间场景数 据的依赖,缩短模型建立初期的田间数据采集周期,降低田间数据采集成本,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农场及 智慧农业中更有效地运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Faster-R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检测了自然环境中的油茶果图像。首先对3820副油茶果图像进行标注,然后通过VGG16网络提取油茶果的特征,送入RPN层进行分类和校准,最后对油茶果进行分类回归。对100幅含有696个油茶果的图像进行检测验证,检测结果表明:平均识别率为92.39%,准确率为98.92%,召回率为93.32%,F1值为96.04%;平均每幅图像的识别时间为0.21 s,能满足油茶果实时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方法是使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快速提取作物种植空间信息的新方法。【方法】以云南省陇川县甘蔗种植园为研究区,收集空间分辨率为0.5 m的Google Earth开放影像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样本数据集,构建U-Net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模型参数;使用U-Net模型提取甘蔗种植空间信息,通过地面样方数据验证甘蔗提取精度。【结果】(1)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甘蔗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2.76%和0.848 0,面积总精度为94.41%;平坝区、丘陵区分类精度存在差异,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7.10%、0.922 1和88.42%、0.767 3;(2)受部分地物RGB影像特征与甘蔗相似的影响,分类结果存在错分现象。【结论】基于U-Net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可用于高分辨率影像的甘蔗提取,更准确的分类精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
黄翀  侯相君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1):4144-4157
【目的】及时、准确地作物分类制图是农情监测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探究深度学习技术在时间序列遥感作物分类与早期识别中的应用潜力。【方法】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以哨兵2号全年可用卫星影像为数据源,构建年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采用循环神经网络构架,搭建针对结构化时序数据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开展遥感作物分类,并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通过输入不同长度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探究满足一定制图精度条件下的作物最早可识别时间。【结果】作物年生长时序特征对于大多数作物遥感分类识别都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基于年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Bi-LSTM模型作物分类总体准确率达90.9%,Kappa系数达到0.892。通过测试不同时间序列长度对作物分类的影响发现,对大多数作物来说,其分类精度随着数据时间序列长度增加而不断提高,冬小麦、水稻等作物在生长季早期即具有较为独特的分类特征,因而利用生长季早期的时间序列影像即可获得较高的制图精度,而棉花、春玉米等作物需要完整生长序列影像才能更好地保证分类精度。【结论】卫星影像时间序列蕴含的结构化特征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特定时段的作物光谱混淆;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前向和后向的时间状态信息,可以学习作物不同阶段的光谱变化特征,在水稻、棉花、春玉米等易混淆作物的识别上表现优异;模型能够有效地把握样本总体上的变化趋势,在农作物多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较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本研究通过集成深度学习和遥感时间序列,为及时、快速的区域作物高精度制图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峰  赵忠国  李刚  陈刚 《新疆农业科学》2019,56(8):1560-1568
目的】分析Landsat 8 OLI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面向农用地分类的实际应用方法和效果,以新疆奇台县南部为研究对象。【方法】使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三种分类器进行研究区农用地分类对比。【结果】通过对三种分类器参数设置参数精度检验,利用上述三种算法对农用地地物分类进行精度评价,在整体分类精度中,支持向量机算法(SVM)<随机森林算法(RF)<神经网络算法(Neural Net),分类精度分别为:90.75%,94.30%和94.84%。【结论】神经网络方法(Neural Net)在该地区的农用地物整体分类上,比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法(RF)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并获得较好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准确分析测定,是农业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构建产品多品种多环节模型集群理论方法,可高效解决单一环节或单一模型难以解决的分析技术难题。【方法】在农产品供需的重要要素即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价格等分析预测过程中,针对农产品品种间关联性强,自然、社会、经济诸多影响因素纠缠,模型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参数时变的特点,提出多品种农产品“因素分类解耦、参数转用适配”方法,以构建多时空维度的监测预警模型集群。【结果】利用“因素分类解耦、参数转用适配”技术方法,研究构建了不同农产品的生产类、消费类、贸易类、价格类的模型集群。这些模型集群可用于对不同时空维度的水稻、玉米、小麦、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供需的长中短期的分析预测,支撑形成了农业展望中的主要农产品平衡表,其中主要农产品全国年度生产量6年平均预测精度高于97%。【结论】研究提出的农产品监测预警模型集群构建理论及其方法,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多品种模型集群的求解效率和准确率,增强了农产品供需分析预测的系统性与智能性,为系统揭示农产品复杂的时空供需变化特征、促进农产品市场调控科学性和可预见性,提供了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姚青  姚波  吕军  唐健  冯晋  朱旭华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1):4562-4572
【目的】智能虫情测报灯诱捕到的农业害虫因种类繁多、虫体姿态多样、鳞片脱落等原因造成有些害虫图像存在种间相似和种内差异的现象。为了提高农业灯诱害虫识别率,针对YOLOv4检测模型检测到且容易混淆的19种灯诱害虫,本文提出了基于双线性注意力网络的农业灯诱害虫细粒度图像识别模型。【方法】首先,根据灯诱害虫外观图像的相似性和检测误检的情况,将19种害虫分为6类;将所有害虫图像通过补边操作使得长宽相等,并缩放至统一尺寸224×224像素。为了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对害虫图像进行镜像翻转、旋转180度、高斯噪声和均值滤波的数据增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样本量按照8:1:1比例划分。然后,针对6类19种农业灯诱害虫细粒度图像,建立了基于双线性注意力网络的农业灯诱害虫识别模型(bilinear-attention pest net,BAPest-net),模型包括双线性特征提取、注意力机制和分类识别3个模块;通过修改特征提取模块的下采样方式提高特征提取能力;添加注意力机制模块让整个模型更关注于局部细节的特征,将双线性结构中的上下两个注意力机制的输出进行外积运算增加细粒度特征的权重,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学习效率;模型优化器使用随机梯度下降法SGD,分类模块中使用全局平均池化,旨在对整个网络从结构上做正则化防止过拟合。最后,在同一个训练集训练VGG19、Densenet、ResNet50、BCNN和BAPest-net 5个模型,对6类相似的19种农业灯诱害虫进行识别,以精准率、Precision-Recall(PR)曲线和平均识别率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结果】BAPest-net对6类相似的19种农业灯诱害虫平均识别率最高,达到94.9%;BCNN次之,为90.2%;VGG19模型最低,为82.1%。BAPest-net识别的6类害虫中4类鳞翅目害虫的平均识别率均大于95%,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识别出鳞翅目害虫。测试结果中仍存在少数相似度较高的害虫误判,特别当害虫腹部朝上或侧身,种类特征不够明显的时候容易引起相似害虫的误判。对于区分度较低的相似害虫需要更多的训练样本以获取更多的特征,提高模型的识别率和泛化能力。【结论】基于双线性注意力网络的农业灯诱害虫细粒度图像识别模型可以自动识别6类相似的19种农业灯诱害虫,提高了农业灯诱害虫自动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科学评价兴安县耕地综合生产力,配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法】根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标准,参照《耕地地力评价指南》技术流程,运用“兴安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兴安县耕地地力进行等级划分与科学评价。【结果】兴安县耕地地力划分为7个等级,一、二等级田(地)面积为4344 ha,占耕地总面积的12.7%;三、四、五等级田(地)面积为24255 ha,占耕地总面积的71.3%;六、七等级田(地)面积为5430 ha,占耕地面积的16.0%。【建议】在生产管理上,针对七级田地不同土壤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加强改造:通过深耕深翻,加深耕作层;合理施用化肥;加大有机肥的投入;推广绿肥种植,推行秸秆还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良灌溉设施,提升耕地地力等级。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与条锈菌亲和互作的差减文库构建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小麦与条锈菌亲和互作的差减文库,分离条锈菌侵染小麦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以小麦品种水源11和条锈菌相应毒性小种CY31号为材料,构建条锈菌侵染阶段的SSH-cDNA文库,挑选250个阳性克隆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聚类后得到149条非冗余EST(unigene)。经Blast X比对和功能分类分析,其中50条unigene(33.6%)未找到同源性匹配,25条(16.8%)与未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余74条功能已知的unigene中,与初级代谢、能量相关的基因分别有13条和10个,占8.7%和6.7%,感病及防御相关的基因有6个约占4.0%;此外,获得两个与病原菌有较高同源性的基因。随后,进一步利用RT-PCR对6个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论】成功构建了小麦与条锈菌亲和互作的差减文库,分离出一部分与小麦条锈病发病相关的基因,可用于进一步研究条锈菌侵染过程中特异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农村背景下农业传播的主要模式及其应用,为农业传播学中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过程模式为理论支点,通过对比传统农业传播模式,采取归纳分析的方法,提出当前新农村背景下农业传播的主要模式.[结果]目前,我国农业传播主要存在行政干预的上行下效模式、农业意见领袖的两级传播模式、社会互动的远程教育模式、大众传播的自发效仿模式等4种.[建议]应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综合考虑传播者、受众、信息内容、传播媒介以及反馈等传播过程的各要素,对传播各环节进行重新组合和整体把握,形成一个符合特定需求的动态发展的农业信息传播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