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了明确不同储存方式和时间对秸秆沼液养分含量的影响,设置常温敞口和密闭储存2种方式,对不同储存时间的秸秆沼液中N、P、K有机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沼液储存过程中有机质含量储存前后变化幅度较小,N、P、K总量明显降低,储存到50天时,N、P、K降幅达到80%~90%;2种储存方式中,密闭储存的沼液N、P、K降低少,因此从秸秆沼液肥用而言,密闭储存优于敞口储存。  相似文献   

2.
畜禽粪便与秸秆混合发酵及贮藏阶段沼液中碳氮元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沼液从产生到贮藏期间碳氮元素的变化规律,将猪粪、鸡粪和秸秆混合,进行中温厌氧发酵,并在常温下以密闭静置、密闭搅拌、敞口静置、敞口搅拌等4种方式贮藏沼液,跟踪并分析了猪、鸡粪和秸秆混合发酵沼液在厌氧发酵及贮藏期间碳、氮元素的形态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厌氧发酵阶段,沼液中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浓度均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在15.0%~36.1%之间,其中TOC在第18 d达到最高浓度(6467 mg·L~(-1)),TN在第23 d达到最高浓度(4181 mg·L~(-1))。贮藏阶段,沼液中的TOC、TN浓度均有所降低,TOC先下降后升高,总体降低幅度较小(2.9%~12.0%),降幅顺序为敞口静置敞口搅拌密闭静置密闭搅拌;TN先升高后降低,总体降低幅度较大(4.2%~56.2%),降幅顺序为密闭静置密闭搅拌敞口静置敞口搅拌。综上,厌氧发酵18~23 d的沼液碳氮元素含量最高,采用密闭静置方式并缩短贮藏时间可减少沼液贮藏过程氮元素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吴群  张自立  曹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76-9977
[目的]研究沼气肥的营养成分及应用效果。[方法]对贵池区沼气生态示范村的沼气肥、土壤、水稻秧苗进行农化常规分析。[结果]沼渣中有机质、N、P、K含量较沼液中含量高,但二者的养分含量较全面;沼渣中的C/N比值较高,沼液中的C/N比值较低,沼液中氮与有机质相关性较好,而沼渣中则表现不明显;沼液中钾的含量高且变化很大。施沼渣的农田有机质等养分含量较对照农田高。施沼气肥土壤种植的水稻N、P、K含量比未施沼气肥的高,尤其是K的含量增长明显。[结论]沼气肥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的C/N比值。沼渣中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合作底肥,沼液中速效养分含量较高适合作追肥。  相似文献   

4.
不同原料沼气池沼渣沼液中养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指导沼渣(液)的高效合理肥用,对4种不同类型原料沼气池沼渣沼液的养分情况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以猪粪为原料的沼液中全P含量比其他原料沼液高出较多,而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沼液中的氮含量偏低,而沼渣中的全N含量却较高;不同原料沼气池沼渣中有机质和腐殖酸含量差异不大;以玉米秸秆原料的沼渣生产有机肥时其粗纤维的降解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2008年夏季,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在陕西省凤翔县玉米田研究沼液与氮肥不同配比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施肥方式相比,沼液与氮肥以一定比例配施有利于青贮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施用沼液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加,但对土壤表层全N、全P的影响不大,且会降低土壤表层速K的含量,对土壤表层pH值的影响不明显。结合当地玉米生产实际,陕西凤翔青贮玉米生产推荐的沼液施用量为90 m3.hm-2,碳酸氢铵的施用量控制在2 568 kg.hm-2以内,并要适当的补充P、K肥。  相似文献   

6.
田间试验利用沼液种植特高黑麦草,探求"猪-沼-草"良性循环模式,每666.7 m2分别施用含氮量折合为0(CK)、60、70、80、90、100 kg的猪场粪便污水处理沼液,比较分析黑麦草种植前后土壤表层N、P、K、有机质和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沼液施用量范围内,黑麦草能正常生长;施沼液后速效P和速效K含量增加明显,增幅顺序排列为速效P>速效K>全P>全N>全K>碱解N.为避免因土壤中速效P的过剩,规模养猪场利用沼液种植黑麦草,在黑麦草种植期(210 d)内,沼液施用量应当控制在每666.7 m28 378 kg以内,相当于土地载畜量每666.7 m2承载2.22头猪.  相似文献   

7.
沼液稻田消解对水稻生产、土壤肥力及环境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灌施沼液对水稻产量、重金属含量、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稻秆生物量;提高稻秆N、P、K含量和籽粒N含量,促进N、P、K养分的累积。与无肥对照相比,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稻秆As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籽粒As以及稻秆和籽粒Pb含量没有升高风险,而稻秆和籽粒Cd含量随沼液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稻秆和籽粒中Hg与Cr未检出。施用沼液土壤有机质得到明显提高,改善土壤p H;而土壤重金属Cd、Cr、As 、Pb、Hg含量均符合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值(GB 15618-1995),无重金属污染风险;但As、Cr含量与沼液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长期施用沼液有可能导致土壤As、Cr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8.
不同原料沼气池发酵残留物养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牛粪、猪粪、鸡粪、玉米和小麦秸秆等5种不同原料沼气池发酵残留物中的有机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沼渣中养分含量明显高于沼液;发酵原料种类不同,沼渣、沼液中的有机质、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沼渣中的13种微量元素、沼液中的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大小次序排列基本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采集松阳县规模养猪场正常运行的沼液池、存贮池、滴灌管、沼渣管中的沼液和沼渣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沼渣、沼液中富含有机质、总养分(N2+P2O5+K2O),且含量值沼渣高于沼液;各成分大小与干物质含量高低密切相关;有效态镁含量高,且各含量差异极大;溶液呈微碱性;同时含有效态铜、锌、铁、锰、镁等中微量营养元素和有害重金属元素铅、砷、铬等,建议在酸性土壤上使用,控制使用时间、使用浓度和施用量。  相似文献   

10.
大型农作物收获机械和耕作机械的普遍应用 ,推动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实施。虽然关于土壤养分循环及养分平衡方面的研究很多 ,但至今未见这种新的耕种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系统报道。本研究采用长年定位试验 ,研究了小麦、玉米两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1 材料和方法试验地土壤为壤质褐潮土 ,土壤基础有机质 1 2 8% ,全氮 0 0 8% ,有效磷 9 4mg/kg ,有效钾1 37mg/kg。试验设置N1 P1 、N2 P2 、N1 P1 K1 及空白对照 4个处理。其中 ,N1 表示全年施氮量 30 0kg/hm2 ,N2 表示全年施氮量 60 0kg/hm2 ;P1 表示全年…  相似文献   

11.
麦秸和奶牛场废弃物联合堆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小麦秸秆和奶牛场废弃物联合堆肥试验,以评估其消纳养殖废水与制作商品有机肥的可行性。试验用麦秸分别与沼渣、沼液、牛粪、粪水混合堆肥,以小麦秸秆并用尿素调节碳氮比为35∶1的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各处理堆体温度50℃以上持续时间分别为30 d、17 d、41 d、12 d和24 d,均已符合堆肥卫生标准要求的高温天数;堆肥过程中麦秸分别与沼渣、沼液、牛粪、粪水混合堆肥及对照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4.00%、5.50%、15.80%、4.45%和10.70%;堆肥过程各处理氮、磷、钾含量逐渐增加。堆肥结束时,各处理有机质含量介于590.28 g/kg与701.86 g/kg之间;氮磷钾总养分含量介于46.54 g/kg与89.45 g/kg之间,其中麦秸与牛粪混合堆肥处理总养分含量最高(89.45 g/kg),麦秸与沼渣混合堆肥处理次之(69.61 g/kg)。秸秆与牛粪或沼渣混合堆肥时高温时间较长,且堆肥产物养分含量高;用麦秸和养殖废水(沼液或牛粪水)混合堆肥,每处理1.0 t麦秸可消纳废水1.8 t,有利于奶牛场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2.
沼液排放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沼液排放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比研究了沼气站周边在不同沼液影响频率下的土壤容重、酸碱度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结果表明,受沼液影响的土壤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长期受沼液排放影响的土壤、人工每年灌溉4次沼液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酸碱度变化不大;与海南省砖红壤农田平均水平相比,受沼液排放影响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明显增高,全磷含量偏低,说明长期排放沼液已经造成了土壤氮、钾盈余,磷缺乏,养分供给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沼液种植黑麦草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试验利用沼液种植特高黑麦草,探求“猪-沼-草”良性循环模式,每666.7 m2分别施用含氮量折合为0(CK)、60、70、80、90、100 kg的猪场粪便污水处理沼液,比较分析黑麦草种植前后土壤表层N、P、K、有机质和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沼液施用量范围内,黑麦草能正常生长;施沼液后速效P和速效K含量增加明显,增幅顺序排列为速效P>速效K>全P>全N>全K>碱解N。为避免因土壤中速效P的过剩,规模养猪场利用沼液种植黑麦草,在黑麦草种植期(210 d)内,沼液施用量应当控制在每666.7 m28 378 kg以内,相当于土地载畜量每666.7 m2承载2.22头猪。  相似文献   

14.
沼液对土壤质量及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水发酵的沼液作为有机肥,研究其对土壤质量及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设置6个沼液用量的盆栽试验处理,以小白菜为试验植物。结果表明,各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的 pH,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K含量均与沼液的施用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8、0.637、0.710(P<0.01);各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重金属等有害元素在农田、蔬菜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内;本试验设计中沼液最高用量条件下(1080 t·hm-2),单季施用沼液土壤质量是安全的。施用沼液显著提高小白菜产量,促进小白菜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提高小白菜Vc、可溶性糖含量,但是沼液最高用量T5处理小白菜中Cr、Zn和Cd含量均超标,说明大量消解沼液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重金属Cr、Zn、Cd在蔬菜中的积累问题。  相似文献   

15.
祝延立  那伟  郗登宝  赵新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202-15203,15213
[目的]研究施用沼液土壤耕层理化性状变化规律,提出沼液最大承载量。[方法]以玉米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沼液施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施用沼液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结论]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增加,增幅顺序为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速效氮含量。为避免因土壤速效磷的过剩而流入水体,利用猪场粪污沼液种玉米,施用量应控制在118.73 t/hm2以内。  相似文献   

16.
施用沼肥对温室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施用沼肥对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的影响,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施用沼液、化肥对温室黄瓜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以及重金属镉、铅、汞、铬、镍、砷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不同的生长时期,沼液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中氮、磷、钾及有机质的含量,沼液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的效果优于施用化肥。在黄瓜采收期,施用化肥和施用沼液均使土壤中的砷的含量有所下降,而土壤镉、铅、汞的含量呈现出随沼液的施入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变化不明显,对铬、镍含量影响不大,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没有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限定值,不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三角水源区高C/N水稻秸秆干法厌氧发酵产气效率低的问题,利用自制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装置,探索了不同黄贮预处理技术对厌氧发酵效率的影响,并从预处理前后物料结构变化与降解效果方面对秸秆产沼机理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在发酵物料C/N为50的条件下,8 mg·L~(-1)Ca(OH)_2的稀碱处理组和稀释20倍沼液的微生物处理组产气效果最佳,单位干物质产气量分别达407 L·kg~(-1)VS与397 L·kg~(-1)VS,总产气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64倍和1.59倍,可以达到最佳C/N条件下的80%~115%,表明适宜的预处理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氮源不足造成的产气效率低下问题。两种预处理方式均可使水稻秸秆表面蜡质层、颗粒物与丝状物分解,进而提高纤维素类物质降解效率。研究表明,稀碱预处理可缓冲发酵前期酸化对产气的抑制作用,沼液处理组可显著提高发酵初期沼气中的甲烷含量,但所需预处理时间相对较长,约为稀碱预处理的4倍,工程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沼液还田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学博  樊剑波  周静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6):3201-3210
【目的】通过沼液还田试验,探明沼液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含量、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沼液合理应用及培肥旱地红壤肥力,提升土壤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红壤旱地2013-2014年沼液还田定位试验,按照不同沼液全氮还田比例设6个等氮量(N-P2O5-K2O量均为120-90-135 kg·hm-2,对照除外)处理:对照(不施肥,CK)、100%化学氮(NPK)、85%化学氮+15%沼液N(BS15)、70%化学氮+30%沼液N(BS30)、55%化学氮+45%沼液N(BS45)和100%沼液N(BS100),分析各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OM)、>0.25 mm机械稳定性(DR0.25)和水稳定性(WR0.25)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稳定率(AR,%)和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结果】沼液化肥配施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OM)较CK、NPK、BS100处理分别增加16.21%-21.34%、2.94%-7.49%、7.69%-12.45%,而且随着沼液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沼液化肥配施处理显著提高土壤DR0.25和WR0.25团聚体含量,DR0.25较CK、NPK、BS100处理分别增加1.34%-6.66%、0.26%-5.52%、1.32%-5.25%,WR0.25较CK、NPK、BS100处理分别增加5.17%-10.37%、3.75%-8.88%、1.97%-4.94%,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是土壤>0.25 mm机械稳定性(DR0.25)和水稳定性(WR0.25)团聚体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沼液化肥配施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升高,而水稳定性MWD和GMD无显著差异,同时,团聚体稳定率(AR,%)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较CK和NPK处理显著降低,而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无显著差异。【结论】沼液化肥配施还田对提高旱地红壤有机质含量、>0.25 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沼液全氮还田比例在30%-45%范围,适宜在红壤旱地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有机肥种类和替代比例对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N),优化减量施肥(ON),优化减量配施15%(ONL-15%)、30%(ONL-30%)和50%(ONL-50%)沼液氮,优化减量配施30%堆肥氮(ONC-30%),优化减量配施30%商品有机肥氮(ONS-30%)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N处理相比,ON、ONL-15%和ONL-30%处理均显著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ONL-15%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较CN和ON处理分别增产16.18%和14.08%,该处理下氮肥利用率也由CN处理的18.41%增至36.46%,表明优化减量配施15%沼液氮肥为减氮配施沼液最佳比例。在30%替代比例下,不同种类有机肥配施对小麦增产效果存在差异,与ON处理相比,沼液配施增加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而堆肥和商品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堆肥配施可以促进土壤全氮、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积累,商品有机肥配施对缓解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效果。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减少32.60%~65.91%硝态氮在耕层土壤的残留,增加土壤有效氮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