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豆粕的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及均衡的氨基酸,但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会导致畜禽机体不能充分吸收豆粕中的营养物质。发酵可降解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物质消化率及营养价值,提升豆粕中的有机酸含量。文章综述发酵豆粕的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评估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指出不能以单一指标评估发酵豆粕的品质,应将相关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发酵豆粕的质量,以减少不良发酵豆粕造成的损失,为选择合适的发酵豆粕应用于畜禽饲料生产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豆粕质量与尿酶活性和蛋白质溶解度(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大豆蛋白质是家禽日粮中最重要的、也是质量最好的植物蛋白质饲料,除蛋氨酸略缺乏外,其他各种氨基酸都接近理想平衡。豆粕质量受能量、蛋白质、纤维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素含量的影响,例如普通豆粕与去皮豆粕间在某些指标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表1)。去皮豆粕由于纤维素含量低而有较高的能量水平,但是蛋白质水平高的豆粕却不一定是低纤维、高能量的。一般而言,在去皮豆粕中纤维素含量正常达3.5%以上时,每增加1%纤维素,每千克猪饲料的代谢能下降32 ̄42Kcal,而每千克禽饲料则下降将近60Kcal。另一方面,受加工工艺影响,豆粕的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消…  相似文献   

3.
尹玉港  黄海涛 《饲料广角》2013,(23):27-28,37
本研究旨在评定不同生产厂家发酵豆粕的质量,测定发酵豆粕的感官品质,并以体外仿生法为基础,测定发酵粗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消化率,酶水解代谢能值以及能值利用效率,旨在为评估发酵豆粕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1)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颜色、pH值、粗蛋白质含量、总能不同;2)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粗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消化率,酶水解能值不同.  相似文献   

4.
豆粕质量综合测评方法及主产国豆粕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对大豆加工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工艺条件和参数也有差别。豆粕处理方法的不同导致豆粕营养质量差别较大,容易产生“不熟”和“过熟”豆粕,从而对利用豆粕生产的饲料质量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对比常用的豆粕质量检测方法的异同,阐述了各种检测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和豆粕用于特定饲料中的营养质量的相关性和特点。同时还对美国、印度、中国等五个豆粕生产大国的豆粕质量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5.
1 去皮豆粕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是饲料营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蛋白质含量和消化率越高、氨基酸的比例越合理.蛋白质饲料质量就越好。与普通豆粕相比,去皮豆粕蛋白质含量高,高蛋白质含量使饲料中其他蛋白质原料的投入量大为减少,降低了畜禽的养殖成本。豆粕中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去皮豆粕的氨基酸含量及消化率都高于普通豆粕。  相似文献   

6.
豆粕是全世界家禽日粮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源。显然,尽可能获取最佳质量的豆粕是极为重要的。尿素酶指数法和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法已被广泛地用作测定豆粕加热不足或加热过度的方法。蛋白质水溶解度指数(水中的溶解度,PDI)也许是鉴别最佳质量豆粕的灵敏得多和好得多...  相似文献   

7.
豆粕是大豆子粒经压榨或溶剂浸提油脂后,经适当热处理与干燥的产品。常用的豆粕一般为一次浸出豆粕,豆制品香味较浓,二次浸出豆粕呈淡黄色,粉末较多,像泥土或膨化的饲料,因二次浸提破坏了氨基酸的平衡一般不作畜禽饲料。当前畜禽养殖行情看好,豆粕需求量非常大,豆粕掺有泥沙、麸皮、碎玉米、石粉等现象也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畜禽生长发育,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鉴别掺假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影响发酵豆粕质量的因素及其鉴定指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豆粕是国内各大饲料厂使用的原料,亦为目前替代鱼粉的热门蛋白原料之一。但发酵豆粕一直是一种颇具争议的产品,是否有必要对豆粕再行"发酵"的争论从未停止。此文针对国内主要固态发酵厂家的生产加工工艺、影响发酵豆粕质量的因素及鉴定指标进行阐述,为广大使用发酵豆粕的客户对其质量的检测及鉴定提供方法及依据。  相似文献   

9.
4 豆粕加热不当(不足或过度)对氨基酸利用率的影响 加热不足或过度都会使豆粕的氨基酸利用率下降。Anderson—Haferman等(1992)报道生大豆在121℃、15lb大气压的条件下加工,4种主要氨基酸的消化率提高(表10)。  相似文献   

10.
1 普通豆粕与脱皮豆粕的区别(陕西读者 张永峰)? 答:去皮豆粕是经脱皮、浸提油脂等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优质植物蛋白原料。它具有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特点,其特殊的加工处理工艺致使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得以降低,使其氨基酸的利用率提高。在美国。去皮豆粕与普通豆粕的价格比大致变动在1.07-1.085之间;在中国目前为1.095-1.10之间。去皮豆粕与普通豆粕营养比较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11.
<正>豆粕的加工过程是影响豆粕质量的关键,加热过程可使蛋白质适度变性,使大部分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钝化和失活,消除抗营养因子对动物的危害,提高氨基酸消化率,因此加热程度是影响豆粕品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肖玲  龚月生 《饲料工业》2002,23(3):28-30
近年来,国际营养界对豆饼、粕品质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涉及豆粕的营养价值、饲喂效果、加工方式、质量调控、评定指标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提高豆饼、粕品质,促进畜禽生产有很大作用。目前,豆粕品质参差不齐,品质监测方法多种多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饼粕质量评定指标的研究,了解评价豆饼、豆粕质量的化学指标与生产性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对豆粕品质进行调控。本文对豆粕品质监测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综述。1豆粕品质的评定豆粕品质主要受大豆来源、加工因素和贮藏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豆粕来源、品质差异很大,见表1。表1不…  相似文献   

13.
豆粕品质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豆粕外观一般质量鉴别 1.1 颜色 质量好的豆粕为金黄色或黄色,若泛白则加热温度不足,豆粕过生;若颜色变黑或变红,则可能加热过度导致焦糊,也有可能为发霉、变质.  相似文献   

14.
生长猪高蛋白豆粕氨基酸回肠可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头健康回肠末端安装简单T型瘘管的杂交(杜×长×大),阉公猪体重(37.8±0.7)kg,采用有重复5×5拉丁方设计,比较4种不同豆粕产品(去皮与带皮高蛋白豆粕,去皮与带皮常规豆粕)在生长猪的氨基酸回肠表观和真消化率。结果表明:豆粕加工类型显著地影响豆粕中氨基酸回肠表观和真消化率,除精氨酸外,去皮豆粕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带皮豆粕(P<0.05);去皮豆粕必需氨基酸中的组氨酸、亮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均显著高于带皮豆粕(P<0.05)。与常规豆粕相比,高蛋白豆粕中苯丙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的回肠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这预示着高蛋白豆粕是生长猪的优良蛋白质和氨基酸来源。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日龄肉仔鸡对10种来源豆粕中17种氨基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选取858只1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仔鸡,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无氮饲粮组和10个待测豆粕饲粮组,每种饲粮均添加0.5%二氧化钛(Ti O2)作为外源指示剂。各组分别在10~13日龄和25~28日龄饲喂以10种豆粕作为唯一蛋白质源配制而成的10种半纯合饲粮和1种无氮饲粮,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10~13日龄每个重复8只鸡,25~28日龄每个重复5只鸡。分别在13日龄和28日龄,屠宰收取回肠食糜用于肉仔鸡氨基酸SID的测定。结果表明:豆粕来源显著影响17种氨基酸的SID(P<0.05),除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外,日龄对其他所有氨基酸SID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13日龄其他氨基酸SID高于28日龄(P<0.05);除缬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胱氨酸、脯氨酸和甘氨酸外,豆粕来源和日龄对肉仔鸡其余11种氨基酸SID存在互作效应(P<0.05);13日龄时,豆粕6中SID苏氨酸高于豆粕4(P<0.05),SID<...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豆粕的营养价值实现豆粕的高值化利用,本试验基于固态法模式下,于50℃恒温箱中用酸性蛋白酶降解豆粕,以氨基酸态氮生产率为指标,通过控制变量法依次确定豆粕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豆粕干粉重量的0.5%,含水量为33.3%,酶解时间为72 h,氨基酸态氮生成率最高可达0.060 gN/g豆粕,对试验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表明酶添加量对氨基酸态氮生成率有显著影响(P <0.05)。豆粕经酶解产生20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色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占比42.36%,饲用必需氨基酸占比68.27%,调节肠道功能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20.22%。本试验对提高豆粕营养价值,实现豆粕的高效开发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动物蛋白源性饲料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Sibbald(1976)真代谢能(TME)法测定了八种不同来源的豆饼与豆粕的氨基酸表现和真利用率,同时测定了其蛋白溶解度(PS),并选择四种PS值梯度不同的豆饼、粕作为唯一的蛋白质来源配制无鱼粉日粮供作试验日粮。结果表明:两种生豆饼除组氨酸外,其它16种氨基酸表现和真利用率均低于正常豆饼、粕,两种过热豆饼赖和精氨酸利用率分别比正常豆粕低7%和5%。正常豆粕配制的三个不同蛋白或赖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评定不同地区豆粕品质的差异 ,分别在美国的伊利诺斯州、堪萨斯州、北卡莱罗纳州、俄亥俄州和荷兰采集在本地加工后 1 5 d的豆粕样品。将阉公猪用外科手术法安装回肠导管 ,采用 7× 7拉丁方设计来测定豆粕的回肠消化率 ,以普通豆粕和大豆浓缩蛋白做对照 ,用低蛋白的酪蛋白日粮测定内源性氨基酸损失。日粮中 1 7%的粗蛋白质来自试验材料 ,其余来自低蛋白的酪蛋白日粮。试验动物每 1 2 h喂 1次 ,每次按 45 g/ kg0 .75喂给。 5 d预试期以后 ,每 1 2 h收集 1次回肠内容物 ,共收 2 d,用于测定回肠消化率。豆粕氨基酸消化率在地区间和地区内的变异非常小 ,远远小于氨基酸含量的变异。荷兰豆粕样品的总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低于美国样品 ,从而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也较低 ( P<0 .0 5 )。此试验中所测定豆粕的氨基酸含量比 NRC( 1 998)报道的值约高 4%。除了半胱氨酸和苏氨酸的真消化率分别比 NRC值低 5 %和 3 %以外 ,其余氨基酸的真消化率值与 NRC值非常接近。总之 ,美国产的大豆并在本地加工成的豆粕在营养组成上基本相近 ,荷兰产的豆粕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低 ,但消化率与美国豆粕接近。  相似文献   

19.
豆粕是大豆经过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两种。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温度过高会影响到蛋白质含量,从而直接关系到豆粕的质量和使用。  相似文献   

20.
试验比较了不同热处理时间大豆片、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在生长猪回肠表观和真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12头回肠末端安装简单T型瘘管的生长猪,6×6有重复拉丁方设计。采用玉米淀粉-豆粕半纯合型日粮,配制酪蛋白日粮用以测定内源氮和氨基酸的损失量。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片热处理时间的延长(0~18min),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回肠表观和真消化率均显著提高(线性效应,P<0.01)。生大豆片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显著低于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P<0.01),但普通豆粕与去皮豆粕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