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杭州市耕地土壤肥力的空间差异,指导科学施肥,比较分析了杭州市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4个农业地貌区间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等主要肥力指标状况。结果表明,杭州市耕地土壤酸化以丘陵山地和河谷平原区最为明显;滨海平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保肥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地区;除水网平原区外,其它地区速效钾普遍偏低;因施肥水平的差异各农业地貌内土壤有效磷都有较大的变化。总体上,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以水网平原区为最高。文中提出了各农业地貌区的施肥对策:在滨海平原应重视基础地力的提升,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水网平原区内应重视测土施肥工作,根据土壤养分实际状况针对性地施用肥料;丘陵山地和河谷平原区,需重视石灰的施用,对土壤酸度进行核正,适当增加钾肥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8年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及与1982年第2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比较,杭州市余杭区土壤各项养分平均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低山丘陵区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河谷平原区全氮含量增幅最大;水网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有效磷含量增幅最大;有机质含量增加主要是由农作物秸秆还田所贡献;全氮含量提高主要是氮化肥大量施用和秸秆还田所致;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增加主要是由于磷化肥及复合肥大量施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浙南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平阳县为例,比较分析了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地丘陵等4种地貌类型和茶园、水田、番薯地、果园、蔬菜地、抛荒地等6种利用方式之间耕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山地丘陵至河谷平原到滨海平原、水网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保蓄能力、速效钾呈现增加趋势,土壤酸度减弱。土壤有效磷以山地丘陵区最高,其次为河谷平原,而水网平原的土壤最低。茶园和番薯地土壤的酸度明显高于其他用地,稻田土壤的pH值略高于其他用地;土壤有机质积累和氮素积累以稻田为最高;土壤有效磷以抛荒地最低,而果园、番薯地和其他用地相对较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以果园较高,其他用地之间差异不大。总体上,平阳县耕地土壤肥力具有酸化明显、土壤保蓄能力较弱、速效钾素不足及土壤缺磷较为普遍等特点。因此,建议增加有机肥投入,适当增施钾肥,合理施用磷肥,加强耕地土壤酸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浙江省典型区域果园土壤的质量状况,在该省丘陵、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的4类地貌区选择148个代表性的果园,分析了各地貌区果园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状况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浙江省内果园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分别在2.64~16.58 g/kg和pH 4.15~8.42之间,平均分别为9.35 g/kg和pH 5.83。各地貌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水网平原(11.81 g/kg)>河谷平原(10.24 g/kg)>丘陵(8.04 g/kg)>滨海平原(7.62 g/kg);土壤pH由高至低分别为:滨海平原(6.90)>水网平原(5.76)>河谷平原(5.83)>丘陵(5.14),丘陵区果园土壤酸化明显。随着果树种植时间的增加,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土壤pH呈现显著的下降;丘陵和滨海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呈现增加趋势。研究认为应重视丘陵区和滨海平原区果园有机物料的投入,同时加强丘陵区果园土壤酸度的校治。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土壤酸化对水稻土钾素平衡的影响,在浙江省选择4种代表性土壤,模拟土壤酸化,并在酸化土壤中采用施用钾肥等措施,研究其对土壤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钾素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由矿物态、非交换态向交换态和水溶态转变;矿物态和非交换态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水溶态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发生明显下降的pH值大约为3.0~4.5;酸化对滨海平原和水网平原水稻土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的影响大于对丘陵和河谷平原水稻土的影响;土壤酸化后,施入土壤中的钾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存在,向非交换态转化的比例明显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性逐渐下降.淋洗试验表明,酸化加速了土壤钾素的释放和迁移,释放量随土壤酸度增加而上升;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沸石可增强土壤对钾素转变的缓冲性,降低土壤钾素的淋失.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土壤酸化对水稻土钾素平衡的影响,在浙江省选择4种代表性土壤,模拟土壤酸化,并在酸化土壤中采用施用钾肥等措施,研究其对土壤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钾素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由矿物态、非交换态向交换态和水溶态转变;矿物态和非交换态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水溶态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发生明显下降的pH值大约为3.0~4.5;酸化对滨海平原和水网平原水稻土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的影响大于对丘陵和河谷平原水稻土的影响;土壤酸化后,施入土壤中的钾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存在,向非交换态转化的比例明显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性逐渐下降。淋洗试验表明,酸化加速了土壤钾素的释放和迁移,释放量随土壤酸度增加而上升;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沸石可增强土壤对钾素转变的缓冲性,降低土壤钾素的淋失。  相似文献   

7.
摘要:从浙江省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和河谷平原等3个农业地貌区采集不同棚龄的设施栽培表层土壤,分析其盐分积累与组成特点。结果表明,大棚栽培前5年内土壤盐分呈上升趋势,5年后土壤盐分趋向平衡。NO-3,SO2-4是设施土壤水溶性盐的主要阴离子;Ca2+是主要的阳离子;但盐分组成因棚龄、区位等不同有所差异,HCO-3占阴离子总量的比例随棚龄的增加和土壤pH的下降而下降,在各农业地貌区表现为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NO-3占阴离子总量的比例随棚龄的增加和土壤pH的下降而增加,在各农业地貌区表现为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滨海平原;NO-3,SO2-4,Cl-,Ca2+,Mg2+,K+,Na+等离子随盐分积累的增加而增加,而HCO-3随盐分积累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耕地土壤速效钾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浙江省11个市82个县(市、区)的35 571个耕地土壤分析数据中筛选出35 516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耕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处于较低水平,≤80 mg·kg-1的占比为48.17%。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并受土壤pH、地貌类型、土壤质地和土壤类型等的影响。当pH>4.5时,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随pH的下降而下降。不同地貌耕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低丘>高丘,不同质地耕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不同土类耕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滨海盐土、石灰(岩)土、红壤、粗骨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建议根据各区域耕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进行钾肥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9.
钙是植物必需的中量元素,土壤中钙的数量与形态直接影响植物对钙的吸收和土壤性状。为了解浙江省农田土壤钙素状况,本研究从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共采集了70个代表性蔬菜地表土,分析了其钙含量及其形态(水溶态、吸附态、酸溶态和矿物结合态)组成。结果表明,全省蔬菜地土壤钙含量在3.24~28.45 g·kg-1,平均为7.19 g·kg-1;土壤全钙平均含量依次为滨海平原>水网平原>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土壤中各形态的钙占比依次为矿物结合态>酸溶态>吸附态>水溶态;钙全量、矿物结合态、酸溶态、交换态均随土壤酸化而下降;水溶态钙随pH值下降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分析认为,当土壤pH值下降至5.5以下时,土壤因钙贮量下降发生缺钙的概率将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杭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状况,笔者利用近期获得的耕地土壤肥力测试数据,统计分析了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以中量水平为主,大部分土壤的有机质在20~40 g/kg 之间,约有1/4(27.00%)的土壤有机质偏低。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以水网平原最高,其次为丘陵区和河谷平原区,滨海平原最低。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全市水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趋于下降,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增加趋势。杭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区域变异大,高低差异明显;应增加水田土壤有机肥料的投入,防止水田土壤有机质的进一步下降,并重视滨海平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比较研究上虞市内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四大土区耕地土壤质量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类土区耕地土壤土肥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杭州市油菜种植地土壤硼素状况,采集了代表性产地土壤80个样品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喷施硼肥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杭州市油菜种植地土壤有效硼有较大的变化,在0.08~1.11 mg/kg之间,约有68.8%的土壤存在明显的缺硼现象。土壤有效硼水平因农业地貌类型的不同有所差异,含量由低至高依次为丘陵地区<河谷平原区<水网平原区<滨海平原区;施用畜禽粪便和推行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有效硼的提高。当土壤有效硼含量低于0.6 mg/kg时,喷施硼肥有增产效果,增产幅度随土壤有效硼含量的下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土壤钾素形态转化在土壤钾肥力提升与评价、钾肥高效施用技术和植物钾素营养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钾素研究团队在土壤不同钾素形态的区分方法及其含量范围、植物高效利用土壤钾的机制、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土壤非交换态钾的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基于强的四苯硼钠法,土壤非交换态钾含量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存在最大值,通过交换和扩散提取的土壤非交换态钾可占土壤全钾的20%~60%。矿物非交换态钾释放主要取决于其他离子含量和环境钾浓度,植物高效吸收非交换态钾也主要取决于根系吸收低浓度钾的能力。证实土壤非交换态钾的形成和释放对土壤保钾能力及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起重要作用,建立了土壤非交换态钾总量的测定方法、土壤钾素变化测定方法以及土壤有效钾分级测定的方法体系。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钾素肥力的准确评价、预测和土壤钾素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方法手段,并将推动土壤钾素研究由定性、半定量向定量研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地形对水耕人为土类型及其诊断特征空间分布的影响,构建地形景观与水耕人为土土类及相关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关系,以浙江省为研究案例,从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丘陵山地和山谷地等地貌区观察了254个土壤剖面,分析了水耕人为土类型及相应的诊断层、诊断特性与地貌、海拔、坡度及微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形条件可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及运移特点,是影响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因素,对水耕人为土中铁聚层、铁渗层和潜育特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铁聚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河谷平原、水网平原高地、洪积扇、丘陵坡岗地、滨海平原与水网平原的交接区域;潜育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水网平原的洼地、洋心田、河谷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和山垄;铁渗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丘陵缓坡、河漫滩高地。潜育特征出现的频率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减小;铁聚层主要出现在地下水位为60-120cm的水耕人为土中;而铁渗层出现频率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加。铁聚层的层位和厚度在空间上较为稳定,而潜育特征和铁渗层的深度和厚度在空间上可有较大的变化。水网平原区出现的相关诊断层的空间变异尺度较大,河谷平原中主要诊断层的变程较小,丘陵山地(包括谷地)内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突变。研究认为,水耕人为土中漂白层的形成可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耕地土壤氮磷钾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省11个地市83县(市、区)的耕地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浙江省耕地土壤全N和有效K平均含量略有下降,有效P平均含量明显增加;全N质量分数低于1g爛kg-1、有效P质量分数低于10mg爛kg-1和有效K质量分数低于80mg爛kg-1的比例分别占13.90%、44.80%和48.17%;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等3种养分中存在1种以上养分低于以上数值的样本占总样本的73.79%,土壤N、P、K等3种养分不平衡状况明显;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变异程度为有效P(192%)>有效K(71%)>全N(39%);土壤全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积累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高丘、低丘>滨海平原;土壤有效P含量随pH的下降而增加,其中砂土>壤土>黏壤土、黏土,高丘、滨海平原>河谷平原、低丘>水网平原;土壤有效K与土壤pH、质地和地貌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随土壤pH值的下降而下降,其中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低丘>高丘.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长期定位施肥的土壤钾素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非石灰性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长期定位施肥的土壤钾素变化。结果表明, 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配施无机氮肥, 都能明显提高土壤缓效钾的含量; 无机钾肥与氮肥配施能显著提高水溶态钾的含量。土壤速效钾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缓效钾、交换态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施氮肥的土壤, 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降低, 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植物有效磷与水溶性磷对土壤磷素积累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浙江省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4类地貌的耕地为例,探讨了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均随土壤磷素积累呈现明显的增加,它们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加量存在转变点。当土壤全磷达到0.80~0.95 g/kg以上时,植物有效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幅明显地增强;而当植物有效磷分别为42~62、165~265 mg/kg以上时,土壤水溶性磷水平发生了明显的2个递增过程。总体上,河谷平原土壤中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发生明显变化时土壤积累磷的临界值相对较低。由于易释放态磷占土壤磷的比例随磷积累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认为控制土壤磷素的过度积累可有效降低土壤磷素的流失。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地形特征及其形成、人口演变与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变化分析,探讨了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年代。分析认为,虽然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7 000 a左右的历史,但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历史基本上在2 000 a内。先秦以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稻田土壤水旱交替的环境,植稻土壤缺少现代水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区水耕人为土形成的3个主要时期,水耕人为土面积迅速扩大。洪积扇和河谷平原地区可能是研究区内最早形成现代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区域。不同地貌区间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的形成时间顺序大致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早于滨海平原早于丘陵山地。研究认为,稻作环境改善是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前提,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水耕人为土面积扩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成土环境对潜育水耕人为土形成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构建地形景观与潜育水耕人为土分布的关系,调查了浙江省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和山丘谷地等地貌区潜育水耕人为土的特征及其分布的微地形、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微地形可直接改变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潜育水耕人为土形成的最重要的成土因素。潜育水耕人为土主要分布在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及山丘谷地的低洼区域,其成土母质主要为湖沼相、河流沉积物、海相沉积物及岩石风化物的再积物,具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质地主要为粘壤至粘土,多显酸性和中性。潜育水耕人为土分布区的地下水位多在30~55cm。水网平原区内潜育水耕人为土的潜育特征土层厚度明显大于其它地貌区。长期种植茭白、莲藕、菱、席草或发展稻田养鱼,可促使其它类型的水耕人为土向潜育水耕人为土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地形特征及其形成、人口演变与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变化分析,探讨了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年代。分析认为,虽然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7 000 a左右的历史,但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历史基本上在2 000 a内。先秦以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稻田土壤水旱交替的环境,植稻土壤缺少现代水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区水耕人为土形成的3个主要时期,水耕人为土面积迅速扩大。洪积扇和河谷平原地区可能是研究区内最早形成现代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区域。不同地貌区间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的形成时间顺序大致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早于滨海平原早于丘陵山地。研究认为,稻作环境改善是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前提,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水耕人为土面积扩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