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羊草属基因库的开拓利用(续上期)翁跃进(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北京100081)三、小麦与山羊草属的染色体工程染色体工程是指人工有计划的操作染色体,从事外源基因的导入,创建双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新的种质。在小麦与山羊草的染色体工程中...  相似文献   

2.
山羊草属是与小麦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属,全属有24个或更多个种,包括C、D、M、S、和U等17个染色体组,蕴藏着许多抗病、抗虫、抗逆等有益基因。利用染色体工程的方法,人们创建了许多普通小麦-山羊草的双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成为小麦育种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仅Sharma等1986年研究报道了phlb基因诱导小麦与离果山羊草F1杂种染色体配对作用,但没有在离果山羊草及其它山羊草中发现染色体配对促进基因或抑制基因,尚无phlb基因诱导小麦与卵穗山羊草F1及ph2a、ph2b基因诱导小麦与这3个山羊草F1染色体配对作用的报道。Farooq等1990年报道易变山羊草不同品系影响F1染色体配对。  相似文献   

4.
栽培小麦近缘物种顶芒山羊草(Aegilops comosa, 2n=2x=14, MM)是小麦改良的三级基因库。为准确鉴定顶芒山羊草M基因组染色体或染色体区段,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获得顶芒山羊草M基因组序列信息,从中鉴定出16条可能的特异卫星重复序列。根据这些序列设计12个寡核苷酸(oligo)探针进行oligo-FISH,结果表明,其中10个探针可在顶芒山羊草染色体上产生明显的杂交信号。对探针特异性分析发现, 5个探针仅在顶芒山羊草染色体上产生杂交信号,在小麦染色体上未观察明显杂交信号,可作为顶芒山羊草特异探针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顶芒山羊草染色体。选择在顶芒山羊草染色体上信号分布丰富的3个探针(oligo-pAc89、oligo-pAc148、oligo-pAc225)组成探针套ONPS#AC1,结合利用本实验室根据小麦D亚基因组开发的寡核苷酸探针库,构建了顶芒山羊草的oligo-FISH核型。本研究构建的FISH核型可以准确识别顶芒山羊草各条染色体,为挖掘、转移和利用顶芒山羊草优异基因提供了快速准确的鉴定手段。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3.粗山羊草Ae46抗叶锈基因鉴定及BAC文库构建单位名称:河北农业大学评价单位名称:河北省教育厅小麦远源亲本包括乌拉尔图小麦(A染色体供体),山羊草属(B染色体供体)和粗山羊草(D染色体供体),其中粗山羊草在小麦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一批优良  相似文献   

6.
硬粒小麦与偏凸山羊草部分双二倍体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硬粒小麦(AABB,2n=28)与偏凸山羊草(DDMvMv,Zn=28)杂交,今成选育出遗传上相对稳定的部分双二倍体。利用核型分析,初步鉴定出该部分双二倍体具有编凸山羊草的染色体组,从而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该部分双二倍体的获得为将硬粒小麦,特别是偏凸山羊草的优异基因向小麦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伞山羊草作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和偏凸山羊草进行杂交,得到杂种F1。花粉母细胞观察结果表明,小伞山羊草与硬粒小麦的杂种F1中期染色体为21I;小伞山羊草与偏凸山羊草的杂种F1中期染色体为3Ⅱ+15I。研究证明了小伞山羊草与硬粒小麦和偏凸山羊草杂种的真实性。为进一步将小伞山羊草中的有利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提供了新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干旱胁迫下小麦脯氨酸积累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于旱胁迫和对照条件下中国春-Hope代换系和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代换系的叶片脯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方差分析表明:普通小麦可能在4B、5A和5D染色体上有控制干旱胁迫下脯氨酸积累的基因存在,6B和6D染色体上可能有抑制脯氨酸积累的基因存在。在测定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代换系的叶片脯氨酸含量后,确定小麦5A和5D染色体上有  相似文献   

9.
山羊草基因组及其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羊草属是小麦近缘植物中与小麦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属.其中蕴藏着许多抗病、抗虫、抗逆、蛋白含量高等有益基因.在小麦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小麦改良重要的基因资源.山羊草有益基因向小麦遗传背景的导入,主要利用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为桥梁亲本,通过杂交、回交等方式获得小麦异代换系、异附加系、异易位系;并且利用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对小麦遗传背景下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染色体臂及片段进行鉴定.本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山羊草可利用基因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生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激素之一,Aux/IAA家族基因是重要的生长素原初响应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全基因组中分离出28个Aux/IAA基因,其中20个粗山羊草Aux/IAA蛋白具有4个保守结构域;28个Aux/IAA基因分布于全部7对染色体上,5个基因分别具有位于同一位点的已知标记。粗山羊草IAA3、IAA11和IAA26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分别在雌蕊、种子和根中特异表达。系统发育显示,11对粗山羊草-乌拉尔图小麦Aux/IAA蛋白、5对粗山羊草-大麦Aux/IAA蛋白直系同源。共线性分析表明,粗山羊草Aux/IAA基因与短柄草、水稻中同源基因具有很好的共线性。本研究分离的相关基因不仅可用于小麦的遗传改良,也为深入研究小麦Aux/IAA基因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1.
采用桥梁单体培育小麦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小麦染色单体转育和利用受体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这两个研究程序有机结合设计出一套采用桥梁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新方法。新方法只利用一套单体系统为桥梁材料,就可将目的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代换到任一个受体品种中,培育成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突破了目前品种间染色体代纱培育时,受体小麦品种中必须首先是单体系的障碍,缩短了一半的研究时间。  相似文献   

12.
在小麦与山羊草杂交中发现,波斯小麦品系Pss与粗山羊草、卵穗山羊草、小伞山羊草、顶芒山羊草以及钩刺山羊草的杂种F_1具有可育性,自交产生一批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对波斯小麦×粗山羊草杂种F_1的细胞学研究表明,可育性是由于杂种F_1以两种途径形成了未减数配子。1.一部分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分裂消失,只发生第二次分裂。  相似文献   

13.
孔令让  董玉琛 《作物学报》1997,23(4):505-508
利用四倍体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合成的双二倍体为桥梁亲本与普通小麦杂交,极易获得杂种。通过这一途径已将粗山草的抗叶锈基因Lr21(位于1DS),Lr32(位于3D)和抗杆锈基因Sr33导入普通小麦。董玉琛等利用能引起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四倍体小麦种质—硬粒小麦(T.durum Desf.)和波斯小麦(T.persicum Vav.)分别与原产地不同的5份粗山羊草杂交,合成了7份双二倍体,对白粉病表现高抗或免疫。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大面积推广的普通小麦与四倍体小麦和粗山羊草的双二倍体—Am6杂交,试图将粗山羊草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从而提高普通小麦的抗病性。为此,本文对普通小麦和Am6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和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进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与山羊草双二倍体抗病性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许树军  董玉琛 《作物学报》1990,16(2):106-111
本文报道了波斯小麦与粗山羊草(5个品系),小伞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双二倍体及其亲本的抗叶锈和白粉病鉴定结果。粗山羊草对叶锈的抗性受波斯小麦品系 PS 5(不抗叶锈)的抑制,在双二倍体中不能表现。小伞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对叶锈的抗性不受波斯小麦的影响,能在双二倍体中充分表达。以对白粉病免疫的波斯小麦为母本与免疫的山羊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小麦-山羊草复合群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依据,详细综述了多倍体小麦和多倍体山羊草的起源与进化过程,及山羊草在多倍体小麦起源中的作用,总结了在小麦-山羊草复合群起源及进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黔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始于50年代,1951年Kihara报导把小麦细胞核代换到尾状山羊草的细胞质中,引起胞质雄性不育,但是尾状山羊草细胞质的缺点在它在造成雄性不育性的同时,还会引起雌蕊畸型,导致结实率降低(Porter等1965)。1962年,Wilson和Ross把普通小麦的核代入提莫菲维小麦的细胞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为了给小麦-山羊草复合群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依据,本文详细综述了多倍体小麦和多倍体山羊草的起源与进化过程,及山羊草在多倍体小麦起源中的作用,总结了在小麦-山羊草复合群起源及进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赤霉病抗源筛选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霉病是禾谷镰刀菌等真菌侵染所造成的生育后期的气候型病害。世界各产麦区均有此病害发生,在气候潮湿、温暖多雨的地区尤为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赤霉病危害的根本途径。在披碱草、偃麦草、山羊草和鹅冠草等小麦近缘种属植物中已经鉴定出赤霉病抗性基因。携带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外源染色体可以通过附加、代换和易位导入小麦。本文综述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赤霉病抗源,以及利用这些抗源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小麦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其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对照),5A、5B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5B代换系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低于对照,3A、4D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2A、4D代换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始终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由此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Synthetic 6x的5A、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干旱胁迫下,Synthetic 6x的3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2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  相似文献   

20.
小麦耐热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春-HOPE染色体代换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大田生产条件下高温胁迫两种方法,对与耐热性有关的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无论是利用膜热稳定性方法,还是利用大田高温胁迫环境进行耐热性评价的方法,HOPE的2A,3A,2B,3B和4B染色体代换到中国春相应染色体后,均显著提高了中国春的耐热性,证明这些染色体含有与耐热性有关的基因。在大田高温胁迫环境条件下,HOPE的3D,4A,5A和5B染色体也表现与耐热性有关。利用单染色体代换系和不同耐热性代换系杂交组合,对耐热性的基因效应分析结果显示,HOPE2A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表现为显性效应,3A,2B,3A和4B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表现为加性效应;3B与4B,3A与2A,3B与2B以及这些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与2A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之间均可能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