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世森  董立学  陆星  田娟  喻丽娟  文华  解绶启  蒋明 《水产学报》2022,46(10):1860-1871
采用双因素正交试验(3x5)评估了草鱼在3种投喂频率下对豆粕(美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小球藻、棉籽蛋白粉的利用效率。以5种原料为单一蛋白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在池塘网箱(1mx1.5mx1.5m)中,分别以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4次/d)投喂初始体质量~80g的草鱼8周,考察草鱼的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黄粉虫试验组(2次/d)草鱼表现出最低的生长性能;豆粕(4次/d)和乙醇梭菌蛋白(3次/d和4次/d)试验组草鱼表现出最高的生长性能;投喂频率与蛋白源对草鱼的末重,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增重率有交互作用(P<0.05)。除小球藻试验组,各试验组草鱼的终末体质量和蛋白质效率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不考虑蛋白源,投喂频率为4次/d的草鱼生长性能显著高于2次/d。 不考虑投喂频率,黄粉虫和棉籽浓缩蛋白组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豆粕、乙醇梭菌蛋白和小球藻三组(P<0.05),饲料系数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下,五种蛋白源对草鱼的形体指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和肌肉的基础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投喂频率对草鱼血清的碱性磷酸酶和葡萄糖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2次/d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高于投喂3次/d和投喂4次/d(P<0.05),投喂4次/d试验鱼的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投喂2次/d和3次/d(P<0.05)。黄粉虫试验组草鱼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豆粕组和小球藻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草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3~4次/d,草鱼对五种蛋白源饲料的利用能力为:乙醇梭菌蛋白=豆粕=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黄粉虫。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吉富罗非鱼(Oreachromis niloticus)幼鱼(3.78 g±0.01 g)为研究对象,采用4×2双因子实验设计,设置了4个投喂率(8%、10%、12%和表观饱食投喂)和2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共8个处理,在24个循环水养殖桶(有效容积100 L)中养殖30 d。结果显示:在8%~12%的投喂率下,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但发现表观饱食投喂3次/d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佳,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投喂率10%和12%实验组,而饲料成本则显著低于投喂率12%实验组。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肥满度、脏体比以及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随投喂率的增加,实验鱼的成活率提高,其肝脏和去内脏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加,但肌肉和内脏的粗脂肪无显著变化。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投喂率为10%的实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的血糖水平随投喂率的增加而升高。实验鱼肝细胞的核面积比例不受投喂率和投喂频率的影响,而空泡面积比例以表观饱食投喂的最大。依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吉富罗非鱼幼鱼选择表观饱食投喂3次/d效果较好,但会产生体脂肪积累过多,肝细胞空泡增大等影响;若综合考虑生长和养殖成本,以10%的投喂率,投喂2次/d为宜。  相似文献   

3.
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存活与饵料系数的影响,实验设置5个饵料种类,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仔肉、冰冻丰年虫成虫、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每个组合设置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的效果显著大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合(P0.05),投喂新鲜蛤仔肉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存活率的变化范围为(71.86±9.05)%~(86.89±3.11)%,投喂丰年虫组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的存活率分别为最高和最低;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00±0.06)~(2.87±0.12),投喂饲料+丰年虫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的饵料系数分别为最低和最高。综合分析表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为最优组合,其次是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合,在该条件下对虾生长速率较快、饵料系数低。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开口饲料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仔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在水温11℃~12℃,溶氧6.5~7.8 mg/L条件下,选择平均全长14.45 mm仔鱼,设定螺旋藻粉、冰冻轮虫、斑点叉尾鮰饲料、微粒子饲料、草鱼饲料和丰年虫6种开口饲料投喂,再以微粒子饲料投喂,设定6种投喂频率,分别为每2 h、4 h、6 h、8 h、12 h、24 h投喂一次,试验时间42 d。结果显示:冰冻轮虫组存活率显著最低,微粒子饲料组显著最高(P0.05);投喂频率2 h组存活率显著最低,24 h组显著最高(P0.05)。微粒子饲料组的全长生长速度最高,与斑点叉尾鮰饲料组和草鱼饲料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投喂频率12 h组和24 h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该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存活率和生长情况考虑,建议在拉萨裂腹鱼仔鱼早期规模化养殖过程中选择微粒子开口饲料,投喂频率为24 h投喂1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饥饿后再投喂对异育银鲫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25±2)℃条件下,对体重(15.6±0.84)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把异育银鲫分为4组,为Ⅰ组(持续投喂48 d)、Ⅱ组(饥饿8 d后再投喂40 d)、Ⅲ组(饥饿16 d后再投喂32 d)和Ⅳ组(饥饿24 d后再投喂24 d),每组2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8 d后异育银鲫体重下降了13.28%,饥饿16 d和24 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2.36%和33.03%。短期饥饿(Ⅱ)组,再恢复投喂8 d后能实现完全补偿生长,而中长期饥饿组(Ⅲ和Ⅳ)分别在投喂16 d和24 d后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现规律性变化:各试验组饥饿后,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下降,而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而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Ⅱ组再投喂8 d后,粗脂肪和粗灰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蛋白质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水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再投喂40 d后,粗蛋白和水分亦恢复到对照水平,Ⅲ组恢复投喂16 d后,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恢复投喂32 d后,除灰分外,其余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Ⅳ组再投喂24 d后,除水分外,其余各营养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实现异育银鲫完全补偿生长,其饥饿时间以短时间饥饿8 d为宜。  相似文献   

6.
对异育银鲫进行饥饿2周后恢复投喂处理,分析体质量(107.2±7.0)g的异育银鲫的生长率及卵巢发育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处理2周后,异育银鲫恢复投喂2周,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组,体质量增长接近正常投喂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在饥饿过程中,卵巢发育相关指标性腺成熟系数、肝体指数、血清磷含量、血清钙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饥饿1周,性腺成熟系数显著低于投喂组水平;饥饿2周,肝体指数血清磷、血清钙含量和血清钙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投喂组水平.恢复投喂后,4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仍显著低于投喂组水平.说明异育银鲫饥饿2周后恢复投喂2周,其卵巢发育的恢复滞后于身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饲料料型及投喂频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以饲料料型(膨化饲料,EF;颗粒饲料,PF)和投喂频率(2次/日,F2;3次/日,F3)为影响因素,共4个组,分别命名为EFF2、PFF2、EFF3和PFF3,每组3个平行,投喂8周,每天定时投喂两次(7:30和16:30)或3次(7:30, 12:00, 16:30)。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的末重和增重率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F2组显著高于F3组(P0.05);而饲料料型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颗粒饲料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和内聚性、回复性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而硬度显著高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的肌肉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则显著高于F2组(P0.05)。颗粒饲料组生肌调节因子5 (myogenic factor 5, Myf5)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肌肉中MSTN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F2组,而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则呈现相反趋势。综上,投喂同种配方的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效果相似,但是投喂颗粒饲料的斑点叉尾鮰硬度更大,而投喂膨化饲料则肌肉脂肪含量更高;斑点叉尾鮰的最佳投喂频率是每天2次。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6±2)℃、自然光照条件下,以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设定3种投喂方式。实验饵料为水蚯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第1种方式为连续投喂,整个实验期间不间断;第2种连续投喂4 d后饥饿1 d;第3种连续投喂2 d后饥饿1 d。3种方式分别以S0(对照组)、S1/4和S1/2表示。实验周期均为30 d。结果显示,长吻和异育银鲫在3种处理条件下的终体重无显著差异,草鱼在S0组(对照组)和S1/4组的终体重无显著差异,S1/2组的终体重显著降低。这表明,长吻和异育银鲫在S1/4和S1/2组时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而草鱼只在S1/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在S1/2组则发生部分补偿生长。结论认为,长吻和异育银鲫的补偿生长能力要强于草鱼。3种鱼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比都没有显著差异,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实际摄食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试验设计自主(ZZ)投喂和自动(ZD)投喂两种方法,每种方法对应饱食投喂(ZZ100和ZD100)、85%饱食投喂(ZZ85和ZD85)和70%饱食投喂(ZZ70和ZD70)三种投饲率,研究不同投喂方法及投饲率对育成期鲤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脏器指数及均匀度的影响。试验周期45 d。结果表明:①两种投喂方法下,鲤鱼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饲率的升高而升高,ZZ100和ZD100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但ZZ100组显著高于ZZ70组,ZD100组显著高于其余4组(P0.05)。②饲料系数ZZ70组显著低于ZD100组,ZD70组显著低于其余4组(P0.05),但ZZ70与ZD70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自主投喂下,三种投饵率之间饲料系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自动投喂下,饱食投喂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70%饱食投喂组。③各处理间鲤鱼肥满度、内脏指数、肝胰脏指数、肠体指数和肠长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④与自动投喂方法相比,自主投喂方法鲤鱼体质量变异性更低,鱼体均匀度更好。  相似文献   

10.
受厄尔尼诺气候和病害影响, 2015年华东沿海地区的异育银鲫养殖业或面临巨大挑战. 据通威(大丰)饲料有限公司(简称"大丰通威")数据显示,1-6月份华东沿海地区异育银鲫饲料投喂量同比下降15%左右,预计正常投喂时间将缩短,导致年底鲫鱼成鱼规格偏小而价格低,影响最终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初始平均体重(114.71±3.631)g、体长(15.70±0.352) cm的点篮子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其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期间各个试验组存活率均为100%.而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均增重(DWG)和增重率(WG)有显著影响(P<0.05).每天投喂1次(F1)到4次组(F4)的点篮子鱼的SGR、DWG和WG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性升高,而每天投喂5次组(F5)的SGR、DWG和WG显著低于F4组.随着投喂频率的提高,点篮子鱼的摄食率(FR)逐渐上升.饵料系数(FCR)与投喂频率呈正相关.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下降,F1到F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F4到F5无显著性差异.各试验组鱼体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脂肪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显著增加(F1到F4组间差异显著(P<0.05),F4与F5无差异).综合本试验点篮子鱼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变化,认为人工养殖点篮子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  相似文献   

12.
投喂蚕豆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配合饲料、浸泡蚕豆和发芽蚕豆喂养平均体重(1000±20)g草鱼70d,分析投喂蚕豆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79.5%、40.32%和50.10%,饵料系数分别为2.11、4.78和4.31,投喂蚕豆降低了草鱼增重率(P<0.05),显著增加了饵料系数(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肌肉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比配合饲料组显著提高(P<0.05)。投喂蚕豆降低了草鱼的生长性能,但是显著提高了草鱼肌肉品质。投喂发芽蚕豆的效果要优于投喂浸泡蚕豆。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相同配方成本下,不同加工工艺以及投喂策略对鲫鱼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采用配方相同的挤压熟化料和硬颗粒料饲养鲫鱼,投喂挤压熟化饲料相对于颗粒饲料,鲫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升高(P<0.05);增加投喂频率可提高鲫鱼对颗粒饲料的利用效率,并促进生长,但对挤压熟化饲料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饲料的蛋白和能量消化率。对于平均初重为(64.38±0.18)g的鲫鱼,投喂3.5%挤压熟化饲料,每天投喂6次可达到最大生长率,但2.0%投喂率,每天投喂6次的挤压熟化饲料组,饲料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体长(10.63±0.20)cm、体重(17.63±0.72)g锦鲤(Cryprinus carpiod)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试验设5个组,分别为正常投喂和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其中循环饥饿投喂组投喂方式分别为:饥饿1 d后投喂3 d、饥饿1 d后投喂5 d、饥饿2 d后投喂3 d、饥饿2 d后投喂5 d,试验水温为(27.0±1.0)℃,试验周期为40 d。试验结果表明:循环饥饿1 d后投喂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投喂的(P0.05),但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推测其补偿生长应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的;循环饥饿2d后投喂的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重率均显著低于正常投喂的(P0.05),而摄食率、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但是否对其生理机能造成伤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的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正常投喂组有所降低,而水分和灰分含量有所升高。因此,循环饥饿1 d后投喂3 d的实际投喂时间较短,且为完全补偿生长,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台湾东风螺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质鱼粉、豆粕等原料制成蛋白质含量不同的6组饲料(粗蛋白含量分别为48.16%、45.64%、40.67%、35.68%、30.80%、25.96%),喂养台湾东风螺47 d,以投喂鲜杂鱼组作为对照,分别于15、27、37、47 d测定螺高、螺宽、螺体重等生长指标,计算不同处理组在不同时间段(27、37、47 d)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试验结束后测定东风螺螺肉的体组成和氨基酸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投喂颗粒饲料比投喂鲜杂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高;而当颗粒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变化(25%~48%)时,对东风螺生长性能并无显著影响。但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东风螺对饲料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当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低于25%时,47 d时其饲料系数2.3,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蛋白质效率1.74显著低于蛋白含量48.16%饲料组。从东风螺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分析,颗粒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应低于25%。所有组东风螺螺肉的粗蛋白、脂肪,总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差异,但是一些中性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和精氨酸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降低而呈现出降低趋势,部分组产生了显著差异。投喂颗粒饲料的东方螺生长不如投喂鲜杂鱼组。  相似文献   

16.
在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Vc(0、37.5、75、15 0、30 0、6 0 0和 12 0 0mg/kg) ,连续投喂异育银鲫 (方正银鲫♀×兴国红鲤♂ ) (Carassiusauratusgitelio) 8周。结果显示 ,当饲料中缺乏Vc时异育银鲫虽没有出现明显的缺乏症状 ,但日增重率、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清POD酶活性均低于Vc添加组 ,而红细胞脆性极显著地高于高剂量Vc添加组 (P <0 .0 1) ;同时 ,经新复极差检验 ,在适宜范围内随着饲料Vc含量增加 ,异育银鲫日增重率、血红蛋白含量、POD活性等指标显著提高 ,而红细胞脆性明显下降 (P <0 .0 5 )。综合以上指标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建议生产上异育银鲫饲料Vc适宜添加量为 30 0~ 5 0 0mg/kg。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冬季海上筏式吊笼养殖的仿刺参为对象,采用传统海带饲料和市面销售的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对三种规格的仿刺参幼参(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5.57、73.15和52.89 g)进行了为期60 d的投喂试验,比较了两种饲料对仿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海带饲料投喂组大、中、小三种规格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69±0.04)、(0.87±0.05)和(0.99±0.02)%·d-1,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65±0.03)、(0.86±0.05)和(0.81±0.10)%·d-1。传统海带饲料投喂组小规格仿刺参的平均个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大于凝胶状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而两种饲料投喂组大、中规格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传统海带饲料可用于仿刺参海上筏式吊笼养殖生产,而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可作为传统海带饲料的辅助饲料。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青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采用自制的配合饲料,在日投喂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以每天1、2、3、4、5次的投喂频率饲养5组青鱼幼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0.61 g)45 d。试验结果:随着投喂频率由每天1次增至3次,青鱼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及蛋白质贮积率均显著提高(P0.05)。但当投喂频率由每天3次增至5次,这些指标在不同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全鱼营养成分的分析表明,水分含量在不同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在不同投喂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灰分含量则呈上升趋势。试验结果表明,青鱼幼鱼适宜的日投喂频率为3次。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0.40±0.02)g的虾苗240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饲料中添加0.04%复合酶制剂,试验为期10周.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无显著变化(P...  相似文献   

20.
以初始体质量为(33.52±0.17)g建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w)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成添加0.0%(对照)和0.5%(试验)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等氮等能(35%CP、17 kJ/g)饲料,采用5种投喂方式:连续8 w投喂对照饲料(Ⅰ);试验饲料2 w间隔投喂(Ⅱ);前4 w投喂试验饲料,后4 w投喂对照饲料的间隔投喂(Ⅲ);前4 w投喂对照饲料,后4 w投喂试验饲料的间隔投喂(Ⅳ);8 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Ⅴ)。养殖试验结束时,进行急性拥挤胁迫试验。探讨Ala-Gln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和抗急性拥挤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组的生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w间隔投喂的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4 w间隔和连续8 w投喂的饲料组(P<0.05);前4 w间隔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要显著高于8 w连续投喂组(P<0.05)。血清皮质醇和血糖分别在急性胁迫后恢复0和1 h时达到高峰,血清HSP70在胁迫后恢复1~12 h都保持较高水平,然后下降,胁迫后恢复48 h达到胁迫前的水平。各种投喂方式组的血糖和血清皮质醇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期,血糖迅速升高幅度最小的是2 w间隔投喂组,最先恢复到胁迫前状态的是2 w间隔投喂组和前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胁迫后恢复期,各投喂组的血清HSP70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48和72 h时,后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和连续8 w的投喂组的血清HSP7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