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地区的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是否存在区别,本研究从生长形态、生化试验、药敏试验、人工感染试验、16S rDNA基因测序同源性分析及毒力基因等方面比较了草鱼源菌株GZCY2019、杂交鲟源菌株GZXY2018及斑点叉尾鮰源菌株GZBD2017的差异。结果显示,3株不同源维氏气单胞菌在鲜血平板上均为圆形、表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菌落周围均有β溶血环;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为两端钝圆短小阴性杆菌;药敏试验显示,3株菌对丁胺卡那、多西环素等药物均敏感,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多黏菌素B等药物均中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或者耐药性;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菌株GZCY2019与GZBD2017对小鼠累计死亡率为100%,菌株GZXY2018的累计死亡率为80%;16S rDNA同源性分析显示,菌株GZCY2019与菌株GZBD2017同源性为99.9%,二者与菌株GZXY2018同源性均为97.1%;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株菌均携带热不稳定性肠毒素(Alt)、溶血素(hlyA)与鞭毛(Fla)等毒力基因,而对细胞毒性肠毒素(Act)及其热稳定性肠毒素(Ast)毒力基因的携带则表现不同。本研究通过不同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对比发现,3株菌在生长形态、染色镜检结果、生化结果上基本相似,但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的携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海洋环境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茵。本研究从对虾中分离出1株细菌SHJLA,在TCBS和弧菌显色培养基上分别显示典型的蓝绿色和紫红色的菌落,且其生理生化特性具有典型副溶血弧菌的特性。以SHJLA菌株的基因组为模板。检测副溶血弧菌种特异性基因(tlh、toxR、groEL)均为阳性,gyr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SHJLA与副溶血弧茵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8%~100%;检测副溶血弧菌主要毒力相关基因tdh和T3SS2(VopC2和vcrD2)均为阳性。该菌的神奈川溶血实验为阳性,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8×10^8 cfu/mL。结合SHJLA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种特异性基因的检测、gyrB基因序列分析、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以及小鼠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确定SHJLA是一株携带毒力基因的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3.
根据已有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 dsbE基因序列,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从3株APP分离菌(BZ1株,BZ2株和BZ3株)均扩增出预期342 bp的DNA片段.分别将扩增的目的基因连接到pMD18-T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Z1株dsbE基因与所有14种血清型APP参考株dsbE基因的同源性达98%~100%,BZ2株dsbE基因与所有14种血清型APP参考株dsbE基因的同源性达98%~99%,BZ3株dsbE基因与所有14种血清型APP参考株dsbE基因同源性达97%~98%,证明3株分离菌均为APP.  相似文献   

4.
从河北某养鸡场80日龄左右鸡群所发生的禽霍乱病死鸡中,分离到了相应病原菌多杀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对分离获得的16株菌(HPs-1至HPs-16)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理化特性等方面的鉴定,同时选取代表菌株(HPs-1)进行了16S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了16SrRNA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鉴定的16株细菌均为多杀巴斯德氏菌败血亚种(P.multocida subsp.septica),所测代表菌株的16SrRNA基因长度142bp,在GenBank登录号为AY999017,该菌株与检索出的22株巴斯德氏菌属(Pasteurella Trevisan,1887)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在98%~100%。另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供试的青霉素G等33种抗菌药物高敏、对克林霉素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3种耐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广西地区猪源奇异变形杆菌的毒力和耐药情况,本研究从不同规模养殖场收集病死猪病料98份,通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染色镜检、16S rRNA测序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检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整合子及其可变区;可变区扩增产物克隆至pMDTM19-T载体进行测序。鉴定结果显示,22株细菌在TSA培养基上弥漫性生长,在SS培养基上形成中心黑色边缘白色的单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变形杆菌属特异性基因(TUF)阳性。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21株分离菌与奇异变形杆菌同源性达99%,1株分离菌与彭氏变形杆菌同源性达99%。药敏结果显示,21株奇异变形杆菌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均为100%,对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卡那霉素耐药率在57.1%以上,所有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PCR结果显示,21株分离菌毒力基因atfA、hpmA、ireA、mrpA、pmfA、rsb、ureC、zapA、ptA检出率均为100%,ucaA检出率为95.2%;ESBLs菌株为blaTEM型、blaCTX型或blaTEM型和blaCTX型,AmpC菌株均为blaDHA型,携带ESBLs或AmpC基因的菌株比例为57.1%、14.3%,同时携带ESBLs和AmpC基因的菌株比例为14.3%;qnrA、qnrB、qnrSaac(6’)-Ⅰb-cr检出率分别为9.5%、0、4.8%和80.1%。21株分离菌Ⅰ类整合子(intⅠ1)阳性率61.9%,检测到9种基因盒阵列(aadA2-linF、estX、dfrA32-ereA-aadA2、drfA5、drfA12-orfF-aadA2、arr3-aac (6’)Ⅰb-cr5、aac (6’)Ⅰb-cr5-blaOXA-1-catB3-aar3、drfA1-orfC和aadA2);Ⅱ类整合子(intⅠ2)阳性率76.2%,检测到1种基因盒阵列(drfA1-sat1-aadA1)。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区猪源奇异变形杆菌毒力高且耐药严重,为后期针对奇异变形杆菌的防治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采用病理剖检、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的培养特性、菌落形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均与拟态弧菌相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链霉素、罗红霉素、丁胺卡那、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多黏菌素敏感,对青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耐药;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与弧菌科弧菌属的同源性为92.8%~99.9%,其中与中国分离的2株拟态弧菌的同源性最高(99.9%)。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与霍乱弧菌、易北河弧菌、溶藻弧菌、拟态弧菌等自成一个分支,其中在这分支下与中国分离的拟态弧菌SCCF04(KC503059.1)、拟态弧菌XQ(KJ604709.1)单独另成一个小分支。从黄颡鱼中分离出1株拟态弧菌,并将命名为201811,试验结果可为黄颡鱼拟态弧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K-B纸片法对224株大肠杆菌进行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三重PCR法检测全部菌株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Ib和aph(3’)-Ⅱa,普通PCR法检测16S甲基化酶基因。结果显示: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4.4%、57.1%、55.8%、46.9%和40.2%;3种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和Ib、aph(3’)-Ⅱa的检出率依次为49.6%、25.0%和22.8%,介导高水平耐药的16S甲基化酶基因RmtB的检出率为11.6%(26/224),只有1株大肠杆菌检测到armA基因,没有检测到rmtA,且3种甲基化酶基因在低度耐药菌中检出率均为0;所检大肠杆菌中携带2种及2种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33.5%(75/224),有1株大肠杆菌同时携带4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及16S甲基化酶广泛存在于禽源大肠杆菌菌中,其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基本呈正相关,部分菌株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不一致,表明还存在其他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公布的鸡大肠埃希菌pilA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以提取的3株鸡大肠埃希菌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3个克隆片段。经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3株克隆片段均含有Ⅰ型菌毛pilA基因的全序列及完整的开放性阅读框架,片段大小为549bp,编码信号肽和结构蛋白;3株鸡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与其他菌株pilA基因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87.25%~98.36%,氨基酸同源性为87.36%~98.3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肠埃希菌各菌株之间的pilA基因遗传相关性与其宿主来源及血清型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3株鸡大肠埃希菌I型菌毛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并存在一定的共同抗原位点。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7,(12):97-101
将从病死的牛、猪和鹅肝脏内分离的3株菌分别进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同源性比对,测定其毒力和耐药相关基因。结果显示,3株均为革兰阴性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2株分离菌与普通变形杆菌同源性高达999%,另外1株与奇异变形杆菌同源性高达100%。毒力基因检测表明,2株普通变形杆菌携带rpoA和fliL,奇异变形杆菌携带hpmA、hpmB、rpoA和fliL,均为编码溶血素和鞭毛的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株变形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仅对头孢吡肟等敏感。对其耐药基因——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检测结果与药敏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3株不同来源的分离菌均为变形杆菌,其致病性可能与其含有编码溶血素以及鞭毛的基因有关,对头孢菌素类耐药性可能与其携带ampC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采自内蒙古和上海地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乳牛乳腺炎大肠杆菌的流行特点、耐药性和基因型分布,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05年推荐的初筛及纸片确认方法对内蒙古地区的58株和上海地区的22株乳牛乳腺炎大肠杆菌进行了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并采用PCR扩增和PCR产物测序方法对产ESBLs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检出6株产ESBLs菌株,阳性率为10.34%,其中,有1株菌携带TEM-1基因,有1株携带CTX-M-14型基因,而有3株同时携带TEM-1型和CTX-M-14型2种基因,只有1株菌未检出上述基因。上海地区未检出产ESBLs菌株。结果表明,产ESBLs菌株多表现为多重耐药,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近年来新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本研究于2016-2018年从新疆石河子、沙湾、奎屯、玛纳斯和伊犁5个地区12个规模化奶牛场分离出116株牛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检测其耐药性,同时利用PCR扩增PMQR耐药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2.93%的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耐药率最高。对链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56.90%、54.31%、43.10%和42.24%。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76%和11.21%。分离菌主要携带qnrA、qnrS和aac(6')-Ⅰb-cr 3种耐药基因;116株大肠杆菌中有31株携带PMQR的耐药基因,检出阳性率为26.72%,其中26株仅携带1种PMQR耐药基因,占所有菌株的22.41%,4株携带2种PMQR耐药基因,占所有菌株的3.45%,1株携带3种PMQR耐药基因,占所有菌株的0.86%。综上所述,新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基因主要为qnrA、qnrS和aac(6')-Ⅰb-cr 3种,且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牙鲆致病性迟钝爱德华菌毒力基因携带与分布,以毒力基因为分子靶标研究其致病机理及建立快速检测方法,根据 GenBank 上的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扩增致病性迟钝爱德华菌毒力基因 fimA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基因 irp2,结果在7个供试牙鲆病例的130株致病性迟钝爱德华菌中,irp2毒力基因的阳性率为46.15%(60/130),fimA 毒力基因的阳性率为100%,且均与已发表的参考菌株相应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为97.32%和97.59%。可见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在牙鲆致病性迟钝爱德华菌中广泛分布,但不同病例分离菌株间存在差异;fimA 毒力基因存在于所有的被检致病性迟钝爱德华菌中,可以作为快速检测致病性迟钝爱德华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对吉林省某水貂养殖场送检的3只具有典型腹泻症状的病死水貂的小肠和肠内容物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情况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和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对BALB/c小鼠进行菌液注射来检测菌株的致病性。采用K-B药敏法检测菌株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其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分离得到3株志贺氏菌,致病性检测试验显示分离菌可引起小鼠腹泻。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志贺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头孢类药物、氟苯尼考和多黏菌素较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氯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株志贺氏菌共检测出7种耐药基因blaTEM-1、aadA1、aac(3')-Ⅱc、aac(6')-Ⅰb、aph(3')-Ⅶ、tet(M)、cat2及携带aadA1基因盒的Ⅰ类整合子。结果表明,分离的3株志贺氏菌均具有致病性,可引起小鼠腹泻,主要表现为多重耐药现象,携带的耐药基因呈多样性,为临床治疗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调查四川省山羊源沙门菌血清型及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及其致病性,为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参考。采用沙门菌单因子血清对42株山羊源沙门菌血清型进行鉴定,并用PCR检测其携带invA、sopE、orgA、avrA、ttrB、sseL、rhuM、mgtC、orfL、sopB、pipD、sodC1、lpfC、pefA、spvC等15个毒力基因的情况;根据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选取山羊源沙门菌菌株,采用灌胃法对BALB/c小鼠进行攻毒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23株为布利丹沙门菌、15株为肠炎沙门菌、3株为阿贡纳沙门菌、1株为纽波特沙门菌;PCR检测结果显示,42株沙门菌均携带invA、orgA、pipD、sopB、lpfC5种毒力基因,sopE、sseL、ttrB、rhuM、sodC1、pefA、spvC、avrA、mgtC、orfL的携带率分别为97.6%、97.6%、88.1%、95.2%、92.9%、47.6%、47.6%、40.5%、40.5%、38.1%;每个菌株携带6~15种毒力基因,且发现有2株阿贡纳沙门菌携带毒力质粒;携带15个毒力基因的2株布利丹沙门菌、2株肠炎沙门菌和2株阿贡纳沙门菌均在5×108 CFU剂量下致死全部未经抗生素处理的小鼠,其中肠炎沙门菌SWUN3816对小鼠的LD50为1.6×102 CFU。综上可见,布利丹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是四川省山羊源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首次发现阿贡纳沙门菌携带毒力质粒。  相似文献   

15.
为了调查鸡蛋中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从昆明市区鸡蛋中分离出了3株大肠埃希菌,并对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动物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KM1携带的毒力基因检出率75%,耐药基因检出率77.3%;菌株KM2携带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出率居中;菌株KM3毒力基因检出率91.7%,耐药性基因检出率50%。动物毒力检测结果 KM1为不致病菌株,KM2为低致病菌株,KM3为中度致病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敏感,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中草药对3株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各有所不同,相比之下连翘与松针的效果较好。本试验为研究昆明市区鸡蛋中大肠埃希菌污染与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中的流行情况,根据HPI结构基因irp2和fyuA参考序列设计了引物,用PCR方法和斑点杂交法对从江苏等地分离的APEC基因组进行了扩增和检测,并对E.coli NTJC040406菌株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16株APEC中有44.9%的菌株携带有HPI,序列分析表明相关基因与GenBank中参考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8%以上。提示HPI在APEC中广泛存在,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菌株是否携带HPI与O78等特定血清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初步了解重庆市羊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在5个山羊养殖场采集185份山羊粪便样品,经选择性增菌和PCR鉴定分离沙门氏菌,确定了其血清型,测定了分离菌对2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了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耐药突变位点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共分离到羊源沙门氏菌11株,其中10株为德尔卑沙门氏菌。分离的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噻肟、四环素和培氟沙星耐药严重;9株菌表现为多重耐药,对3~7类药物耐药。所有菌株均存在QRDR耐药突变且携带blaTEM基因;7株菌携带1~5种PMQR基因。本研究分离的羊源沙门氏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整体耐药较为严重,且广泛存在耐药突变和携带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国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流行株外膜蛋白 H(OmpH)基因的变异情况,参考GenBank中已发表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对不同来源的8株禽Pm菌株和3个荚膜型参考株(A、B、D)的OmpH基因进行扩增、测序。结果显示,11个菌株的OmpH基因开放阅读框在1002~1071 bp 之间;SignalIP 4.0预测结果表明,信号肽均为N端20个氨基酸残基,成熟蛋白氨基酸残基数量在314~337 aa之间,推测的分子质量在33.76~37.04 ku之间。与GenBank中15个菌株OmpH基因序列比对结果发现,核苷酸同源性在84.9%~100.0%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1.5%~100.0%之间;其中C48-1、1010、9003、890920、921012、XJ-e 6个国内禽Pm分离株OmpH序列同源性为100.0%。试验结果表明,国内禽Pm菌株OmpH基因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19.
感染仔猪粪肠球菌不同分离株的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近年来河南省各地感染发病猪群的肠球菌分离株中,选取来源不同且具有代表性的5株分离菌进行了包括致病性和毒力基因测定在内的系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本次河南省仔猪感染发病的病原体为粪肠球菌。各地分离菌的形态、培养特性与以及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上表现较为一致,而对各种糖的发酵上存在着的差异;对药物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和氨苄西林敏感,而对临床常用药物红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完全耐药;经16S rRNA测定,它们与粪肠球菌ATCC29212同源性在99.6%~99.8%之间,与GenBank公布的NC_004668、AJ30183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99.9%和99.5%~99.7%;通过对它们2种毒力表型和携带的6种主要毒力基因以及与对小鼠的LD50测定,发现5株粪肠球菌携带毒力基因不尽相同,携带全部6种毒力基因的HE1和HE5的致病力最强,而仅携带4种毒力基因的HE41致病力最小。用HE1和HE5分离菌对20日龄的断奶仔猪分别进行攻毒,2菌株均能引起仔猪的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山东地区零售鸡肉中沙门菌耐药和毒力基因的携带状况以及PFGE分子分型情况,采用PCR方法对分离的25株沙门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菌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携带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与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为95%,其中88%的分离菌株携带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Ⅰ)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1/blapsE-1/blaCMY-1/blaoxA-1);所有分离菌株均携带fimAstn、IacP、prgK四种毒力基因,其次是spvr、spva、spvc,携带率均为64%;25株沙门菌共分为10个群,包括16个不同的带型,菌株相似度为60%~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