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茶具的艺术美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陶瓷茶具的设计也需要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陶瓷茶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它们的功能也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本文从陶瓷茶具的介绍、发展演变和审美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三个方面来探讨现代陶瓷茶具如何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2.
目前市场上有些陶瓷茶具设计观念因循守旧、样式陈腐老套,不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与审美趣味。造型设计是陶瓷茶具创新设计的主要突破点,造型设计又与功能、结构、泥料、釉色、装饰等是密切关联的。我们应当继承传统茶具设计中创意审美与实用功能并重的创作原则,处理好创新造型与功能结构的关系。陶瓷茶具创新造型设计应当富有个性创思,能展现出时代浪潮中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多元的审美。  相似文献   

3.
易雪峰 《福建茶叶》2016,(6):165-166
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茶具注入新鲜时代血液,本文基于造型设计原理,提取陶瓷茶具文化意蕴,对现代陶瓷茶具创新设计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对陶瓷茶具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前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如今陶瓷茶壶设计过程中,其对机械化水平的要求更高。通过对日本的陶瓷茶壶设计活动状况进行了解,可以看到多姿、多样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是提升陶瓷茶壶设计水平的重要要求。本文拟从陶瓷茶壶设计艺术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内涵认知,通过分析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价值,从而探究陶瓷茶壶设计艺术与数字化设计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也获得了迅猛的进步,物流企业日新月异,新技术和新理念、新业务不断涌现。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有了迫切的需求。在高职物流专业培养中,学校更多学生物流知识技能的培养,如何使学生能跟上物流行业的脚步,都是本文主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也就是茶文化事业下高职物流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6.
研究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趋势,旨在从这一实用器皿兼艺术品的特殊文化结晶的设计历程中总结经验,结合时代需求找到创新与创意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历史,阐释了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常见问题,并针对未来审美设计趋势性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观也随之不断改变。就陶瓷茶具而言,人们对其的基本要求不再仅仅是其功能,而是需要达到外在的美感,也就是视觉上的完美体验,即人们通过接触陶瓷,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就对陶瓷茶具的设计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久而久之,人们对陶瓷茶具的设计逐渐地从日用品的普通设计转变为时尚的欣赏品。这个转变体现出了陶瓷茶具的人性化设计,这既展现出陶瓷茶具的自然魅力,还展现出陶瓷茶具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8.
王年文 《福建茶叶》2016,(6):167-168
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北陶瓷业曾经久负盛名,以邯郸磁州窑、邢台邢窑、唐山多缸窑、保定定窑为代表的河北陶瓷在国内曾引领风骚,尤其是在茶壶、茶杯、茶碗等相关茶具的制造上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意识发生了改变,科技手段不断更新,河北省的陶瓷业渐渐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无论是在销售还是在品牌经营上都出现了下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跟上时代的步伐,勇于改革,将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设计与陶瓷大胆融合,将是河北陶瓷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以河北茶具为例,分析了设计业与陶瓷业的结合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陶瓷文化与茶文化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机制中,极为重要的文化内容。两种文化也是我们层次性、系统化了解传统文化优势的"核心内涵"。将茶元素融入到整个陶瓷设计活动之中,其已经发展成为当前该设计创新的聚焦点,同时其侧重的是在陶瓷艺术中,其需要将生活元素和文化、艺术理念等综合应用其中。本文拟从陶瓷设计的内涵及诉求认知入手,结合茶元素的多样化特征理解,从而探究陶瓷设计与茶元素融合之后所诠释的艺术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刘丹 《福建茶叶》2016,(9):174-175
近几年来,包装设计的创新思路不断的开阔,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使用更为的深入,我国的包装设计呈现跳跃式的发展。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撑力,被许多的包装设计者所使用。而我国的平面设计起步较晚,正处于发展阶段,设计的想法、方法、技巧、技术等都还需不断地进行创新,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运用到现代的包装设计上对两者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古代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设计的不断应用,许多设计者不再局限于所谓外在表现的"中国红"、"龙图腾",而是将眼光投向更为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涵,禅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美学思想因对人性和自然的尊重深受设计者的喜爱和关注,故本文通过对禅文化的内涵以及其对家具设计风格的影响进行详述,旨在为禅文化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苗维平 《福建茶叶》2016,(10):159-160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生活品质追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陶瓷品与日用品的需求从以前的实用变成了现在的追求人性化和个性化。陶瓷茶咖具,作为一种日常用品和艺术品的结合体,越发成为很多人心中体现生活品味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陶瓷市场上的茶咖具设计者们也在不断追求产品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以期满足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秋静 《福建茶叶》2016,(3):109-110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当然茶室也不例外。任何事物并非尽善尽美,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我国现代茶室也存在着不足。本文首先就休闲理念与现代茶室设计的不足进行简要的说明,并解释茶室的重要意义,然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茶室的设计思路,希望能够为茶室设计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人们对于生存需求的支出在不断减少,对于其他消费需求的支出不断提升。人们购买力的提升带来的是对产品美学的高要求,人们不再仅仅因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进行消费,产品的外包装设计是否美观也是吸引人们是否购买这一产品的重要因素。茶叶包装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模式可以体现出设计者对于茶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对于当前大众的生活习惯和偏好行为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如今大众更关注自然生态、绿色人文且极具美感内涵的设计方式,因此想要做好这一设计创新,就不能盲目实施,要在具体立足大众诉求的基础前提下,探究新思维。本文拟从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陶瓷设计活动与茶文化元素的融合点,通过具体探究陶瓷设计活动的创新诉求,从而具体分析应用茶文化元素创新陶瓷设计活动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陶瓷文化和茶文化是具有相同的特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组织。这两种文化也是人类可以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传统文化优势的"主要内涵"。把茶元素与陶瓷设计进行相融合,早以发展成目前该设计创造的聚集点,主要侧重的是在陶瓷设计中,要将文化、艺术理念与日常生活元素运用其中。本文从茶文化发展的概述入手,分析陶瓷设计与茶元素融合后诠释艺术美学的内涵,进而探究出茶文化元素在创新陶瓷设计中所产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文明古国,在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极具自身特征的文化元素,陶瓷工艺和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当前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生产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当前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生产设计的具体要求,根据当前现代手工陶瓷设计的具体原则,从而探究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创新设计与具体实践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刘小飞 《福建茶叶》2016,(11):158-15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在保证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我国茶文化有着千年历史,饮茶风俗十分兴盛。茶有着养身保健功能,同时对于增强神经兴奋以及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功效。陶瓷茶具作为饮茶的主要器具,人们对其设计的要求是不仅能满足嗅觉和味觉,还要满足视觉和触觉,这些都已成其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新颖美观的陶瓷茶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首先介绍陶瓷茶具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再从实践的基础上对现代陶瓷茶具的创新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茶叶产业需要在大众诉求中不断完善。事实上,远不止如此,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及具体创意,所以,如何为设计者获取更多设计创作中的灵感,就成为大众的关注与诉求。本文拟从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状况及应用价值认知入手,结合当前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开展不足,通过探究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实施诉求,从而分析非遗传统手工艺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梁敏  谢聪 《福建茶叶》2016,(11):105-10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茶馆因其悠久的历史底蕴、浓重的文化气息和得天独厚的功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茶馆的设计亦会追赶潮流,彰显现代文化和娱乐的气息,但却丧失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因此,本文主要从传统装饰入手,探讨了如何将其融入中式茶馆设计中,旨在通过借鉴传统装饰,改善目前茶馆设计存在的缺陷,使茶馆设计者具备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