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8个羊肚菌菌株为材料,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开展稻田栽培试验,通过观测不同羊肚菌菌株在整个生长周期的菌丝、无性孢子、菌核、原基、子实体等生长特点,比较分析了8个羊肚菌菌株出菇特点、产量和性状等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于苏南地区种植的羊肚菌菌株,为苏南地区羊肚菌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8个羊肚菌菌株中,以Y4菌株出菇时间最早,出菇整齐率高,抗逆性好,菌盖长度最长,产量最高,适合在苏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初步判断不同菌株生长优势,选育高海拔地区优良羊肚菌菌株,试验对13个羊肚菌菌株菌丝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开展了菌核形成试验和菌株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1、1#、青川1#、6-3的菌丝生长速度、浓密程度、产菌核能力及抗杂能力明显优于其他菌株,其中菌株L-1出菇产量最高、适应性强,适宜在高海拔地区进行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研究羊肚菌单孢菌株与多孢菌株的出菇产量差异,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sextelata的M-90、M-925、M-1080菌株和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的MT-7菌株为对象,用孢子分离法纯化获得单孢菌株,并由不同的单孢菌株2~3个组合获得多孢菌株,分别进行大田栽培出菇试验,记录和分析栽培出菇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结果显示:所有菌株中以单孢菌株D7产量和质量表现突出;产量总体表现较好的D菌株的多孢菌株与单孢菌株产量差异大,有多孢减产的趋势;而可正常出菇的单孢菌株A4、A10、A8构成的多孢菌株C14+A8和A10+A11未出菇,推断育种或菌种生产中多孢菌株的出现可能对产量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索昆明地区羊肚菌大棚栽培的环境条件,于2020年11月至12月,将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共6个菌株,分4个批次栽培于钢管塑料大棚内,详细记录并分析了各菌株在原基形成、原基分化、幼菇形成和采收共4个阶段的空气和土壤的温湿度情况与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5.
以引进的22株羊肚菌生产菌株为试材,对比不同菌株cPDA平板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菌丝生长情况,寒地条件下暖棚内采用“秋播春收”模式,研究了cPDA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生长情况,并进行栽培比较试验,以期选育出适于寒冷地区栽培的优良生产菌株。结果表明:22个生产菌株,依据cPDA平板培养基生长情况可分为3个组群;依据栽培种生长情况可分为2个组群;从栽培试验结果看,9号菌株出菇早,产量最高,单畦产量为5 319 g; 21、19号和12号菌株相较于9号菌株出菇晚,单畦产量分别为4 341、4 059 g和3 429 g,经3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栽培,均取良好效果,初步确认这4个菌株可在寒冷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对引进的11个滑菇品种(菌株)进行工厂化栽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滑菇126较其他品种表现突出,其菇蕾多、出菇齐、产量高,且栽培周期短,是工厂化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前期人工驯化出的耐高温羊肚菌菌株M840和高产菌株M40为亲本,在单孢分离进行基因测序后确定2种不同交配型菌丝进行单孢杂交,进行羊肚菌高产菌株的选育,以期为羊肚菌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经过出菇验证、遗传稳定性分析验证、农艺性状优良子实体分离、二代栽培出菇验证,最后获得了产量稳定且高产菌株Z5。  相似文献   

8.
露地栽培羊肚菌受自然气候影响极大,为了探索适宜室内栽培的菌株与光照条件,在设施大棚内利用周转筐栽培羊肚菌,研究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羊肚菌分离1号、羊肚菌分离2号的出菇情况以及不同遮阴处理对六妹羊肚菌出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六妹羊肚菌的产量最高,每筐子实体朵数为13.4朵,每筐鲜菇质量为150.1 g,鲜菇商品性状较好,菌盖呈塔尖顶形,子实体呈灰黑色、大小适中,单朵鲜质量为11.2 g,菇柄最短,菌盖最长,菌盖最宽位置位于菌盖与菇柄连接处;梯棱羊肚菌的综合表现次于六妹羊肚菌,但优于羊肚菌分离1号和羊肚菌分离2号;盖1层遮阳网的六妹羊肚菌处理可以正常出菇,而不盖遮阳网和盖2层遮阳网的处理均无法正常出菇;因此,利用设施大棚栽培羊肚菌时,可以选择栽培六妹羊肚菌,在棚内加盖1层遮阳网,以保证出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野生分离得到的8个羊肚菌(Morchella)菌株在菌丝生长、菌核产生、出菇产量和子囊果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四川主产区的栽培品种——川羊1号为对照,筛选出适合本地日光温室栽培的羊肚菌菌株M-S1。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并筛选出适宜黔西北冷凉山区栽培的羊肚菌品种,对引进的2种羊肚菌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eximia),采用2种设施模式(简易平棚和简易平棚套小拱棚)开展栽培比较试验,对比分析2个种在不同设施模式下的出菇情况、产量及农艺性状差异.结果显示,六妹羊肚菌...  相似文献   

11.
用平板、空试管、断培养基等方法培养羊肚菌菌丝,在显微镜下原位直接观察菌丝间的融合和非融合现象。观察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七妹羊肚菌M. septimelata、Mel-21和秋天羊肚菌M. galilaea、Mes-16、Mes-19、Mes-20、Mes-21等9个物种,共100多个菌株菌丝间2 000多个接触点;并历经6年时间,用300多个菌株在国内外100多个地点超过500公顷面积进行出菇试验。结果发现:同一单孢菌株的菌丝分枝间有少量部位的可自体融合,融合点不产生新的分枝菌丝;同一物种的不同单孢菌株间菌丝不融合,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培养物内部相互不融合;不同物种间的菌丝都不融合;不融合的菌丝接触点出现Ⅱ型、X型、Y型、T型、π型等状况交叉而过,细胞接触而不融合;未见菌丝间的有性融合;菌丝接触后出现死亡、缠绕、卷曲、打结、膨大等现象;羊肚菌菌丝体纯培养物可以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腐生型羊肚菌物种的出菇率,超过200个单孢菌株100%,超过100个多孢菌株100%,超过50个纯组织分离物小于50%,超过30个组孢混合菌株小于50%;出菇菌株在形态和产量有显著差异。共生型羊肚菌的菌种都不出菇。能出菇的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出菇后表现出子实体形态多样性,不同物种混合播种后出菇的子实体为原来物种的形态特征。结论:羊肚菌单孢培养物菌丝间不发生有性融合,单个孢子自身可孕,完全能够单孢出菇。  相似文献   

12.
崔文浩  洪金良  张婷  郑江程 《食用菌》2020,(1):45-46,57
试验比较4种小拱棚栽培羊肚菌效果。结果表明,小拱棚覆遮阳网,畦面覆黑膜栽培的羊肚菌产量、单菇质量、子实体品质等要优于其他处理,可替代钢架大棚设施,在羊肚菌-瓜菜轮作中应用,降低栽培成本。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合运城市反季节栽培香菇(Lentinus edodes)的最适宜品种,降低烧袋带来的损失,提高反季节栽培香菇的产量,本试验利用水冷降温技术在夏天降低菇棚的温度,选用运城市夏季主栽的5个香菇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其菌丝体长势、生长周期、子实体品质和产量等性状,筛选出最适宜运城市夏季反季节栽培的香菇品种为庆科212。  相似文献   

14.
对从广州微生物研究所引进9个草菇菌株与江苏省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用品种V830进行对比试验,以期能筛选出适合江苏省丹阳市及周边地区栽培出菇的优良菌株.经过对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及出菇农艺性状进行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这10个供试菌株中,草菇菌株V9715具有菌丝生长旺盛,出菇时间早,抗杂菌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子实体商品性状较好的特点,而且所有的试验都是在当地自然条件下栽培,其产量和形状表现为适宜在江苏省丹阳市及周边地区生产中应用,可代替本地菌株V830使用,同时为遗传变异和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南阳盆地羊肚菌菌株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南阳市西峡县、成都等地采集的6个野生羊肚菌菌株为材料,在沙壤地采用遮阳网加小拱棚的栽培模式,对各菌株生长适应性、产量及品质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来源地不同的羊肚菌菌株,发菌初期菌丝萌发状态即有明显性差异:菌丝形态S1、S6稀疏,S2、S3、S4较密,S5密;不同菌株无性孢子形成量差异也很大,菌株间产量差异性也较明显。经比较分析以S2、S3、S4、S5菌株表现较为优异,为南阳盆地沙壤地栽培羊肚菌的适宜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摸清定向出菇新技术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为对照,开展了定向出菇新技术的出菇试验。试验选用2个香菇品种L808和兴农1号,统计香菇产量,测量子实体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在产量上的表现因品种而异,对于品种L808,采用2种栽培方式,其产量持平;而对于品种兴农1号,采用定向出菇技术栽培的产量显著高于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新技术在单菇重、菌盖直径等子实体形态特征指标方面优于传统的免割保水膜袋法。研究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可用于香菇栽培。  相似文献   

17.
刘跃鹏  王咪  裴蕾  李波 《北方园艺》2023,(2):153-157
羊肚菌是一种喜湿、低温、好氧型真菌,适宜出菇的湿度、温度范围较窄,一般采用“冬播春收”的栽培模式,一年只能栽培一季。该研究着重针对羊肚菌品种、栽培基质、周年化生产设施建设、母种及栽培种制作、外源营养袋制作及管理、养菌期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一套利用栽培基质周年化立体栽培羊肚菌技术要点,突破季节、气候等环境对羊肚菌栽培的限制,提高羊肚菌生产的周期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宜在桂东南地区栽培的秀珍菇品种,对引进7个秀珍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分析各菌株菌丝生长情况、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形态、出菇温度、生物学效率等。试验结果表明罗秀1号菌株在供试菌株中表现最佳,适合在桂东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陈雪  龙芳  姚南 《食用菌》2023,(4):25-27
为筛选出适宜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逆的香菇品种,进行10个香菇品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香菇0912适宜中高温出菇,出菇效果好,生物学效率、产量最高,抗杂性强,品质优;香菇808、香菇130、庆元212适宜中温出菇,生物学效率较高,抗杂性较好,品质较好;香菇135适宜中低温出菇,生物学效率较高,抗杂性较好,品质良好。上述5个香菇品种均适宜在贵阳市栽培。  相似文献   

20.
以中原气候条件下夏香菇覆沙栽培模式为基础,以武香1号、931、L808、L18、南山1号、S605、939等7个香菇品种为供试菌株,通过观察比较各品种的菌丝满袋时间、菌丝长速、长势、各潮次产量及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等指标,精准筛选出适宜在河南省夏季覆沙栽培模式栽培的香菇品种。结果表明:南山1号、L18出菇期较短,菇形好,且产量主要集中于6-8月,最适宜夏季覆沙出菇;武香1号出菇期较长,菇形圆正,出菇期集中于7月以后,也比较适宜夏季覆沙栽培。S605、939采用菌棒覆沙栽培,有利于安全越夏,菇形好,菇体适中,后期产量高,但出菇晚,总产量较低,其栽培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L808采用覆沙模式产量低,菇质差,不适宜该模式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