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牡蛎壳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牡蛎(Oysters)是世界著名而常见的贝类,我国牡蛎产量占世界牡蛎养殖产量的首位,沿海各省有牡蛎20多种,在南方俗称"生蚝"或"大蚝",是南部沿海最主要的经济贝类,其中广西湾钦州湾和粤西  相似文献   

2.
<正>牡蛎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较高,素有"海中牛奶"之美称。2014年世界牡蛎产量达516万吨,产值41.7亿美元;中国牡蛎产量居全球首位,达435万吨,占世界牡蛎产量的84.3%,特别是近十五年来中国牡蛎年产量均在300万吨以上,牡蛎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养殖产量最大的经济贝类。自2009年起,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收集福建沿海诏安、漳浦、罗源及广东南澳等牡蛎主养区野生和养殖的葡萄牙牡蛎人工繁育后代构建基础群  相似文献   

3.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牡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水产资源,是传统的海洋食物,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之一。2018年我国牡蛎养殖面积约1.44×10~5ha,产量约5.14×10~6t(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我国牡蛎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占同期世界产量的81%,但每年还要从欧洲、美洲和澳洲进口一定数量的牡蛎,以满足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牡蛎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贝目,牡蛎科,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为全球性分布类群。其肉味鲜美、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种类之一,其养殖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在所有的贝类养殖品种中位居首位。  相似文献   

5.
张东 《河北渔业》1992,(2):19-20
<正> 牡蛎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物,食用牡蛎已成为人们的传统。无论是高级饭店还是穷苦人家的餐桌都有牡蛎的踪迹。人们对牡蛎的喜爱促进了牡蛎养殖业的发展。除了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均养殖牡蛎,养殖规模大小不一,养殖方式多种多样。1988年世界牡蛎总产量为109.4万吨,其中养殖产量为100.9万吨。从品种看,养殖产量最高的是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产量达  相似文献   

6.
正南澳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海区面积广阔,发展太平洋牡蛎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产的牡蛎产量高、肉质肥美,又称"南澳牡蛎",素有"海洋牛奶精品"的美誉。龙须菜则是我国沿海开展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藻类,近年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结合当地龙须菜的生产,南澳在近海海湾进行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立体套养,不仅有效利用了单位水域的可养空间,形成了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养殖格局,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日,《海洋与渔业》记者走访了位于汕头南澳岛的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套养基  相似文献   

7.
我国贝类HACCP体系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生活着800余种海洋贝类,贝类产量名列世界第一。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是海水养殖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养殖品种有牡蛎、贻贝、扇贝、文蛤、青蛤、蛏、蚶、鲍等十多种,是我国水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双壳贝类,例如牡蛎、杂色蛤、毛蚶、文蛤,具有非选  相似文献   

8.
贻贝是重要的海产软体动物,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加上生长快、产量高,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广泛进行养殖,产量仅次于牡蛎。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牡蛎即日本真牡蛎。是广盐、广温性的内湾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世界养殖牡蛎的优良品种之一。大连市於1982年从日本引进太平洋牡蛎苗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牡蛎产业发展状况(一)牡蛎养殖状况1.牡蛎主产区及产量的空间分布牡蛎,俗称海蛎子、蚝(蠔)、生蚝、蚵仔等,是一种广布性双壳贝类,目前已发现有100多种,世界沿海各国几乎都有生产,产量高居贝类之首。中国拥有丰富的牡蛎资源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悠久历史。一些南方沿海地区的先民们早在汉朝时就掌握了插竹养蚝技术,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牡蛎产量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更是呈现出大幅提升态势,2017年占全球83.29%,2018年达到513.98万t,2019年再创新高达到522.56万t。  相似文献   

11.
牡蛎养殖     
梁超愉  张汉华 《水产科技》1998,(1):11-12,19
牡蛎是世界大宗的海产贝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4年世界牡蛎产量为123.9万吨,占当年世界海产贝类总产量的12.5%。  相似文献   

12.
正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阳西程村蚝——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牡蛎在广东俗称为"蚝",其经济价值高、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有"海上牛奶"之称。中国是牡蛎养殖大国,牡蛎养殖产量占全球的80%。程村位于广东省阳西县程村镇,是广东著名的牡蛎养殖产区,程村养蚝的历史已有五百多年,2005年11月程村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是广东省阳西县程村、织篢、溪头三镇之间的"布袋"形海湾——洋边海,那里水咸淡适中,且港湾多,水底有丰富微生物,极适宜牡蛎长。程村蚝具有体大、味道鲜甜、色泽光洁的特点。程村蚝场不但制作蚝豉,还制作蚝油、蚝  相似文献   

13.
王在文 《科学养鱼》1996,(10):25-25
太平洋牡蛎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上)太平洋牡蛎是广盐性、广温性的内湾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现已被世界沿岸国家所普遍养殖,是目前世界上养殖牡蛎优良品种之一。为了改良牡蛎养殖品系,开发利用浅海资源,福建省于1982年和1983年...  相似文献   

14.
除南极外,世界各大陆都有牡蛎养殖。牡蛎可以在暖水或冷水中生长,可以工业化养殖,也可以一家一户养殖。产品可以进入高级饭店,也可成为穷人的盘中餐。牡蛎消费随人们的饮食习惯而变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8年世界牡蛎产量为1008553吨。在欧洲,牡蛎主要产自法国。据报道,1988年长牡蛎产量为133360吨。在北美洲,美国是传统的牡蛎生产大国,可是,由于近年来切萨皮克湾干旱,疾病蔓延,造成很大损失,而且由于水质恶化等  相似文献   

15.
<正>牡蛎"华南1号"(品种登记号为GS-02-004-2015)是由中国科学院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站长、研究员喻子牛带领的科研团队与公司合作,经过10年潜心研发,并以生长率作为指标,培育出适合我国华南沿海养殖的新品种。优良特性牡蛎"华南1号"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耐高盐等优点,遗传稳定性达96.7%;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8月龄贝较香港牡蛎总体重提高17.1%,产量提高23.1%;并  相似文献   

16.
<正>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又称角厚牡蛎,属软体动物门牡蛎科,原产于欧洲沿海,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种类,我国从2007年开始进行葡萄牙牡蛎的引进和单体牡蛎生产。单体牡蛎即指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其生长不受空间限制,可充分发挥个体的生长潜力,壳形规则美观,大小均匀,易于运输、放养、收获和加工,便于筏式笼养,且商品价值较高。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牡蛎养殖相比,速长品系的单体葡萄牙牡蛎生长周期短、个体大、外形美观,市场价格高。近年来,为了提高养殖牡蛎的商品价值和产量,国内外一直在探索生产单体牡  相似文献   

17.
牡蛎养殖在韩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韩国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牡蛎生产国。由于苗种供应不稳定、养殖密度增加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韩国牡蛎产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韩国与中国互为近邻,其牡蛎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对中国牡蛎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韩国牡蛎苗种采集、养殖过程与管理制度、流通渠道、价格与养殖生产经营情况、进出口贸易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政府采取的对策等,为中国牡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牡蛎的遗传学和育种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融 《水产学报》1985,9(2):207-215
牡蛎是世界上养殖最广的经济贝类,可是迄今所养殖的牡蛎仍都是野生型的群体,因此培育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已成为牡蛎养殖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十年来对牡蛎遗传学的研究有所进展(Longwell和Stiles,1973;Longwell,1976;Newkirk,1980),它为牡蛎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牡蛎数量性状的遗传、杂交、核型、诱发多倍体、雌核发育和近交、  相似文献   

19.
影响太平洋牡蛎浮游幼虫生长差异的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长牡蛎,它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是世界上牡蛎养殖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种类。国外一些学者曾对其生物学及生态学做过许多研究[1]。我国的诸多研究者先后对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及机理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讨[2~5]。笔者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牡蛎养殖产量的迅速增加,对牡蛎资源进行高值化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推动牡蛎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牡蛎多糖是牡蛎中重要的活性物质,它可以作为保健食品及药品来进行开发利用,是有价值的牡蛎深加工产品,因此有必要对牡蛎多糖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计合理可行的生产工艺。本文以太平洋牡蛎为原料,摒弃传统醇沉提取多糖的工艺方法,而只采用热水浸提、等电点沉淀及膜分离法相结合进行牡蛎多糖的提取分离,并对牡蛎多糖生产车间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