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974年在佛罗里达的墨西湾北部桃红对虾中首次发现对虾杆状病毒以来,感染这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已发现近20种。这些病毒作为主要病原体已经在世界各地养虾地区出现。一目前已知有9种病毒在西半球对虾中流行,5种已作为严重的病原出现于一种或多种养殖对虾中。病毒病也严重影响东半球对虾养殖业,在印-太地区及东亚的对虾养殖地区,至少发现12种(群)对虾病毒。12种(群)对虾病毒中的5种已被证实(报导)能引起严重的区域性流行病,其中的两种病毒已造成印-太和东亚地区大面积的虾病流行。尽管有近20种不同的对…  相似文献   

2.
蟹、虾、蛤混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忠民 《齐鲁渔业》2007,24(3):10-11
1993年,全国各地同时爆发了毁灭性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疾病后,福建省连江县大官坂垦区1 066.7 hm2 (16000多亩)连片虾塘,在科技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相继构建了虾、蛎与鱼,虾、蟹与蛏、蚶,蟹、虾与蛤等多种混养、套养模式,引导广大虾农走上了一条投资风险小、产量高、效益好的路子。现就大官坂垦区梭子蟹、对虾与花蛤混养的经验和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虾病大体上分为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两大类。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虾病对育苗工作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影响虾苗的产量。 1.病毒病 对虾育苗期发现的常见病毒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日本对虾中肠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2011,(5):53-53
对虾杆状病毒病是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虾幼体、仔虾和幼虾。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又名PvSNPV,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属地位未定成员。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少国 《水产学报》1998,22(1):49-5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脊尾白虾杆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尾白虾是一种野生的经济虾类,广温,广盐,杂食性,分布面极广,繁殖季节长。我们已在其病虾的肌肉,中肠等组织中发现C亚群杆状病毒,其形态结构及宿主的细胞病理学特征均与引起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等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的C亚群杆状病毒类同。由此认为,脊尾白虾是我国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病原的常年媒介体。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杆状病毒是引起虾病最主要的病原。前年我国台湾省养殖的斑节对虾大量死亡,使养虾业一蹶不振。大部分病虾均系遭此病毒侵袭。东港水试所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证实,如将未开口的虾苗(无节幼体)以清洁海水充分清洗后再行培育,即可切断杆状病毒感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养殖对虾主要有6种寄生虫病。1 微孢子虫病(原虫病)1.1 病原 国外报道有:奈氏微粒子虫[Ameson(=Nosema)nelsoni]、对虾匹里虫[(Pleisttphorapenaei]、桃红对虾人孢虫[Agmasoma=Theloha-nia duorara]、对虾八孢虫(A.penaei)。我国发现几种微孢子来鉴定。1.2 传播途径 可能由于:①摄食病虾的蜕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进境斑节对虾亲虾及其仔虾,成虾中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的包涵体和病毒颗粒的检测方法和病毒的感染率,检测结果显示,亲虾和虾苗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23.1%和62.5%。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dtalis ki-sh inouye)是一种广盐性海水虾类。近年来,沿海地区已普遍进行养殖。本文旨在通过小型试验来探索中国对虾的仔虾、幼虾对低盐度的极限忽受值,为在低盐度水中对中国对虾的仔虾、幼虾对低盐度的极限忽受值,为在低盐度水中对中一、材料和方法1、仔虾试验在塑料大棚内进行,放养仔虾的水盆直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几年的试验观察,治理病毒性虾病,我们认为应该采用对虾体无刺激,对水体无污染,长期应用亦无残毒和任何副作用的中药进行综合治理,巧妙地协同对虾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尽快地完成这次再适应过程,这才是防止对虾病毒病应遵循的本质。 对虾本来是个生长繁殖快,生存适应能力强的大群体,依靠很简单的消化器官进行营养的吸收与代谢,而肝胰腺是功能的中心,中肠从肝胰腺的中间通过,当肝胰腺的功能反常时肝胰细胞就充血肿大萎缩变性,必然引起中肠通道的狭窄,发生消化障碍,先是假性饱胃率的增多,继而停食而致死。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在我国沿海肝胰腺类细小病毒(HPV)、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BMN)、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杆状病毒(BP)等病毒性虾病均有发生,而这些病毒所侵害的器官又都以肝胰腺的病变为主。在发病的高峰期在近海与进水口所捕捞的自然界生长对虾进行观察,经常发现肝胰腺都有轻重不同的病变,但尚能生存且较池中为好,看来海域中所捕捞的亲虾,以及浮游生物中都有携带病毒的隐患,只是需要一定条件下才可能造成强毒力株的增殖而发病。  相似文献   

12.
王忠民 《水产科技》2006,(2):29-30,34
一九九三年,全国各地同时爆发了毁灭性白斑杆状病毒疾病后,连江县大官坂垦区16000多亩连片虾塘,在科技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相继构建了虾、蛎与鱼,虾、蟹与蛏、蚶,蟹、虾与蛤等多种混养、套养模式,引导广大虾农走上了一条投资风险小、产量高、效益好的路子。现就大官坂垦区梭子蟹、对虾与花蛤混养的经验和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湾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收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3 232尾中国对虾,对其体长、体重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1)渤海湾中对虾体长体重成幂指数关系:♂:W=6.8×10-6L3.076 2;♀:W=5.8×10-6L3.115 3;(2)同大多数其它对虾种类一样,中国明对虾也表现雌雄生长的差异。养殖前期,雌雄虾的体长、体重生长差异不明显,雄虾略高于雌虾,在49.1 d之后,雌虾生长速度高于雄虾;雄虾生长拐点出现在120.0 d左右,雌虾体重的生长拐点出现在155.3 d左右;(3)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出渤海中国明对虾体长、体重生长方程为:♂:Lt=184.79[1-e-0.015(t-45.11)];Wt=63.73[1-e-0.015(t-45.11)]3.076 3,♀:Lt=240.95[1-e-0.010 2(t-43.59)];Wt=164.21[1-e-0.010 2(t-43.59)]3.115 3;(4)渤海湾中国明对虾最大体长与体重有增大的趋势,生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这与渤海水温升高、水质污染及放流中国明对虾的时间早晚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盐度31、水温28~29℃下,进行了4次卵巢诱导试验,研究了切除单侧眼柄对体质量56.4~105.4g的养殖斑节对虾卵巢发育和产卵的影响及卵巢发育、产卵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切除单侧眼柄诱导养殖斑节对虾卵巢发育成熟,成功率(y)与雌虾体质量(x)显著相关(P0.05),雌虾体质量越小,诱导成功率越低,回归方程为:y=133.92lnx-535.63(r2=0.9297)。养殖斑节对虾眼柄手术后,最快10d产卵,部分雌虾能重复产卵。产卵量(y)与雌虾体质量(x)显著正相关(P0.05),雌虾体质量越小,产卵量越小,回归方程为:y=122.22lnx-472.2(r2=0.9738)。雌虾累积死亡率、卵子直径和卵子孵化率与雌虾体质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建议用体质量80g以上的养殖斑节对虾雌虾作为亲虾。  相似文献   

15.
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生长、发育与性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养殖条件下斑节对虾的生长、外生殖器发育、性腺发育及性成熟之间的关系,对其养殖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斑节对虾雌雄外生殖器官发育和头胸甲长呈线性关系;②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斑节对虾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个体无显著差异.雄性精荚出现的生物学最小型个体为头胸甲长3.1 cm,体长11.1 cm,体质量20.0 g;雄性性成熟个体的头胸甲长3.7 cm,体长13.0 cm,体质量37.0 g.池养雌性斑节对虾的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个体以纳精囊的发育完全(可与雄虾交配)为标志,其最小性成熟个体的头胸甲长4.3 cm、体长15.1 cm、体质量53.0 g,雌性性成熟个体为头胸甲长5.0 cm,体长17.0 cm,体质量75.0 g以上;③池塘养殖斑节对虾性成熟与日龄和养殖环境相关.鱼塭雄虾精荚出现的最早时间为日龄120 d前后,其性成熟日龄约为160 d;池塘养殖雄虾精荚出现的最早时间为日龄150 d前后,其性成熟日龄约为260 d.鱼媪雌虾最早交配发生在日龄165 d前后,性成熟日龄205~236 d,池养雌虾最早交配发生在日龄240~ 280 d,性成熟日龄295~360 d以上.  相似文献   

16.
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池塘养殖的斑节对虾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1500尾斑节对虾的体长、体重生长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1)池塘养殖斑节对虾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2·0×10-5×L~(2.9498);♀:W=2·0×10-5×L~(2·9633);(2)同大多数对虾种类一样,斑节对虾也表现出雌、雄生长的差异。养殖前期,雌、雄虾的体长、体重生长差异不明显,雄虾略高于雌虾,在59·6d后,雌虾体长生长速度高于雄虾;雄虾体重的生长拐点出现在144·5d左右,雌虾体重的生长拐点出现在195·3d左右;(3)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出池塘养殖斑节对虾体长、体重生长方程为:♂∶Lt=178.9(1-e-0·0093(t-28·2)),Wt=87·97(1-e~(-0·0093(t-28·2)))2·9498;♀∶Lt=233·7(1-e~(-0·0065(t-28·2))),Wt=208·96(1-e~(-0·0065(t-28·2)))2·9633。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盐度为6的海水中不同K 浓度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e chinensis)幼虾存活率的影响,并测定中国明对虾幼虾在不同K 浓度水质中的耗氧率及窒息点。结果表明:(1)K 含量过低或过高,均会成为影响中国明对虾幼虾生存的限制因子,中国明对虾幼虾对K 的生存适宜范围为16.00-165.80 mg/L,K 质量浓度低于16 mg/L时,中国明对虾幼虾的存活率随K 浓度的增加而上升;而当K 质量浓度高于165.80 mg/L时,中国明对虾的存活率随K 浓度的增加而下降。(2)水中不同K 浓度会对中国明对虾幼虾的耗氧率产生影响,在K 质量浓度分别为20 mg/L6、0 mg/L和120 mg/L,水温为(18.5±0.5)℃条件下,中国明对虾幼虾5 h平均耗氧率分别为(0.801±0.059)mg/g.h、(0.719±0.057)mg/g.h、(0.828±0.047)mg/g.h。(3)不论是低K 浓度组还是高K 浓度组,中国明对虾幼虾窒息点均明显高于正常海水K 浓度组,当水温为(19.4±0.1)℃,中国明对虾幼虾在K 质量浓度为20 mg/L、60 mg/L和120 mg/L时的窒息点分别为(1.469±0.006)mg(O2)/g、(1.350±0.005)mg(O2)/g、(1.496±0.006)mg(O2)/g。  相似文献   

18.
泰国是草虾养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大部分采用精养方式,每m~2放养密度为30尾以上。虾池管理精细。泰国1994年对虾产量达到24万t,但1995年由于白斑杆状病毒、黄头杆状病毒和发光弧菌的感染,产量下降到22万t。在主要的几种虾病中,白斑杆状病毒危害最严重,它引起全身性中、外胚层组织感染,白斑杆状病毒广泛存在于泰国湾沿岸  相似文献   

19.
养虾拾零     
牛粪养对虾: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进行以牛粪养万氏对虾的试验,试验表明对虾生长良好,成活率达82.6%。他们在整个试验期间(11至14周)虾池中不投喂任何商品饵料,每周仅在虾池中投放30公斤牛粪。这种施牛粪的海水养虾池水质对对虾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炉渣养虾:台湾研究试验用钢铁厂的炉渣铺在鱼池底部,然后养虾,结果幼虾成活率达84%,并长到上市规格,而未铺炉渣的幼虾成活率仅50—60%。研究认为,由于炉渣中含有  相似文献   

20.
以强壮藻钩虾(以下简称钩虾)作为中国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天然饵料,以对虾人工配合饲料为对照研究钩虾对中国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对两种规格的中国明对虾[体质量分别为(0.33±0.0204)g和(2.07±0.184)g,分别记为SF组和MF组]和日本囊对虾[体质量为(0.25±0.018 1)g,记为SM组]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和钩虾,养殖35 d。结果显示:(1)与人工配合饲料相比钩虾可以提高MF组和SM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SM组对虾的成活率;(2)钩虾可以显著提高SF组和SM组对虾血细胞总数(P<0.05);(3)钩虾可以显著提高3组对虾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及SF组和SM组血蓝蛋白含量(P<0.05);(4)钩虾可以显著提高日本囊对虾溶菌酶活力(P<0.05);(5)钩虾可以显著提高FM组和SM组对虾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6)钩虾可以显著性提高SF组和SM组对虾血清过氧化物酶相对活力(P<0.05);(7)对虾健康指标总得分与其感染WSSV后的100%致死时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R2=0.948 9)。研究结果表明,钩虾与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相比可以促进中国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生长及提高对虾抗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