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2016年4、6、8、10、12月和2017年3月,对湖南省浏阳市株树桥水库进行6次浮游动物和水质理化指标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水库中有浮游动物102种,其中原生动物31种、轮虫2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7种,在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采样调查中鉴定出的种类依次减少,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的种类数均在春季达最高值,桡足类的则在夏季达最高值,主要优势种为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裸腹溞属(Moina sp.)、发头裸腹溞(Moinairrasa)、中华似玲壳虫(Tintinnopsis sinensis)、哲水蚤属(Calanus sp.)等10种;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2.27 ind./L,变化范围为6.9~304.5 ind./L,枝角类、桡足类、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依次降低,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平均生物密度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年平均总生物量为2.13mg/L,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原生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种群类别可分为2大类群,细分为3小类群,高锰酸钾指数、溶氧和可溶性正磷3种水质指标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种群类别的影响相关性最高;香农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27、0.56和1.53;株树桥水库年均水温为21.23℃,年均透明度为2.09 m,年均pH值为7.45,水体总体呈弱碱性,年均叶绿素含量为18.67μg/L,高锰酸钾指数和溶氧、总磷、总氮、可溶性正磷、铵态氮含量年均值分别为2.11、7.32、0.03、1.75、0.02、0.11mg/L,综合各水质理化因子和修正营养状态指数显示,水体处于中度污染和中–富营养水平,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相似文献   

2.
河蟹生态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4至10月采集了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河蟹养殖池和水源水体的后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检测出后生浮游动物59种,其中优势种14种。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裂痕龟纹轮虫、暗小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尾三肢轮虫;枝角类优势种为长肢秀体溞、短尾秀体溞、蚤状溞、长额象鼻溞和圆形盘肠溞;桡足类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跨立小剑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养殖池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62.7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97~2.36。水源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388.6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56~2.20。养殖池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70.59 ind/L,平均生物量为4.56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34~2.18。水源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37.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1~1.97。养殖池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275.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10.4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26。水源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55.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7.3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11。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水源,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3.
所测北大湖渔场12个越冬鱼池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7.89mg/L,其中绿藻门占48.1%,硅藻门19.3%,隐藻门13.2%,其余各门占29.4%.冰下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27mg/L,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构成,以轮虫的生物量最高,占72.9%.同时讨论了越冬鱼池冰下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特点.  相似文献   

4.
2018年7月、2019年7月对富春江富阳段浮游动物和水质各进行1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35属66种,其中原生动物8属20种,轮虫16属30种,枝角类6属9种,桡足类5属7种。2018年7月,富阳段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9.7 ind./L,平均生物量为0.93 mg/L,各大类种类数量较为均衡;2019年7月,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9.0 ind./L,平均生物量为0.15 mg/L,种类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2次采样浮游动物群落有明显差异。2018年7月,发现5个浮游动物功能群;2019年7月发现7个浮游动物功能群,说明水体的自净能力更强。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和溶解氧含量是与富阳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其中与水温、叶绿素a含量、总磷含量和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溶解氧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主要城市湖泊后生浮游动物采样调查中共检出轮虫94种,其中以臂尾轮科(17种)、异尾轮科(14种)和腔轮科(15种)出现种类最多,共占检出轮虫种类的49%;枝角类7科14属20种;桡足类4科12属15种,另外三大桡足类均有检出.后生浮游动物丰度处于51.20~1 450.00 ind/L间,平均丰度为(427.29±38.36) ind/L,其中,轮虫丰度占据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的优势,平均丰度为(345.95±32.33) ind/L;枝角类平均丰度为(5.89±0.97) ind/L;桡足类平均丰度为(23.66±4.83) ind/L.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裂足臂尾轮虫(Schizocerca diversicornis)、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萼花臂尾轮虫(B.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 angular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刺盖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apucin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等.  相似文献   

6.
孙金辉  乔之怡  冯洪超  靳禹  董阳  乔秀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41-14143,14151
2006年5月、7月和9月对于桥水库浮游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共采集到枝角类7属、桡足类2属及丰富的无节幼体,原生动物11属、轮虫7属。结果表明,原生动物数量最多,为654.33 ind/L,其次是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分别为371、161.33和90 ind/L。从生物量来看,枝角类最大,为1.8 mg/L,其次是桡足类,轮虫和原生动物,分别为1.13、0.045和0.033 mg/L。于桥水库为清洁水体,但已呈富营养化趋势,建议用生物操纵措施来改善于桥水库的水体环境。  相似文献   

7.
北方碳酸盐碱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8—10月,对大庆连环湖3个中碱度池塘进行浮游动物鉴定以及水环境因子检测,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池塘中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号、2号、3号池分别鉴定出28、34和28个浮游动物种属,轮虫种类最多,其中原生动物分别为9、11、10个种属,轮虫分别为12、16、15个种属,枝角类分别为5、5、1个种属,桡足类均为2个种属;原生动物优势种10种,轮虫优势种6种;3个池塘水体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0264.89、9416.89和3939.33 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03、20.69和8.14 mg/L;3个池塘平均总氮含量为2.69 mg/L,平均总磷含量为0.91 mg/L,试验池塘均为富营养型水体.此研究结果为中碱度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1年5、7、9月份对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32种,以轮虫为主,占43 8%,原生动物占31 2%,枝角类、桡足类各占12 5%;浮游动物生物量为3 2377mg/L,其中,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占78 5%;浮游动物密度为3601个/L,主要是以原生动物为主,占79 9%。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有焰毛虫Askenasiasp 、沙壳虫Difflugiasp 、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valga、英勇剑水蚤Cyclopsstrenuus。多样性指数为夏季>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9.
北大湖渔场越冬鱼池冰下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测北大湖渔场12个越冬鱼池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7.89mg/L,其中绿藻门占48.1%,硅藻门19.3%,隐藻门13.2%,其余各门占29.4%。冰下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27mg/L,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构成,以轮虫的生物量最高,占72.9%。同时讨论了越冬鱼池冰下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淀湖于2005、2006年进行了清淤改造并采取了水体生态恢复措施。为评价水体生态整治效果,于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对大淀湖综合治理后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状况进行了逐月采样监测。结果共发现浮游动物72属149种,其中原生动物45属80种、轮虫20属61种、枝角类5属6种、桡足类2属2种。原生动物中优势属种为变形虫(Amoeba sp.)、球形砂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等,轮虫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tylata)等,各季优势种组成不同。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和密度为9.48 mg/L和12.15*104 ind/L,春季最高, 达10.51 mg/L和13.10*104 ind/L。生物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以原生动物最高(98.02%,83.55%),其次是轮虫(1.99%,12.79%),枝角类和桡足类很少,桡足类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仅9.5 ind/L和0.11 mg/L,枝角类仅0.32 ind/L、0.01 mg/L。年均Shannon-Weiner指数轮虫为2.30,原生动物为1.91,枝角类和桡足类都小于0.5。枝角类和桡足类在浮游动物群落密度和生物量组成中所占比例非常低,生物多样性指数也很低,这是大淀湖生态治理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的主要特征。尽管调查期间水质为Ⅲ~Ⅵ类水,但从浮游动物生物量来看,水体属富营养型;从多样性指数来看属α-β中污型。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与叶绿素a浓度、硝态氮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刺参-对虾"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 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 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μ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相似文献   

12.
英那河水库渔业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2—2003年夏、秋、冬季和春季分别对扩建前的英那河水库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和渔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英那河水库属于富营养型,N∶P值达62.62,属于磷限制型水库;浮游植物共有151个种属,密度为2.5×10^7个/L,生物量为10.58 mg/L,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叶绿素a含量为15.31μg/L;浮游动物共见到83个种属,密度为992个/L,生物量为4.21 mg/L,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超微藻类的密度为(0.73-5.80)×107个/L;浮游细菌总数为2.57×10^7个/L,夏季最高,达5.78×10^7个/L;异氧菌密度平均为2.53×10^6个/L;底栖动物5种,密度平均为471个/m^2,生物量为1.21 g/m^2,以粗腹摇蚊幼虫和水丝蚓占优势;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种,鱼类39种,软体动物2种。此外,还对英那河水库的水质类型、营养状况和鱼产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河蟹生态育苗池桡足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辽河三角洲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时空分布和昼夜垂直移动。结果表明,育苗池中有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nus tenll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sp.),裂囊猛水蚤(Schizoperasp.),异水蚤(Acartiellasp.)等7种桡足类。其中,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为优势种,平均密度分别为233ind/L和92.3 ind/L,桡足类的密度变幅为20~1540 ind/L。桡足类的水平分布在育苗前期上、下风位比较均匀,但育苗期下风位>上风位,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的垂直分布育苗前期规律不明显,育苗期底层>表层,差异显著(P<0.05);桡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为白天表层>底层,晚上分布比较均匀;桡足类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河蟹幼体在池塘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冬季在嬉子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现场调查,通过对物种组成、优势种结构、密度和生物量、群落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优势物种与主要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RDA分析。在保护区所处的嬉子湖设置6个调查断面,共18个采样点。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36属64种,原生动物、轮虫类、桡足类和枝角类物种数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1.56%、29.69%、10.94%和7.81%。优势种类群为2门5属7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类3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变幅为1 755.25~7 023.38 ind/L,平均为3 483.44 ind/L;生物量变幅为0.36~5.34 mg/L,平均为1.67 mg/L;群落丰富度指数(R)变幅为1.02~1.96,平均为1.37;香农指数(H')变幅为2.02~3.47,平均为2.72;均匀度指数(E)变幅为0.59~0.85,平均为0.72。在被摄食压力下降及饵料生物资源下降的共同影响下,冬季保护区外界环境对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有利,群落生态优势度也集中于上述浮游动物类群。受到水文特征的影响,南部湖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中部和北部湖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可鲁克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分别于2013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2014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调查了青海可鲁克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主要的水体理化指标,分析了该湖泊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浮游生物生物量评价标准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可鲁克湖全年共检出浮游动物48属82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占总种类数的19.51%),轮虫57种(占69.51%),枝角类7种(占8.54%),桡足类2种(占2.44%);种类组成以轮虫占优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优势种分别为3、7、4、6种,4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种有2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539.8ind./L,变化范围为2.7~2756.0 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0.680 mg/L,变化范围为0.030~3.256 mg/L,4个季节浮游动物现存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显示,可鲁克湖春冬季各采样点浮游动物分为2大类群,夏季分为4大类群,秋季分为3大类群;香浓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M)、均匀度指数(J)年平均值分别为1.97、0.74、0.54。根据浮游动物生态学指标总体评价,可知可鲁克湖水质处于污染状态,且4个季节中有3个季节水体属于贫营养类型,只有春季属于中营养类型,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水质监管与调控。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对东平湖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水域营养类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动物79种,其中原生动物25种、轮虫33种、枝角类8种和桡足类13种;浮游动物规格趋向小型化,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相对较高,分别为9 459.38(±4 572.12)ind./L和3.07(±0.49)mg/L。5月浮游动物栖息密度表层大于下层,8月则为下层大于表层;5月生物量为表层小于下层,8月为下层大于表层。东平湖浮游动物多样性阈值为2.16~3.70,属于III~V级,物种较为丰富。东平湖水域总体属富营养类型,并随时间推移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巢湖2018年水质与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对水质状况,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种类组成,密度与生物量、优势种类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巢湖2018年夏季浮游植物为118种(含变种),隶属5门26科60属,细胞丰度与生物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3.1×107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5.7 mg/L;浮游动物140种(含属),其中枝角类、桡足类各9种,轮虫24种,纤毛虫98种(含属),平均丰度1898.9 ind./L,生物量为4.4mg/L;底栖动物为16种(含属),平均密度为495.5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2.04 g/m2;鱼类47种,隶属于8目15科,优势鱼类为刀鲚Coilia ectenes、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 taihuensis等,各样点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有明显差异。在巢湖流域未来管理中,综合运用食物链调控技术、提高污水排放标准等生态修复工程,以提升巢湖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冬季分别对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个保护区共发现浮游动物57种,均以原生动物为主体。其中淮南段保护区共38种,包括原生动物22种,轮虫7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3种;荆涂峡保护区共39种,包括原生动物23种,轮虫6种,桡足类7种,枝角类3种。淮南段保护区和荆涂峡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均值分别为(1 313.17±500.53)个/L和(1 601.46±669.02)个/L,生物量均值分别为(0.23±0.12)mg/L和(0.41±0.50)mg/L。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两处保护区均为中度污染,荆涂峡保护区水质优于淮南段保护区。RDA分析结果表明,水深、浊度、p H、透明度是影响淮南段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而荆涂峡保护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则为水温、总磷、磷酸盐、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  相似文献   

19.
团头鲂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300、200 ind./m~2),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试验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种、无节幼体1类,其中轮虫14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3种,分别占总种数的56%、32%、12%;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依次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枝角类、桡足类、轮虫丰度依次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排水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枝角类、桡足类比例表现为养殖区低于其他各区,而轮虫类比例则相反,表现为养殖区高于其他各区。研究表明:鱼类对浮游动物进行了摄食,且相对于轮虫而言,枝角类和桡足类等较大型浮游动物更易于被鱼类摄食;从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的水质状况看,排水区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养殖区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其余各区处于清洁状态;除排水区外,其余各试验分区均水质较好,系统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