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内蒙古通辽市7个气象台站1957—2016年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风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近60年来通辽市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常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市年日照时数呈波动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2.9 h,仅冬季日照时数小幅增加,其他三季均显著减少。日照时数与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均通过了99.5%以上的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玉树地区1971~2014年6个气象站月日照时数气象资料,并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以及滑动t检验和m^k检验法对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46.84h/10a;四季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冬季的减少幅度最小,夏季的减少幅度最大,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174、-18.601h/10a;70~80年代年平均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80年代后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受降水量和云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北地区近4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天然牧草资料,分析了海北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对天然牧草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地区的温度增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最明显,各地温度变化的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达最高值,90年代有所回落;气象因子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4.
根据通辽市53年逐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近53年通辽市大多数台站年日照时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在17.71~72.61h/10a,全市年日照时数以21.48h/10a速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赫斯特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未来年、季日照时数将呈减少趋势,以冬季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5.
据《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9期《芮城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苹果花期的影响》(作者李苏霞等)报道,利用芮城国家一般站1960-2017年的逐日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及农业气象物候数据,研究分析芮城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苹果花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水热平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研究青藏高原蒸散与气候变化关系,对于揭示气候变化对高原水文过程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16年6年自动观测连续数据,选取净辐射总量、气温、饱和水汽压差、降水、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7个主要气象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方法,分析了参考蒸散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趋势,评估各气象因子对青藏高原参考蒸散的贡献。结果表明:1)在季节尺度上,参考蒸散总体表现为单峰曲线,即1-7月呈增加趋势,7月份达到最大值(132.48mm),7-12月开始逐渐下降;在年际尺度上,参考蒸散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平均为1 023.03mm,且每年以29.61mm增加趋势上升。2)净辐射是影响参考蒸散年内变异最重要的气象因子,其他气象因子对其影响强弱排序为饱和水汽压差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对于生长季参考蒸散,气象因子对其影响强弱依次排序为净辐射日照时数饱和水汽压差最高气温。而降水、风速、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对年内参考蒸散和生长季参考蒸散影响较小。对非生长季参考蒸散,其所受气象因子强弱排序为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风速最高气温平均气温,而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和最低气温对非生长季参考蒸散贡献较小。本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参考蒸散主要受净辐射驱动,且相比于平均温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对其参考蒸散影响更大,这对于明晰高寒草甸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分析了重庆市三峡库区近40年来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历史倾向性;引入气候变点分析方法,把重庆市三峡库区近年来季节平均气温变化划分为有显著差异的几个阶段;利用方差分析法提取重庆市三峡库区季节平均气温变化的一些主要周期;并进一步推断出未来3年重庆市三峡库区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除春季,大春季基本正常外,其余各季偏冷,其中小春季偏冷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风沙半干旱地区合理选择和利用优良肉羊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连续3年对该地区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这些气候因子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随着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而变化,即降水量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正相关,日照时数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负相关;无角道赛特羊在该地区经过11年的适应性繁育,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祁连地区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0~2015年的年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法和R/S分析法分析了祁连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和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祁连地区大部分地方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全区平均减少速率为-20.879h/10a,1992年发生突变,16a尺度和6a尺度的周期振荡表现明显;野牛沟和祁连县的减少速率分别为-43.479h/10a和-41.925 h/10a,分别于199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野牛沟存在16a尺度和6a尺度的周期振荡,祁连县存在19a尺度和7a尺度的周期振荡;托勒的日照时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22.765h/10a,2011年发生突变,13a尺度和6a尺度的周期振荡是控制其日照时数变化的第一、二主周期。祁连地区的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野牛沟和祁连县的持续性较整个祁连地区和托勒的持续性强。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重庆市三峡库区近40年来气温日较差变化情况的历史倾向性,周期性,并系统研究了气温日临界状态差与日照时数,日日子高温度,日最低温度之间的关系;揭老婆子 三峡库区气温日较差的地域分布特点和90年代以来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规律;并对未来库区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GIMMS NDVI产品因其长时间序列的优势,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植被特征分析.本文利用1982-2012年该数据集,研究了我国NDVI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状况及空间变化率,同时选用双变量相关与偏相关2种方法分析了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区域NDVI与6种气候因子(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全国NDVI的年内变化显著,其中2月下半月数值最小,8月上半月达到峰值.31年间,全国NDVI呈缓慢增长趋势,其年平均增长率为0.0003.针对8种不同的植被类型,其NDVI与6种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程度不同,总体而言,与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及平均相对湿度多具有正相关性,而与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多具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MOD16A2的锡林郭勒草原近14年的蒸散发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的时空动态对理解水热对植被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利用MODIS MOD16A2月产品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回归分析、空间变异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类型草地近14年(2000-2013年)的ET时空动态及ET对气象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原ET总体表现为由东北部和东南延线向西南部递减的规律,草甸草原 > 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 > 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无显著差异。各类草原的ET变化趋势相近,均在2003年、2008年和2012年出现波峰,2009年出现波谷。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总体的ET均有增加趋势,荒漠草原和沙地植被的ET均有减小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空间变异分析表明近14年锡林郭勒草原ET的空间变异状况较为稳定。ET与降水量、NDVI、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均成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相关系数依次降低但都大于0.83;ET与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均为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48和-0.23。  相似文献   

13.
逯玉兰  李广  闫丽娟  董莉霞  李杰  聂志刚  王钧 《草地学报》2021,29(11):2556-2565
为了探索甘肃农牧交错带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关键因素——降水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1971-2019年甘肃农牧交错带30个气象站点的降水量时间序列,研究了区域49 a来降水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区域降水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近49 a来,研究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42.24 mm,以5.39 mm·(10a)-1的速率增加,并分别于1973,1980,1984和2018年发生了突变;就季节而言,夏季降水量最多,但呈微弱减少趋势,秋季降水量增加最明显,冬季降水量最少但呈微弱增加趋势,4季降水量均发生了突变;年内各月降水量变化不一致,3月和8月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月份的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5月降水量增加最为明显;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年降水量南多北少,自南向北逐步递减;而年降水量变化速率自南向北逐步递增。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玛曲县1981~2010年气候变化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河曲马场地面气象站提供的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观测数据,对玛曲县1981~2010年的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年平均温度为1.7℃,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1998年和1999年温度上升剧烈,增温异常;同一年内1~12月平均温度接近于正态分布。年际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向干旱方向发展,同一年内最高气温与最高降水量均出现在7月,雨热同期。平均日照时数为2 594h,呈缓慢上升趋势。降水量与日照时数负相关,月平均温度与降水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白山区沟谷沼泽湿地乌拉苔草蒸腾特性的研究得知:乌拉苔草蒸腾速率日变化在不同月份所表现的波动趋势基本相似,但最高峰的时间不同,7月份最高峰是100(H20)μmol/m2.s,8月份最高峰是105.1(H20)μmol/m2.s,时间在下午16∶00时,9月份最高峰的时间在上午10∶00时,其他月份均在中午12∶00时。不同层面叶片的蒸腾速率波动基本相似,蒸腾速率不同月份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日变化不受生长期的影响。导致蒸腾速率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环境因子综合变化影响了气孔的开闭。  相似文献   

16.
利用榆中县1971-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县42年来的温度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2年来,榆中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在5.73~8.04℃,年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a~(-1),并且榆中县年平均气温突变出现在1995―1996年;榆中县四季平均气温表现为相同趋势,其中冬季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8℃·10a~(-1),增幅最明显;春季次之,为0.25℃·10a~(-1)。28a时间尺度是榆中年平均气温的第一主周期,同时还有14和6a时间尺度变化周期。榆中县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呈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江源地区13个气象站1961?2019年共59年的降水量资料,基于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和重标极差分析等方法,研究源区降水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年均降水量为470.7?mm,并以10.31?mm·10?a?1的速率增加.黄河源区春季降水量最大,其余三季以澜沧江源区最高,...  相似文献   

18.
Information pertaining to evaluation of single ejaculates of semen and records for 2 consecutive breeding seasons were obtained. In all, data for 99 individual breeding seasons (n = 43 Standardbreds and 56 Thoroughbreds) were evaluated. Included in each semen evaluation was examination of seme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aided analysis of spermatozoal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breeding records for 4,175 mares (7,017 estrous cycles), a per-estrous cycle fertility rate was calculated from data for 96 of the breeding seasons. Stallions with lower fertility than the mean overall season fertility had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1) lower mean values for subjective appraisal of the percentage of motile and progressively motile spermatozoa and for percentage of morphologically normal spermatozoa. Lower mean values were obtained for computer-aided movement analysis of the percentage of motile and progressively motile spermatozoa, and for mean velocity of motile spermatozoa. Seme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permatozoal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ert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5) correlated for Thoroughbred and Standardbred stallions when analyzed individually and when data for both breeds were combined. Characteristics most highly correlated (P less than 0.01) with fertility data for both breeds combined were: subjective appraisal of the percentage of motile (r = 0.40) and progressively motile (r = 0.46) spermatozoa; percentage of morphologically normal spermatozoa (r = 0.36); and computer-aided analysis of percentage of motile spermatozoa (r = 0.34). However, on the basis of evaluation of a single ejaculate for each stallion, the variation in these characteristics only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20% of the observed variation in fertility rate.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四川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小相岭山系1974,1994和2002年3个时期的遥感图像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化监督分类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植被和高山永久冰雪带9类,并利用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景观和类型水平上定量分析了大熊猫栖息地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在近30a发生复杂相互转化的主要表现和动态变化特征,确定各植被类型具体的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结果表明,1)近30a区域内植被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连通性增强,各植被类型不再均匀地散布在整体景观中,逐渐产生优势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2)针阔混交林是小相岭的基质类型,与针叶林不断增加,并且前20a增加了14.27%,增幅最大;亚高山灌丛草甸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高山灌丛则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且前20a下降了11.05%,减幅最大;而高山草甸30a间景观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不仅可揭示该山系的景观分布结构和景观变化规律,而且也为当地植被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ecretion cycles of melatonin (MEL) in cattle over the course of four seasons. Four female Japanese Shorthorn cattle under free‐stall and ad libitum feeding conditions were used, and plasma MEL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over a 48 h period at 1 h intervals. The time‐series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ectral analysis, and the cycle hour was determined.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secretion cycle for MEL was approximately 23.5 h for all four seasons.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MEL from start to end of experiment for 48 h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four seasons. However, the duration of high MEL secretion which defined the duration time of the values were more than 10 pg/mL and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four season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which was the first to use spectral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cyclic rhythm of MEL in cattle, revealed that MEL secretion cycles did not differ among the seasons. These findings are in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y results in that previous reports suggested that the MEL secretion cycle differed under different light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