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生物技术在辽宁省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生物技术在辽宁省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常规育种技术结合;采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玉米常用自交系的遗传距离;首次发现并克隆了与高粱抗蚜基因紧密连锁的2个标记;在细胞和组织培养上,应用单倍体和细胞变异体等培养技术,选育出一批水稻、玉米和高粱的优良品系。在转基因育种方面,通过农杆茵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目的基因和含目的基因的总DNA,改进了高粱、向日葵和绿化菊的农艺、品质和抗性等性状。根据国内外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建立农作物现代育种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克隆鉴定甘蔗内源低拷贝基因鲜有研究,影响转基因甘蔗精确鉴定。根据其他作物已有的内标基因和内源低拷贝基因,按照内标基因的物种特异性和通用性原则,用12个有代表性甘蔗栽培品种对11个候选基因进行筛选与鉴定,获得了甘蔗特有的内源低拷贝基因,并以该基因建立了甘蔗内标基因PCR检测技术体系,为转基因甘蔗的精确检测和转基因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甘蔗黑穗病菌拮抗菌HAS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形态学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筛选鉴定对甘蔗黑穗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的归属,并采用细菌的通用引物P0、P6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得到1 533 bp的DNA片段,其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其形态学特征:菌体为短杆状,能运动;革兰氏阳性反应;3%KOH溶解性实验呈阴性反应;有鞭毛,鞭毛周生;芽孢中生,椭圆形,孢囊稍膨大,初步将该菌株归属为枯草芽孢杆菌.与病原真菌对峙培养的结果表明,该菌对引起甘蔗和其它作物病害的多个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据此,可将分离的菌株HAS确定为对甘蔗黑穗病菌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4.
甘蔗遗传背景复杂,采用常规育种方法进行甘蔗品种选育耗时较长,对亲本的要求也较高,杂交后代分离严重,且会携带一些不需要的基因。利用基因工程可定向导入特定性状的基因,从而培育具有高产量和高价值的作物。文章在系统描述各种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法、电穿孔转化法和聚乙二醇(PEG)介导法,发现主要的使用方法为农杆菌转化法和基因枪转化法,电穿孔转化法和PEG介导法存在干扰因素较多,其主要问题是转化效率低、转基因株系鉴定结果不明确,还需进一步完善。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是RNAi沉默法和CRISPR编辑法,但甘蔗基因组研究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基因编辑仍以基因沉默法为主要手段,可供甘蔗育种中进行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技术应用时借鉴。  相似文献   

5.
利用CEL Ⅰ酶鉴定水稻广亲和基因S5位点的籼粳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亲和基因S5的克隆为水稻品种亲和特性的鉴定提供了分子学依据。利用PCR技术对水稻S5位点中籼、粳序列间存在差异的区段进行扩增,并结合芹菜核酸内切酶CEL Ⅰ对其进行酶切鉴定,从而区分S5不同的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鉴定不同水稻品种中S5位点的籼粳特性,并能发现新的差异序列。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甘蔗BtG-2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Cry1Ac-2A-gna融合抗虫基因导入‘新台糖22号’的转基因甘蔗株系,具有良好的抗虫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了明确转基因甘蔗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以BtG-2的T2代为研究材料,利用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基因组内的拷贝数;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外源基因在甘蔗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建立了该转化体高效灵敏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T-DNA以单拷贝方式插入BtG-2株系;经过3次的热不对称巢式PCR扩增,获得外源基因T-DNA左边侧翼序列984 bp和右边侧翼序列705 bp;以这2个序列和相应的T-DNA的左右端序列分别设计3对检测引物对,建立了BtG-2株系的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最高的引物对LS011/LA451和RS160/RA588分别扩增到440 bp和428 bp的特异片段。其中T-DNA左侧设计的LS011/LA451检测引物对扩增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在甘蔗BtG-2基因组DNA相对含量为0.1%的模板中检测出转基因目的成分,相当于9个单倍体基因组拷贝数。本研究完成了转基因株系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为该转基因甘蔗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和身份识别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表明,RAPD引物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相结合可鉴定分子标记与燕麦抗病基因的连锁。筛选出一对具有多态型DNA片段与抗秆锈病基因Pg3连锁的近筹基因系。鉴定出扩增该对近等基因系的多态型DNA片段两个随机引物ACOpR-1和ACOpR-2,前者与后者及Pg3基因均不连锁,后者与Pg3基因完全链锁。这种与箔盘DWA快速提取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可有效地鉴定出分子标记以及将这些分子标记运用于植物育种中。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穿孔转化法,把携带人乳铁蛋白基因(hlf)的银耳表达载体pCB-hlf导入银耳芽孢菌株Tr21,用PCR鉴定该基因阳性转化子,检测转基因菌株的GUS活性,并用Southern杂交检测hlf的插入位点。结果表明:电穿孔转化法的转化率可达到9.25×106个/μg质粒DNA;抗性筛选的阳性转基因菌株中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hlf、GUS和Tnos序列,且GUS基因在转基因菌株中均有表达。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菌株hlf的插入位点不同,有些菌株插入了2个或更多的拷贝。RT-PCR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银耳中能正常转录成RNA。  相似文献   

9.
以甘蔗品种FN28为材料,首次克隆甘蔗ShSUT4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约为4.8 kb,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并包括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该基因5'侧翼序列长度约为1.8 kb。采用PLACE、PlantCARE在线启动子预测工具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启动子的特定结构,如TATA-box、CAAT-box等,还含有一些顺式作用元件如光响应元件、MYB结合位点、ABRE响应元件等,表明甘蔗ShSUT4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光照、MYB和ABRE等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在甘蔗品种改良上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技术在甘蔗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甘蔗育种、品种改良上正逐渐显示出常规育种无伦比的优势。本文综述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在甘蔗育种、品种改良上应用情况,以及它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其共转化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的方法从海南玻璃苣中克隆了△^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6-dsa)。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6-dsa全长1347bp编码448个氨基酸。△^6-dsa序列在genbank中采用BLAST程序进行同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6-dsa核苷酸序列与克隆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玻璃苣△^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6-dsa克隆进T—easy Vector后形成质粒pG△^6-DSA。把质粒pG△^6-DSA上的△^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片段克隆进含有T—DNA和35S启动子的质粒pGIN22中,形成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pGIN23。把表达载体pGIN23与另一个含有T—DNA、启动子、筛选标记基因的表达载体pLPN28进行亚克隆,使得筛选标记基因和△^6-dsa分别插入到同一质粒的2个相互独立的T—DNA内,构建成共转化表达载体pLIN61。  相似文献   

12.
玉米转基因育种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清琢  姜敏 《杂粮作物》2005,25(4):230-231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作物育种科学也有了新的突破.目前以转基因技术为手段和方法的高新技术育种正在成为国际作物育种的新途径.同样,转基因育种技术也是未来玉米育种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转基因玉米是仅次于大豆的第二大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玉米育种研究中所使用的外源DNA导入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技术,子房注入法,聚乙二醇介导法等.  相似文献   

13.
甘蔗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在植物糖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研究甘蔗中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利用电子克隆与RT-PCR方法从甘蔗中分离出1个甘蔗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基因DNA及cDNA序列,DNA序列长度为3 266 bp,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cDNA序列长度为1 890 bp,包含1 656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51个氨基酸。BLASTX分析显示,该蛋白与其它植物已知的酸性可溶性蔗糖转化酶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推测该蛋白为可溶性酸性转化酶。预测甘蔗SAI家族可能只有1个基因,这可能与其大量积累蔗糖的能力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可变剪接是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对植物的发育、生理、代谢、信号转导以及外界逆境的响应等多个过程都有调控。为进一步探讨小麦基因的可变剪接机制以及深入研究小麦UROS基因的功能,以返白系、矮变1号和中国春三个普通六倍体小麦品种为材料,克隆了尿卟啉原Ⅲ合成酶基因(UROS)的gDNA和c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了小麦叶片中UROS基因的可变剪接方式。结果表明,根据在线小麦基因组数据库,将克隆到的UROS基因组DNA序列分别定位在4BL和4DL两个基因位点,命名为UROS-4B和UROS-4D。从三个品种中克隆得到大约50个不同的UROS基因cDNA序列,通过在线预测和与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UROS基因存在可变剪接,并鉴定出两个UROS基因位点各有一个标准剪接转录本和两个非标准剪接转录本。可变剪接方式以内含子保留为主,还有可变的供体剪接位点和可变的受体剪接位点,品种间的剪接方式不完全相同。由不同转录本预测编码的多肽氨基酸序列也存在差异,两个基因位点选取的六个转录本所编码的多肽有12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缺乏是制约甘蔗分子标记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甘蔗AP85-441和R570基因组参考序列,使用MISA软件分别鉴定出512 835和97 839个微卫星位点,分别占割手密基因组(AP85-441)和甘蔗基因组(R570)高质量参考序列的0.32%和0.35%。在2个基因组序列中,优势重复单元均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各重复单元均以AT富集的基元为主。割手密和甘蔗基因组序列中分别有472 117和89 748个位点可以开发SSR标记。对割手密、甘蔗与高粱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分别鉴定出16 691个和13 271个对应到高粱1~10号染色体上的同源基因,利用基因序列中的SSR位点,开发出13 224和7624对SSR引物。对开发的引物分别以割手密和甘蔗基因组为模板进行e-PCR检测,这些引物在割手密基因组中以多位点扩增为主,在2个基因组中的有效标记比例分别为79.35%和36.13%、79.01%和93.36%。部分SSR引物在基因组中表现出特异性扩增,有1368对仅在AP85-441中单扩增,有1420对仅在R570序列中单扩增,共有752对SSR引物可在2个基因组中单扩增,且这些SSR的扩增位点和来源基因均分布于所在基因组的全部染色体上。在禾本科作物基因组中e-PCR检测表明,开发的单扩增SSR标记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本研究鉴定的SSR位点,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甘蔗的分子标记;开发的3540对SSR引物对于栽培种甘蔗遗传图谱构建中遗传来源区分和同源连锁群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抗性分子育种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稻瘟病菌致病机理、抗性鉴定方法、抗源筛选、抗性基因定位和克隆及无毒基因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抗性基因的利用以及聚合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完近10年,取得重大进:研制出单价Bt和双价Bt/CpTI转基因抗虫棉。已审定的品种正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累计达160khm^2;建立了Bt棉的遗传育种、栽培、良种繁育、抗虫性鉴定、棉铃虫的抗性治理、棉田害虫综合防治以及安全性评估等一整套技术体系;棉花抗病基因工程和棉纤维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也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为方便HAL1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和检测,以转HAL1基因大豆T3代基因组DNA为模板,使用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方法分离其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获得了插入片段DNA序列(T-DNA)的左翼序列和右翼序列。通过比对大豆基因组序列确定其整合位点,确定了HAL1基因的T-DNA在大豆基因组1号染色体非编码区49468395位点以单拷贝插入,转基因事件不影响大豆基因组功能基因的正常表达,而且在200 mmol·L~(-1)NaCl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生长力明显强于对照材料。蛋白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叶片中蛋白含量最高可达0.03 mg·g~(-1),在根茎花中也有表达,但是含量较低。根据整合位点处的左右侧翼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PCR检测引物,PCR检测结果显示只有转HAL1基因大豆阳性材料才能扩增出926和816 bp DNA片段。本研究建立的转HAL1基因大豆特异性定性检测方法,对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大豆转基因受体材料的管理与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InDel作为重要的遗传标记已被广泛用于作物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多样性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玉米全基因组水平进行InDel标记的挖掘并对其在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根据B73全基因组序列(第二版)及Mo17的二代电子拼接序列发现了40 000多个InDel位点,其中约有11 400个含有InDel位点的序列可用于特异性引物的开发。新发展的143个代表基因(<1 kb)或基因内部的功能性InDel标记在B73及Mo17间得到了验证并用于玉米杂交种纯度的鉴定。经过分析,共有13个共显性InDel标记在6个杂交种亲本间表现出明显的长度多态(>50 bp)。结合玉米子粒DNA快速提取方法,利用这些共显性InDel标记对6个杂交种1 400多个样本纯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经济地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  相似文献   

20.
根据Gen Bank收录的拟南芥At SPT基因c 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野生型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中RT-PCR扩增出荠菜Cb SPT基因全长c DN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荠菜Cb SPT基因c DNA序列1191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047 bp,编码348个氨基酸,与拟南芥At SPT基因的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8%和93%左右,可以判断为荠菜Cb SPT基因c DNA序列(Cb SPT)。以Ti质粒p WM101为基础,构建了由Ca MV35S启动子调控的Cb SPT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 WM101-35S::Cb SPT。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浸花序法转化荠菜的同科植物拟南芥,获得了转Cb SPT基因的拟南芥植株。转基因拟南芥心皮果荚形态大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说明荠菜Cb SPT基因在拟南芥中的组成型表达对拟南芥心皮形态和大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没有使拟南芥表现出荠菜短角果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