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β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β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β253.89βμg·kg-1)>主根(382.20βμg·kg-1)>主茎(167.25βμg·kg-1)≈侧茎(154.65βμg·kg-1)>老叶(30.60βμg·kg-1)≈新叶(27.13β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β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相似文献   

2.
在茶叶种植的要素中,土质环境是尤为关键的。土质环境包括地质化学构造、土壤含水量、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土壤的疏松程度。这些元素决定了茶叶的品质。以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茶园为例,茶树的土质环境不同导致种植的茶叶种类与口感都有很大差别。探究石化污染对茶叶品质及环境风险评估的影响,对于长久发展茶叶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是利用铝与铝试剂(玖红三羧酸铵)反应,生成稳定红色络合物的原理,用分光光度法来分析不同等级绿茶茶汤中的含铝量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本实验结果表明:茶汤中含铝量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随等级的下降,含铝量增多,而且同一等级的铝含量随品质及生态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阐明茶叶中铝含量与品质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铝对茶树的生理作用提供依据。在酸性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活性铝。一般说来,铝对植物会产生毒害,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茶树却很例外,是一种喜铝性植物,茶园中增施铝肥,有显著促进茶树生长的效应。这说明铝对茶树具有特殊的营养生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铝具有①作为茶树的营养元素,②协助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活动的间接作用包括调节茶树吸收磷素,促进光合物的运转,促进多酚类物质合成等等。因此铝是茶树必须元素,并在茶树生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然而科技工作者发现,铝在茶树体内的含量及其分布随茶树的年周期和总发育周期中的不同阶段而有差异,春茶的含铝量常常较低,夏秋茶的含铝量往往较高,新梢的含铝量较低。根及老叶含铝量较高,芽叶越嫩,含铝量越低。并且含铝量过高,茶汤中的苦涩味显著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铝与茶树这对矛盾体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目前,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算很多,而有关茶叶中铝含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竹尾忠一曾经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日本绿茶无机成份的含量,中国群技大学的尹方教授等也曾用原子吸收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茶叶中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含量,陈瑞锋用铝试剂光度法测定茶园土壤、茶树及茶汤中含铝量的研究已见报道。由此可见,测定茶叶中的含铝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具有开拓性意义。本实验是利用铝试剂光度法来测定安徽等级绿茶茶汤中的含铝量对品质的影响。阐明铝含量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为人们进一步探讨铝对茶树的生理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茶园及茶叶中重金属镉含量现状,土壤中镉形态分布特点及来源,茶树镉的吸收、富集、迁移规律与分布特性及对茶树的影响,提出了防控镉污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收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茶叶内含物质、农药残留与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茶叶冲泡方法是影响浸出率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茶汤中化合物浸出率与水溶解度呈正相关,与辛醇-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呈负相关。冲泡水温升高能显著提高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的浸出率及其在茶汤中的浓度,冲泡时间与化合物浸出速率呈负相关,但随着时间增加,茶汤中化合物的浓度显著提高。新烟碱类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浸出率较高,大部分农药浸出率高于60%。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率研究结果相差较大,氟、镍、钴在茶汤中浸出率较高,达到50%以上,铅的浸出率在20%~50%。基于质谱分析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冲泡过程的化学物质浸出规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热力学理论基础和传质动力学模型将有利于更深层面认识外源有害物质在茶汤中的浸出行为。  相似文献   

6.
<正>湖南省桃源县通过推进茶园生态种植、植保、加工、包装及运输等环节的清洁化进程,提升茶叶质量和安全水平,实现桃源富硒茶独特的品质风味。一、清洁化施硒要点茶树是喜硒植物,给茶树施适量的硒土壤调理剂对茶树生长有促进作用,还能提高茶苗吸收氮、钾能力,促进根系次生物质的合成积累。1.生产原理(1)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在茶叶生长过程中,以土壤  相似文献   

7.
锰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锰元素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不同类型茶园土壤锰含量以及锰在茶树体内分布规律;锰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茶树缺锰和锰毒症状,以及茶树生长过程中锰对茶树吸收利用锌、铁、磷等元素的影响,为更深入研究茶树锰营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平面式茶园存在的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茶叶生产实质是通过茶树光合作用机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茶树又从茶园土壤中吸收所需的矿质元素。可见,阳光和土壤是茶树生长有机体和茶叶生产的物质源泉。然而,不少茶区长期沿袭纯茶树的平面式茶园,从这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山顶到山脚,整片开垦植茶,不留一株树木,这种种植模式既降低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导致生态系统失调,给茶树带来脆弱  相似文献   

9.
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茶树的不同部分(茶芽、老熟叶、小枝、粗枝和根系)CTC红茶和传统红茶、泡制1分钟和5分钟的茶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根据这些测定结果,计算和讨论了1000公斤商品茶叶中每种元素的含量、泡制后每种元素进入茶汤中的数量,以及人们通过喝茶对各种元素的可能吸收量。在茶树同化的各种元素中,茶芽(用于制造商品茶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含N、P、K和Mg较高,而老熟叶含Al、Ba、Ca、Cd、Mn、Pb和Sr较高。泡制时进入红茶茶汤的各种元素中,K的含量最高(>10000微克/克茶叶),其次是P(700—1200微克/克),Mg(300—700微克/克)Ca和Al(每种150—300微克/克),Mn(60—150微克/克),Cu、Na、Si和Zn(每种6—50微克/克),B、Ba、Cr、Fe、Ni和Pb(每种1—6微克/克),Sr、Co和Cd(每种<1微克/克)。进入茶汤的某种元素占该元素在茶叶中的总量的比例表明,Ba、CaFe和Sr的可溶性较低(小于总量的10%),Al、B、Cd、Co、Cr、Cu、Mg、Mn、P、Pb、Si和Zn的可溶性中等(10—50%),K、Na和Ni的可溶性最高(>50%)。在泡制1分钟和5分钟的茶汤中所有元素的溶解度的总平均结果表明,1分钟溶解进入茶汤的数量占5分钟的68%。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叶面喷施和土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锌浓度处理对茶树体内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与茶树吸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对锌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叶部(喷施)和根部(土施)吸收的锌能很快转移到茶树的其它部位,除成熟叶外,新梢、生产枝、主根和吸收根的含锌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新梢可作为茶树缺锌诊断的取样部位。叶面喷锌对茶树体内P含量影响不大,对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土施则降低P和K的吸收。P—Zn间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发生在茶树体内,而是表现在茶树根系的吸收上。对Fe、Mn、Ca和Mg含量的影响,则无论是叶面喷锌还是土施锌,均表现为茶树多数部位降低,其中土施对这此元素的影响比叶面喷施明显。施锌对Cu和Na含量的影响不大。从施锌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对矿质养分吸收进行综合评价来看,茶树施锌以叶面喷施为宜。  相似文献   

11.
高浓度镉胁迫对茶树生理及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名山白毫品种茶苗为材料,通过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了高浓度镉胁迫对茶树生长、生理及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添加0~120mg/kg镉,茶树未表现出明显受害症状。但随镉胁迫浓度的增加,各器官生长量、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均受到明显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逐渐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RC)大幅上升。茶树各器官镉含量(y)与镉胁迫浓度(x1)、土壤有效态镉含量(x2)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各器官镉积累量高低顺序为:细根>粗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土壤中有效态镉向茶树迁移是各器官所积累镉的主要来源,镉在茶树体内大部分被细根、粗根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和调查,对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和新梢等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硫含量较高,成熟叶片次之,主干和主根硫含量最低;施硫后茶树吸收根和新梢硫含量显著提高,而主根和主干变化不大。新梢一芽二叶硫含量(Y)与土壤有效硫含量(X)呈极显著正相关(Y=5.6043X+1903.6,P0.001)。幼龄茶树施硫后树高、树幅、主干直径、分枝数、百芽重等均有显著增加。成龄茶园施硫后增产幅度在-2.1%~25.0%之间,平均10.8%;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提高明显,酚氨比降低。从施硫增产幅度与施硫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函数关系式得出茶园土壤缺硫临界值为27.4 mg·kg~(-1)。使用硫磺粉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硫含量,但土壤pH降低,且随施硫量的增加,pH降幅增大。因此,科学合理施硫对于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发酵叶茶汤吸光值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工夫红茶发酵过程发酵叶茶汤中茶黄素水溶液颜色的变化规律,本试验对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鲜叶嫩度、不同季节生产工夫红茶时,不同发酵时间发酵叶茶汤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460nm处测定其吸光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鲜叶嫩度、不同季节生产工夫红茶时,在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发酵叶茶汤吸光值的大小、最高值及变化速率都有所不同,但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叶茶汤吸光值呈小→大→小的变化规律,符合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茶黄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植茶年限0、3、9、25 a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不同极性树脂吸附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并洗脱,探讨不同植茶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物质经树脂吸附后,洗脱液对受体干重的抑制率表现为,25 a>9 a>3 a>0 a,其中以ADS-7树脂洗脱液的抑制作用最强。不同极性树脂洗脱液外源添加处理茶树后,相同树脂处理下,茶树叶片的IAA和ZR含量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ABA含量则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当茶树树龄相同,不同极性树脂依然以ADS-7树脂洗脱液处理后,茶树叶片的IAA和ZR含量最低,ABA含量最高。茶树叶片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脂处理下,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茶树叶片氨基酸总量、亲水氨基酸、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等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疏水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综上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对茶树存在一定的自毒作用,其中以25 a茶树根际土壤经ADS-7树脂吸附后的洗脱液最强。其次,不同树脂洗脱液可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品质,以ADS-7树脂对茶树叶片的激素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影响最大,ADS-7树脂洗脱液可显著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镉胁迫对蒙山茶树生长及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镉浓度对蒙山茶树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镉对茶树无明显毒害作用,当镉浓度达到60 mg/kg时,茶树植株受毒害基本死亡;春茶叶绿素含量加镉处理大多高于对照,其增加量先高后低;夏茶叶绿素总量随镉浓度的增加极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与添加镉的量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0.997;春茶、夏茶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镉处理浓度增加显著增加,其正相关系数分别为r=0.970,r=0.994(P<0.01);春茶游离脯氨酸含量随添加镉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相关系数r=0.829(P<0.05),夏茶游离脯氨酸在镉试验浓度下极显著增加,其相关系数r=0.980(P<0.01),且夏茶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春茶;春茶可溶性糖都高于对照,其增加量先高后低.,相关系数为r=-0.342;夏茶可溶性糖呈下降趋势,其相关系数r=-0.909(P<0.05)。  相似文献   

16.
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茶树(3个品种)受铬(Cr3+)、镉(Cd2+)毒害的表观症状以及铬、镉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铬(20~100mg/L)、镉(1~5mg/L)胁迫下,茶树出现的毒害症状和对新梢生长的抑制效应因胁迫浓度、时间和品种而异。茶树各器官的铬、镉含量总体随铬、镉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胁迫浓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铬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是: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老叶>新梢(一芽二叶);镉则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新梢(一芽二叶)>枝条>老叶。根部吸收的铬、镉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但镉在茶树体内的活性和迁移能力强于铬,运输到地上部的镉极易迁移到新梢中。新梢不同叶位镉含量的高低顺序为: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新梢中的镉有明显向上富集的趋势。不同品种的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能力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子显微镜,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理论与方法描述了茶叶瞬时降压工艺和传统加工工艺以及新鲜叶片的组织结构特征,比较了它们的细胞破碎率,为瞬时降压叶拥有较高的内含物浸出率的以及较短的浸出时间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该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土壤因子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茶108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硒含量、干旱胁迫以及不同pH值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呈正相关;干旱胁迫会造成茶树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速率降低,与正常生长的茶树相比,硒吸收总量显著降低;土壤含水率在90%时,茶树根部对硒的累积总量最高,达到0.527βmg·kg-1,而在土壤含水率50%时,根部硒累积总量为0.301βmg·kg-1,两者差异极显著。在不同pH值的培养条件下,72βh内各处理叶片均达到富硒水平,处理间叶片硒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处理28βd后,各处理间叶片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以pH值3.5时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  相似文献   

19.
茶树的硫营养及其品质效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叶勇  吴洵 《茶叶科学》1994,14(2):123-128
分析结果表明,硫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状况是:吸收根>输导根>叶片>半木质茎>木质茎,种子>花。采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硫对品质成分含量及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能促进茶树的基础代谢,提高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全氮量和全磷量,但对钾的吸收有较小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硫水平下能明显提高NR活性,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含量显著增加,但PPO活性和茶多酚代谢受到了明显的抑制,酚氨比值下降,因而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