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松桃翠芽是贵州松桃扁型名优绿茶的代表,其外形扁平,色泽翠绿,汤色清澈,嫩香持久,滋味浓爽,叶底肥嫩,品质优良,属龙井型名茶。品质特点为色、香、味、形俱佳。曾在1994年首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近年来,松桃扁型名优绿茶发展势头迅猛,产量得到大幅提高,鲜叶由原来的限采到放开采,加工由全手工到全机械。随着加工工艺的改变和市场对“色绿”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生产者在加工扁形茶时偏重色泽而忽视了香、味、形,使松桃翠芽面目全非,名茶不名,出现了人们常说的“名优茶不如大宗茶”的怪现象。笔者现将该县扁型茶出现品质下滑原因及改进方法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茗科1号(金观音)和金牡丹等茶树品种制作天山绿茶。结果表明:金观音和金牡丹所制天山绿茶外形细嫩紧结绿翠或黄绿翠,嫩香且显花香,滋味鲜浓爽口,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整软亮,连续3年品质审评平均得分分别达93.50分和93.67分,比有性群体种天山菜茶高2.00~2.17分,达到了名优绿茶品质水平,适合名优天山绿茶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3.
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烘青绿茶苦涩味量化分析及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进行探讨。以不同嫩度烘青绿茶为原料,采用量化感官分析方法及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茶汤滋味分属性(包括苦味、涩味、鲜味和醇味等)和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青绿茶嫩度的下降,其茶汤苦味、涩味和鲜爽味强度呈下降趋势,整体滋味品质也显著下降。通过分析茶叶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滋味Dot值,发现烘青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是EGCG和咖啡碱;而涩味的主要贡献物是儿茶素和黄酮苷,其中儿茶素以EGCG为主,包括EGC和ECG,黄酮苷以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和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gala)为主,包括杨梅素-3-O-半乳糖苷(Myr-gala)、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glu)、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山柰酚-3-O-半乳糖苷(Kae-gala)、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glu)等。Dot值分析表明氨基酸对烘青绿茶鲜爽味没有显著贡献。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烘青绿茶苦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为茶叶品质提升和滋味化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感官审评和仪器分析方法,对铜仁市野生、古茶树茶的感官、理化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茶树绿茶、红茶和野生绿茶感官品质有一定差异。古茶树绿茶外形呈兰花形、扁平,香气有板栗香,滋味较浓带苦涩;野生绿茶外形条索疏松、卷曲,香气是高火香,滋味尚浓醇;古茶树红茶外形乌褐色、汤色红亮,香气高甜香,口感醇和。三种茶叶感官品质正常,外形及内质较好。野生茶和古茶树茶的化学成分分析,水分、水浸出物含量符合国标,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均较符合要求。结论:野生与古茶树茶叶品质各有特色,野生茶树茶滋味甘甜鲜爽,口感平和;古茶树茶滋味浓烈,口感较涩。本研究为选育我市茶树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薄纱绿茶是海南白沙县新打造的品牌绿茶,具有“香高味浓”的品质特征。文章研究薄纱绿茶成品茶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成分,全面解析海南薄纱绿茶的品质特点,并探究薄纱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薄纱绿茶呈现出醇厚甘爽、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具有海南绿茶典型地域特色;挥发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4-萜品醇、芳樟醇、α-水芹烯、蒎烯、香叶醇等成分占比高,形成了其“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此外,除水浸出物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等茶叶品质成分在加工后均略有下降,以上成分经复杂的生化反应后,生成了与茶叶汤色、香气及滋味相关的丰富物质,形成了薄纱绿茶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7个参试茶树品种(系)的绿茶适制性研究及茶叶品质分析,得出:金观音、乌牛早、九龙袍、丹桂、斜背山茶等5个品种均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且都具有适宜的绿茶滋味特征;金观音、丹桂等2个品种在香气、滋味上均表现出较好的优势;斜背山茶在滋味上表现出较好的滋味特征;九龙袍、0309G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金观音、九龙袍、丹桂、斜背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较高。7个参试茶树品种(系)均具备制绿茶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主要的绿茶生产国,产区分布广。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以国内25个茶叶试验站所在地区的287个绿茶样为调查材料,对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5项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和比较分析,以了解全国1 000 元·kg-1以下大宗绿茶的品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可为提高我国大宗绿茶整体品质及工业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尤溪县"七香一品"是我省绿茶中的一朵奇葩。2007年以来,尤溪县台溪乡、中仙乡、坂面乡等地从浙江省安吉县引进种植安吉白茶"白叶一号"无性系良种,面积达600多亩。尤溪"七香一品"采自白叶一号茶树的嫩芽,精心加工而成,具有色泽翠绿,香气鲜嫩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肥嫩匀亮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郭雅玲  赖凌凌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2152-2156
以福鼎大毫茶为原料,以摊放程度、杀青方式、二青方式为因素,进行3因素2水平L4(23)正交试验,从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含量、茶汤色度值和滋味化学鉴定得分等品质指标探讨微波杀青、微波二青工艺对大叶类卷曲形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工艺对提高绿茶"清汤绿叶"品质和滋味鲜爽度有益,能够显著提升卷曲形绿茶的色泽、明亮度、绿度、鲜度和总体品质。综合感官审评结果和品饮习惯,认为卷曲形绿茶的优选工艺流程为:"摊放减重率20%~25%→微波杀青→揉捻→炒二青→搓团提毫→烘干"(即Q4),制出的卷曲形绿茶外形色泽绿润、梗鲜绿,与传统工艺的品质风格迥然不同,香气清纯、滋味鲜爽、汤色绿艳、叶底绿亮均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广东大叶种绿茶初制的干燥工序中烘干温度的比较试验与样品生化分析及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烘干温度对大叶种绿茶品质产生重大影响,适宜的烘干温度有利于大叶种绿茶内含成分的转化和形成。并对大叶种绿茶的色、香、味产生良好效应。广东大叶种绿茶干燥时,第一次烘干温度过130~135,第二次烘干温度105~110,温度过高,成茶易带高火香。汤色较黄,叶底较暗;温度过低,成茶香气较低,且滋味略带苦涩。  相似文献   

11.
以常用于制作抹茶的8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碾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色差方面的差异,并对碾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值)与其滋味属性评分进行Pearson’s线性相关分析,结合滋味贡献度Dot(Dose-over-threshold)值分析,以期明确碾茶中的主要滋味贡献物质,探究不同品种碾茶间滋味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龙井43碾茶整体表现最佳,其外观色泽墨绿,有海苔香,茶汤滋味鲜爽,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最高、酚氨比最低,叶绿素含量高;薮北和奥绿次之。相关性分析发现,碾茶的鲜味主要与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等含量及酯型/非酯型儿茶素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Dot值分析表明,EGCG和GCG是碾茶茶汤涩味主要贡献物质,咖啡碱、EGCG和GCG是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且茶汤涩味和苦味都以EGCG为最主要的贡献因子,单个氨基酸组分对茶汤鲜味的贡献度较低(Dot<1)。  相似文献   

12.
茶作为一种嗜好性饮品,风味是其第一品质属性。茶滋味的呈现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汤中呈味组分的综合感知效应,一般描述为苦、涩、鲜、甜等感官体验。其中,苦味是最易被感知的味觉属性,也是影响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夏秋茶资源由于苦涩味较重,面临大量弃采的困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综述了苦味感知的生理基础以及苦味相关评价方法;以绿茶茶汤为主要载体,系统整合茶叶的苦味呈味组分,探讨其他滋味单体与苦味化合物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后处理介导对茶汤苦味的调控机制。以期丰富茶汤滋味化学理论基础,明晰茶叶苦味物质的呈味特性、呈味机制以及滋味物质之间的互作效应,为夏秋茶滋味品质调控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文萃  汤一 《茶叶》2012,38(2):99-101
龙泉金观音不仅以“香、活、甘、韵”的优良品质,得到茶叶界的广泛赞誉,同时以春茶到冬茶的全季侯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茶区资源利用率和茶叶生产综合经济效益。夏暑茶因苦涩味重、香气不高等鲜叶自然品质缺陷成为金观音加工之技术难点。本文总结了龙泉金福茶业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技术要领,旨在为生产厂家不断完善金观音加工工艺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为我省夏秋季绿茶品质的进一步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茶602是从云台山群体种后代中经单株选拔—扦插扩繁—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系统选育而成的适制绿茶新品种。品比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中茶602属早生种,产量较高;制烘青绿茶外形细紧、披毫、嫩绿鲜润,汤色浅嫩绿、较清澈明亮,香气嫩(栗)香持久,滋味甘鲜嫩爽,叶底多芽、匀齐、嫩绿明亮。春季第一轮一芽二叶2年平均含茶多酚18.0%、氨基酸4.2%、咖啡碱3.5%、儿茶素12.4%、水浸出物48.2%。抗寒、抗旱性较强。适宜在重庆、贵州、四川、湖南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中茶602于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茶树(2020)330025。  相似文献   

16.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滋味是茶汤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绿茶茶汤滋味主要由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等共同作用形成。多酚类是绿茶茶汤中最主要的滋味物质,儿茶素又是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组分是茶汤苦味与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不同儿茶素种类和含量的组合形成了茶汤不同的苦涩味强度,并影响茶汤整体风味。现阶段对于茶汤滋味评价主要是采用人体感官分析,感官分析在食品风味评价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就绿茶茶汤中儿茶素呈味特性、滋味物质间互作及滋味物质感官分析方法 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完善儿茶素呈味及其互作理论体系,为感官分析方法在滋味物质呈味特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绿茶鲜汁与烘青茶汤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莉  须海荣 《茶叶》2003,29(4):215-217
采用压榨工艺提取新鲜茶汁,与相同原料制成的干茶茶汤比较,绿茶鲜汁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较干茶茶汤略低,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则较高。通过感官审评得知,绿茶鲜汁的汤色绿,明亮,香气清香鲜爽,滋味鲜,略涩。绿茶鲜汁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明显不同于干茶茶汤。  相似文献   

18.
蒋洵  黄仲先 《茶叶通讯》2009,36(2):20-22
绿茶是湖南的主要茶类,湖南绿茶品质特色鲜明,同时也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发展武陵绿茶是提高湖南绿茶品质的根本途径。武陵山区具有生产优质绿茶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茶树品种资源。发展武陵绿茶:一要有科学导向;二要有政策支持;三要注重武陵绿茶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