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鹅业养殖当中,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传染病,在临床症状当中,主要表现为腹泻、溃疡、呼吸困难等.这几年在养殖鹅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扩大了养殖规模和增多了养殖的数量,鹅副黏病毒病也出现上升的趋势,并且不断扩大了感染宿主的范围,当前有报道显示丹顶鹤、鸽子等受到该病毒的感染.鹅副黏病毒病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泛,死亡率较高,该病一旦流行就会对鹅业养殖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Ⅰ型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任何日龄鹅只均可感染,雏鹅受感染后常呈暴发性,群体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危害较严重。现将一例鹅副黏病毒病病例的诊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一种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鹅传染病.Ⅰ型副黏病毒不但侵害鹅, 鸡、鸽等禽类也可受此病毒的侵害,副黏病毒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将我市的鹅副黏病毒病诊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近些年我们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市场调查和门诊统计发现,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病原及流行病学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为鹅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鹅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副黏病毒病是自 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 ,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疾病爆发 ,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黏病毒。随后 ,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黏病毒病。 2 0 0 1年 5月 ,我们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鹅场的发病鹅中分离到 1株对禽类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血清学检…  相似文献   

7.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于感染Ⅰ型副黏病毒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通常在春夏或者冬春交替的阴雨潮湿或者寒冷季节发生。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发病,且日龄越小的鹅具有越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发病率一般为40%~100%不等,病死率在30%~100%不等。另外,副黏病毒也能够侵害鸡、鸽等禽类,严重损害养禽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控措施,为广大养鹅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鹅副黏病毒病逐渐成为规模化养鹅的制约难题,尤其是对低龄雏鹅造成严重危害,一旦发病具有极高病死率.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及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了一套成功的诊治及综合防控方案,希望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制约鹅副黏病毒病难题.  相似文献   

9.
鹅副黏病毒病,亦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是由禽副黏病毒I型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养鹅业构成较大威胁.主要对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进行了介绍,并以皖西白鹅为例,对其进行了药敏试验,得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减少该病的发生和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鹅副黏病毒病在养鹅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渐趋严重,经象山县家禽疫病大排查结果发现,鹅副黏病毒病在鹅总发病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已给养鹅造成严重的影响。鹅副黏病毒病由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鹅流行性感冒(简称鹅流感)十分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引起误诊。根据我们多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所掌握的经验,对鹅副黏病毒病与鹅流感的鉴别诊断作了整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鹅副黏病毒病是20世纪90年代末新出现的一种鹅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黑龙江省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全省已有近三十个养鹅场发生鹅副黏病毒病,而且呈逐渐流行趋势.2006年5月份,哈尔滨市某养鹅场从外省购进苗鹅5000只,15日龄起,小鹅陆续发生死亡,到23日龄时死亡300多只,用0.01%氟哌酸拌料喂饲、青霉素、链霉素肌注,均无效.经黑龙江省兽医卫生防疫站检验,确诊为鹅副黏病毒病.  相似文献   

12.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I)引起的不同日龄鹅均可感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病理为主要特征,常可引起大批鹅死亡,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 病原特征鹅副黏病毒(GPMV)于1956年首次分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9年被定性为禽副黏病毒I型(APMV-I)。鹅副黏病毒和鸡副黏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I型F基因型,但鹅副黏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  相似文献   

13.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1997年在我国由辛朝安等首先报道,是各种鹅龄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与新城疫病毒相比,鹅副黏病毒不仅能感染鹅、鸭等水禽,还  相似文献   

14.
鹅副黏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内脏器官内,成为病原的主要携带者.单独发病较少,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各日龄鹅均可感染,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鹅副黏病毒病在养鹅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渐趋严重,已给养鹅业造成严重影响.该病由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鹅流感十分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引起误诊.根据我们多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所掌握的经验,对鹅副黏病毒病与鹅流感的鉴别诊断作了整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产蛋前种鹅、产蛋期种鹅及60日龄商品肉鹅的血清样品进行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副黏病毒病免疫抗体检测,以及连续3年的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副黏病毒病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副黏病毒病免疫抗体水平较高;无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副黏病毒病阳性病毒核酸样品检出,说明该场无发生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副黏病毒病的疫情风险。  相似文献   

17.
鹅副黏病毒病(GPMV)是由鹅源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类似于鸡新城疫病毒(NDV),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为F基因Ⅶ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鹅的临床感染在我国华南和华东地区逐渐形成流行趋势,已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 自1997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其先后被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鹅副黏病毒病"及"鹅类新城疫"等[1-3]不同名称,导致其发生的NDV的生物学特性及来源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鹅急性传染病,常造成大批鹅感染、发病并死亡,尤其是雏鹅病死率可达95%以上。过去我国的养鹅区极  相似文献   

20.
1997年以来,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鹅的临床感染在我国许多地区逐渐形成流行趋势,成为危害我国养禽生产的一大疫病.自1997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其先后被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鹅副黏病毒病"及"鹅类新城疫"等[1-2]不同名称,导致其发生的NDV的生物学特性及来源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