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9世纪丹麦开始瘦肉型猪的培育,到现在经过60年的不断努力,特别是1950年以后,由于确定了育种目标,完善了组织机构和鉴定设施,大大地加快了改良速度。丹麦最早的纯种育种场是1896年建立  相似文献   

2.
丹麦在一个固定的体制内进行猪的选育工作已近九十年了.特别是自1950年以来,由于有科学的育种目标,完善的组织形式和便利的测定设施,进展十分迅速.育种工作是在一些得到国家养猪委员会承认的,作为育种中心的专业化私营猪场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二、丹麦奶牛的育种工作丹麦奶牛生产性能之所以能不断提高,是由于它有健全的育种组织,重视公、母牛的性能测定,把千家万户的家庭牧场牛群纳入同一水平上,起点高,因而遗传进展较快之故。(一)丹麦奶牛的育种组织丹麦养牛业的育种工作,是在丹麦养牛业全国委员会领导下,自1936年建起第一个  相似文献   

4.
我国猪育种结构及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丹麦Moerkeberg于 1 896年首次提出了长白猪育种方案 ,目的是培养新品种 ,当时的方案中就包括了育种目标、最好的品种组合筛选及品种内选择改良等育种要素。到了 1 90 7年才有了正式的胴体性状性能记录和后裔测定站。较早的猪育种方案主要目标是提高品种 (纯种 )的繁殖性能、产肉量及适应性。随着杂交理论在玉米生产中应用及其带来的巨大效益 ,猪育种者开始尝试杂优猪的生产 ,并逐步由以纯种生产为主转向以杂优猪生产为主 ,当然 ,杂优猪生产性能取决于纯种猪的纯度和配合力及其互补情况[1] 。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不同 ,其猪…  相似文献   

5.
丹麦是长白猪的原产地,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丹麦长白猪的生产性能、体型外貌也在不断改进,为了丰富遗传资源,提高养猪生产水平,本公司于2002年从丹麦引进新丹系长白猪50头,包含10个血统,引进后进行了扩群,现已建立了120头母、16头公的核心群,进行了生产性能测定,开展了系统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繁殖和育种丹麦的奶牛育种工作,已有百年的历史,由于长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育种工作,所以牛群的育种进展很快,成绩也很显著。 1.育种组织健全丹麦从国家到地方,从行政到业务部门有一套完善的育种组织机构。全国有养牛业委员会、下设有牛育种管理部、产奶记录协会、EDP系统(计算机处理部),并指导  相似文献   

7.
《养猪》2017,(6)
<正>猪育种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组织实施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育种目标的确定、育种群的构建、选配计划的制定、性能测定的组织、遗传评估模型的选择到种猪的选留淘汰都是场内选育的关键环节。1育种目标的确定育种目标的确定需要对猪群基础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要弄清楚哪个性状是影响猪群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性状,猪场的短板在哪里,生长速度慢,还是产仔数低,还是猪肉品质需要提升,这样有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8.
<正> 丹麦位于欧州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端,面积4万3千平方公里,人口5百12万。丹麦猪的育种已有90年的历史。目前丹麦每年屠宰商品猪1500万头,其中80%分割或加工后出口,占全部农业出口总产值的44%。 育种的目标影响着育种的结果。丹麦猪的育种长期以来以提高瘦肉率为主,选择主要是通过降低背膘和边膘的厚度。其结果是所选择的猪身体瘦长,食欲差,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较低,瘦肉率高而肉质较差。七十年代以来,把重点放在肉质的改进上,注意肉的颜色,持水力,酸度和肌间脂肪。到八十年代初,由于生产者认识到对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的改进比提高屠体质量有更大的经济价值,开始采用包括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瘦肉率和肉质4个性状的综合选择。  相似文献   

9.
丹麦养猪业技术先进、体系成熟,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丹麦是名副其实的养猪强国。随着高通量测序的日益成熟,成本逐渐降低,丹麦对丹系猪品种开展了大规模基因组选择育种,进一步加快了遗传进展,以提高其生产效益。本文主要从丹系猪品种起源与育种模式、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挖掘与标记筛选、全基因组预测模型方法以及我国猪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目前丹系猪选择育种的现状、策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提高我国猪生产性能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丹麦猪的育种,由国家养猪委员会牵头,负责以下工作。一、每年根据群体中母猪的平均指数,批准育种群和繁殖群。二、制定育种群工作章程。三、用电子数据处理机对种猪登记注册。四、与国家家畜研究所合作,开展后裔和性能测定,进行遗传选择。五、委员会的育种顾问,检查指导育种群的工作,并为育种者提供电子数据处理程序。六、与家畜研究所合作,制定各品种育种目标,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指数。  相似文献   

11.
1986年,丹麦生产的1500万头屠宰猪中,约300万头来自属于全国猪健康规划的猪群。该规划是丹麦的SPF系统,自1971年开始执行,至1986年有3500个成员猪场,约占全国猪群总数的8%。其中245个育种场和繁殖场,共出售11000头公猪和104000头处女猪,分别相当于从丹麦的核准猪群出售的公猪和新母猪总数的64%和68%。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猪群遗传结构的变更 ,猪育种的许多方面都在发生变化 ,育种重点已由原来的降低背膘厚、提高生长速度转变为提高瘦肉组织的生长效率、提高繁殖性能、改良肉质、提高抗逆性、提高产品的一致性、提高综合生产效益。育种目标的确定、育种工作的组织、性能测定、选种手段都有了新发展。1 育种目标过去 ,猪的育种目标很简单 ,就是降低背膘厚、提高生长率。后来发展为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 (主选日增重 )、提高胴体的瘦肉量和肉质、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和育成率 (主选母猪年育成仔猪数 ) ,并选择乳头数、腿和适应性等…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70%以上为屠宰为白条肉,美国大体型猪有很大优势。美系猪比其他猪长到100千克体重时快6~8天,100千克以后的生长速度好于其他品系。我们的目标是商品猪143天达到100千克。种猪性能测定是育种的基础。我们每个月测定600头以上。新引进的1200头种猪全部测定,从起点抓起。每3个月都要对所有种猪进行全面核对。测定数据每天都要上传到美国NSR数据库。做育种最核心的地方是选配,我们很用功。  相似文献   

14.
猪育种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炜 《猪业科学》2006,23(10):12-15
育种目标性状的选择、联合育种技术体系、性能测定技术、分子育种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现代猪育种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些技术和方法在猪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5.
1育种目标性状猪的育种目标经历了注重猪生物学特性到追求最大效益的发展过程。20世纪以来,猪育种主要目标性状是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效率、胴体瘦肉率,后来繁殖性状也成为主要的目标性状。通过近20年的选育,取得了很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养猪产业化的兴起,未来猪育种的方向将是猪生长性能、肉品质量、健康和繁殖效率的综合提高.笔者综述了猪育种在育种目标、遗传评估、性能测定、外貌评定、基因检测、选择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为我国未来的猪育种的发展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17.
评定猪胴体质量的新一代仪器装置在丹麦已经研制成形。预计在一年半内,丹麦的屠宰场会采用全自动化装置测定屠宰线上一部分猪的胴体瘦肉量,2—3年后,屠宰场能用这种仪器装置来测定所有屠宰猪的胴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扼要回顾了人工选择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传资源,数量遗传学理论的发展完善催生了种猪测定,后裔测定的兴起和种猪测定的发展历程,在引证种猪测定技术与猪育种目标密不可分史实的基础上,借以说明种猪性能测定在猪育种中的作用,探讨种猪测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猪育种是从遗传和基因上改变猪的生产性状的一种生产活动,主要包括猪的选育、新品种培育、杂种优势测定等方面,可带动养猪业的经济发展。如今,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提高,育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猪的性能测定技术、目标性状选择、分子技术、联合育种技术体系、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猪人工授精中心在育种值跨群比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概述人工授精(AI)技术在猪遗传改良中所起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猪AI中心在育种值跨群比较中的突出作用;讨论了在大型猪AI中心引领下形成AI网以及联合组成行业组织的必要性;阐述了对联合育种的理解,建议在着眼于完全实现全国种猪遗传评估的大目标下,先试点推行片区"AI中心 场内测定 跨场评估"联合育种模式,再扩大这种实质上的联合育种的范围;并建议采取实际步骤加强大型AI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