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巴州地区犊牛腹泻的流行情况,分别抽检114头腹泻犊牛(本地杂交黄牛、黑白花奶牛、新疆牦牛)的脏器、血清和粪便样品共342份,对脏器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采用ELISA方法对血清进行副结核抗体检测,对粪便进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病原检测和寄生虫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沙门氏杆菌阳性率为42.1%,大肠杆菌阳性率为38.6%,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率为24.6%,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1.9%,冠状病毒阳性率为14.0%,球虫阳性率为13.2%,隐孢子虫阳性率为14.0%。肉牛、牦牛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和寄生虫(P0.05),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轮状病毒阳性率显著高于细菌和寄生虫阳性率(P0.05)。说明巴州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由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引起,不同犊牛品种感染的病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奶牛场55例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杨凌周边部分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原种类及感染情况,通过对杨凌2个奶牛场的55例腹泻犊牛取样检测,采用快检试剂盒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K99、贾第虫以及隐孢子虫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不同病原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隐孢子虫35.7%,轮状病毒21.4%,大肠埃希菌K9921.4%,贾第虫7.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未检出。结果表明,调查的2个奶牛场犊牛腹泻病原主要为隐孢子虫、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K99、贾第虫,其中隐孢子虫总体感染情况最为严重,未检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相似文献   

3.
2019年10月,湖南常德市某奶牛场26头犊牛发生腹泻,为了确诊发病原因,无菌采集4头病死牛的肠内容物、肠组织、粪便,采用RT-PCR技术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轮状病毒、牛冠状病毒、隐孢子虫、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及黏附素,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用纸片法(K-B)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在肠道样品中有3个astA毒力基因阳性,阳性率为75%,隐孢子虫1个阳性,其他检项均显示阴性,大肠杆菌对10种抗生素全部耐药,耐药率100%。结果表明,该牛场犊牛腹泻主要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牛隐孢子虫感染引起,且大肠杆菌耐药性非常严重。本研究可为该场犊牛腹泻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调查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试验采用血清抗体检测、细菌分离培养、寄生虫卵镜检和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对腹泻犊牛的血样和粪便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该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抗体阳性率为65.00%,牛轮状病毒抗体阳性率25.00%,牛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15.00%;分离到1 株结肠弯曲杆菌和1 株空肠弯曲杆菌;所检腹泻犊牛粪便和血液样品中,4 份粪便样品和1 份血液样品检出牛冠状病毒,2 份粪便样品检出轮状病毒,1 份粪便样品和1 份血液样品检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同一份粪便样品中同时检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和牛冠状病毒;通过镜检,球虫卵囊检出率77.78%,在1 份粪样中发现蛔虫卵,2 份粪样中发现其他线虫卵。该牛场流行性腹泻的原因可能为夏季高温潮湿引起犊牛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多病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某奶牛养殖场10~30日龄犊牛发生腹泻,为查明病因,我们对送检的18份犊牛腹泻样本分别进行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安氏隐孢子虫(C. andersoni)的PCR检测。结果显示:18份犊牛腹泻样本中,BRV、BCoV、BVDV的检出率分别为83.3%(15/18)、88.9%(16/18)、61.1%(11/18),这3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率较高,其他病原均未检出,说明该奶牛场的犊牛腹泻主要由BRV、BCoV、BVDV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6.
犊牛腹泻是犊牛常见的疾病之一,影响犊牛生长发育和成活率。2021年1月,西昌市某奶牛场发生犊牛腹泻,为确定病因,笔者运用PCR和RT-PCR方法对该场22份犊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10种腹泻病原检测,结果得出:22份样本均检测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16份样本显示牛诺如病毒(BNoV)阳性;12份样本显示纽布病毒(NeV)阳性;8份样本显示牛轮状病毒(BRV)阳性;4份样本为牛细小病毒(BPV)阳性;牛冠状病毒(BCoV)和环曲病毒(BToV)各1份样本显示阳性;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细菌性病原均未检出。本调查结果表明引起该场犊牛腹泻的原因主要是多种病毒的混合感染,其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感染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7.
1引起犊牛腹泻的原因引起犊牛的腹泻是多因素的。大量检测表明,急性犊牛腹泻是由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而引起的,而这些细菌和病毒在健康犊牛肠道内是普遍存在的。据资料记载,犊牛腹泻与病毒有关的占70%、与大肠杆菌有关的占29%、与隐孢子虫有关的占33%。大肠杆菌是犊牛腹泻最常见的细菌性原因,多感染20日龄以内的犊牛,粪便带有血液和炎性产物。沙门氏菌引起2~6周龄的犊牛发生腹泻,也常见于2~3月龄的犊牛发病。魏氏梭菌引起犊牛发生急性出血性肠炎和迅速死亡。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多见于5~15日龄犊牛,也见于6~24月龄的青年牛发病。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某奶牛场1~3月龄犊牛暴发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试验对该场送检的16份犊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牛A群轮状病毒(BRVA)、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冠状病毒(BCoV)、牛诺如病毒(BNoV)、牛凸隆病毒(BToV)、牛纽布病毒(BNeV)、沙门氏菌(Salmonella)、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9种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得出:16份样本中BNeV、BRVA、BToV和BNoV的检出率分别为62.5%(10/16)、37.5%(6/16)、18.75%(3/16)和6.25%(1/16),其他病原体未检出。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可以确定BRVA、BNoV、BNeV和BToV这四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是引起该养殖场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本结果为该场犊牛腹泻疾病的针对性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诊新疆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腹泻疾病病原,剖检4头腹泻犊牛采集其脏器以及血清样品,再采集另外6头腹泻犊牛血清样品,对脏器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采用ELISA的方法对血清样品进行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抗原检测,对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和细小病毒进行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样品采用PCR方法进一步进行确诊。结果发现,4头份脏器样品均检测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10份血清样品中均未检测出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抗原、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抗体,8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出细小病毒抗体,7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出细小病毒DNA。结果表明,该牛场犊牛腹泻主要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细小病毒混合感染引起。本试验结果可为该场犊牛腹泻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甘肃省临夏州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因,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试验采集该牛场13头腹泻犊牛的粪便和血清,通过胶体金技术、ELISA方法、细菌分离鉴定、Kirby-Bauer法分别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病原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病毒学检测结果显示,13份粪样中未检测出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V)的抗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阳性率为23.08%(3/13);未检出BRV和BCV的抗体,BVDV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38.46%(5/13)。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13份粪便样品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和7株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20种常规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且无对两种细菌均有效的药物。此次犊牛腹泻是由BVDV、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且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本试验结果为该牛场进一步治疗此次的犊牛腹泻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22年3月,河南省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发生一起新生犊牛腹泻病例,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的基础上,采集6头腹泻犊牛的新鲜粪便进行了寄生虫卵检查、小球隐孢子虫、牛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大肠杆菌K99抗体检测,血液样品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检测,组织样品进行了细菌分离。结果表明牛轮状病毒抗原6头阳性,阳性率100%;冠状病毒抗原4头阳性、2头阴性,阳性率66.7%;其他病原均为阴性。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牛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犊牛腹泻。根据诊断结果,采取了改善饲养管理、补液、收敛、止泻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临床防治犊牛腹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唐山市13个县(市、区)规模化牛场奶犊牛感染性腹泻病原的流行状况,为该地区有效开展奶犊牛腹泻防控工作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利用PCR技术对唐山市38个奶牛场腹泻犊牛788份腹泻粪样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V)、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球虫(Coccidia)、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9种病原检测,统计分析其阳性率及混合感染情况。【结果】788份犊牛腹泻粪样中,阳性率最高的为大肠杆菌,为43.53%(343/788)。在所有被检地区,滦南县BVDV的阳性率最高,为45.38%(59/130);汉沽区BRV和BCV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5.00%(22/40)和37.50%(15/40);古冶区大肠杆菌和贾第鞭毛虫的阳性...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2月,云南省禄丰县某肉牛养殖场饲养的杂交肉牛相继发生顽固性水样腹泻,发病牛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消瘦,下颌水肿,严重脱水。为了对该病进行诊断检测,遂采集水样腹泻粪便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牛冠状病毒、牛轮状病毒、牛细小病毒、隐孢子虫RTPCR/PCR检测,同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牛病毒性腹泻、牛冠状病毒、牛轮状病毒、牛细小病毒、隐孢子虫检测均为阴性,但分离获得1株致病菌,经细菌形态学、昆明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细菌生化鉴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因此推断引起该场杂交肉牛水样腹泻的病原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敏感,对其余药物耐药。选用上述敏感药物对发病牛进行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发病牛的死亡,并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甘肃省临夏州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因,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试验采集该牛场13头腹泻犊牛的粪便和血清,通过胶体金技术、ELISA方法、细菌分离鉴定、Kirby-Bauer法分别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病原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病毒学检测结果显示,13份粪样中未检测出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V)的抗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阳性率为23.08%(3/13);未检出BRV和BCV的抗体,BVDV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38.46%(5/13)。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13份粪便样品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和7株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20种常规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且无对两种细菌均有效的药物。此次犊牛腹泻是由BVDV、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且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本试验结果为该牛场进一步治疗此次的犊牛腹泻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犊牛腹泻是犊牛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着犊牛健康。但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导致抗生素误用或滥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可造成患病犊牛死亡。2018—2019年期间对天津市武清区、静海区、宁河区等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因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隐孢子虫、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及大肠杆菌是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及时开展对病、对症防治,可以提高腹泻犊牛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称多县某牦牛养殖户的1~2月龄犊牦牛发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率达到34. 5%。为弄清病因,采集10份犊牦牛腹泻样本,采用PCR方法对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 V)、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沙门氏菌(Salmonella)、安氏隐孢子虫(C. andersoni)等6种常见腹泻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0份犊牦牛腹泻样本中,检出7份BRV阳性样本,其他病原均未检出。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此次犊牦牛腹泻是由BRV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宁夏地区犊牛腹泻的病原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宁夏地区奶牛犊牛腹泻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及流行病学情况,2017年6月至12月对宁夏地区20个牧场有临床腹泻症状的犊牛,随机采集127份腹泻粪便样品,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对轮状病毒、隐孢子虫、大肠杆菌和贾第鞭毛虫4种病原微生物进行了抗原检测。结果显示:在127份腹泻粪样中,轮状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为32. 28%(41/127),隐孢子虫的阳性检出率为25. 20%(32/127),大肠杆菌阳性检出率为11. 02%(14/127),贾第鞭毛虫阳性检出率为4. 72%(6/127)。结果表明:宁夏部分奶牛养殖区犊牛已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轮状病毒和隐孢子虫病感染,此调查为宁夏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了有效依据,对促进宁夏地区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斌斌  赵勐  林涛  马翀  曹杰 《中国奶牛》2012,(19):28-30
犊牛腹泻是影响犊牛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通过对某规模化牛场暴发的犊牛急性腹泻病的实验室诊断,对犊牛腹泻常见病原,包括轮状病毒、冠状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隐孢子虫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本次犊牛急性腹泻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我国主要奶业产区导致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采集华北、西北、东北主要奶业产区内的176份犊牛腹泻粪样,并对样品中的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大肠杆菌K99、隐孢子球虫、肠兰伯氏鞭毛虫和其他致病菌进行检测,同时结合临床收集的资料,分析病原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奶业产区内导致犊牛腹泻的病原存在一定差异,西北地区导致犊牛腹泻的病原主要是痢疾杆菌,而华北地区则是隐孢子球虫和肠兰伯氏鞭毛虫,东北地区主要是牛轮状病毒和肠兰伯氏鞭毛虫,且病原感染与犊牛腹泻的临床症状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河南省犊牛腹泻主要病原流行情况和腹泻病因,有效防控犊牛腹泻,加快养牛业健康发展。[方法]用ELISA方法对从河南省12个地区采集1~6月龄有腹泻临床症状和无腹泻临床症状犊牛粪便样品187份,血液样品305份进行检测。[结果]在305份血液样品中,共检测到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阳性血样17份;副结核分支杆菌阳性血样13份。187份粪便样品中,检测到微小隐孢子虫阳性样品47份;轮状病毒阳性样品3份;大肠杆菌K99+阳性样品8份;冠状病毒阳性样品5份。[结论]发现犊牛腹泻主要是由病原感染引起的,其中微小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较高,同时以单一病原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