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为明确邢台地区夏玉米产量波动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和玉米生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利用邢台地区17个气象站1971—2006年气象资料和1983—2006年夏玉米单产数据,对夏玉米生产潜力做出估算,以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气象产量,进行了气象要素和气象产量间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光合生产潜力为24818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20437kg/hm^2,光温水生产潜力为11723kg/hm^2,分别是现实生产力的3.6倍、2.9倍、1.7倍,水分条件是限制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夏玉米趋势产量年际间变化较为平稳,气象产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生产表现出气候脆弱性,生育期总降水量及总日照时数是年际间气象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生育期总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为0.363,气象产量与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385;生育期内以旬为时间序列气象因子中,气象产量与6月上旬日照时数、7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中旬降水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与该地区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相关,发育关键期光温条件对夏玉米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春地区玉米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及增产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用R.L.Loomis[13]的观点,参考黄秉维[2]、江爱良[3]的模式,于沪宁[4]的方法,长春地区最近30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了长春地区玉米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发现该地区玉米生产还有很大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如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克服众多的产量限制因素,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与此同时分析了长春地区影响玉米光温水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并提出了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3.
阿克苏地区农业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与开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阿克苏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及光温土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本地区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玉米增产潜力及技术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福建省玉米生产水平及技术现状,分析指出,福建省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比现实生产力高52.8%~105.4%,并提出各气候生态区高产目标.至"十五"末的2005年,全省单产从5 295 kg@hm-2增至6 600 kg@hm-2,增产25%.其主要技术途径是培育高产稳产土壤;选用耐密品种;提高植株整齐度;乳苗移栽;加强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塔吉克斯坦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探明塔吉克斯坦主要作物单产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中塔未来农业合作的可能性和合作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等数学模型分别对塔国棉花、冬小麦两大主要农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力以及开发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塔吉克斯坦冬小麦、棉花的光合生产潜力分别在14 43019 240 kg/hm2和31 12019 240 kg/hm2和31 12038 900 kg/hm2,光温生产力分别在7 93838 900 kg/hm2,光温生产力分别在7 93810 584 kg/hm2和8 81310 584 kg/hm2和8 81311 016 kg/hm2。塔国冬小麦和棉花的光温生产潜力都很高,但实际开发度却很低,分别只有光温生产潜力的23%11 016 kg/hm2。塔国冬小麦和棉花的光温生产潜力都很高,但实际开发度却很低,分别只有光温生产潜力的23%30%和15%30%和15%18%。农田投入较低、灌溉设施差、农田管理粗放严重限制了塔吉克斯坦小麦、棉花生产潜力的发挥。【结论】塔吉克斯坦小麦、棉花增产潜力的空间很大,借鉴新疆农作物高产生产经验,提高农田管理技术水平,塔吉克斯坦小麦、棉花的生产力潜力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潮土区主要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潜力,发掘限制粮食产量的限制因子,以通许和延津2个县的潮土区试验为例,在对试验区的光、温、水、土诸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河南省潮土区粮食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河南潮土区粮食生产潜力为15535~21927kg/hm2,粮食生产潜力指数在0.21~0.67.进一步分...  相似文献   

7.
基于AEZ模型的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潜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30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趋势,为提高当地玉米的生产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1980-2009年共30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生态区法(AEZ)计算了黑龙江省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玉米的增产空间,并对黑龙江全省和典型县(市)域的增产空间进行了分析。【结果】1980-2009年的30年间,黑龙江省光温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则呈减少趋势;相对于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上限值而言,黑龙江省玉米的增产潜力空间均表现为减小趋势,但增产空间仍较大,相对于光温生产潜力而言还有66%的增产空间,相对于气候生产潜力也仍有51%的增产空间。对典型县(市)域玉米增产空间的分析表明,位于三江和松嫩平原县(市)域玉米生产潜力的开发程度较大,增产空间相对较小,而其他县(市)域的增产空间则较大。【结论】水分是限制黑龙江省玉米增产的主要因子,除三江和松嫩平原外其他区域的增产空间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8.
层次分析法在陇东旱塬玉米光温生产潜力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陇东旱塬玉米光温生产潜力估算结果表明,玉米温度订正系数f(T)为0.762 1,光温生产潜力为105 475.34 kg.hm-2;光热资源对玉米生产没有制约作用。层次分析法可以解决敏感因子温度的模糊处理,从而做到对光温生产潜力较为精确的估算。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石羊河流域种植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探索影响石羊河流域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当地的玉米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石羊河流域1980-2005年的气象数据,采用机制法分析该流域玉米的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并结合ArcviewGIS软件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利用FAO的CROPWAT模型,分析玉米生育期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灌溉建议,发掘作物生产潜力,提高流域玉米的产量。【结果】石羊河流域玉米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分别为22 704.79~25 732.44和10 665.73~17 189.27kg/hm2,二者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气候生产潜力为360.97~3 947.91 kg/hm2,空间分布规律为由北至南递增;综合分析认为,石羊河流域玉米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而气候生产潜力处于较低水平;CROPWAT模型分析表明,玉米需水关键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即拔节-抽穗期,此时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应该保障该时期玉米的灌溉用水。【结论】石羊河流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条件,要充分发掘石羊河流域玉米的生产潜力,就应在玉米的关键需水期进行适时灌溉。  相似文献   

10.
采用层次递减法对那湾小流域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温度对早玉米、甘蔗产量的制约均较大;水分对晚稻产量的制约最大,其次是旱作;气候年际变化与灾害性气候因素是制约光温水生产潜力的首要限制因素。那湾小流域当前的作物产量水平与高产典型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表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作物栽培技术是挖掘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土地资源的问题是优势地貌类型占有量少;优质地类比重不大、光温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不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林地和牧草地不足,各地类人均占有量极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宜农耕地后备资源分管难利用土土地比重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土地生产力水平发挥不够。因此,基本对策应该是制定实施土和总体规划,衽土地的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质量建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和率和生产力,加强土地开发和  相似文献   

12.
1、在短光照或温室条件件下高粱品种出苗~抽穗期日数显著缩短,供试品种平均比对照分别缩短12.5天和13.635天,缩短百分率分别为18.8和20.5;伴随苗穗期日数的缩短,叶片数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分别减少3.9和4.275片,减少百分数分别为22.24和24.22;株高分别降低60.15和47.65厘米,降低百分数为25.88和20.5,表明光、温直接影响高粱的生育进程和器官建成的数量与结构。 2、高粱品种生育日数变化主要反映在出苗~抽穗期。出苗~抽穗日数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分别减少18.8%和20.5%.而抽穗~成熟日数仅减少5.1%和8.3%,表明高粱出苗~抽穗期是光温反应的最大效应期。 3、不同品种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性状变化的趋势一致,但程度明显不同;同一品种同一性状在上述条件下变化程度也不同。根据供试品种对光温敏感的程度划为四大类群,其数量与地理分布如下: Ⅰ、光温敏感型,占试验品种总数的20%.分布在长江以北,辽宁以南地区。Ⅱ、温敏感型,包括温敏感光中度敏感型和温敏感光迟钝型,占25%,分布在黄河以北,北纬45℃以南的山西、内蒙、辽宁、河北北部和吉林南部。Ⅲ、光敏感型、包括光敏感沮中度敏感型和光敏感温迟钝型,占12.5%,分布在黄河(北纬35°)以南,南岭(北纬25°)以北地区。Ⅳ、中度敏感型占42.5%,分布广且没有明显的地带性。试验未发现对光、温都迟钝的类型。北方温敏感型品种较多,短日性较弱,南方光敏感型品种较多,短日性强、感温性中等或较弱。不同光温类型的形成、分布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即光温条件和栽培制度密切相关。 4、温敏感型和光敏感型中早熟品种较多,占86%,光温敏感型品种既有早熟的,中熟的、也有晚熟的,所以光温敏感的品种不一定全是早熟品种,而晚熟品种也并非对光温反应不敏感。中度敏感型品种也有早熟、中熟和晚熟之分。在不同光温条件和栽培制度下,不同光温类型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 5、光、温在形成高粱不同类型过程中的效应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光、温效应对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类型有主次之分,大小之别;光、温效应在高粱不同发育阶段既是同步性的,又是顺序性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1977—2017年青藏高原青稞生长季内气候变化,以及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方法】基于青藏高原农气资料,校正DSSAT-CERES-barley模型,模拟过去40年间青藏高原青稞生育期长度及光温生产潜力,并结合实际统计产量计算产量差,通过数理方法解析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情况。【结果】(1)青藏高原多数站点过去40年间青稞生长季内温度、降水呈显著上升趋势,太阳辐射量呈下降趋势,且林芝站达到显著水平,与增湿相比增温趋势更加明显;(2)在播期和品种不变的情况下,过去40年青稞生育期长度显著缩短,引起不同站点下降的主要气候因子不同,高海拔站点主要由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所致,低海拔站点主要由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升高导致有效积温增加所致;(3)青藏高原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受海拔影响,3 500 m左右的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高且稳定,如山南站平均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可达12 000 kg·hm -2。3 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低,平均在6 000 kg·hm -2,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对太阳辐射更敏感;(4)青藏高原在过去30年间由于实际产量增加,导致绝对和相对产量差都呈减小趋势,平均相对产量差由58.2%缩小至34.5%,但缩小幅度放缓,2007—2017年拉萨和日喀则站点平均相对产量差最低,小于25%。【结论】青藏高原不同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高海拔站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显著高于低海拔站点,过去40年气候变化导致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波动大,而高海拔站点较为稳定。由于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水平提高,过去30年青藏高原产量差逐渐缩小,但除拉萨和日喀则外,其他站点产量差仍较大,未来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官司河流域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四川省绵阳市官司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农业自然生产潜力阶乘修正模型,综合分析光照、热量、降水、土壤等主导环境因素,对研究区水稻、小麦、玉米3类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就订正系数而言,温度对光合生产潜力的影响较小,光温生产潜力接近光合生产潜力;降水对光温生产潜力的平均订正系数为74%,土壤因子对气候生产潜力的订正系数为63%。就3类粮食作物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而言,水稻为10785.22kg/hm2,小麦为6653.01kg/hm2,玉米为9586.26kg/hm2。官司河流域不同作物间增产潜力存在明显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小麦水稻,表明该区域可挖掘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空间较大,据此提出了提高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有效措施和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寒地早粳稻综合技术育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针对黑龙江省寒地稻作区的气候条件特殊性、品种进化高层性、遗传变异单独性、稻种资源贫乏性、光温生态特定性和生长发育可塑性的实际,采用系选技术、杂交技术、诱变技术、杂优利用、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技术育种,提出亲本配组、多桥梁传递、多技术综合、多学科协作、多区点选鉴、多优性集成的育种思路,在综合技术育种的初步实践中,取得龙粳8号,龙粳3号等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CIMMYT玉米基因圃Pool_(33)QPM温带驯化种群轮回选择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CIMMYT基因圃Pool_(33)QPM种质的温带驯化种群T_(33)QPMC_0~C_5各轮,在陕西夏播条件下各性状表现的综合评价提出:T_(33)QPMC_0~C_5各轮群体逐轮光周期敏感性明显降低,自身生产力显著提高,高轮综合性状基本接近温带同类杂交种,建议将高轮T_(33)QPM群体改换方法延续改良,或以其作为修饰基因供体与同类软质胚乳杂交,选育硬质、半硬质胚乳O_2玉米温带群体、自交系或直接选系利用,以期组配出高产、半硬质胚乳优质蛋白玉米优异组合。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实际生育期的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81-2006年中国东北三省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生育期资料和玉米种植区内1961-2006年70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三省玉米主要发育期的变化特点,研究了东北地区玉米实际生长期间的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各生育期呈现自西南—东北方向逐步推进的趋势;东北地区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均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趋势.46年来东北地区光合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而光温生产潜力辽宁、吉林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黑龙江呈现增加趋势.从年代际来看,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在20世纪60年代最高,进入90年代后显著减少,2001年后进入气候生产潜力的最小时期.在玉米生产中应根据热量资源增多的特点,适当扩大晚熟型玉米种植面积,延长生长期,采取水分调控等措施提高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同心县和海原县气象站1961—2011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和规律,应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探讨该区域春玉米生产潜力及其变化特征,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气候呈气温明显升高、降水波动减少的"暖干型"趋势变化。2)春玉米温度生产潜力呈逐年增加,降水和气候生产潜力呈波动中减少的趋势。3)研究区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为5 037kg/(hm2·年),气候生产潜力与年平均降水量有着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与年平均气温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表明降水条件是制约研究区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未来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着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其中降水量变化对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远大于气温变化的影响,降水的多少及变率对其限制作用将更明显。因此,应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来适应气候变化,以保证春玉米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在界定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思路。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以农用地分等单元为评价单元,首先根据耕地生产能力的形成机理,在农用地分等确定的耕地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利用PI模型计算土壤修正系数,测算出扶风县2005年耕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为98.7万t。在此基础上,选取种子投入、化肥投入、农药投入、机耕投入、灌溉投入和劳动力投入6项人为投入要素,利用Cobb-Douglas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扶风县耕地利用生产能力为51.8万t。根据扶风县2000~2005年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资料,测算出扶风县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为39.4万t。以实际生产能力为本底,分别以利用生产能力和自然生产能力为预期,测算出扶风县耕地生产能力的现实潜力和理论潜力分别为12.4万和59.3万t。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定量评估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的生产能力,分析天然打草场的退化程度,明确气候因子对打草场生长过程的影响。【方法】 利用Miami和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2000—2017年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气候生产潜力,并结合近18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MOD17A2H)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7年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实际生产力与潜在生产力均随降水增加呈上升趋势,天然打草场18年平均实际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分别为295.24和557.79 g C·m-2·a-1。按不同草地类型分析,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生产潜力均以草甸草原最高,分别为589.68 g C·m-2·a-1和349.78 g C·m-2·a-1,山地草甸的气候生产潜力最低,为518.72 g C·m-2·a-1,而实际生产潜力以典型草原最低,仅为269.52 g C·m-2·a-1。从变异系数来分析,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生产力均以草甸草原最稳定。从年际变化率分析,草甸草原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上升速率最高,为6.30 g C·m-2·a-1,实际生产力以山地草甸上升速率最高,为4.44 g C·m-2·a-1。实际生产力对降水的响应高于温度,其中95.88%的打草场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负相关的区域仅占总面积的5.70%,且不同草地类型的实际生产力均与降水在P<0.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天然打草场气候生产潜力呈由西向东递增的地带性规律,而实际生产力受水热条件的影响,以大兴安岭为中心向东西两麓逐渐递减,其对降水的响应高于温度,水分条件是该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年均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分布规律与实际生产力相同,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为55.09%;以草甸草原打草场的气候资源利用率最高,高达60.34%,同时也是退化速度最高的草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