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病菌属半知菌类、瘤座孢科、镰刀菌属小麦赤霉病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纲、肉座菌目、赤霉属的小麦赤霉病菌,为兼性寄生菌,寄生范围广,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引起苗枯、茎腐、基腐和穗腐.  相似文献   

2.
一、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病菌属半知菌类、瘤座孢科、镰刀菌属小麦赤霉病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纲、肉座菌目、赤霉属的小麦赤霉病菌,为兼性寄生菌。寄生范围广,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引起苗枯、茎腐、基腐和穗腐。  相似文献   

3.
安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安阳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85万亩左右,由于近年来玉米套种和铁茬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玉米秸秆还田面积的增加,田间赤霉病菌源充足,遇到适宜条件,赤霉病就会发生流行,实际上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我县小麦上一种常发性的病害。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它的主要病原菌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chwabe),禾谷镰孢菌的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菌[Gibberalla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  相似文献   

4.
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由产毒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因易引起猪的呕吐,又称为呕吐毒素,其主要产毒真菌为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物. 世界范围内谷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多发易发、相当广泛,主要原因是谷物在田间经常受到其产毒真菌禾谷镰刀菌(导致小麦赤霉病和...  相似文献   

5.
<正> 小麦赤霉病(wheat headblight)是一种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多在小麦穗期多雨,气候潮湿时流行发生。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子囊菌亚门赤霉病,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半知菌亚门镰孢属,主要引起小麦扬花后的穗腐。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染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醇等多种对人、畜有  相似文献   

6.
为丰富小麦赤霉病病菌拮抗菌资源,寻找替代化学杀菌剂的生物防治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从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土壤、小麦根部和周边植物根部分离拮抗细菌,明确其分类地位,并采用灌根和穗部喷施法测定其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本研究共分离获得18株拮抗细菌,筛选出杀菌谱广、对小麦赤霉病病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拮抗菌D09;其对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抑制率达到67.92%。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初步鉴定拮抗菌D09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木糖氧化无色杆菌D09发酵液灌根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50.93%,与常用杀菌剂氟硅唑穗部喷雾处理无显著性差异。D09发酵液灌根处理的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含量低于苯甲嘧菌酯穗部喷雾处理,与氟硅唑穗部喷雾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玉米赤霉烯酮(ZE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 2种毒素含量与戊唑多菌灵、苯甲嘧菌酯、氟硅唑穗部喷雾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木糖氧化无色杆菌D09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性,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DON、ZEN、 NIV 3种毒素具...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多在小麦穗期多雨、气候潮湿时流行发生。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半知菌亚门镰孢属,主要引起小麦扬花后的穗腐。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染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醇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8.
玉米穗腐、粒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玉米果穗或籽粒霉烂的总称。玉米穗腐、粒腐病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旦暴发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且病菌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影响人畜健康,我国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不得超过4%。1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赤霉病发生的症状表现为发病植株在干燥环境下整穗枯白或者半截穗枯白;气候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相似文献   

10.
为安全高效地减少由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类型、产毒类型及致病性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产毒素类型分析,明确了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及其特点。分子鉴定和形态学鉴定表明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毒类型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毒素类型,其中78株菌株产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1株菌株产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F.graminearum不同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试验表明病原菌的扩展速度与毒素产生量之间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有效筛选抗病品种、选择防控药剂、生防菌株的筛选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穗腐、粒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各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蔓延快,危害严重,造成玉米降质减产。玉米穗腐、粒腐病为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侵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镰刀菌在生长过程中还产生有毒代谢物,若用染病的玉米作食品或饲料,易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一、发病症状主要在果穗和子粒上发病,被害果  相似文献   

12.
正一、玉米穗腐病和茎腐病的发生(一)玉米穗腐病玉米穗腐病,是指玉米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其发生主要由于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河谷镰刀菌、串株镰刀菌、层出镰刀菌、以及青霉菌、曲霉菌等,其繁殖速率较快,传输范围广病菌类型集聚而成,玉米穗腐病的产生,主要是底层土壤营养供应过程中,出现真菌性玉米结构的综合的结果。同时,玉米穗腐病产生,也是由于玉米生长过程中,存在细菌结构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的严重障碍。引致小麦赤霉病的病菌种类,国内外均有报道,但是引致我省小麦赤霉病的病菌种类及其分布,均不很清楚。为了查明我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类及共分布,以便明确主治对象,为选育抗病品种和病害预测预报等研究提供依据,我们在1975-1931年,先后收集了省内58个县(市) 的小麦赤霉病样本,进行乐病菌的分离和培养性状测定,着重于弄清我省引起小麦穗腐镰刀菌种类、分布及致病性,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据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的研究结果,初步明确我国赤霉病穗腐镰刀菌种有18个,其中致病力强的和中等的各5个,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江苏农学院1976年度的菌系研究证明,江苏省各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致病菌种中,禾谷镰刀菌为优势种,约占95%以上.我们从全省各地区收集的49个禾谷镰刀菌菌株,利用改进的抗赤鉴定技术,在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上进行致病力测定,以期对抗赤霉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如主要病原菌、传播途径和环境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影响等.并阐述了小麦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主要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毒理,我国赤霉病菌分泌DON毒素的差异和分布,小麦品种抗性对DON毒素产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青海东部农业区春小麦赤霉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3年对青海东部农业区6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农业区,小麦赤霉病初侵染来源因地理条件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而异。其主要来源可分为2种情况:民和、乐都县有玉米种植的部分乡镇,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玉米根茬和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其余各县(乡)赤霉病初侵染来源是麦茬、带病种子。不同作物根茬分离结果是:玉米根茬赤霉菌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麦茬上分离到燕麦镰孢菌[Fusariumavenaceum(Fr)Sacc]和锐顶镰孢菌(FusariumacuminatumElf.et.Ev),豌豆根茬上分离到三隔镰孢菌[Fusariumtricinctum(Corda)sacc],油菜根茬上分离到燕麦镰菌[Fusariumavenaceum(Pr.)Sacc],均属于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回接试验证明,小麦穗部和根茬分离的赤霉菌及玉米根茬分离赤霉菌均可致病,而油菜、蚕豆根茬赤霉菌对小麦致病性弱或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今年4、5月份沿淮地区持续阴雨引起小麦赤霉病在该地区近几年来的一次大流行,一般减产2~3成,重者5成,严重影响了午季小麦丰产丰收。 一、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以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其中又以穗腐危害最重。穗腐主要发生在灌  相似文献   

18.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的赤霉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病原菌侵染的籽粒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毒素,进一步威胁人畜健康.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与应用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及毒素危害的有效途径,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赤霉病育种研究,70年代成立全...  相似文献   

19.
赤霉病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稻麦两熟、三熟地区,但七十年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小麦玉米两熟地区小麦穗腐也相当严重。以陕西关中为例,历史上并无小麦赤霉病发生,1958年和1959年局部地区曾一度流行。此后,由于栽培制度的改变,品种的更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浇地的扩大逐渐成为一种多发性病害。1963、1964和1972——1976年都有较大流行。即使非流行年,渭河两岸低湿田块发病仍然较重。小麦玉米两熟地区生态条件与长江中下游稻麦复种地区截然不同,因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也必然不同,但迄今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导。根据陕西15个发病县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相似文献   

20.
对引致小麦赤霉病穗腐镰刀菌(Fusarium)的10个种或变种及30个不同地理来源的禾谷镰刀菌株的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和酸性磷酸酯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电泳图谱在大多数穗腐镰刀菌种或变种间存在着很大相似性;在禾谷镰刀菌种内,30个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的电泳图型也基本相同,因此很难将这一生化指标用于穗腐镰刀菌的分类。十个穗腐镰刀菌种或变种间的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均为二条带,由于带数少,提供的分类信息少、加之彼此间有很大相似性,因此该酶在分类上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