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台、美系杜洛克作终端父本配长大母猪 ,统计其产仔数、断奶重、断奶育成率、日增重、耗料增重比、瘦肉率等。试验结果 ,台系杜♂×长大♀组合 ,窝均产活仔数比美系杜♂×长大♀组合提高 0 2 9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 ;繁殖性能的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育肥试验结果 :小猪阶段的日增重美系杜长大比台系杜长大提高 41克 ,差异显著 (P <0 0 5 ) ,而饲料转化率则是台系杂优于美系杂 ,耗料增重比为台系杂 1 5 7:1 ,美系杂 1 87:1 ;中大猪阶段日增重美系杂比台系杂提高 87克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 ,而耗料增重比为台系杂 2 78:1 ,美系杂 3 0 7:1 ;眼肌面积和瘦肉率 :台系杂比美系杂分别提高 9 63平方厘米 (均值 )和 1 85个百分点 (均值 )。  相似文献   

2.
《养猪》1989,(2)
湖南省长沙种猪场饲养杜洛克公猪10头、母猪70头(1982年由美国引进),日增重715克,料肉比2.90,瘦肉率62.5%;汉普夏公6头、母60头(1982年由美国引进),日增重697克,料肉比2.69,瘦肉率62%,大约克夏公6头、母60头(1986年由湘潭引进),产仔11.5头,60  相似文献   

3.
鄂西役用黄牛育肥补偿生长效果观察及影响增重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 2 1头地方鄂西良种黄牛做役用牛“转型”菜牛育肥增重实验 ,其中郧巴黄牛♂ 6头、♀ 5头 ,恩施黄牛♂ 6头、♀4头。整个正式实验分为Ⅰ、Ⅱ两个实验阶段 ,结果表明 :①在日补饲精料 1 5kg/头 ,粗料用稻草定量 7kg/头的情况下 ,通过两个实验阶段的饲养实验 ,实验阶段Ⅰ平均日增重 5 5 0g ,实验阶段Ⅱ平均日增重 3 2 5 g ,实验Ⅰ比实验Ⅱ平均日增重高 2 2 5 g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说明役用黄牛“转型”菜牛育肥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补偿生长能力。②育肥前牛的膘情、品种、性别等是影响役用黄牛“转型”菜牛育肥效果的主要因素 (P <0 0 1) ;年龄因素影响增重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生长肥育阶段公、母分群饲养的母猪和去势公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90日龄、体重(40.80±0.10)kg、健康的生长肥育猪256头,按照相同性别随机分成母猪自由采食组、母猪限饲组、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和去势公猪限饲组,母猪限饲组喂料量是母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去势公猪限饲组喂料量是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试验于188日龄时结束,分别于90,125,170,188日龄测定各试验组猪只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及背膘厚度。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选取10头猪只进行屠宰并测定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结果表明: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母猪限饲组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最低;限饲组料重比均比其相应自由采食组低;去势公猪限饲组生产性能与母猪自由采食组接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在各阶段背膘厚度均为最高;母猪限饲组背膘厚度在试验各阶段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去势公猪限饲组在188日龄时眼肌面积显著低于母猪自由采食组和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去势公猪自由采集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低,板油最多,母猪限饲组瘦肉率最高,板油最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肉色亮度在屠宰后1 h显著高于去势公猪限饲组(P0.05),接近PSE肉的亮度;母猪限饲组肉色红度最高,去势公猪限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低于母猪和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说明自由采食的公、母猪增重最好,但料重比及肉质性状差于限饲的公母猪。  相似文献   

5.
<正> 小公猪去势通常都在哺乳期中进行,时间不一,各有优点,但不同的去势日龄对仔猪增重会有什么影响,为此在1985年春做了小公猪不同日龄去势的试验,观察其增重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比较了纯台系和美系杜洛克及其杂交母猪和杂交公猪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繁殖性能,台美系杜洛克母猪与美系杜洛克公猪回交效果显著好于与台系杜洛克公猪回交,与大白公猪杂交效果最好;生长性能,与美系回交效果要比与台系回交效果好.美系杜洛克公猪交配的母猪窝产仔数(11.88头)比用台系杜洛克交配的母猪(11.54头)略高,但差异不显著;窝产仔数,杂交杜洛克并不比纯系好,但杂交杜洛克公猪20日龄窝产仔数和窝重要比纯系公猪好.两种纯系杜洛克公猪的后代平均日增重相近,但含50%美系和50%台系血液杜洛克公猪后代生长更快,其平均日增重比美系杜洛克公猪和台系杜洛克公猪分别高11.04%和10.37%,差异极显著.台系杜洛克公猪后代的瘦肉率最高,杂种公猪后代肌内脂肪含量比纯系公猪后代的高.美系杜洛克公猪后代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台系杜洛克公猪后代(1.57%:1.17%).  相似文献   

7.
人们普遍认为,小公猪去势以后性情比较温顺,能够提高日增重,通常在小公猪出生后一周内便将其去势。为了充分发挥哺乳公猪生长潜力,提高其日增重,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其将来屠宰肉的品质,但有学者认为,不去势的公猪生长速度比去势的公猪要快,日增重比去势公猪的要大。本试验于2013年3-12月,对3100头小公猪施行髋结节保定法双切口早期去势术。并对7日龄至25日龄仔猪去势和不去势的哺乳公猪在28日龄断奶时的增重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8.
(1)应用28窝L♂×LW·Q♀三元杂交和26窝L♂×Q♀二元杂交,比较两者之间初生窝重、窝仔猪数、断奶窝重等繁殖性能,结果L♂×LW·Q♀三元杂交各项指标均高于L♂×Q♀二元杂交,分别高1.4kg、1.31头、9.2kg,初生窝重、窝仔猪数经统计分析P<0.05,表明组间差异显著,断奶窝重经统计分析P<0.01,表明组间差异极显著.这亦说明以清平猪为第一母本的三元杂交模式应成为清平猪产区主要的商品猪生产方式.(2)应用25头L♂×LW·Q♀三元杂交猪和21头L♂×Q♀二元杂交猪进行育肥饲养实验,L♂×LW·Q♀三元杂交猪平均日增重686g,L♂×Q♀二元杂交猪平均日增重613g,两者比较三元杂交猪比二元杂交猪平均日增重高73g,统计分析P<0.01,表明组间差异极显著.L♂×LW·Q♀三元杂交猪与L♂×Q♀二元杂交猪的料重比比较,降低饲料消耗7.3%,育肥猪增重营养成本:DE下降7.8%,CP下降6.3%,说明L♂×LW·Q♀三元杂交猪在育肥性能上优于L♂×Q♀二元杂交猪.  相似文献   

9.
选取0,30,45,90,180日龄的皖南花猪公母各5头,测定了其体尺与屠宰性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花猪平均日增重随着日龄的增长而提高,其中母猪断奶后增重较公猪有明显提高:30日龄公猪体高指标和眼肌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89;30日龄母猪胸围和胴体斜长指标与眼肌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和0.897.  相似文献   

10.
新老美系杜洛克猪生长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初始重为20kg左右的新、老美系杜洛克猪各12头进行肥育试验,体重达90kg左右结束,之后进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新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70g,老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28g,差异极显著;不同性别日增重为公猪813.4g、母猪698.1g、阉公猪813.7g,母猪与公猪、阉公猪日增重差异极显著,而公猪与阉公猪日增重仅差0.3g,差异不显著;瘦肉率新美系杜洛克猪64.21%,老美系杜洛克猪61.17%,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初生重(BW)和出生季节对后备公猪生长性能和采食性能的影响,试验采集广西某核心育种场584头后备公猪(其中杜洛克189头、长白274头、大白121头)的采食、生长性能及出生信息等数据,按照初生重分为高初生重组(BW1. 798 kg)、中初生重组(1. 197 kgBW1. 798 kg)和低初生重组(BW1. 197 kg),比较了不同初生重组后备公猪间的生长性能和采食性能的差异;同时按照出生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四组,比较不同季节出生的后备公猪的初生重及生长、采食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初生重组公猪在体重为30~100 kg期间日增重(ADG)、剩余采食量(RFI)、平均日采食量(ADFI)、校正115 kg体重日龄和校正115 kg体重日增重均差异显著(P0. 05),而校正115 kg眼肌面积差异不显著(P0. 05)。夏季出生的仔猪初生重最高,与秋季出生的仔猪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春季出生的仔猪初生重最低,与夏、秋季出生的仔猪间均差异显著(P0. 05);秋季和春季出生的仔猪日增重、校正115 kg日增重、校正115 kg日龄、校正115 kg背膘厚、校正115 kg眼肌面积、饲料转化率和平均采食量均差异显著(P0. 05),而剩余采食量和校正115 kg瘦肉率均差异不显著(P0. 05)。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呈负相关,与剩余采食量的相关性较弱,而与校正115 kg日增重呈较强的正相关;剩余采食量与饲料转化率、平均采食量均呈强正相关。因此,选留秋季出生且初生重大的后备公猪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其后代也有更好的生长性能;结合剩余采食量与日增重、校正115 kg体重背膘厚等生产性状综合制订选择方案能使选育进程向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4,(6):27-32
试验选用40头新生仔公猪,由5头健康母猪哺乳,每头母猪哺乳去势和完整仔公猪各4头。保育期开始分别饲养,记录全程的采食量和各阶段体重;分别于20、38、85、135和185日龄采集每头猪的粪便和血液样品,用于测定粪臭素和吲哚的含量;并分析血清中雄烯二酮、睾酮(T)、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生长激素(GH)水平;育肥末屠宰并分析胴体品质。结果显示,去势对猪的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完整公猪平均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低于去势公猪(P<0.05);完整公猪脂肪中粪臭素和吲哚水平、血清中雄烯二酮水平高于去势公猪(P<0.05)。185日龄时,完整公猪血清中生长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去势公猪(P<0.05)。各个日龄完整公猪血清中睾酮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去势公猪(P<0.01)。结论:去势并不显著影响公猪的生长速率,但显著增加了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完整公猪脂肪和血清中粪臭素和吲哚水平,血清中雄烯二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去势公猪。  相似文献   

13.
<正>我市某种猪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后备母猪15头,种公猪7头,育成育肥猪400头,仔猪250头(最小日龄仅为6日龄)。2015年5月7日开始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感染率近90%。经采取严格的消毒、补液措施后,8~10天疫情平息。死亡6头,均为仔猪,死亡率不足1%,损失较小。报告如下:1症状5月7日,发现1头后备公猪采食量减少,继而出现呕吐,随后拉稀。第2天,又有其他公猪和肥猪出现相同症  相似文献   

14.
李瑞珊  吕炳起 《养猪》1993,(2):26-29
在深县猪选育过程中,对266窝深县猪和50窝两元杂交猪进行了测试。经六代选择,五世代深县猪包括基础群6头公猪和11头母猪的血统,五世代23头公猪和69头母猪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17.3%±0.5%,亲缘系数29.6%±1.05%。深县肉猪(20—90千克)日增重549.5克,料重比为3.4:1,屠宰率73.5%,胴体瘦肉率43%。母猪头胎产仔9.9±0.45头,双月窝重82.6±4.84克。主要经济性状世代改进量:日增重25.8克(P<0.01),料肉比0.1千克(P<0.01),肥育期缩短6天(P<0.05)。头胎产仔多0.5头(P<0.01),双月窝重提高7千克(P<0.01)。以深县猪做母本,与汉普夏、杜洛克、长白、大白公猪杂交,均有杂种优势,但以汉深、长深两个组合最好。选育前后五年近交系数由2.11%上升到17.3%,但有关性能没有下降,连续三代全同胞和四代父女交配也无近交衰退表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引进5个国外优良肉用公羊为父本,以当地蒙古杂种羊为母本进行二元经济杂交,研究增重及产肉性能.结果:多赛特♂×蒙古杂种羊♀、特克赛尔♂×蒙古杂种羊♀及杜泊♂×蒙古杂种羊♀F1代哺乳期日增重较高;德美♂×蒙古杂种羊♀F1代断乳日增重、屠宰前体重较高;德美♂×蒙古杂种羊♀、多赛特♂×蒙古杂种羊♀及杜泊♂×蒙古杂种羊♀F1代胴体重、屠宰率及净肉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长南(长白♂×南昌白♀)和长大、杜长南(杜洛克♂×长南♀)和杜长大的生产性能,选用杜长南仔猪29头,杜长大仔猪31头进行肥育试验;统计了长南110窝,杜长南122窝,长大97窝,杜长大281窝的产仔成绩。结果表明,杜长南与杜长大的日增重分别是746g和743g,料重比3.20和3.19,瘦肉率67.90%和66.95%,差异均不显著(P>0.05)。长南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比长大分别多0.88和1.04头,杜长南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比杜长大分别多0.88和0.98头。  相似文献   

17.
双肌臀大约克猪选育与杂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双肌臀大约克第2胎母猪6窝纯繁的窝产仔、35日龄育成仔数和个体重分别为11.5头、10.83头和11.80千克,24头仔猪(12头阉公)20~105千克的育肥全期日增重、每千克增重耗料和日龄为816克、2.81千克和161.2天,6头阉公猪105千克时的胴体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为17mm、40.63cm2和65.87%;与长白公猪和长·二母猪杂交的后代各24头的育肥全期日增重、每千克增重耗料及各6头阉公猪的背膘厚、眼肌面积、胴体瘦肉率分别为810克和730克、2.88千克和3.03千克及18.83mm和20.08mm、38.5cm2和35.92cm2、64.63%和59.53%.  相似文献   

18.
<正>河北省遵化市养猪专业户李某,于2009年6月3日发现自家饲养的26头母猪有2头发病,表现为高热、食欲减退。至6月6日,又有3头母猪和1头公猪发病,其中2头母猪流产,公猪睾丸肿胀、发热。  相似文献   

19.
<正> 1 发病情况分宜县新祉乡莫氏兄弟养猪场,1991年6月29日从东乡县引进长白公猪1头,长白母猪2头。同年10月23日又引进杜洛克公猪一头。1992年4月9日再次引进“AB”系公猪2头。  相似文献   

20.
肌糖原含量与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2个不同基因型猪肌糖原含量、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差异,并分析肌糖原含量与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将7头纯种汉普夏阉公猪体重为(19.48±1.1)kg和6头长撒公猪体重为(20.5±1.5)kg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圈饲养,到体重达100kg左右时屠宰,并测定肌糖原、胴体品质和肉质。结果表明:汉普夏猪比长撒猪有较高的日增重(P>0.05),较高的肌糖原含量(P<0.05);长撒猪有较高的背膘厚(P<0.01),较低的屠宰率(P<0.05)、眼肌面积和瘦肉率(P<0.01);汉普夏猪有较低的pH2(P<0.05)、剪切力(P<0.05)和b值(P<0.01),但滴水损失和失水率(P<0.05)高于长撒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肌糖原含量与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呈正相关,与剪切力、滴水损失、平均日增重、b值、pH1和pH2呈负相关,而与平均日增重、屠宰率和胴体长相关性不大。这表明肌糖原含量是影响猪胴体品质和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