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横纹肌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组织学、电镜方法对云南主要地方牛种大额牛、云南瘤牛、中甸牦牛、迪庆黄牛和中甸牛扁牛的肌纤维特性作了系统研究。5个牛种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直径(μm)分别为57.48±1.15、109.45±1.84、100.38±6.25、90.38±5.31和97.35±9.62;肌纤维密度(根/mm2)分别为201.54±2.66、115.45±4.04、106.30±10.10、90.38±5.31和92.35±9.62;肌束内纤维数(根)分别为73.23±8.90、34.32±8.77、36.32±8.30、47.62±8.90和40.40±8.79。肌节长度(μm)以大额牛公牛最长(1.7065),云南瘤牛去势公牛居中(1.4670),云南瘤牛公牛最短(1.2050)。  相似文献   

2.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体尺测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云南主要地方牛种大额牛,云南瘤牛,中甸牦牛,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的体尺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大额牛,云南瘤牛和中甸牦牛均具有较典型的偏兼用型体型,其潜在的产肉性能较高;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为偏役用型体型。  相似文献   

3.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氨基酸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镒报道了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氨基酸测定分析结果。氨基酸总含量;云南瘤牛,中甸牦牛和大额牛均明显高于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必需氨基酸含量;云南瘤牛,中甸牦牛和大额牛均显著高于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必需/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大额牛,中甸牦牛和云南瘤牛均明显高于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  相似文献   

4.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氨基酸测定分析结果,氨基酸总含量(g/100g):云南瘤牛为74.95天中甸牦牛为73.05,大额牛70.94,均明显高于中甸黄牛的67.23和中甸犏牛63.90;必需氨基酸含量(g/100g)云南瘤牛30.87,中甸牦牛30.41,大额牛30.21,均显著高于中甸黄牛27.05和中甸犏牛23.62,必需/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大额牛0.74,中甸牦牛0.71,云南瘤牛0.70,均  相似文献   

5.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矿物质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矿物持含量的测定结果。钙、镁、锌、铜和锂的含量,均以迪庆黄牛、中甸牦牛和中甸牛扁牛明显(P<0.01或P<0.05)高于大额牛和云南瘤牛;钾含量以云南瘤牛最高;钠含量则以云南瘤牛最低。我们认为这种含量上的差异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牧草种类不同有关,同时也与牛的生态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首次报道了云南主要地方牛肿肌肉矿物持含量的测定结果。钙,镁,锌,铜和锂的含量,均以迪庆黄牛,中甸牦牛和中甸犏牛明显高于大额牛和云南瘤牛;钾含量以云南瘤牛最高;钠含量以云南瘤牛最高;钠含量则以云南瘤牛最低。  相似文献   

7.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大额牛,云南瘤牛,中甸牦牛,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的肉质特性作了系统测试。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5个牛种在肌肉PH值,系水率,嫩度,贮藏损失,熟肉率,肉色评分和大理石评分以及品偿鉴定等肉质特性指标上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家牦牛、半血野牦牛产奶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2头家牦牛、半血野牦牛的产奶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经产家牦牛日挤乳量为1.30±0.14kg,初产家牦牛为1.11±0.10kg,半血野牦牛相应为1.24±0.24kg、1.05±0,18kg,乳脂率含量,经产家牦牛为6.44±0.34%,初产家牦牛为6.24±0.34%,半血野牦牛相应为6.25±0.73%,5.51±0.61%。  相似文献   

9.
放牧条件下圭山山羊产肉性能及肉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地1.5岁圭山山羯羊的产肉性能和肉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放牧条件下其体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39.2±2.69kg.45.99±2.4%和35.16±2.07%;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21.35±0.2%;蛋白质中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丰富,分别为7.99±0.28%和3.22±0.18%;熟肉率和嫩度为58.27±2.02%和2.51±0.15kg。显示出良好的产肉性能和肉质。  相似文献   

10.
含野血牦牛八项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通种牛场80头含野血牦牛8项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含野血成年牦牛的血清钾、钠、总钙、游离钙、游离钙百分率、氯、无机磷、总蛋白分别为6.01±0.93mmol/L,133.05±5.45mmol/L,2.45±0.42mmol/L,1.02±0.47mmol/L,39.34±13.42%,100.94±7.36mmol/L,2.53±0.54mmol/L,67.40±7.30g/L;2~3月龄含野血牦牛的相应指标分别为4.92±0.67mmol/L,135.75±4.99mmol/L,2.03±0.27mmol/L,0.46±0.22mmol/L,21.33±9.03%,97.32±4.24mmol/L,3.06±0.22mmol/L,75.1±3.2g/L。  相似文献   

11.
 克隆测序了牦牛、犏牛TSPY基因的编码区全序列,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TSPY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均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牦牛与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犏牛与牦牛、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99.79%,杂交后代犏牛与亲本序列差异表现在第113位核酸位点发生了改变(T→T→C),导致第38位氨基酸发生变化(V→V→A)。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含有TSPY家族典型的SET/NAP保守结构域,与人、鼠TSPY蛋白结构域一致,推测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在雄性减数分裂过程中参与了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杂种黄公牛与牦牛杂交的F_1代生长发育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了(西×黄)♂×牦牛♀和(黑×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繁殖的F1代犏牛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F1代犏牛各年龄段的体尺、体重杂种优势明显,且母犏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建议在牦牛杂交改良中推广这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3.
生长牦牛与生长黄牛体表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纸贴法对1~3岁的生长耗牛(刊和生长黄牛(C)体表面积(S)进行测定,同时称重(W),测体斜长(X1)、胸围(X2)和体高(X3),并对它们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长耗牛及生长黄牛休表面积与上述各指标均有显著相关。此外,生长牦牛及生长黄牛W与X1、X2、X3亦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牦牛和牦牛与黄牛杂交1-3代牛的睾丸进行了比较组织学的研究,结果表明:F1代牛睾丸中可见少量的初级精母细胞,F2代牛睾丸中可见少量的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F3代牛睾丸中具备各级生精细胞和精子。  相似文献   

15.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 MS)对牦牛乳、黑白花奶牛乳、犏牛乳及牦牛乳制品(奶油、酥油、曲拉、酸奶)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牦牛乳中功能性脂肪酸,如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α 亚麻酸(ALA)、γ 亚麻酸(GLA)占总脂肪酸的比重均显著高于犏牛乳和黑白花奶牛乳(P<0.05);犏牛乳中ω 6/ω 3 PUFA的比值(1.55)略高于牦牛乳(1.54),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在最佳膳食平衡比值范围内,黑白花奶牛乳中ω 6/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11.33)超过了推荐最佳比值。加工处理能够改变乳制品脂肪酸的构成,如牦牛乳奶油中检测出原奶中所不含的一种亚油酸(18:2Δ8c,11c)。酥油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UFA)为主,而曲拉主要以饱和脂肪酸(SFA)为主,牦牛酸奶中没有检测到GLA。  相似文献   

16.
犏牛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牦牛品种改良起着较强的关键性和作用性。本文从母牛体况、饲养管理、技术人员技术熟练度、人工授精操作等方面分析了犏牛人工授精技术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以更好地推进本地犏牛人工授精进程,扩大改良牛的覆盖率,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