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杂交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沈森和(龙岩农业学校)一、序言杂交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是杂交水稻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科研新课题。三系法杂交水稻在制种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已发展为超高产(高产、优质、带效)制种技术研究的新阶段。近年来,我...  相似文献   

2.
高效是当前水稻育种的主导目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稻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促使水稻育种由过去追求高产为主,转向追求整个过程的高效。全过程高效育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稻育种技术的高效性。分子标记和基因芯片技术能提高优良基因型的选择效率,基因编辑技术能高效创造优良等位变异,转基因技术能跨物种转移优良性状,都是提高育种效率的好方法。二是水稻产出性状的高效性。高产、卫生和有益健康是获得高收益的基础,优质是提高单位产量效益的乘数,多抗是减少单位产量成本的除数,早熟能保证一年两收,这些性状的整体协同才能实现单位面积稻田产出的高效益。三是水稻耕作性状的高效性。一年两熟制下的水稻直播栽培是高效的耕作技术,它需要水稻具备苗期耐低温、穗期耐低温、厌氧发芽、耐淹涝等特征。化学除草需要水稻具有抗除草剂特征。机械化收割要求水稻具有抗倒、不易落粒的特征。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水稻,才能实现水稻耕作过程的高效。总之,高效是当前和今后水稻育种的主导目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上高产依赖高肥所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多菌种、复合、高效微生物产品研发的基础上,以微生物肥料部分替代化肥,微生物菌剂助力秸秆还田高效利用,通过水稻生长过程中微生物肥料与化肥的合理调配,创新肥料施用方法及配套的耕作与灌溉技术,建立了基于微生物产品(肥料及菌剂)的水稻肥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生产试验示范表明,该技术在化肥和杀菌剂分别减量66%和65%的情况下,产量与当地农户持平,实现了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水稻减肥减药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4.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两熟制杂交中稻上的改进应用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陶诗顺  马均 《杂交水稻》2003,18(4):47-48
针对四川盆地水稻生产实际,把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基本原理同国内水稻栽培新技术密切结合,形成了集免耕、超稀植、集中施肥、秸秆覆盖、湿润灌溉于一体的两熟制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模式。介绍了这一模式的技术要点,对其高产高效原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水稻氮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运筹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对氮素营养与水稻生育特性、氮素与水稻群体的产量形成、氮素的吸收及其利用、水稻氮素高产运筹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水稻氮素在栽培学与育种学研究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以其为今后水稻大面积生产上氮素的高效得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成为水稻栽培的重要目标。水稻覆膜能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是一项具有增产增效、资源高效利用、绿色生态环保效果的优良技术。综述了覆膜对稻田环境和水稻生产的影响,探讨了水稻覆膜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覆膜方式、膜的材质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水稻覆膜机插的效益比较,展望了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土壤农化角度,探讨了杂交水稻对钾素营养的需求特性、土壤钾库对杂交水稻吸钾的贡献以及肥料钾在土壤中的去向,进而探索杂交水稻实现高产高效所相适应的有效施钾技术.  相似文献   

8.
早、晚季水稻采用塑料盘旱育秧抛植配套栽培技术,可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文中介绍了早晚两季盘育旱秧的方法和抛秧技术及大田栽培管理措施。该技术是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病虫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生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水稻病虫害发生越来越频繁,危害越来越严重。病虫害防治的好坏是决定农业能否增产、农民是否增收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分析了水稻产量潜力、病虫害发生、危害造成的损失及防治后可极大地挽回损失的前提下,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提出了一套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经过多地实际应用,实为简便、易掌握、易操作、省工、省力、高效的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高效是当前水稻育种的主导目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稻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促使水稻育种由过去追求高产为主,转向追求整个过程的高效。全过程高效育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稻育种技术的高效性。分子标记和基因芯片技术能提高优良基因型的选择效率,基因编辑技术能高效创造优良等位变异,转基因技术能跨物种转移优良性状,都是提高育种效率的好方法。二是水稻产出性状的高效性。高产、卫生和有益健康是获得高收益的基础,优质是提高单位产量效益的乘数,多抗是减少单位产量成本的除数,早熟能保证一年两收,这些性状的整体协同才能实现单位面积稻田产出的高效益。三是水稻耕作性状的高效性。一年两熟制下的水稻直播栽培是高效的耕作技术,它需要水稻具备苗期耐低温、穗期耐低温、厌氧发芽、耐淹涝等特征。化学除草需要水稻具有抗除草剂特征。机械化收割要求水稻具有抗倒、不易落粒的特征。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水稻,才能实现水稻耕作过程的高效。总之,高效是当前和今后水稻育种的主导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西南稻区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实施了水稻农民习惯施肥技术与空白试验(不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技术具有如下不足:一是水稻投入产出率低;二是肥料利用率低;三是大面积水稻产量不高,单产仅520.9 kg/667 m~2;四是水稻生产穗数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提高水稻产量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施肥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杂交籼稻新组合协优336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优336系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恢复系扬恢336配组而成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较好、耐寒性强、熟期适宜、适应性广等特点,2003年7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制种程序复杂、种子成本偏高是制约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混播机械化制种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和阐述了一种利用雌性不育的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现状及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的背景和前景,提出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战略,并针对杂交水稻技术出口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两优H108系用K12S×H108选育而成的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表现生育期适中,产量高,抗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建阳区作中稻种植。总结了2016—2018年两优H108在建阳的种植表现及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中国年生产与应用的杂交水稻种子高达20万t,占世界市场的95%以上,但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发展迟缓,出口国家与地区狭窄,种子出口量少,贸易额低,创汇能力不足。分析了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就如何发挥我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生产与技术优势,开拓杂交水稻国际市场,推动与扩大杂交水稻种子出口贸易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南方杂交稻机插目前仍然以毯苗育秧机插为主,采用撒播育秧,无法实现杂交稻稀播少本种植,制约了杂交稻的推广以及杂交稻机插产业化的提升。在多年对毯苗机插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了精准播种育秧机插技术,突破了杂交稻毯苗育秧机插技术的瓶颈。该技术改变传统流水线撒播为定向定位条播,显著降低了机插播种量,提高了机插秧苗质量。同时配套相应机插技术实现了杂交稻少本均匀种植,漏秧率降低到5%以下,并提高了机插群体均匀度。2019年和2020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精准播种育秧机插技术可节省用种量29.2%,提高产量10.2%,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杂交稻育种研究的亮点及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杂交稻经过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三系杂交、两系杂交及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概述了我国杂交稻育种研究的四大亮点,同时分析了面临的四个难点,并阐述了我国杂交稻育种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培养高级育种人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北方杂交粳稻骨干亲本及其组合为材料,采用程氏指数法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法,对亲本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杂交粳稻骨干亲本的程氏指数为13.5~19.3,偏籼系数为0.12~0.38,采用程氏指数和分子标记法对亲本进行籼粳分类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父本程氏指数与产量杂种优势和杂种性状的相关性强于母本,而对于偏籼系数则相反。亲本程氏指数差异与产量杂种优势和杂种性状的相关性强于分子标记差异。亲本籼粳成分及其差异与多数杂种性状和产量杂种优势呈明显的二次曲线关系,存在临界极值;亲本籼粳成分及其差异与杂种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相反。因此,要获得产量杂种优势和杂种表现最佳、高产与优质相结合,父母本籼粳成分应适度搭配。  相似文献   

20.
利用4个不同类型水稻两系不育系与6个不同类型恢复系或常规品种组配F1代组合,通过对杂种一代株型性状间相关系数分析和F1代与亲本相同性状相关系数的计算,初步探索出北方两系杂交稻株型性状的遗传相关方式,为亲本株型选择和F1代株型塑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