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丙沙星在鸡蛋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鸡蛋中环丙沙星的残留量。鸡蛋经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真空干燥后用流动相溶解。以0.015mol·L-1四丁基溴化铵/乙腈(体积比为94/6)作流动相,用SymmetryC18柱(5μm,3.9mm×150mm),在激发波长280nm、发射波长455nm处用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环丙沙星以0.05、0.50和1.00mg·kg-1分别添加到空白鸡蛋样品中,测得的鸡蛋样品中环丙沙星回收率分别为(82.2±6.8)%、(84.5±5.9)%和8(7.9±4.7)%,相对标准差均低于8.3%。用该法测定的鸡蛋中环丙沙星最低检测限为0.01mg·kg-1。各试验组产蛋鸡给药剂量分别按体重10.0、20.0mg·kg-1内服环丙沙星水溶液,每天给药1次,连续5d,鸡蛋中环丙沙星残留量逐渐增大,服药5d后停药,鸡蛋中环丙沙星残留消除缓慢,休药8-9d时鸡蛋中环丙沙星残留量低于0.03mg·kg-1,休药9-10d时鸡蛋中环丙沙星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限;且随着环丙沙星给药剂量的增大,环丙沙星在鸡蛋中的残留量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2.
建立一种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的检测水中15种喹诺酮类药物(氟甲喹、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丹诺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麻保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沙拉沙星、司帕沙星、双氟沙星)的方法,对色/质谱条件和净化条件进行优化,计算了优化后方法的加标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杭州市9个断面水样中喹诺酮类药物的检测。结果表明:样品经过过滤、提取、净化,经UPLC-MS/MS检测,当1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加标水平分别为1.0、10.0、100 ng·L-1时,药物的加标回收率为50.41%~111.64%,相对标准偏差为1.12%~14.26%,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为1.0 ng·L-1。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来检测水样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制备环丙沙星(CPLX)多克隆抗体,将修饰成功的CPLX-NH2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完全抗原—CPLX-NH2-BSA和CPLX-NH2-OVA,用CPLX-NH2-BSA免疫小鼠,获得了高效价的环丙沙星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氟喹诺酮新药司帕沙星对实验性感染大肠杆菌-败血霉形体病鸡的疗效。采用试管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得司帕沙星对大肠杆菌(O78)和禽败血霉形体(PG31)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00625mg·L-1。240只30日龄雏鸡随机分为司帕沙星3个不同剂量组(25,50,100mg·L-1)、环丙沙星对照组(50mg·L-1)、恩诺沙星对照组(50mg·L-1)、泰乐菌素对照组(500mg·L-1)、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每组30只鸡,连续饮水给药5d,对实验性感染大肠杆菌-禽败血霉形体病鸡进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司帕沙星3个不同剂量组、环丙沙星组、恩诺沙星组、泰乐菌素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6.7%、96.7%、96.7%、96.7%、96.7、80.0%,而感染对照组的死亡率为26.7%;司帕沙星及其他对照药物的增重率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且可显著减少气囊损伤率、抗体阳性反应率和病原再分离率,司帕沙星的效果好于或相当于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明显好于泰乐菌素。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以伊诺沙星为内标,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二氟沙星在鱼组织中的毛细管电泳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了缓冲溶液的类型,pH值,有机试剂添加等电泳条件.得到最佳的缓冲溶液是含10ml/L乙腈的pH5.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用C18固相萃取柱浓缩和净化处理,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275nm)。结果,四种药物在组织中的溶度25 ̄400μg/kg范围内R>0.999,线性关系良好。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和二氟沙星回收率分别为75.2%,79.7%,80.1%,79.2%。恩诺沙星的检测限低于25μg/kg,其余的检测限均为25μg/kg,,方法的日内变异系数小于13.5%,日间变异系数小于12.3%。该方法简单快速,经济环保,适用于大量阳性样本的筛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检测鸡肉组织中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达氟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残留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的提取液由乙腈与三氯乙酸溶液(质量分数2%)按体积比1∶3的比例混合而成,流动相为乙腈-磷酸/三乙胺溶液(0.02 mol·L-1),荧光激发波长280 nm,发射波长450 nm.【结果和结论】添加低、中、高浓度水平时,回收率为84.71%~99.66%,变异系数为0.20%~4.34%.该方法检测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残留定量限为10μg·kg-1,达氟沙星的残留定量限为2μg·kg-1,沙拉沙星的残留定量限为20μg·kg-1.此法操作简单、实用,灵敏度高,可以满足鸡肉食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采用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二阶校正法与三维荧光光谱相结合,对在依诺沙星(ENO)共存下的氧氟沙星(OFL)和诺氟沙星(NOR)进行同时定量测定.当组分数选为3时,获得的回收率分别为(100.2±0.5)%和(98.2±0.4)%;组分数选为4时,回收率分别为(100.3±0.4)%和(98.4±0.5)%.对实际药物中OFL和NOR的含量进行测定,所测结果与标示含量接近.实验结果表明,此法可用于未知干扰共存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同时直接快速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PCR法,以雏鸡沙门氏菌NCTC5776作为质控菌株,取临床分离的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和沙拉沙星)均耐药的9株鸡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株,提取其染色体DNA.设计引物parCF和parCR、parEF和parER,分别扩增菌株拓扑异构酶IVparC基因和parE基因的氟喹诺酮类...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为长效沙星(培氟沙星)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以二蒸水为溶剂,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190~40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全波段扫描,以最大吸收波长确定为培氟沙星的测定波长,最后以光加速试验和经典恒温热加速试验考察了长效沙星注射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培氟沙星的测定波长为274 nm,在2~1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长效沙星溶液的吸光度与其质量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43%。长效沙星注射液对热稳定,对光不稳定,在避光、室温(25℃)条件下的有效期暂定为2年。  相似文献   

10.
建立诺氟沙星(Enrofl oxacin,NOR)、环丙沙星(Ciprofl oxacin,CIF)、恩诺沙星(Enrofl oxacin,ENR)、沙拉沙星(Sarafl oxacin,SAR)、氧氟沙星(Ofl oxacin,OFL)、双氟沙星(Difl oxacin,DIF)、培氟沙星(Pefl oxacin,pef)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FLX,)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方法。采用碳二亚胺(EDC)法将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载体蛋白进行偶联,用于制备免疫抗原与包被抗原,通过紫外扫描和SDS-PAGE对人工抗原进行鉴定,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抗体。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均达到1:8000以上。为进一步制备抗氟喹诺酮类药物单克隆抗体提供了良好的免疫原。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15.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6.
17.
18.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