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四黄止痢复方醇提物(CSME)对禽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采用微孔-平板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吸光光度法检测其对细菌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和能量代谢活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4种主要毒力因子(tsh、iss、ibeA和fimC)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CSME对禽大肠杆菌(CVCC251)的MIC为125 g/L,1/2MIC就能显著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使核酸、蛋白质外泄,并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1/8MIC能显著抑制了禽大肠杆菌tsh、iss和fimC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P<0.01)。结果表明,CSME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造成细菌能量代谢紊乱、抑制毒力基因表达发挥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地榆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MDR E.coli)体外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通过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制备地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活性,筛选最佳抑菌活性部位提取物,并通过对MDR E.coli的细胞壁、细胞膜、菌体总蛋白合成的影响探讨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125 mg/mL,在浓度为MIC和0.5×MIC时作用菌体12 h, MDR E.coli菌量分别为(2.37±0.59)×10~(6 )CFU/mL和(2.05±0.57)×10~8 CFU/mL;培养基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为(1.498±0.023)U/L和(0.768±0.088)U/L;在260 nm处培养基上清液OD值分别为0.363±0.003和0.168±0.009,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菌体总蛋白条带出现明显缺失。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菌体细胞壁、增大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总蛋白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救必应水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及抑菌机理,采用2倍微量稀释法和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法,测定救必应水提取物对产ESBLs(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对细菌生长曲线、细菌超微结构、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试验、核酸合成抑制试验研究救必应水提取物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与不添加提取物的对照组相比,救必应水提取物能够影响细菌的生长规律,使细菌破损严重,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质外渗,菌液中AKP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多、大肠杆菌DNA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研究表明,救必应水提取物的抑菌机理是通过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清热解毒类中药对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验证甘草、黄连、秦皮、黄柏、金银花的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甘草醇提物的效果最理想,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13 mg/mL,而水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MIC为40.63 mg/mL,表明甘草的醇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体外抑菌效果比其水提物显著。黄连醇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MIC为28.13 mg/mL,显著低于水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MIC为87.50 mg/mL。秦皮水提物为68.75 mg/mL,秦皮醇提物为175.0 mg/mL,表明秦皮的水提物比其醇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效果显著。而黄柏、金银花的不同提取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抑制作用差异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丁香叶水提取物的不同有机溶剂萃取物对猪链球菌体外生物被膜(BF)的干预作用,确定丁香叶发挥作用的有效部位,试验采用结晶紫染色(CV)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对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25μg/μL、12.5μg/μL;3.125,1.562 5,0.781 25μg/μL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影响极显著(P0.01)。说明抑制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有效部分为乙酸乙酯部分。  相似文献   

6.
穿心莲内酯影响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究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为猪链球菌病的耐药性提供替代疗法。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利用结晶紫染色(CV)和扫描电镜(SEM)检测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25和0.5mg·mL~(-1);2)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阴性对照组细菌镶嵌于生物被膜中,而穿心莲内酯在亚抑菌浓度下(1/2MIC、1/4MIC、1/8MIC)能使细菌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量和生物被膜形成量均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3)luxS基因和毒力基因的RT-PCR检测显示亚抑菌浓度(1/2MIC、1/4MIC)的穿心莲内酯明显降低gapdh、sly、fbps、ef和luxS基因的转录,显著增加cps2J、mrp和gdh基因的转录;4)哈维氏弧菌生物发光法测定细菌培养液显示穿心莲内酯在亚抑菌浓度下(1/2MIC、1/4MIC、1/8MIC)对猪链球菌AI-2信号分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穿心莲内酯亚抑菌浓度的干预可抑制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且可致毒力基因表达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究硒化甘草多糖(SeGUP)和甘草多糖(GUP)联合抗生素对奇异变形杆菌(PM)的体内外抑菌效果以及抑菌机制。体内外抑菌效果通过药敏试验、最小抑菌浓度(MIC)、生长曲线、体外协同作用以及SeGUP、GUP对PM感染小鼠的死亡率进行分析。抑菌机制通过PM细胞壁、细胞膜、生物膜、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同浓度SeGUP比GUP抑菌圈大,MIC值小,对PM生长抑制更强;SeGUP与环丙沙星(CI)联合表现为协同,GUP与CI表现为相加;SeGUP能够极显著降低PM感染小鼠死亡率(P<0.01)。与对照组相比,SeGUP、GUP、CI可极显著升高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AKP)、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活性和蛋白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菌体DNA含量,抑制生物膜形成,降低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1)。结果表明,SeGUP体内外抑菌效果以及抑菌机制能力均优于GUP。  相似文献   

8.
黄芩素作为植物黄芩中含量最高的黄酮类化合物之一,对多种致病菌都有显著抑制作用,文章预探讨黄芩素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TM)的抑制作用。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黄芩素对STM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菌落计数法检测黄芩素对STM生长曲线的影响,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活性以判断细菌细胞膜通透性。试验结果显示:黄芩素对STM的MIC是0.04 mmol/L,MBC是0.08 mmol/L;黄芩素可显著抑制STM生长并引起LDH和γ-GT的外泄。本次研究结论为:黄芩素对STM的生长繁殖有显著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药物干扰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酶标比浊法、试剂盒法和邻硝基苯β-D-半乳吡喃糖苷(ONPG)法测定姜黄素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生长曲线、细胞壁及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同时,构建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试验组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来监测治疗效果。结果显示:(1)姜黄素对致病性S.aureus的生长曲线、细胞壁和细胞膜渗透性均有影响,因而起到抑菌的效果。当姜黄素作用于菌体细胞后,使细菌细胞壁被损伤,从而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结构被破坏,从而起到抑菌的效果。(2)姜黄素中、高剂量组和环丙沙星组能显著降低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中的IL-6、IL-8和TNF-α的浓度,而模型组这些炎性介质的浓度不断的升高。结果表明:姜黄素的抑菌效果最佳,优于环丙沙星;姜黄素能显著抑制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表达来发挥调控子宫内环境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抗菌肽RL-8的抑菌活性及抗大肠杆菌的作用机制,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了抗菌肽RL-8的理化特征和二级结构,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RL-8对部分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抗菌肽RL-8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杀菌动力学,利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抗菌肽RL-8对大肠杆菌CVCC1568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破坏作用。结果表明:抗菌肽RL-8为阳离子型α螺旋形两亲性多肽,对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沙门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25~200.00 mg/L,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短小芽孢杆菌)的MIC为3.12~400.00 mg/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200.00 mg/L。抗菌肽RL-8能在60 min内杀灭99.99%的大肠杆菌CVCC1568,可破坏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造成胞内紫外吸收物质泄露。文章研究结果为抗菌肽RL-8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猪链球菌耐药性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本试验选取常用的20味清热解毒的中药,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0味中药水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卡尔加里生物被膜装置和平板稀释法测定20味中药在亚MIC(1/2 MIC)药物浓度下对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丁香叶、金银花、黄芩、穿心莲、黄柏和鱼腥草等中药水提物干预生物被膜效果显著(P0.05)大黄、黄连水提物干预生物被膜效果极显著(P0.01),通过细菌计数发现,0~72h,1/2MIC中药提取物对猪链球菌数量影,响不显著(P0.05)。丁香叶、大黄和黄连水提物对生物被膜中的猪链球菌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中药对猪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试验将所选的42种常见中药按照常规法制备水提物,采用平板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在42种中药中有29种中药对猪链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连水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MIC为0.98 mg/m L;其次是黄柏、黄芩、丹参,MIC为3.91 mg/m L;有13种中药对猪链球菌无抑菌作用。说明不同中药对猪链球菌有不同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连、黄柏、黄芩等抗菌活性较强的中药可进一步用于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机制,通过β-半乳糖苷酶试验测定了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抑菌活性,以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抑菌动力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CVCC1568细胞壁通透性,以及胞内紫外吸收物质、蛋白及核酸的泄露量。结果表明,抗菌肽BSN-37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CVCC1568的生长繁殖,随抗菌肽浓度增加,抑制活性越高,抗菌肽BSN-37作用后的大肠杆菌CVCC1568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胞内紫外吸收物质、蛋白和核酸的泄露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说明抗菌肽BSN-37能破坏大肠杆菌CVCC1568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表现较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肝菌肽锌 (ZincBacitracin)对畜禽能够起到显著的抑菌促生长作用 ,主要源于其独特的三重抑菌机理 :①杆菌肽锌是类脂质焦磷酸的特异性抑制剂 ,能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脱磷酸化过程 ,影响磷脂载体的运转及向细胞壁支架输送粘肽 ,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②与敏感菌的细胞膜相结合 ,损伤细胞膜 ,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膜内物质外流 ;③干扰敏感菌细胞内原浆蛋白的合成。因此 ,杆菌肽锌是一种强杀菌剂 ,能强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特别是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等病原菌对之极为敏感 ,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测定胡椒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α溶血素(α-Hemolysin, Hla)溶血活性的抑制作用并初步阐明其机制,为胡椒碱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依据,试验选择Hla为靶标,通过溶血活性试验测定不同浓度胡椒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共培养物上清液溶血活性的影响,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及生长曲线试验考察胡椒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分析试验初步阐明胡椒碱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溶血活性的机制,通过乳酸脱氢酶(LDH)试验考察胡椒碱对共培养物上清液介导的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胡椒碱可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Hla的表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培养物上清液的溶血活性,不同浓度胡椒碱均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生长,且可保护A549细胞免于培养物上清液介导的细胞损伤。说明胡椒碱能够通过抑制Hla的表达而缓解培养物上清液介导的A549细胞损伤,可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牛红细胞抗菌肽(AMPs) P3的类似物HJH-3的活性、稳定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AMPs HJH-3对试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测定该AMPs对红细胞的溶血性;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检测了HJH-3的稳定性;通过荧光探针-酶标仪分析技术和电镜技术检测了HJH-3潜在的膜作用机制。结果显示,HJH-3对与感染相关的不同细菌均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其在大于5 MIC时对红细胞的溶血作用比较低;HJH-3在耐受温度、酸碱度和离子强度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AMPs HJH-3的作用下,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可以迅速去极化;电镜观察显示,HJH-3能够穿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并在其膜上形成孔洞,直接破坏了细胞的完整性,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本研究证实了AMPs类似物HJH-3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其抗菌活性的发挥是通过改变正常细胞的跨膜电位和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来实现的。本研究为AMPs HJH-3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伪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是犬脓皮病主要致病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严重威胁犬及人类健康。本研究从脓皮病患犬中分离20株伪中间葡萄球菌,并揭示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理。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抑菌曲线和黏附抑制试验分析了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检测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通透性,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等,结合电镜观察细菌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从而探究大黄酸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μg·mL-1,亚抑菌浓度能够显著抑制伪中间葡萄球菌生长和黏附;经大黄酸处理后,伪中间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胞外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加(P<0.05);ROS测定结果显示,大黄酸处理后细菌细胞ROS水平增高3.9倍(1×MIC)和6.4倍(2×MIC);大黄酸处理后,电镜观察伪中间葡萄球菌表面存在大量分泌物、皱缩,胞壁破裂、电子密度降低、内容物泄漏等。综上,大黄酸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破坏膜完整性,诱导细菌细胞产生大量ROS等作用机制达到抗菌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天然发酵酸马奶中发酵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8(E.coli O8)的抑菌机理,本试验从酸马奶中分离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菌株,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经NCBI网站BLAST对比鉴定菌种;对菌株进行培养发酵,制备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通过排酸、排过氧化氢(H2O2)、不同蛋白酶处理等方法初步确定CFS中的抑菌活性物质性质及其含量;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确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24h生长曲线的最佳抑菌浓度;试剂盒法测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的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酸马奶中分离出22株对致病性E.coli O8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抑菌作用最好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后确定其为发酵乳杆菌属;CFS中主要的抑菌物质为蛋白,含量为399.5μg/mL;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和49.9μg/mL;CFS能使致病性E.coli O8的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在1h内快速升高,之后呈缓慢增长趋势,且使致病菌培养液中的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综上所述,发酵乳杆菌CFS的主要抑菌物质为蛋白,蛋白浓度越高抑菌能力越强;CFS通过破坏或改变致病性E.coli O8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其释放出AKP和胞内蛋白,从而在短时间内起到抑制致病性E.coli O8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强力霉素或庆大霉素对猪链球菌(SS)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96孔板法测定强力霉素或庆大霉素对S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和活细胞计数法分别测定亚抑菌浓度(1/2 MIC、1/4 MIC、1/8 MIC和1/16 MIC)的强力霉素或庆大霉素作用下SS生物被膜形成能力、SS生长能力及其被膜内SS活菌数量;采用革兰染色观察亚抑菌浓度强力霉素(1/4 MIC和1/8 MIC)或(1/2 MIC和1/4 MIC)庆大霉素作用下SS分布情况;采用qRT-PCR检测亚抑菌浓度(1/4 MIC和1/8 MIC)作用下的SS毒力因子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亚抑菌浓度强力霉素(1/2 MIC~1/16 MIC)或庆大霉素(1/2 MIC和1/4 MIC)均能够增强SS生物被膜形成能力(p0.001)和增加被膜内SS活菌数量(p0.001),且SS具有明显集聚成团现象;不同亚抑菌浓度强力霉素和庆大霉素均减缓了SS的早期生长速率,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其生长特性恢复;1/4 MIC和1/8 MIC的强力霉素或庆大霉素均能够显著降低SS毒力因子cps、ef、sly、fbps、gdh和gapdh mRNA的转录水平(p0.01)。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的强力霉素和庆大霉素均可以增强SS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降低其毒力因子的转录水平从而形成持续性感染,本研究为抗生素在治疗或预防相关疾病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抗菌肽的来源广泛,其结构和性质特点不同,抑菌机理也不尽相同。本文系统总结了抗菌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抑制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和细菌细胞壁的形成等抑菌机理,以及研究这些机理常用的方法。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利用分子动力学和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可以在原子水平上研究抗菌肽的抑菌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