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海水土池设置网箱驯养漠斑牙鲆,苗种规格平均体长7.9 cm,放养密度2 000尾/箱,体长15 cm以后放养密度350~400尾/箱,经9个月的养殖,平均体长32.2 cm,平均体重630 g,养殖成活率88.2%。直接放养于土池养殖的比网箱养殖的生长更快,养殖6个月可达500 g。漠斑牙鲆适宜生长水温18~28℃,耐高温可达34℃,适盐范围0~40‰,能适应闽南地区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
报刊要闻     
<正>水库网箱养殖彭泽鲫经过16个月(含自然越冬期)的网箱养殖,成功地把4.5万尾体长2.5cm、尾重0.7g的彭泽鲫乌仔,养成平均尾重346  相似文献   

3.
水库网箱不同饵料养殖匙吻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德志  肖慧 《水利渔业》2006,26(1):24-25
在水库网箱中进行了3种不同饵料养殖匙吻鲟试验,分别为不投饵但灯光诱饵、投喂鱼块和投配合饲料。初放鱼种平均体长16~18 cm,平均体重20~25g,放养密度为7.5~22.5尾/m2。经过近8个月的饲养,养殖成活率平均94.4%。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生长最快,平均体重为1.26 kg;鱼块组的生长次之,平均体重0.78 kg;不投饵组平均体重仅0.42 kg。  相似文献   

4.
胡荣炊 《福建水产》2011,33(2):62-64
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在平均水深18m、流速0.7m/s的福建省罗源湾岗屿海区,采用2口(c/)12.8m、入水深10m的深水网箱放养 110.3g/尾规格鱼种进行大黄鱼养殖试验.经19个月养殖,平均规格达到597.5g/尾,养成成活率约43.7%.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小网箱养殖,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成品鱼体色...  相似文献   

5.
2005年4月至2007年12月,在漳州市漳浦县马坪镇杨美水库淡水网箱养殖基地,进行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成及示范推广试验.养殖期间,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相关标准,分别经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及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进行环境检测,认定了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产地.养殖产品分别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验,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形成规范化的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模式,并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林丽芬 《水产养殖》2006,27(5):41-42
在面积为1公顷的池塘投放全长为2.5~3.0cm的大弹涂鱼苗60000尾,养殖密度为6尾/m2。经过1年的养殖,共收获成鱼1147.5kg,成活率达85%,体长9.30~14.50cm,平均体长11.80cm,体重11.2~38.3g,平均体重22.50g。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网箱养殖的2、3龄鸭绿江斑鳜体长和体重进行了测量,并建立体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和体长、体重的生长速度方程及加速度方程.结果显示:(1)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254L2.9798(82=0.975);(2)网箱养殖斑鳜体长生长拐点为二龄11月份,体重生长拐点为三龄12月份,比体长拐点滞后一整年;(3)网箱养殖的斑鳜极限体重为850.55g,极限体长为33cm,明显小于碧流河水库野生斑鳜的渐近体长和体重.此外,实验结果显示2龄斑鳜网箱养殖的最佳放养密度为28ind/m3.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鸡肝在网箱中饲喂野生长吻鮠。放养的6338尾长吻鮠鱼种的平均体长为14cm,平均尾重65g,经过196~204d的饲养,共收获长吻鮠6002尾,总产4513.5kg,平均体重0.752kg/尾,成活率94.7%,饲料系数5.1,投入产出比1∶1.65。  相似文献   

9.
牙鲆俗称牙片、偏口、比目鱼,我国产褐牙鲆,属冷温性底栖肉食性鱼类,其适盐范围广,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饵料来源容易,是北方地区优良的鱼类养殖品种。牙鲆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及土池养殖三种模式。土池养殖在山东、辽宁均有成功报道,以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养殖面积最大。2004年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渤海资源增殖站进行了褐牙鲆土池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投放鱼种4220尾,平均体长13.4cm,平均体重32.4g,经过5个月的养殖,出池1537尾,平均体长25.8cm,平均体重351g,其中最大个体长33.4cm,重735g,总产量538kg,共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军曹鱼在北方地区的内陆养殖技术,我们在长春市进行了人工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在小网箱,利用鱼糜、人工配合饵料混合投喂。养殖过程中,水温平均为26.2℃,上下温差不超过2℃;溶氧始终保持在6.3mg/L左右,最低未低于5.5mg/L;盐度始终保持在29‰左右,上下不超过1‰。经过约5个月的养殖,将平均体重为0.44g、平均体长为5.59cm的军曹鱼鱼苗养到平均体重为133g、平均体长为33.4cm,最大个体体重为335g、体长为42.5cm的军曹鱼商品鱼。试验证明,军曹鱼完全可以在内陆用人工海水养殖。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养殖技术,引进斑石鲷(体长6 cm、体质量约6 g)进行室内水泥池的幼鱼培育和海区网箱养殖,经过六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125 d的室内水泥池幼鱼培育,斑石鲷幼鱼平均体质量达120.3 g/尾,日增重0.91 g;移至海区网箱养殖61 d后平均规格达243...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资源保护策略和人工繁殖技术,对人工养殖的图们江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繁殖力进行了研究。选取122尾不同养殖区域卵巢发育Ⅳ-Ⅴ期的马苏大麻哈鱼样本(其中延吉42尾、山东35尾、北京45尾)进行统计分析。试验马苏大麻哈鱼体重209~845 g,平均为(512±206)g;体长17.0~39.5 cm,平均为(26.81±6.53)cm。结果表明,大麻哈鱼的绝对繁殖力410~3 075粒,平均为(1 485±797)粒;体重相对繁殖力1.93~3.64粒/g,平均为(2.72±0.47)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23.60~77.85粒/cm,平均为(51.35±17.60)粒/cm;Ⅴ期卵巢性腺指数14.85%~27.93%,平均为(20.97±3.57)%;繁殖力随着体重、体长、性腺指数增加而提高(P0.01)。通过人工驯养和移植培育,改变了马苏大麻哈鱼在自然环境下雌鱼卵巢发育不成熟的现象,而且繁殖力明显提高。移植到北京和山东后,其繁殖力极显著高于原产地(P0.01)。国产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具有规模化人工繁育的优势,能够为野生种群资源增殖提供苗种补充。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鱼回)是三大淡水出口创汇品种,万安县已建立3000亩网箱养殖原料供应基地.为满足出口产品质量要求,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需要首先解决优质大规格鱼种的供应问题,为此,2006年万安县在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时着力开展了池塘80∶20培育大规格斑点叉尾(鱼回)鱼种技术示范,经过4个月的养殖,将体长3cm~4cm的鱼苗培育成体重达50g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且鱼种适应能力加强.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是三大淡水出口创汇品种,万安县已建立3000亩网箱养殖原料供应基地。为满足出口产品质量要求,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需要首先解决优质大规格鱼种的供应问题,为此,2006年万安县在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时着力开展了池塘80∶20培育大规格斑点叉尾鱼种技术示范,经过4个月的养殖,将体长3cm~4cm的鱼苗培育成体重达50g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且鱼种适应能力加强。  相似文献   

15.
乌苏里拟鲿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经人工繁殖刚开口摄食的乌苏里拟鲿水花,在池塘和水族箱内同时进行培育。池塘每667m^2投放水花3万尾,水族箱内投放水花400尾。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的乌苏里拟鲿体长由1.21cm增长至15.31cm,体重由0.023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为96.8%;水族箱培育的乌苏里拟鲿体长增长至5.76cm,体重增长至1.92g/尾,成活率为33%。雌雄个体生长不均,池塘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10.2cm,体重为16.5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21,8cm,体重为60Ag/尾;水族箱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5.6cm,体重为1.49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6.6cm,体重为2.42g/尾。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了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son)的养殖生态学特征,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定期测定网箱养殖环境因子,每月测量网箱养殖黄姑鱼的全长、体长和体重,并自黄姑鱼7月龄开始统计其雌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黄姑鱼夏季生长较快,冬季生长相对较慢,养殖期间体重的平均生长速度为0.72 g/d,全长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048 cm/d,至15月龄时体重达到(288.32±38.56)g;雌雄个体7月龄时存在显著差别(P0.05),随着黄姑鱼的生长,这种差别逐渐增大,15月龄时,雌性体重是雄性的1.31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活水运输,在石梁河水库网箱养殖香鱼,4只网箱养殖香鱼的密度分别为2500尾、2000尾、1500尾、1500尾,通过对养殖网箱的饵料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香鱼苗运输14h,运输成活率100%;每只网箱产平均规格81g/尾的商品鱼分别为52.5kg、43.3kg、100.2kg、102.6kg;养成成活率分别为39.2%、47.5%、89.4%、92.6%;养成的平均饵料系数为1.75。  相似文献   

18.
长吻鮠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网箱培育长吻鮠冬片鱼种,应用5 m×5 m×3.5 m的网箱,放养规格为3~4 cm/尾的长吻鮠夏花鱼种,放养密度56~790尾/m2,投喂粗蛋白为42%~46%的配合饲料,经7个月养殖,长吻鮠鱼种平均规格达165g/尾,成活率82.5%,单产9 kg/m2,饲料系数1.26,投入产出比1∶2.04;2006年网箱养殖长吻鮠商品鱼,应用5 m×5 m×4.5 m的网箱,放养规格为133 g/尾左右的长吻鮠冬片鱼种,放养密度32~50尾/m2,投喂粗蛋白为42%~43%的配合饲料,经6个半月时间的养殖期,养成个体规格在0.5kg/尾以上的长吻鮠商品鱼比例达86%以上,成活率82.6%~87.0%,饲料系数1.38,单产22.83~26.24 kg/m2,投入产出比1∶1.59。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日益减少的长江刀鱼资源,本文开展了长江刀鱼在千岛湖的网箱驯养试验。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利用长江南通段捕捞的刀鱼苗种分两个批次运输至千岛湖进行驯养。至2013年9月,经过两年的养殖驯化,第一批刀鱼平均体长28.8 cm、平均体重74.5 g,成活7500尾,成活率35.30%;第二批刀鱼平均体长20.9 cm、平均体重21.4 g,成活9500尾,成活率68.10%。同时,在刀鱼捕捞、运输、转运、投饵、驯化和日常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经验。试验结果表明,长江刀鱼通过转运在内陆大水面进行网箱养殖具有可行性。这为日后开展刀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1月从美国引进夏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鱼苗2000尾,平均体长8.3cm,平均体宽3.6cm,平均体重8.26g,在室内长方形育苗池内试养,水温9~32℃,盐度20‰~28‰,通过投喂自制的湿颗粒饵料,控制水质,防治病害等措施,经过一年试养,夏牙鲆平均体长36.80cm,体宽15.77cm,体重达750g。本试验为室内池养殖夏牙鲆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