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柞蚕业是内蒙古特色和支柱产业,是精准扶贫的优质项目,但柞蚕种保护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柞蚕种保护是柞蚕良种繁育的重要环节,保种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柞蚕生产,为此,本文从柞蚕种茧保护时期、柞蚕种暖种时期、柞蚕卵保护时期3个阶段分析了内蒙古柞蚕区柞蚕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在保种中各相关环境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了保种技术面临的困难,以期人们思考并找到更加完善的高寒地区保种技术。  相似文献   

2.
东北柞蚕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4个柞蚕主产省(区)的柞蚕生产的调研认为,我国柞树资源丰富,柞蚕市场需求旺盛,生产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农民与地方政府发展柞蚕生产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柞蚕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柞蚕产业是吉林省部分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发展柞蚕产业对于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吉林省发展柞蚕产业的有利条件:吉林省柞蚕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吉林省柞蚕生产已由生产丝茧为主逐步转向生产种茧为主,柞蚕茧丝及食用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稳定,吉林省发展柞蚕产业具有有利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基础和科技支撑。分析了吉林省柞蚕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柞蚕产业总量较小,缺少茧丝等多元化利用企业支撑;柞蚕种茧市场混乱,缺乏柞蚕种茧管理办法;生态柞园建设意识淡薄,缺少优质生态柞园;柞蚕种生产设备相对落后,缺乏规范化生产及管理;柞蚕养殖条件恶劣,不利于柞蚕产业的机械化普及;柞蚕育种及繁育水平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基础研究支撑。提出了吉林省发展柞蚕产业的对策:科学合理利用柞林资源,提高柞树叶产量和柞蚕茧产量;依靠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并推广科学的生态柞蚕生产技术;建立健全柞蚕种业法规及管理办法,强化柞蚕种业执法检查和管理;支持柞蚕种繁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建立柞蚕种制种及繁育标准化基地;培育柞蚕茧丝加工企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相似文献   

4.
柞蚕生产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特色产业之一,全市有得天独厚的柞林资源156.6万hm2,其中可利用养蚕面积34.1万hm2.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柞蚕生产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自治区“二化一放”柞蚕良种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恩众 《中国蚕业》2010,31(2):60-63
内蒙古柞蚕区为"二化一放"地区,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蚕业科学工作者研究出了适合"二化一放"蚕区的柞蚕良种繁育技术。主要从柞蚕良种繁育程序、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关健技术4个方面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柞蚕良种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1号"柞蚕新品种规模化生产,对蚕农起到示范作用,最终在内蒙古各蚕区推广,推动内蒙古蚕业进一步发展。同时总结内蒙古蚕业多年来研究的新技术,与全国其他养蚕大省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有机融合,集成为柞蚕关键技术,在繁种单位、蚕农中推广,带动产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孙萍  董秀元 《北方蚕业》2004,25(4):28-29
阿荣旗地处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南麓,有柞蚕场4万hm2,年放养柞蚕两千多把,全旗养蚕农民近3000户,蚕业收入已占农业收入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霍尔奇镇松塔村太阳能半地下式食用菌培养室的构建,和利用柞枝培育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利用冬伐的柞树枝条培育滑子蘑、黑木耳等食用菌,既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解决部分农民就业和提高柞蚕场的经济效益,每把柞蚕场(约8hm2)可以增加净收入2.5万元。  相似文献   

9.
柞蚕微粒子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在柞蚕微粒子病检测方面所做的工作,综述了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病理、检测技术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柞蚕微粒子病的有效检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北方蚕业》2020,(2):1-5
柞蚕是我国的传统资源昆虫,柞蚕化性与其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回顾了在柞蚕化性的地域分布、影响柞蚕化性的因素及其规律、柞蚕化性的继代表现、柞蚕化性遗传力及遗传基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适应不同化性地区的柞蚕化性改良的品种选育情况,并指出今后只有将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才能选育出更优异的柞蚕一化性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柞蚕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及潜力等方面,提出通过合理利用并保护柞林资源、发挥科技推广体系的作用、拓展蚕业资源开发新领域、规范柞蚕种市场等途径,以期进一步实现中国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柞蚕业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柞蚕资源(柞蚕的4个变态期——蛾、卵、幼虫、蛹及蛹油、蛹皮、柞树、废丝等)在医药、食品、化工、饲料、农林业生防等方面综合利用最新研究进展及新产品开发状况和目前柞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我国柞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柞蚕起源于中国,经过历代的发展,其中乾隆年间贡献最大,形成了中国四大柞蚕主产区.通过中国古代先民的辛勤劳作,集合数代养蚕人智慧的中国柞蚕兴盛于清末.通过古文献等资料查询,把中国柞蚕分为自然存在期、人工放养初期、人工放养推广期、发展盛期四个阶段,简述中国柞蚕起源及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柞蚕产业已有1 00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因其产业链长、高附加值产品丰富及综合效益高而作为传统特色产业传承下来,并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及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主导产业之一,然而曾经辉煌的柞蚕产业在新时代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分析了辽宁省柞蚕产业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发展机遇,提出了加强柞蚕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蚕战略、改革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推进柞蚕生产机械研发、建立健全标准化和法治化体系、深化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等发展对策,旨在为柞蚕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柞蚕精子形态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柞蚕蛹睾丸中的精细胞、柞蚕雄蛾睾丸中的精(子)细胞、柞蚕雄蛾贮精囊内精子(柬)、柞蚕雌蛾交配囊内精子(束)等进行了形态学及解剖学初步观察研究,为利用精子为载体进行动物转基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气象因子对柞蚕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在野外饲育,其生长发育等受野外气象环境因子的直接影响.影响柞蚕的气象因子主要有温度、湿度、光线、风、降雨、霜冻等. 1 温度 温度与柞蚕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茧丝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柞蚕在完成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热能,它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和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化学能.在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温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及昼夜变化规律.这种有节奏的变动与柞蚕生长发育、生存有密切的关系.柞蚕属变温动物,其新陈代谢类型与恒温动物不同,柞蚕保持和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弱,自身无稳定的体温.外界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蚕体的温度,在较低气温下,柞蚕的体温常比气温高一些;在较高气温下,柞蚕的体温则常比气温偏低一些.在一定范围内其代谢率常随外界温度的升降而增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17.
论柞蚕原生态放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柞蚕原生态放养的论题,并给以定义。阐述了对柞蚕丝、柞蚕蛹、柞蚕蛾、柞蚕幼虫和柞蚕卵的用途及市场需求,论证了柞蚕原生态放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认为柞蚕原生态放养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生态上合理。  相似文献   

18.
柞蚕蛹是一种优质、天然的蛋白源,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农业等领域.本文综述了柞蚕蛹的营养价值,综述了柞蚕蛹深加工技术,包括蛹蛋白多肽、蚕蛹油脂、蛹虫草、免疫活性物质、生物防治方面应用,综述了柞蚕蛹生物学活性研究,展望了柞蚕蛹综合利用的发展前景,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柞蚕病害种类多、病因复杂,根据其是否具有传染性可分为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根据致病病原物的种类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虫病,如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空胴病、柞蚕白僵病和柞蚕微粒子病等。非传染性病害指生理性病害和由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症等。柞蚕病害是影响柞蚕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柞蚕卵面消毒的藥剂中,最常见的有苛性钠、福尔馬林、碳酸氫钠及漂白粉等几种藥品,有的(如苛性钠、福尔馬林等)已經証明了对預防柞蚕脓病的發生有一定效果,但能否預防柞蚕微粒子病?目前在这方面还缺乏試驗材料。日本柞蚕学家池田正五郎等(1940)对柞蚕卵面消毒使用了一种具有强烈腐蝕性的化学藥品——昇汞(HgCl_2)進行柞蚕卵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