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黔糖4号旱坡地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旱坡地甘蔗栽培水土流失和增产问题,于2007—2009年进行了黔糖4号坡地种植土壤免耕和常规开垦栽培(CK)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旱坡地土壤免耕栽培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和明显的增产效果。新宿平均产量129.21t/hm2,比CK增产12.95%,示范10hm2加权平均产量102.75t/hm2,辐射带动推广2 000hm2加权平均产量85.04t/hm2,示范推广2 010hm2加权平均产量93.90t/hm2,分别比CK增产13.0%、14.1%和13.5%;甘蔗种植+加工纯收入36 336元/hm2,产投比为1.79,分别比CK增加41.2%和0.23。种植业中土壤免耕栽培比CK减少投入土地开垦费1 800元/hm2,甘蔗纯收入增加10 579元/hm2,合计增收12 397元/hm2,效益明显。该结果对旱坡地甘蔗栽培控制水土流失、增收节支、提高种植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旱坡地枣树密植园生长期的需水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坡地枣树密植园 ,不同密度单株空间不同 ,树体生长发育也不相同 ,因此不同密度间生长期平均单株需水量差异很大。研究表明 ,6 .0m× 1.0m园平均单株年需水量为 36 9.0 5kg ,枣园年需水量为 6 14.47t/hm2 ;6 .0m× 1.5m园平均单株年需水量为 5 34 .2 4kg ,枣园年需水量为 5 93.5 2t/hm2 ;6 .0m× 2 .0m园平均单株年需水量为 6 93.72kg ,枣园年需水量为 5 78.0 2t/hm2 ;6 .0m× 3.0m园平均单株年需水量为 10 0 0 .48kg ,枣园年需水量为 5 5 5 .75t/hm2 。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新品系中旱 110由定西地区旱农中心于 1996年从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所引进 ,1997- 2 0 0 1年度完成引种选育程序。该品种抗旱、抗病 ,丰产 ,适应性广。 1998- 2 0 0 1年度在定西地区生产试验中 ,折合平均产量3176 .5 5 kg/ hm2 ,比对照品种陇鉴 19产量 2 80 6 .2 0 kg/ hm2增产 13.2 % ,其籽粒含粗蛋白 14 .0 8%、淀粉 71.70 %、赖氨酸 0 .4 6 %、湿面筋 37.4 0 % ,适宜在海拔 170 0~ 2 0 0 0 m的半干旱地区的山坡地、梯田地和旱川地种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 N、P、K三种肥料不同的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的 4因子 5水平 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全部实施的研究方法 ,得出了甘蔗含糖量高于 14 % ,甘蔗产量高于 75t/ hm2 和产糖量高于10 .5t/ hm2 的最佳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试验结果的验证和大面积的生产性推广证实 :适合于试验地所处的生态环境植蔗区的最佳种植行距为 0 .80 - 0 .85m,氮肥 (尿素 )最适宜用量为 0 .6 t/ hm2 ;磷肥 (过磷酸钙 )施用过多会影响甘蔗含糖量 ,一般以 1.32 t/ hm2 为最适 ;钾肥 (氯化钾 )最适用量为 0 .9t/ hm2 。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新品系天 94 - 3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 76 H- 35 - 3- 2作母本、86 6 9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系在露地生产试验、示范中 ,川水地折合产量 5 812 .5~ 6 2 70 .0 kg/ hm2 ,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 3.3%~ 33.1% ,半干旱山区折合产量 3795 .0~ 4 890 .0 kg/ hm2 ,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 0 .9%。地膜栽培试验、示范折合产量16 6 5 .0~ 4 4 5 5 .0 kg/ hm2 ,较对照品种咸农 4号增产 2 7.7%~ 34.1%。成株期对条锈菌当前主要优势小种条中2 9、30、31号免疫 ,对杂种 4 6类群的 Hy- 3、Hy- 7及混和菌免疫 ,对 Hy- 4中抗 ;中感白粉病 ,轻感叶枯病 ,耐红矮病、黄矮病。籽粒含粗蛋白 16 .6 7%、赖氨酸 0 .5 7%。适宜在渭河上游单产 6 0 0 0 kg/ hm2 以下的中低产川水地、塬台机灌地以及海拔 170 0 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山地产量水平在 2 2 5 0 kg/ hm2 以上的旱肥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百色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的生物覆盖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生物覆盖治理对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在坡地芒果园边坡种植生物栅篱、在梯面种植绿肥和覆盖秸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覆盖综合治理区与对照区相比,平均减少水流失389.85m3/hm2,减少63.72%;土壤侵蚀量年平均减少4.66t/hm2,减少83.65%,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且耕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7.
不同农艺措施对云南红壤坡耕地钾素平衡和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野外径流小区的实地观测,研究种植方式、施肥方式和等高植物篱条带3种农艺措施对云南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平衡和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高种植+平衡施肥+等高植物篱条带组合农艺措施条件下,收获玉米带走钾192.41 kg/hm2,水土流失带走钾15.56 kg/hm2;顺坡种植+农民习惯施肥收获玉米带走钾126.08 kg/hm2,水土流失带走钾538.06 kg/hm2.等高种植增加收获玉米带走钾素12.70 kg/hm2,减少水土流失带走钾素356.82 kg/hm2;平衡施肥增加收获玉米带走钾素61.59 kg/hm2,减少水土流失带走钾素47.97 kg/hm2;等高种植和平衡施肥条件下,等高植物篱条带减少水土流失带走钾素117.71 kg/hm2;顺坡种植和习惯施肥条件下,等高植物篱条带减少水土流失带走钾素518.14 kg/hm2.  相似文献   

8.
参与式植物篱坡地治理技术发展的实践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篱坡地治理技术在新区示范的难度在于如何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社会条件,农民能接受的植物类型为篱和相应配套的种植体系。传统的由专家决策的方法常常因选择植物篱的类型不当,由于技术的或非技术的因素,农民不接受而使示范失败。在参与式植物篱坡地治理项目中,运用国际合作项目中广泛采用的参与式理论和方法,向农民赋权,由农民决策,专家协助的方法,在贵州省4个县的6个试点40多hm2示范面积上,基本获得成功。参与式植物篱坡地治理方法为植物篱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实践了一种农民参与式技术发展的新模式。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农民为主体和农民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推广成功率,促进项目持续发展,在坡地植物篱技术和相关的农业发展项目上有推广应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旱坡地甘蔗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用黔蔗06/212、黔蔗06/156、黔蔗06/89、桂糖96/211、云蔗03/45、德蔗03/83和桂糖11号(CK)进行旱坡地新植和宿根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参试品种均优于CK,与CK相比,各品种蔗茎产量、蔗糖分和单位面积含糖量分别增加了10.71%~50.86%、1.0~2.7个百分点和18.41%~64.02%。其中,桂糖96/211、德蔗03/83和黔蔗06/212表现较佳,蔗茎产量分别达102.51、112.38和109.10 t/hm2,分别比CK增产37.62%、50.86%、46.46%;蔗糖含量分别达17.37、17.24和17.19 t/hm2,分别比CK增加64.02%、62.80%、62.32%,达到了每667 m2吨糖的技术指标,可作为贵州省旱坡地优良甘蔗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珍珠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为试验材料,在旱坡地采用等高带状进行坡改梯,设3 333、2 222、1 667、1 333、1 111株/hm2等5个种植密度,探讨珍珠番石榴在旱坡地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处理1 667株/hm2的效果较好,在植株生长上与其他种植密度相比属于中等,平均单果重153.4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8%,是贵州珍珠番石榴发展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1.
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生物量和产量总和分别大于单作模式,甘蔗/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在生长期,间作甘蔗与单作相比总生物量干重增加35.44%,差异显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干重减少16.12%,但甘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增加21.5%.间作甘蔗叶绿素含量和间作大豆根瘤固氮活性分别提高39.7%和57.4%.在成熟期,甘蔗鲜重和干重产量分别提高20.99%和30.57%;大豆百粒重降低9.53%;间种甘蔗、大豆籽粒糖分含量分别提高0.8%和27.23%;间作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提高0.81%和1.73%.因此,甘蔗/大豆间作是一种增产、优质和生态友好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夏播旱地谷子渗水地膜穴播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渗水地膜穴播栽培技术对夏播谷子产量的影响机制,测定并分析了谷子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植株农艺性状以及抽穗期功能叶光合性能等生理指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不浇水、降雨量356 mm的情况下,渗水地膜穴播栽培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48.57%。渗水地膜穴播栽培在各生育时期的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对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表现为株高略高于对照,茎秆粗壮,穗子较大;抽穗期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主要功能叶片的叶面积高于对照,说明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抽穗期个体和群体叶面积较大,有效光合面积增加,光合能力增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合成,是增产的关键;在群体亩穗数和出谷率相当的基础上,个体产量要素单穗重、穗粒重显著提高,使产量大幅提高。渗水地膜穴播栽培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了45%以上。渗水地膜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穴播既保证了群体顶土出苗,又减少了多余谷苗对水肥的浪费,因此,渗水地膜穴播栽培可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了谷子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铺膜垫底后水稻株高与分蘖动态的变化规律,可为该项技术的完善以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2007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学实验农场,以杂交稻(培杂泰丰)和常规稻(桂香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常规水作(CK)、常规旱作、铺膜垫底旱作3个处理条件下水稻株高和分蘖的变化。结果表明:铺膜垫底旱作能缓解常规旱作引起的水稻株高的降低程度,并能提高2个水稻品种的有效分蘖比例。与常规水作处理相比,铺膜垫底旱作对水稻株高及分蘖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干湿两季等高绿篱红壤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壤丘岗区等高绿篱浅沟坡面为研究对象,比较干湿两季有无绿篱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并对试验小区的径流量以及土壤侵蚀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旱季,小区土壤含水率变化随着土层加深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在雨季,无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加深呈现增长的趋势,而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表现为30 cm土层>45 cm土层>15 cm土层;绿篱小区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干湿两季绿篱小区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均大于无绿篱小区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干湿两季,坡中位置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始终大于无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坡上和坡下位置上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小于无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种植等高绿篱的坡面保水保土效果明显,使植物在干湿两季能充分利用浅沟坡面水分,对缓解季节性干旱、保持水土起到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甘蔗间套种大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蔗间套种大豆,能有效解决甘蔗与其他作物争地的矛盾,还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我国蔗区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综述了甘蔗间种大豆的生产概况、间种模式、栽培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内容,同时,针对甘蔗间套种大豆的发展,提出加强间套种大豆专用品种选育、加大甘蔗间套作大豆的标准化与机械化研究的建议,为甘蔗间套种大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不同地膜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露地栽培为对照,采用普通无色透明地膜、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黑色及灰黑双色4种不同地膜进行甘蔗覆盖栽培,盖膜期测定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生长期调查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测量甘蔗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等农艺性状,收获期计算蔗茎产量和效益。【结果】覆盖地膜可明显提高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除灰黑双色地膜外,其他覆膜处理可提高土壤温度0.3-0.8℃;各覆膜处理较对照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10.1%-17.4%。覆盖地膜同时可提高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8%-9.9%、20.6%-34.9%、5190-10980条/ha和6.4%-14.9%,但对甘蔗株高和茎径影响不明显。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好,比对照增效5987.2元/ha;其次为普通无色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分别增效1876.5和1813.5元/ha;灰黑双色地膜效益较差。【结论】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可在甘蔗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黑色地膜与普通无色透明地膜可作为新型地膜逐步推广,灰黑双色地膜较厚不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管理措施对黄壤坡耕地径流氮输出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黔中黄壤坡耕地氮磷流失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平台,于2008—2012年连续5 a进行观测,研究玉米-油菜种植模式下,6种管理措施对黄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径流氮输出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黄壤坡耕地产流系数为15.1%~20.1%,平均18.1%;氮肥流失系数为0.81%~1.34%,平均0.99%;径流氮输出以颗粒态氮所占TN比例46.9%最高,可溶性总氮流失以硝态氮为主,占TN流失的31.1%。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的耕作管理措施截流效果、氮输出控制效果最佳,产流量较CK减少25%;氮肥流失系数最小,为0.81%;TN平均输出总量最小,为4.63kg·hm-2。顺坡常规耕作条件下,优化施肥与常规施肥径流量相当,TN输出量减少23.2%;优化施肥条件下,横坡垄作较顺坡常规耕作径流量减少6.7%,TN输出量减少7.3%;优化施肥+横坡垄作条件下,秸秆覆盖较无秸秆覆盖径流量减少4.8%,TN输出量减少3.4%;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较秸秆覆盖径流量减少11.6%,TN输出量减少6.8%。横坡垄作、优化施肥、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是控制黄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径流中氮输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养分吸收的影响,为该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甘蔗单作(对照)和甘蔗套种马铃薯2种栽培模式,每种种植模式分为根际区和非根际区进行土壤采集,即甘蔗单作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及甘蔗套种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利用传统测定方法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甘蔗养分吸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结果】与甘蔗单作相比,套种区甘蔗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93%、12.32%、6.40%和8.92%(P< 0.05,下同);非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0.50%、56.01%、48.31%和51.52%;套种区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套种区土壤的真菌Shannon、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单作区,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单作区;土壤细菌Shannon、Simpson、ACE和Chao1指数则与单作区无显著差异(P> 0.05,下同)。套种提高了土壤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及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和其他未知真菌类群的比例,降低了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杆菌属门(Patescibacteria)及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比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细菌群落中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套种显著降低了苗期甘蔗对磷和钾的吸收量,对生长后期甘蔗的养分吸收无显著影响。【结论】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是较合理的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穴播种植方式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对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突出;该种植方式下小麦产量较露地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分别增加72.8%、22.6%、8.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分别提高111.1%、28.1%、6.5%,干旱年份效果极为明显。可见,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旱地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物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马铃薯克新一号原种采用地膜覆盖和露地两种栽培措施进行试验,研究比较其出苗时间、根系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其生物产量、单产和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与露地栽培相比,马铃薯生长期缩短15d左右,植株干物质含量明显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第667m^2较露地增产605.8kg。商品薯率提高19.2个百分点,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