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葡萄斑叶蝉是威胁新疆葡萄生产的重要害虫.针对其田问为害特点,选用5个葡萄品种,研究了葡萄斑叶蝉为害与葡萄品种营养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之间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与叶片被害指数差异明显,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对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叶片被害指数与葡萄叶片中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与单宁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9845,P<0.01),叶片被害指数与单宁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9155,P<0.05),与粗蛋白含量也呈负相关关系(r=-0.9261,P<0.05).在17种氨基酸中,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与各氨基酸的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叶片被害指数与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9389,P<0.05;r=-0.8925,P<0.05;r=-0.8905,P<0.05).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全东兴  张强  陈温福  侯立刚  全成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63-4164,4184
对2006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的28个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只有1个品种垩白粒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1988)2级标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均达到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参试品种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P<0.01),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0.482,P<0.05);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67,P<0.05);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5),与穗粒数和实穗粒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r=-0.572,P<0.01;r=-0.524,P<0.05);提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千粒重、单穗重和穗粒数,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鲢鳙放流对太湖三国城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于2016年8—11月逐月进行调查,通过对比抑藻放流围栏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了鲢鳙放流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并结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了三国城水质状况,同时还探讨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44属90种,优势种以蓝藻门Cyanobacteria种类为主;方差分析显示,围栏内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 05);对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析显示,围栏内外均以微囊藻属Microcystis为主,围栏内显著低于围栏外(P0. 05);水质综合评价显示,太湖三国城属于中-重污染富营养化水体,围栏内水质较围栏外好;相关性分析表明,围栏内外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蓝藻门密度均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P0. 01); RDA分析显示,围栏内浮游植物与水温、溶解氧、p H关系密切,而围栏外则受水温、溶解氧、p H、透明度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单纯放养鲢鳙适合控制蓝藻水华而非藻类总量,而以控藻为目的的鲢鳙放流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长江口南、北支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57种,隶属8门71属,平均细胞密度3.31×10~5个/L。其中硅藻门为主要优势类群,共25属61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39%。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湖泊鞘丝藻,常见种为蓝藻门的阿氏颤藻、两栖颤藻、小颤藻、绿藻门的小球藻,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3.27×10~4~1.50×10~6个/L,南北支水域以及主河道水域没有差别。各样点的均匀度指数变化比较平稳;多样性指数变化和丰富度指数变化一致,南支水域显著高于北支和主河道水域。统计分析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显示:物种数和总细胞丰富度分别与温度、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显著负相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与温度、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显著负相关;蓝藻细胞密度与温度显著正相关,与溶氧量、盐度显著负相关;硅藻细胞密度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对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分布影响较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盐度、电导率、溶氧量、温度和叶绿素a。因此,长江口环境因子的不同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5.
不同荞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与根系及茎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抗倒性不同的2个荞麦品种为材料,观测了不同时期根系和茎秆性状指标以及茎秆抗折力参数和倒伏指数的变化,探讨抗倒伏能力与根系及茎秆性状的关系.不同荞麦品种间倒伏指数和茎秆抗折力参数存在差异;在根系性状中,倒伏指数与根粗呈极显著负相关(r=-0.999,p0.01),与侧根数目和根系干鲜比呈显著负相关(r=-0.985,-0.988,p0.05),而与主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9,p0.01),与根体积和最长侧根长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918,0.842,p0.05);在茎秆性状中,倒伏指数与茎秆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0.973,p0.05),与第1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9,p0.01),而与根冠比和第1节间粗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827,-0.855,p0.05).研究表明:根系粗壮,根系干鲜比大,侧根数目多,茎秆质量大,茎秆第1节间长度较短的荞麦品种,其倒伏指数小,茎秆抗折力参数大,抗倒伏能力强.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8月和2013年8月在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进行的调查,研究了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60种,其中硅藻种类数最多(113种),甲藻其次(31种),蓝藻、金藻、黄藻、绿藻、裸藻和隐藻偶有检出。优势种共8种,包括7种硅藻和1种甲藻。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核电站邻近海域营养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3年的0.70μmol/L升至2013年的29.38μmol/L,N/P由4.9∶1升至53.7∶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变化,表现为优势种呈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8月和2013年8月在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进行的调查,研究了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60种,其中硅藻种类数最多(113种),甲藻其次(31种),蓝藻、金藻、黄藻、绿藻、裸藻和隐藻偶有检出。优势种共8种,包括7种硅藻和1种甲藻。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核电站邻近海域营养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3年的0.70μmol/L升至2013年的29.38μmol/L,N/P由4.9∶1升至53.7∶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变化,表现为优势种呈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西大洋水库示范区内春秋两季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变化,分别于2018年10月秋季及2019年5月春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秋季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3属93种(含未鉴定种),生物量为30.34 mg/L,浮游植物密度为4745.39×10~4 cells/L;春季共鉴定出8门52属82种(含未鉴定种),生物量为1.19 mg/L,浮游植物密度为367.52×10~4 cells/L;春秋两季优势种更替较为明显,相似度仅为11.7%;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春、秋两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3.87、4.19,为典型的蓝-绿藻为主的群落结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春秋季节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与NH~+_4-N、SD和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水温(T)、Chl-a、COD_(Mn)、NO~-_3-N、NO~-_3-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西大洋水库示范区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较稳定,修复工程对示范区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温度为15℃、pH值为8条件下,测定由初始盐度2.5%变化至不同盐度(1.5%、2.0%、3.0%、3.5%)对单环刺螠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血细胞密度、SOD和ACP活力、MDA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后,血细胞密度在48 h内和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各试验组SOD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MDA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且MDA含量与SOD活力呈显著负相关(r=-0.969,P0.05);ACP活力则呈现2种变化趋势,盐度1.5%和2.0%2组先降后升再降,盐度3.0%和3.5%2组先升后降。至处理96 h,盐度1.5%和3.5%2组的血细胞密度、SOD和ACP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盐度2.0%~3.0%为单环刺螠较适宜的环境条件,盐度1.5%和3.5%条件下其免疫力显著下降,以低盐环境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2002年参加吉林省优质米鉴评的20个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 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垩白粒率均未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1988)二级标准,胶稠 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均达到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整精米率与垩白 度各品种(系)间有差别;垩白粗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5,P<0.01),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 -0.458,P<0.05);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04,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 -0.526,P<0.05);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519,P<0.05),与稳粒数和实穗拉数呈极显著或显 著负相关(r=-0.552,P<0.01;r=-0.538,P<0.05);千粒重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r=0.494,P<0.05)。 提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千粒重、单稳重和穗粒数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西藏那曲地区盐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4-5月对西藏那曲地区12个盐湖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8种,隶属于6门39属,其中硅藻门种数最多(34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8.62%,其次为绿藻门(11种)和蓝藻门(8种)。主要优势种为舟形藻属未定种1种、菱形藻属未定种1种、湖泊鞘丝藻和小形卵囊藻。平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70×104cells/L和0.162 8 mg/L。分析了西藏盐湖浮游植物区系组成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尤其是含盐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物种数、生物密度与生物量均与含盐量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盐湖生态系统中,盐度是决定浮游植物多样性及个体数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受众多生态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武汉月湖沉积物中硅藻的垂直分布与水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活塞取样器采集了月湖湖中央2处钻孔沉积物,分析了其中硅藻种类与密度的垂直变化,同时采用210Pb/137Cs推测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并进行了总有机质、生物硅含量分析,以了解月湖各个不同年代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2个柱状沉积物中硅藻的优势属为:小环藻属、直链藻属、舟形藻属、Cyclostephanos属.Z-1钻孔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Navicula porifera、Cyclostephanos tholifomis.Z-2钻孔中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舟形藻、Cyclostephanos invisitatus.就硅藻密度而言,总趋势是上层最多,平均7.14×105~58.65×105 ind·g-1,中层其次,平均0.08×105~13.98×105 ind·g-1,下层最少,平均0.24×105~0.64×105 ind·g-1.硅藻种类数变化虽然没有明显规律,但种类最少的样品出现在中层,210Pb/137Cs测年数据表明中层为19世纪9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相关分析表明:Z-1孔生物硅与沉积硅藻密度显著正相关(r=0.933,P=0.021<0.05),总有机质含量与种类数显著负相关(r=-0.972,P=-0.005<0.05);Z-2孔生物硅与沉积硅藻密度显著正相关(r=0.985,P=0.002<0.05),沉积硅藻密度与种类数显著负相关(r=-0.933,P=0.021<0.05).研究结果表明,月湖沉积物中硅藻种类与密度的垂直变化可以反映月湖的富营养演化历程:19世纪60年代-19世纪80年代,月湖水质较好;19世纪90年代-20世纪10年代,月湖开始由贫营养状态向中营养状态转变,为水体富营养化开始发生时间;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月湖水体营养等级持续增加,已富营养化;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周边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与污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月湖水质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至月湖截污前这段时期使月湖最终沦为劣五类水体的湖泊.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西江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7年4个季节(3、6、9、12月),设5个采样断面15个采样点对西江浮游植物群落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4种,其中绿藻门58种,硅藻门19种,蓝藻门14种,金藻门4种,隐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各3种;浮游植物种类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种类数最多,为73种,秋季种类数最少,为48种;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4个季节平均值分别为4.88×10~7 cells/L和12.11 mg/L,4个季节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秋季生物量和密度均高于其他3个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差异明显;浮游植物空间格局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变化与环境因子中的TN、TP、NH_3-N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且不同时空格局均以蓝藻门密度和生物量为主;西江在不同季节共发现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群为17种,不同季节差异明显;利用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西江水质,水体营养状态为贫营养级,定性评价水质为优;冗余分析(RDA)显示,水温、DO、NH_3-N、COD、pH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水质良好,适合长江江豚生存与繁育。  相似文献   

14.
4种园林绿化植物根际对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城市不同绿化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状况,采集了不同绿化植物(大叶女贞、广玉兰、木芙蓉和夹竹桃)根际和非根际土,测定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p H值、有机碳含量、氮素含量、磷素含量、钾素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研究城市绿化植物根际对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物通过根系调节p H的能力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 H值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不同绿化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含量以及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大叶女贞广玉兰木芙蓉夹竹桃,并且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表现出显著的富集作用;土壤全磷含量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出显著的亏损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较大,而p H与土壤养分含量基本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全磷对于土壤养分含量基本没有影响。通过以上研究说明不同绿化植物土壤养分含量在根际存在一定的富集,它们通过降低根际p H值可以提高根际养分含量,而放线菌数目对植物根际微小的变化响应更为灵敏,根际土壤养分良好的富集也是绿化植物赖以生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水稻根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不同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处理对沈稻3号根部性状的影响程度,以沈稻3号为试材,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期肥密条件与根系参数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拔节期、成熟期插秧穴距均与根体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拔节期穗数与根体积密度(r=0.593**)、根干重密度(r=0.336*)、根活性表面积密度(r=0.462**)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每穗粒数与根体积密度(r=-0.371*)、根活性表面积密度(r=-0.369*)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齐穗期每穗粒数与根活性表面积密度(r=-0.449**)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成熟期穗数与根体积密度(r=0.631**)、根干重密度(r=0.441**)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因此,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与沈稻3号根部性状间均存在着密切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三峡库区兰陵溪流域0~30 cm层土壤有机碳(SOC)密度的影响因素,建立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回归方程,调整碳汇策略。通过典型样点法选取该流域各土地利用方式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其SOC密度,调查各取样点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分析SOC密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流域草地、茶园地、灌木地、林地、农地5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平均SOC密度分别为7.55、3.83、6.04、10.24、2.83 kg/m~2,差异极显著(P0.01);SOC密度与有机质含量(r=0.942)、黏粒含量(r=0.898)、总氮含量(r=0.863)、海拔(r=0.599)等环境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沙粒含量(r=-0.932,P0.01)和坡度(r=-0.407,P0.05)呈负相关;与土壤p H、总磷含量、总钾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SOC密度与上述环境因子的复相关系数R=0.9860.8,为高度相关,且复相关系数大于任一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环境因子对SOC密度具有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贵州省不同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的分布与主要环境因素的关系,运用G-F指数对贵州省茂兰、赤水、大沙河、宽阔水、梵净山、雷公山、野钟和柏菁8个自然保护区的12科、45属、86种(亚种)爬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爬行动物的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8个保护区中,雷公山物种最多;茂兰的G指数、F指数和G-F指数最高;各保护区的优势科均是蛇亚目游蛇科;各保护区爬行动物的物种数与保护区面积及森林面积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隶属于华中华南区种的物种数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隶属于华南区种的物种数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F指数与森林面积和经度呈显著线形关系(P<0.05);G指数、F指数与森林面积和经度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通化地区1999—2005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各旬的积温年度间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各旬的积温与水稻分蘖进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通化地区水稻产区5月下旬、6月上旬、6月中旬及7月上旬的积温年度间差异很大,变异系数分别为8.13%、9.84%、9.44%、9.22%;5月下旬插秧,水稻6月上旬的茎数增长量与插秧后15 d内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6月上旬茎数的增长量与插秧至6月10日这段时间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864);6月中旬的茎数增长与6月中旬前的积温总和呈显著正相关(r=0.837);7月上旬茎数增长与6月20日之前的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r=-0.878),与6月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64)。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杭州市种猪试验场长白猪英瑞系母猪繁殖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产仔数与产活仔数存在高度正相关(r=0.91),而与存活率呈负相关(r=-0.62),相关关系极显著(p<0.01);产活仔数与初生窩重(r=0.86)、20日龄窩重(r=0.70)、断奶窩重(r=0.70)、断奶仔猪数(r=0.70)等性状呈正相关,相关关系均为极显著(p<0.01),又与初生个体重呈负相关(r=-0.38);仔猪初生窩重与20日龄窩重和断奶窩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74,相关关系极显著(p<0.01);断奶窩重与泌乳力、产活仔猪、初生窩重、20日龄窩重和哺育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70、0.74、0.59、0.66。  相似文献   

20.
以江西省永丰县官山林场4种不同肥料类型处理(45%矿渣肥、39%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和对照)下不同年龄毛竹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施肥后毛竹根际土壤p H、有机质和氮素组分(包括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探讨施肥对毛竹根际土壤氮素成分变化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增加毛竹根际土壤有机质和不同形态氮含量,降低根际土壤p H。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氮含量无显著差异(除碱解氮外),肥料种类对毛竹根际土壤氮形态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各形态氮对土壤氮组成的贡献无显著影响。不同肥料处理,不同形态氮与p H和有机质的相关性有所差别。对照处理中,p H与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均呈负显著相关;而在45%矿渣肥处理和39%矿渣肥处理中,p H分别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不同肥料种类引起土壤酸化由不同形态氮导致。施肥改变了毛竹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的相关性,毛竹专用肥处理存在显著相关的成对指标个数最少,可能由毛竹专用肥养分配比最适合毛竹的生长需求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