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广东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藿香青枯病是近几年在广东广藿香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茄科雷尔氏菌侵染引起的,且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广藿香青枯病菌属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44或序列变种17。  相似文献   

2.
茄科雷尔氏菌复合种侵染引起的青枯病是众多作物上的毁灭性病害。2020年笔者首次在广东省东莞市发现向日葵青枯病,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室内人工接种试验、16S rDNA序列比对和演化型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向日葵青枯病的病原菌为假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生理生化特性和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自向日葵的15株假茄科雷尔氏菌为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3。egl基因部分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5株假茄科雷尔氏菌分属4个序列变种,其中8株菌株为序列变种17,5株菌株为序列变种13,其余2株菌株分别为序列变种14和序列变种54。本文是我国首次报道假茄科雷尔氏菌侵染引起向日葵青枯病。  相似文献   

3.
12种寄主来源的茄科雷尔氏菌16S-23SrDNA间隔区序列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方法,获得了分离自广东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空心菜、沙姜、姜、马铃薯、花生、菊花、桑树和藿香等12种作物21个茄科雷尔氏菌菌株的16S 23S rDNA 间隔区序列(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HZ 1菌株外,其余20个茄科雷尔氏菌菌株ITS序列长均为503 bp,序列间相似性99.2%~100%,序列间差异仅1~4 bp;而HZ 1菌株的ITS序列长为498 bp,与其他菌株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5.4%~95.6%。这些结果说明,这21株来源于12种不同寄主的茄科雷尔氏菌菌株的16S 23S rDNA ITS序列比较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仅菌株HZ 1聚类于茄科雷尔氏菌区组2中,其余20个菌株均聚类于茄科雷尔氏菌区组1中。  相似文献   

4.
青枯病(bacterial wilt)的致病菌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主要通过Ⅲ型及Ⅱ型分泌系统等将多种毒性因子输送到细胞外而使寄主植物致病。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茄科雷尔氏菌Ⅲ型和Ⅱ型分泌系统的Phc、Prh、EPS和Peh 4个调控网络与该病原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以及2个分泌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作用机理及寻找其致病性靶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 是一种重要的藤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种植。青枯病是近两年在海南星油藤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为探究星油藤青枯病菌的基本特性及种下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分离的6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相关分析。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类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同时,从传统分类及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分析了星油藤青枯病菌的遗传分化情况。生理小种及生化变种的测试结果表明,星油藤青枯病菌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16S rDNA和egl基因部分序列聚类分析显示,星油藤青枯病菌属类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34。  相似文献   

6.
 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 是一种重要的藤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种植。青枯病是近两年在海南星油藤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为探究星油藤青枯病菌的基本特性及种下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分离的6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相关分析。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类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同时,从传统分类及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分析了星油藤青枯病菌的遗传分化情况。生理小种及生化变种的测试结果表明,星油藤青枯病菌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16S rDNA和egl基因部分序列聚类分析显示,星油藤青枯病菌属类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34。  相似文献   

7.
胜红蓟青枯病是我国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了明确引起胜红蓟青枯病的病原,对分离自广东的胜红蓟青枯病菌的菌落形态、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及演化型等进行了分析。在含1% 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病原菌的菌落呈近圆形或梭形,隆起,中间粉红色,周围乳白色。应用细菌通用引物27f和1541r扩增16S rDNA,Ac-YcSj-11-1~Ac-YcSj-11-10 10个菌株的16S rDNA近全长均为1 421 bp,且与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GMI1000 16S rDNA的同源率为100%。该病原菌可以利用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山梨醇、甘露醇和卫矛醇等6种碳水化合物,并可侵染姜、沙姜、番茄,弱侵染茄子、辣椒。10个菌株均可同时扩增得到144 bp的演化型Ⅰ特异带和280 bp的茄科雷尔氏菌特异带。研究表明,引起广东胜红蓟青枯病的病原菌为茄科雷尔氏菌R.solanacearum,且属于4号生理小种、生化变种Ⅲ和演化型Ⅰ(亚洲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离得到一株对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根围细菌JX-1,其温室防治番茄青枯病的防效达80.89%。形态学、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和gyrB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生防相关性状分析表明,菌株JX-1可产生嗜铁素、蛋白酶等抗菌物质。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分析发现,菌株JX-1还可能产生硝吡咯菌素和藤黄绿脓菌素。转座子随机突变获得2株明显影响菌株JX-1拮抗能力的突变菌株,其中突变体M1710对茄科雷尔氏菌拮抗作用完全消失,序列分析表明Tn5破坏了与非核糖体寡肽产生相关基因tlpks/nrps;而突变体M645则对茄科雷尔氏菌的拮抗作用显著增强,序列分析表明Tn5破坏了gntR基因。上述结果表明,菌株JX-1可产生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并且tlpks/nrps基因和gntR基因在防治番茄青枯病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hrcN是植物病原菌Ⅲ型分泌系统基因(T3SS)的结构基因之一,对病原菌的致病力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克隆青枯雷尔氏菌CBM613的hrcN基因并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长度为1320 bp,共编码439个氨基酸,预测HrcN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整体呈弱亲水性,该蛋白为ATP酶,定位于细胞内膜和细胞质。基因敲除结果显示,菌株CBM613的hrcN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在富营养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差异不明显,而在贫营养培养基上前者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后者。敲除hrcN基因后,青枯雷尔氏菌的运动能力无明显变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降低。以敲除突变型和野生型青枯雷尔氏菌株接种番茄,与后者相比,前者的致病力下降,病情指数降低,病程延长,但并未完全丧失致病力,表明hrcN基因是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相关的重要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作者通过分离筛选自然弱毒株、60Co辐射诱变和EZ-Tn5插入诱变,分别获得3、12和40株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经盆栽番茄苗致病性检测,15 d后均未发病,证实均为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进一步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试验表明,从番茄青枯病发病田块分离的无致病力突变菌株FJAT1458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100%。该菌株能定殖番茄植株根系土壤、根部和茎部,定殖数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接种浓度越大、苗龄越小,定殖数量越大。从构建的防效模型可以看出,不同接种浓度条件下,植株发病率随时间变化符合的回归方程不同,相关系数R值也不同,接种浓度越大,R值越小。本研究获得的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FJAT1458对番茄青枯病具有很好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1.
 The pathogen of Siraitia grosvenorii wilt was identified.Six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diseased plants of S.grosvenorii collected from Yongfu County in Guangxi.By using bacteriological identification,pathogenicity tests assay,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the S.grosvenorii wilt was caused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The results of pathogenicity and carbohydrate utilized test demonstrated that the pathogen belonged to race 1 and biovarⅢ of R.solanacearum.  相似文献   

12.
姜瘟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栽培的姜上发现有几种细菌为害,分别引起叶枯、软腐和蔫萎等症状,而一般所谓"姜瘟"是指为害最严重的萎蔫型细菌病害。根据江苏和山东两地姜瘟病细菌的形态、染色反应、生长适温、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反应和致病性等性状的测定,并与番茄的青枯病细菌进行比较,证明引起姜瘟的细菌是青枯病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Ianacearum(Smith) Smith)。初步交互接种试验证明,姜瘟菌株与番茄青枯菌株的致病性有一定的差异,姜瘟菌株对番茄的致病性很弱;而番茄青枯菌株则不能为害姜。  相似文献   

13.
 从油橄榄(Olea europaea L.)青枯萎蔫病树的根、茎和枝条上分离致病性的假单胞青枯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在电镜下观察,菌体形状大小为0.5×0.8~1.6×2.2微米;有1~7根鞭毛,长为2.6~7.5微米,通过寄主植物的接种试验,能导致多种植物感病,但和花生青枯病菌有明显差异、致病性有所不同,发病速度有快慢之别。我们认为这可能是青枯病菌假单胞菌油橄榄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北京地区番茄青枯病健康与发病植株根际细菌组成差异,构建相关性网络,并从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和筛选青枯菌拮抗菌群。结果显示,pH和速效磷是影响各采样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群落结构比健康植株更复杂,群落间相互作用数量增多;网络分析表明有15个属与Ralstonia直接相关;通过拮抗实验获得14株对青枯菌具有显著拮抗能力的根际细菌,其中包括3个不常见拮抗细菌类群,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剑菌属Ensifer和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该研究结果为北京地区番茄青枯病预警和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15.
 从番茄、烟和木麻黄根围土壤中分离了606个Pseudomonas spp.菌株,94a和22a对番茄、烟和花生青枯病有一定效果。用番茄青枯菌和花生青枯菌通过Co60辐射和紫外光诱变的无致病力菌株,25c、55b对番茄青枯病;45b对花生青枯病;107b对花生青枯病;有一些效果。但不够理想。试验结果证明从植物根围土壤筛选有拮抗作用的P.spp.有可能用于防治青枯病。  相似文献   

16.
 净作11年的橘园首次套种芝麻,发现园内芝麻青枯病发生严重。为探明芝麻青枯病初侵染源,本研究从芝麻青枯病株上分离到菌株JXRs02,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聚类分析,鉴定其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利用针刺接种法,将JXRs02菌株接种至柑橘园中的4种杂草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以及加拿大蓬,发现JXRs02能够侵染凹头苋杂草,造成枯萎症状;LAMP检测的结果显示,在凹头苋病株组织内能够检测到青枯雷尔氏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了对凹头苋杂草具有致病性的菌株和造成芝麻青枯症状的病原菌同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同时发现,在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4种杂草的根际土壤中芝麻青枯病菌均能够定殖繁衍。推测凹头苋杂草可能为芝麻青枯病菌的中间寄主,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等杂草根际土壤积累的菌源可能为橘园套种芝麻后青枯病的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对制定作物青枯病的防治策略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本研究将制备得到的伊利石吸附W51菌剂作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温室试验。结果表明,伊利石吸附W51菌剂中的伊利石最佳剂量为4%,最佳吸附时间为30 min,在该条件下伊利石对菌体的吸附率达到90.78%;温室试验中,伊利石吸附W51菌剂处理组在第14 d仍然表现出较好的防效62.29%,远高于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sp.W51菌悬液处理组的42.91%。本研究表明,伊利石吸附W51菌剂相对于单一的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sp.W51对番茄青枯病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甘蓝枯萎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温室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方法对甘蓝枯萎病病原进行了研究。从北京市延庆县9个甘蓝生产基地采集甘蓝枯萎病病样96份,分离获得来自甘蓝病株根、短缩茎、叶片等器官的30个真菌分离物。经过致病性试验证实,分离物GLW3和GLW8为甘蓝枯萎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GLW3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GLW8为轮枝样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利用镰刀菌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保守性和变异性,分别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和镰刀菌属及轮枝样镰刀菌特异性引物对GLW3和GLW8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轮枝样镰刀菌作为甘蓝枯萎病的病原菌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2015年春季在昆明市区绿化带种植的中华常春藤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中华常春藤细菌性叶斑病。通过发病症状、菌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Biolog分析,16S rDNA序列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序列分析比较,对昆明地区的常春藤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分离病原菌接种中华常春藤叶片完成科赫法则验证,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形成带有黄色叶晕的不规则褐色斑点,后期叶片边缘形成倒V字型坏死并起皱。将菌株CCT1和CCT6测序结果与现有的黄单胞菌菌株的16S rDNA序列和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均显示病原菌与野油菜黄单胞菌的序列相似度最大,属于同一支。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这是中国首次报道由X. campestris 引起的中华常春藤叶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