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从影响林分生长的立地、年龄、密度3个主要因素出发,利用优势高生长与密度关系相对较小这一特点,在不同立地条件、林分密度、林龄的思茅松天然次生林中设立98块标准地,依据标准地测定的数据,以Logistic和Richards理论方程为基本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立地质量,林分密度,林分年龄构建了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的生长模型系统。研究表明Logistic模型不仅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用它作为描述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基本模型,能很好地表达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林木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近年来林木生长和收获模型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有如下的发展动向:(1)由林分水平模型向径级水平模型、单木水平模型转变;(2)从林木的自然生长模型发展来考虑人为育林措施的经营模型;(3)由简单的人工同龄纯林模型深化到复杂的天然异龄混交林;(4)关注点从测树学调查因子的经验性模型转向生理生态的机理性模型。还就今后我国的林木生长模型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与天然萌生阔叶树人工混交林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与天然萌芽阔叶树人工混交培育降低了培育成本,提高了生态效益,混交林培育28a后,林分生长稳定,生产力较高;混交林中的植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好于人工营造的日本落叶松与白桦针阔混交林和日本落叶松纯林;日本落叶松与天然萌生阔叶树人工混交林,对恢复森林生态原始林貌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影响林分生长的立地、年龄、密度3个主要因素出发,利用优势高生长与密度关系相对较小的这一特点,在不同立地条件、林分密度、林龄的思茅松天然林次生林中设立98块标准地,依据标准地测定的数据,以Logistic和Richards理论方程为基本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立地质量,林分密度,林分年龄构建了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的生长模型系统。研究表明Logistic模型不仅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用它作为描述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基本模型,能很好地表达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5.
《林业资源管理》2013,(3):101-105
以冀北山区木兰林管局北沟林场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在森林景观分类的基础上,计算了森林景观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分形维数、景观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类型为8类,共235个斑块,斑块总面积为1 634.12hm2,景观斑块分形维数人工华北落叶松林最大(1.990 3),人工针叶混交林最小(1.115 9);景观多样性指数人工针叶混交林最大(8.662 8),天然针叶混交林最小(2.143 2);景观优势度指数天然油松林最大,为0.646 7,人工华北落叶松林最小,为0.108 3;景观均匀度指数人工针叶混交林最大,为0.961 7,天然针叶混交林最小,为0.531 2;斑块密度天然阔叶混交林景观类型最大(0.312 5),天然柞树林最小(0.118 3)。研究结果可以为景观尺度的森林健康近自然经营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模型构造的方法是以Logistic方程描述生长量 ,假设采伐量为常量且等于生长量时 ,推导出折迭突变模型 .此模型有助于管理层制定管理决策 ,防止森林消亡 .该文又通过曲线采伐模型及Logistic生长模型推导出尖角突变模型 ,这个模型给出了采伐将导致突变发生的敏感区域 ,而且通过模型的滞后性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森林一旦遭受破坏 ,再想恢复需入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白桦天然次生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林木生长规律,是科学合理经营森林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河北省塞罕坝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年调查的临时样地资料,借助Excel、SPSS11.0和ForStat统计分析软件,对主要林分因子生长进行模拟,以了解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抛物线方程拟合其立木株数生长过程效果最好,Logistic方程拟合其蓄积量生长过程效果最好,对数方程拟合其胸径、树高生长过程效果最好,Richards方程拟合其材积生长过程效果最好;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30cm,速生期前10a;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25m,速生期为前5a;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为0.00251m3,速生期前20a,数量成熟龄为38a。  相似文献   

8.
以碳汇林基线情景低效针叶林,包括日本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湿地松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和调查的生物量与解析木实测数据,选择不同数学模型,通过曲线回归、非线性回归方法拟合模型参数,建立4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胸径生长模型和树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胸径生长模型采用相关系数较高、MSE值最小的幂函数模型、S模型拟合效果最好;4个树种的树高生长模型形式各异,日本落叶松、湿地松以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杉木以抛物线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马尾松以S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日本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的生长模型预估精度均达到了95%以上,且都通过了F检验。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区人工红松林蓄积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吉林省长白山区1 078块人工红松林小班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选用12种3参数的生长模型对蓄积生长进行模拟,并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最后以模型外推检验其生物学意义。结果表明:人工红松林经历"缓慢—旺盛—缓慢"的生长阶段;理论生长方程Richards模型和Gompertz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这个过程,拟合精度较高,生物学意义较好;拟合的生长曲线呈现慢生树种典型的"S"形。对蓄积生长模型求导计算出连年生长量模型,表明人工红松林分在29a附近时蓄积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蓄积生长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长白山区人工红松林的生长过程,可为森林生长预测和经营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2008年盘古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2011年固定样地调查资料以及盘古林场小班尺度森林健康评价结果为数据源来评价景观尺度森林健康,以地类、起源及树种组成作为森林景观区划因子对盘古林场森林景观类型进行划分,从景观结构与格局、景观功能与过程两个方面选取了小班健康指数、分形维数及景观多样性指数3个评价指标,以均方差决策综合分析方法作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以景观健康指数公式为评价模型对盘古林场森林景观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盘古林场主要划分为天然白桦纯林、天然落叶松纯林、天然樟子松纯林、天然云杉纯林、天然山杨纯林、天然针叶混交林、天然阔叶混交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人工落叶松纯林和人工针阔混交林10种森林景观类型。(2)盘古林场没有健康的森林景观,亚健康森林景观有3种,占林场总面积的78.51%;中健康森林景观类型有4种,占林场总面积的21.03%;不健康森林景观有1种,占林场总面积的0.32%;盘古林场森林健康指数得分总体偏低,多数景观处于亚健康及中健康状况。(3)健康指数得分情况大体为南高北低;在天然林中落叶松林得分最高,针叶混交林其次,而阔叶混交林得分偏低;2种人工林类型得分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湖南省马尾松次生林单木断面积与材积生长模型,为林木的生长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2014年一类清查样地中的20块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5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生长方程,建立马尾松断面积和材积随年龄变化的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以样地为随机效应的随机参数,构建基于混合效应的湖南马尾松次生林单木断...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蓄积生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利用林分生长收获模型预测林分生长收获量是森林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早在200年前欧洲学者就编制了林分产量表,根据林分年龄预测林分产量。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林分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系统,80年代后趋于成熟[1]。林分水平的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是采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低山侧柏人工林资源分布及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个山区县侧柏人工林面积为7.84万hm2,幼龄林面积占92.01%,中龄林面积占6.5%;幼龄林蓄积占低山侧柏人工林总蓄积的72.7%,中龄林蓄积占20.9%,近成熟林及过熟林蓄积占的比例较少。不同立地条件下,坡向、坡度对于侧柏的生长影响较大,分布于阳坡的侧柏生长较快。不同立地等级下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54a时仍未相交。利用Forstat2.0和SPSS 18.0分析软件,模拟不同立地等级侧柏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过程,并建立各因子生长模型。结果表明,Richards生长方程能较好地预估北京侧柏人工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省大岗山实验局不同初植密度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修改的Richards模型形式,考虑样地效应,采用SAS软件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模拟,利用AIC和BIC值评价模型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考虑优势木平均高连续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并把初植密度以哑变量形式考虑进去,再进行混合模型的模拟。最后,利用验证数据对混合模型方法与传统的非线性回归模拟方法进行精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修改的Richards形式的优势木平均高与林龄关系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其估计精度比传统的回归模型估计精度明显提高,增加随机效应参数个数能够提高模型的估计精度。一阶自回归误差结构矩阵模型在解释优势木平均高的时间序列相关性时不仅提高了混合模型的模拟精度,而且能够很好的表达连续观测数据间误差分布情况;同时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及不同初植密度的混合模型模拟精度比传统的非线性回归方法模拟精度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单木生长模型、林木枯死模型和林分生长模型来模拟闽粤栲天然林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用这3个模型对所调查样地内林木蓄积进行预测,作为林木蓄积量理论计算值,以二元材积表查表得到的蓄积量作为林木蓄积量的实际值,其精度可达94.15%。这些模型对于模拟闽粤栲天然林的生长规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疆杨不同混交模式对天牛危害和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验证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杨树天牛灾害的效果,在宁夏新华桥种苗场的试验林内,选取受光肩星天牛危害的3种配置模式的林分为样地,通过对新疆杨标准木做树干解析.比较3种配置模式中新疆杨的单株总生长量,结果除胸径外,树高和材积的总生长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大小顺序为新疆杨和复叶槭混交林>新疆杨和合作杨混交林>新疆杨纯林,即混交林中天牛对新疆杨危害不同程度地小于新疆杨纯林.比较3种模式林分在单位面积上的总材积生长量,结果为新疆杨和复叶槭混交林>新疆杨纯林>新疆杨和合作杨的混交林.同时考虑目标树种的单株材积生长量和该配置模式单位面积上的总材积生长量,新疆杨和复叶槭混交林是3种模式中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青阳县栎类阔叶林树木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46年生栎类解析木为基础,运用DP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采用Logistic、Richards、Compertz、Mitscherlich、Gauss、Log-modified、Density7种理论方程与二次曲线对栎类进行拟合,建立栎类树高、胸径、材积的最优数学模型,对其生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生长模型中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精度最高。故选择Richards方程为栎类树高、胸径、带皮材积、去皮材积生长模型。栎类树高的平均生长量在20年时达到最大值,而树高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4年,在20年时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相等。栎类胸径的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在24年时相交。栎类材积生长量在14年前生长较缓慢,在46年内还未出现材积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材积的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46年内还未相交,说明其未达到成熟龄。探讨了安徽省青阳县天然次生栎类阔叶林的生长规律,为栎类阔叶林合理利用和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云南松优势木胸径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永仁县的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优势木胸径为研究对象,选择Logistics、Gompertz、Richards、Korf、Levakovic、严格苏马克和Hossfld模型对其进行拟合.通过对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和预估精度的分析,从中选出最优生长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生长模型对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优势木胸径生长拟合的精度基本相近.最优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大青川林场80株人工兴安落叶松解析木数据为例,采用Richards生长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利用S-PLUS软件中的NLME过程,分别拟合非线性树高和直径生长模型。采用AIC、BIC、对数似然值和似然比检验等模型评价统计指标对不同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对树高-年龄关系进行拟合时,b1、b3同时作为混合参数时模型拟合最好;当对直径-年龄关系进行拟合时,b1、b3同时作为混合参数时模型拟合最好。把相关性结构包括一阶自回归结构AR(1)、一阶移动平均结构MA(1)及一阶自回归与移动平均结构[ARMA(1,1)]加入到树高和直径最优混合模型中,一阶自回归结构AR(1)显著提高了树高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一阶移动平均结构MA(1)显著提高了直径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模型通过校正随机参数值能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因此,混合模型在应用上不但能反映树高和直径的平均预测趋势,还能用方差协方差结构和误差相关性结构校正随机参数来反映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收集豫南杉木不同立地指数级标准地资料,利用Richards等经典方程拟合豫南杉木生长的基本模型.编制生长过程表。并对树高、蓄积量等生长方程进行了检验,为豫南地区杉木经营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