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 近年来对鱼类生殖生理的研究已经证明:(1)鱼类脑垂体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活动既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促进,又受到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素(GRIF)的抑制。(2)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多巴胺具有GRIF的作用,它既能直接抑制脑垂体GtH细胞的分泌活动,亦能抑制GnRH促进GtH的分泌作用。(3)多巴胺的拮抗物或合成抑制剂能消除多巴胺对鱼脑垂  相似文献   

2.
中山大学鱼类研究室生殖内分泌生理研究组和加拿大Alberta大学动物系R.E.Peter教授合作,近三年来对鱼类生殖机理的研究,已经证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多巴胺,既能抑制脑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GTH),也能抑制LRH-A对GTH分泌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已证明儿茶酚胺排除剂Reserpine(简称RES)能将多巴胺对GTH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以至消除,从而显著增强LRbI-A促进GTH分泌和诱导排卵作用。根据上述理论,结合前二年实践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山大学鱼类研究室和浙江宁波市激素制品  相似文献   

3.
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由多巴胺拮抗物中的DOM和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_2)组成,能显著增强脑下垂体(PG)释放促性腺激素(GTH)和诱导排卵作用。 自1989年以来,我们应用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对青、草、鲢、鳙和鳜鱼进行了催产(催情)试验,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1 催产剂来源与制备 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由中山大学生物系鱼类研究室生殖内分泌生理教研室林浩然教授等研制而成,由宁波市激素制品厂生产、  相似文献   

4.
鱼类下丘脑—垂体神经分泌系统功能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远友 《水产学报》1990,14(3):260-266
鱼类的生殖是受环境影响的。感觉器官把外界环境的刺激(如温度、光照等)传送到脑,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并促使性腺分泌性甾类激素,以促使性腺发育成熟及排出精子和卵子。  相似文献   

5.
GnRH_A和紫萁抑制大黄鱼性腺早熟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翁幼竹 《水产学报》2001,25(6):518-521,T001
应用脑垂体组织生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GnRH-A和紫萁抑制大黄鱼性早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早熟大黄鱼脑垂体许多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胞质出现空泡,提示性早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GtH细胞提早进入分泌活动所致。长期服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养殖大黄鱼(没有性早熟),它的脑垂体GtH细胞对GnRH抗独特型发生弱的免疫阳性反应,而对照组性早熟鱼仍出现强的反应,表明实验组大黄鱼脑垂体GtH细胞对GnRH-A的应答能力下降,出现脱敏效应,这可能与GnRH-A抑制大黄鱼性早熟有关。养殖大黄鱼长期服用紫萁,它的脑垂体GtH细胞膜上GnRH受体则没有出现脱敏现象,提示紫萁抑制大黄鱼性早熟的机制不同于GnRH类似物,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鱼类芳香化酶活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洪万树 《水产学报》2000,24(3):285-288
鱼类的生殖活动受外部环境因素和神经内分泌的双重调节。下丘脑、脑垂体和性腺通过相互调节 ,促进和制约着鱼类生殖细胞的发生、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成熟及其繁殖活动。如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可刺激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GtH)作用于性腺 ,促使性腺组织产生类固醇激素直接作用于生殖细胞 ,引起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和排卵。同时 ,类固醇激素也会反馈抑制GnRH和GtH的分泌。在类固醇激素的代谢过程中 ,需要多种酶参与催化 ,其中一种酶称为芳香化酶 (aromatase) ,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 ,芳香…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在古老的软骨硬鳞鱼中促性腺激素(GtH)的双重内分泌调节作用,本实验设计用离体灌流的方法研究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和多巴胺(D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分泌GtH的影响。引入10、100和1 000 nmol/L 3个浓度的LHRH-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3次脉冲式刺激实验;每次间隔1 h,持续5 min,研究不同剂量LHRH-A对鲟鱼脑垂体释放GtH的作用;用200 nmol/L D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持续2 h灌流后引入5 min的1 000nmol/L LHRH-A刺激实验,研究DA如何抑制鲟鱼脑垂体释放GtH。每5 min收集一管灌流液,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灌流液中GtH的含量。结果显示,低剂量LHRH-A随着刺激引入脑垂体释放GtH出现波浪式的增加,中、高剂量出现释放延后现象。LHRH-A在10nmol/L到1 000 nmol/L范围内对刺激脑垂体释放GtH没有剂量依存关系。D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GtH的分泌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可以抑制LHRH-A引起的GtH分泌,即DA不能抑制施氏鲟GtH的基础分泌,而只能抑制LHRH-A诱导的GtH分泌。研究结果证明,在高等硬骨鱼类中存在的双重神经内分泌调节在古老的鲟鱼中也存在。  相似文献   

8.
温海深 《水产学报》2001,25(5):393-397
以珠江流域鲇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性腺发育早期、性腺发育晚期、性腺发育成熟与产卵前期、性腺退化期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物,处理后6h、12h、24h测定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性腺发育的各个时期,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物联合注射能显著剂激鲇促性腺激素分泌;鲇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释放的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和多巴胺的双重调节,多巴胺只能抑制促性腺素释放激素诱导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在建立鲇人工繁殖技术时,可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物联合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1958年我国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以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一直作为我国人工催产鱼类的主要药物。但该药物具有一些不足之处:成本高,操作比较麻烦;不易准确掌握注射剂量,而且只对少数几种养殖鱼类有较好的催产效果,此外,这些外源的促性腺激素都是蛋白质大分子,注射到鱼体内容易引起抗药性和副作用,严重的还会使鱼死亡。宁波市激素制品厂和广东中山大学鱼类研究室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和实际应用,联合研制成功了新型的高效鱼类催产合剂,该  相似文献   

10.
王滨  柳学周  徐永江  史宝 《水产学报》2016,40(2):278-287
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是2000年由日本学者首次从鹌鹑脑中分离出的一种新型下丘脑神经肽,通过其受体介导参与机体的生长、生殖以及摄食等生理过程。迄今,只在金鱼、斑马鱼、星点东方鲀、罗非鱼以及斜带石斑鱼等几种鱼中鉴定出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目前,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争议。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调控以及其他生理学功能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简要总结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并对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进行概括讨论,旨在加深对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认识和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间隔15d多次埋植雄激素雄烯二酮(4-androstene-3,17-dine,ADSD)或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诱导雌性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性腺发育成熟;并着重研究埋植雄激素后,雌鳗血清中促性腺激素(GtH)及脑和垂体中哺乳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mGnRH)含量的动态变化.一次或多次埋植ADSD后,1~5d的血清GtH含量上升,然后下降;并且,血清GtH含量上升的幅度随埋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MT处理组,只在埋植7次后第15天测得血清Gt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仍显著低于ADSD处理组.这表明埋植ADSD和MT可促进GtH的分泌,但两者促进GtH分泌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埋植ADSD 1d后,脑和垂体中mGnRH含量明显增加,第2天后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表明ADSD促进了mGnRH的合成,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释放.研究表明雄激素对性腺未发育成熟的雌性日本鳗鲡在脑和垂体两个水平存在正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综述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缓释制剂(SRDS),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SRDS,类固醇激素SRDS;雄烯二酮(ADSD)和17a-甲基睾丸酮(MT),以及鲤垂体匀浆(CPE)混合SRDS诱导海水养殖鱼类性腺发育成熟和生殖行为的效果,认为采用GnRH-a SRDS处理性腺发育良好的鲈形目鱼类和鲆鲽鱼类,可以显著提高血液促性腺激素(GtH)水平,且持续时间长,诱导排卵成功,HCG乳胶SRDS可诱导日本鳗鲡(Anguila japonicus)血液GtH持续 升高,性成熟系数明显升高并且性腺发育成熟;HCG和CPE水/油/水(W/O/W)复乳SRDS对日本鳗鲡的催熟效果显著,采用ADSD和MT SRDS SRDS可成功诱导日本鳗鲡性腺成熟与排卵。  相似文献   

13.
方之平 《水产学报》2004,28(3):261-266
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2种抗血清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鲇(Silurus asotus)的食道、贲门、胃底、幽门、前肠、中肠、后肠和胰中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在鲇的食道、胃、肠、肠固有膜、肠肌间神经丛、胰腺和胰岛中均存在着GnRH和GnRHR免疫活性阳性反应;黄颡鱼消化系统中除了在食道和胰岛中未见GnRH和GnRHR的免疫活性阳性反应外,其他部位均有阳性反应,而且GnRH和GnRHR分泌细胞的分布模式相类似。说明胃肠道中GnRH分泌细胞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参与消化功能的调节。本研究首次证实在鱼类的消化系统中存在着GnRH及其受体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可为GnRH功能的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养殖鱼类生殖内分泌调控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型的神经内分泌因子kisspeptin与GnIH(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对哺乳动物的生殖轴起着直接而相反的调控作用,kisspeptin刺激脑垂体促性腺激素(GtH,gonadotropin)的合成与释放,而GnIH抑制GtH的合成与释放。然而,在鱼类中,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室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通过同线性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在斑马鱼(Danio rerio)、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中克隆得到了kisspeptin(kiss1、kiss2)与GnIH以及它们相关受体的基因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结果显示:在脊椎动物中,kisspeptin的核心肽相对保守,而GnIH的核心肽在不同物种中则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基因组分析显示kisspeptin与GnIH基因在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都维持着保守的同线性结构;并且,同线性的结果表明,鱼类kiss1与kiss2基因来源于早期的基因组复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哺乳类丢失了kiss2基因。通过配体受体结合实验,证明2种kisspeptins均能激活其相关受体GPR54(GPR54a、GPR54b),启动下游通路,但却存在一定的配体-受体选择性差异。金鱼、斑马鱼组织表达模式研究显示:kisspeptins与GnIH以及它们相关受体在生殖相关组织或区域(下丘脑、垂体、性腺)均有丰富的表达,提示kisspeptins与GnIH可能参与鱼类的生殖调控。通过化学合成金鱼kisspeptins与GnIH的核心肽,在体注射成熟的雌性金鱼,发现kiss1能显著刺激金鱼LH的分泌,并且能诱导金鱼排卵,而kiss2不能;在高剂量的状况下,GnIH亦能有效抑制金鱼LH的分泌。然而,在离体实验中,2种kisspeptin与GnIH对金鱼垂体细胞LH的分泌均没有显著的影响,提示kisspeptins与GnIH对金鱼的LH调控可能发生于下丘脑水平。以上结果表明:与哺乳动物相类似,在鱼类生殖轴中也存在kisspeptins与GnIH的正负调控系统。本文侧重对这项研究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分析,旨为深入探讨鱼类生殖内分泌调控相关功能基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性类固醇激素对性腺发育期间的鱼类促性腺激素(GT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而对性未成熟的鱼类GTH分泌有正反馈作用。本实验选取性腺发育中期的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进行研究,将实验用鱼分成4组(实验重复3次,每组共用6尾鱼,):①持续性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处理;②E2在注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nalogue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A)脉冲刺激的处理;③持续性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处理;④MT在注入GnRH-A脉冲刺激的处理;采用离体灌流孵育和GTH放射免疫测定的方法研究E2和MT对长臀鮠脑垂体GTH分泌的影响。持续性的E2(1μmol/L)处理能显著性地抑制长臀鮠脑垂体碎片基础GTH的分泌,而持续性的MT(1μmmol/L)处理能抑制长臀鮠脑垂体碎片基础GTH的分泌,同时E2和MT处理能抑制GnRH-A刺激的GTH分泌,而高浓度的E2和MT处理(10μmol/L)要比低浓度的E2和MT处理(0.1μmol/L)对长臀鮠脑垂体碎片基础GTH释放抑制能力强。这些结果表明,在离体实验中,E2和MT对性腺发育中期的长臀鮠脑垂体的GTH的分泌具有负反馈的作用,并且可能直接参与了长臀鮠脑垂体的GTH调节。  相似文献   

16.
自从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成功以来,人们对鱼类生殖、生理机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人繁的技术和方法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之中,新的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尤其是催产激素借助于生化制药技术的进步,已今非昔比,高效的LRH—A和HCG等已取代鱼脑垂体和HCG粗制品而大量应用干鱼苗生产中。但是,实践中高纯度激素的催产效果却不如鱼脑垂体稳定有效,在亲鱼成熟度较差,水温较低的情况下,差别就更大,为什么呢?我们认为鱼类的繁殖需要调动和激发多方面的生理机能才能完成,仅仅使用促性腺激素是欠完善的,为此,我们综合了除促性腺激素以外的其它…  相似文献   

17.
在水产养殖业中,生长能量转化成性腺引起肉质下降和性腺成熟时出现的第二性特征都会影响养殖鱼的表观而降低养殖效益,因此,有必要控制鱼类的性成熟.性成熟对早熟二龄鲑和成熟幼鲑的影响尤其显著。降低二龄鲑的上市规格或者缩短成熟幼鲑养殖周期也会影响鲑鱼的养殖效益。防止性成熟的最有效方法是养殖不育鱼。但是,尽管人类探讨了多种方法,目前仍难以获得性分离的两性群体。而用免疫技术控制哺乳类性腺发育和生殖力却正日益显示出可喜的前景。本文试图探讨免疫技术在鱼类养殖生产中应用的可能性。免疫干涉的目标有配子(或与之有关的体细胞)或控制配子生成的激素(固醇类性激素、促性腺激素 GTH 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从理论上讲,能与上述激素形成复合物的抗体也会干涉  相似文献   

18.
中山大学研制成功高效新型鱼类催产合剂。合剂由促排卵素2号(LHRH—A)和多巴胺合成抑制剂(RES)组成,用于诱导鱼类人工繁殖。这种催产合剂能有效地促进鱼类GtH 的分泌和诱导排卵,效果比单一使用排卵素2号或人体绒毛膜促进腺激素有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近十余年来 ,采用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2 LRH -A3S -GnRH -A等 )和多巴胺颉顽物 (地欧酮马来酸盐等 ) ,催产各种淡水鱼类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鱼类繁殖季节中 ,因早期气温、水温偏低 ,或者气温突然下降 ,使亲鱼的催产率明显降低 ,甚至造成不产 ,往往给渔场带来较大的损失。为解决此问题 ,我们从提高DOM的催产效果着手 ,在合成配方上进行了研究。经反复筛选 ,研制了添加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能促进鱼类性腺成熟的活性物质的新型DOM。1 试验与结果为了检验新型DOM在实践中的效果 ,我们与宁波第二激素厂在广东…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Chang等(1982,1983)在金鱼上的研究证明,多巴胺对于调节促性腺激素(GTH)本身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Chang和Peter(1983)发现Pimozide(一种多巴胺拮抗物)在金鱼中,能极大地加强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