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高原的14个盾叶薯蓣种质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盾薯40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最低,盾薯42最高;盾薯44的净光合速率最大,盾薯26最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最低的是盾薯37-1,最高的是盾薯32。为开发利用云南丰富的盾叶薯蓣种质资源,促进盾叶薯蓣生产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盾叶薯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盾叶薯蓣是重要药源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开展盾叶薯蓣的有关研究,是切实解决云南盾叶薯蓣生产中一系列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现有盾叶薯蓣种质资源研究、优良种质的筛选及相关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云南盾叶薯蓣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菊叶薯蓣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叶薯蓣(又名墨西哥薯蓣),原产于墨西哥,是一种提取皂素合成其它皮质激素的重要原料。20世纪70年代引入云南省试种成功。因该品种皂素含量较高,其皂素含量是同等重量盾叶薯蓣的两倍。种植3年后其亩产量近5~6吨。目前生产厂家合同收购价格为每千克2.5元,平均每亩年收入近4000元  相似文献   

4.
盾叶薯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盾叶薯蓣(D.zingiberensis C.H.Wright)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根茎所含薯蓣皂苷元为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主要原料。综述了目前我国盾叶薯蓣野生资源分布、栽培资源、组织培养、不同倍性种质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为盾叶薯蓣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盾叶薯蓣是中国特有的重要药源植物,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开展盾叶薯蓣细胞工程技术研究,是切实解决云南盾叶薯蓣生产中一系列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现有盾叶薯蓣细胞工程技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展望了盾叶薯蓣细胞工程技术研究前景,并为云南盾叶薯蓣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盾叶薯蓣的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研究盾叶薯蓣的生长发育特性,发现盾叶薯蓣的生态适应性较强,来自8个地区的种质资源在宜昌均能开花结实,萌发新的根状茎,但是不同产地的盾叶薯蓣生长发育还是差异很大,因此不能盲目引种;盾叶薯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并进时间长,栽培过程中应根据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光、温、水、肥的需求特点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7.
盾叶薯蓣、黄山药、小花盾叶薯蓣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植株的旺盛生长期分别测定了盾叶薯蓣、黄山药、小花盾叶薯蓣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以盾叶薯蓣最高,小花盾叶薯蓣和黄山药的含量相近,从同种植物的不同叶位来看,不论是盾叶薯蓣、小花盾叶薯蓣还是黄山药都表现为中部叶片含量最高、基部叶片次之,顶部叶片最低的规律;盾叶薯蓣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其次是黄山药,小花盾叶薯蓣最低。同种植物,中部壮叶龄的光合作用强于基部的,顶部嫩叶的光合作用最弱,这与叶绿素含量成正相关;这3种薯蓣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程均呈一条典型的双峰曲线,上下午均有一个峰值,上午的峰值高于下午,在这两个峰值之间形成一个低谷,即薯蓣的光合作用也有“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8.
菊叶薯蓣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叶薯蓣又名墨西哥薯蓣,原产于墨西哥,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云南省试种成功,是一种提取皂素合成其他皮质激素的重要原料。因该品种皂素含量较高,其皂素含量是同等重量盾叶薯蓣的2倍。种植3年后其亩产量为5000~6000kg,目前生产厂家合同收购价格2.5元/kg,平均每亩年收入近4000元。是一种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薯蓣品种。  相似文献   

9.
盾叶薯蓣综合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薯蓣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其根茎皂甙元是合成避孕药和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起始原料,在医药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盾叶薯蓣,因其根状茎的薯蓣皂甙元含量最高而成为薯蓣属植物产业化开发的首选原料。通过回顾40年来,我国在盾叶薯蓣方面开展的植物学研究、农艺学育种和栽培技术的探索以及工业化生产工艺的试验等方面所走过的历程,对盾叶薯蓣的综合研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肥料对盾叶薯蓣产量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田条件下,进行肥料单因素试验,研究6种肥料对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及盾叶薯蓣根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种肥料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薯蓣皂苷元含量及盾叶薯蓣根茎产量。与对照相比,氮、钾施用量对盾叶薯蓣根茎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且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磷酸二铵施用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氮、磷、农家肥及磷酸二铵对薯蓣皂苷元含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硝酸钾对含量、产量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墨西哥菊叶薯蓣茎段再生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稳定的菊叶薯蓣组织培养快繁体系,以保持品种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分别以室内和田间培育的墨西哥菊叶薯蓣藤茎茎段为外植体起始材料,比较依次用0.55%次氯酸钠、体积分数70%酒精和1.0g/L HgCl2消毒不同时间对外植体的消毒效果,并通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浓度组合筛选适合菊叶薯蓣组培快繁的茎段不顶芽诱导培养基、继代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结果】以室内培养的墨西哥菊叶薯蓣藤茎为起始材料,依次用0.55%次氯酸钠消毒5 min,体积分数70%酒精消毒1 min,1.0 g/L HgCl2消毒8 min,最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获得材料的污染率可控制在5%;筛选出茎段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3.0 mg/L BA+0.2 mg/L NAA,不定芽诱导数可达4.3个,诱导率达95%,且不定芽质量较好;将分化的不定芽转至MS+1.0 mg/L BA+0.2 mg/L IBA继代培养基,单茎芽增殖率可达到3.5;茎芽在1/2 MS+1.0 mg/L IBA生根培养基上可以诱导出良好的根系。【结论】按上述方法培育的菊叶薯蓣生根试管苗炼苗后,移栽至珍珠岩+粗沙+田园土按体积比2∶1∶1配置的介质中,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表明所建立的墨西哥菊叶薯蓣组培快繁体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旨在明确引起陕西省榆林市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为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以受害山药块茎和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结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ITS区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的方法,明确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引起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棕黑腐质霉、燕麦镰孢和尖孢镰孢。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由腐质霉属和镰孢属两个属的3种病原菌引起,棕黑腐质霉是首次报道危害山药,镰孢属真菌是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盾叶薯蓣斑点病的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采用悬滴孢子萌发法在室内用80%多菌灵、80%抑快净、70%甲基托布津、70%可杀得和70%仙生对薯蓣叶点霉作生物测定,计算各药剂对该菌的有效中浓度EC_(50),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EC_(50)最小。大田试验也表明,甲基托布津对薯蓣叶点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达88.6%。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转Cry1c基因抗虫水稻1c-5对土壤中非靶标生物安全性的影响,以转Cry1c基因抗虫水稻1c-5的非转基因亲本品种吉粳88为对照,选择白符跳和赤子爱胜蚓作为指示生物,在室内条件下,用水稻1c-5的叶片喂饲白符跳和赤子爱胜蚓,考察其对白符跳存活率和体长的影响,以及对赤子爱胜蚓存活率、繁殖率和体重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吉粳88相比,水稻1c-5对白符跳和赤子爱胜蚓无显著影响。由此可初步判定,短期内转Cry1c基因水稻1c-5对白符跳和赤子爱胜蚓无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MC)对大型溞摄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确定MC对大型溞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此为依据,设计含0.00(正常组),24.49,36.74,55.11,82.67和124.00μg/L MC的培养液培养大型溞,并以小球藻饲喂,检测处理前后及恢复条件(在不含MC的培养液中培养)下,母代和子代大型溞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变化。【结果】MC处理可显著降低大型溞母代和子代的滤水率及摄食率,且降低程度与MC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其中对子代摄食强度的抑制大于母代;恢复条件下大型溞子代的摄食强度有所回升,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明显偏低。MC对大型溞母代、子代第1胎、子代第3胎的滤水率和摄食率达到半数抑制时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4.75和75.61μg/L,44.42和52.78μg/L,39.47和47.01μg/L。【结论】MC可严重抑制大型溞的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 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 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 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有2个高度保守的2个SANT结构域;与大麦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与乌拉尔图小麦,与水稻最远。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5)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与籽粒颜色形成的乳熟早期和乳熟晚期相比,软面团期的HvnANT1基因在‘涅如姆扎’中表达量极显著上调,而在‘昆仑10号’中各时期的表达量较低且差异不显著;且软面团期的‘涅如姆扎’籽粒HvnANT1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昆仑10号’(P<0.01)。花青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与该基因表达量模式相似。综上,青稞HvnANT1蛋白结构中的SANT结构域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符合转录因子特性;HvnANT1基因表达模式与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相似,在籽粒颜色形成的软面团期表达量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乌梅Fructus mume等20种中药的体外抗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活性.【方法】通过乙醇回流、水煎煮和超声波等方法对20种中药进行提取,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研究抗菌活性较强的几味中药的体外联合抑菌活性.【结果和结论】乌梅、黄连Rhizoma coptidis、诃子Terminalia chebula、秦皮Cortex fraxini、地榆Sanguisorbae officinalis、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6种中药提取物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范围是6.25~50.00 mg/mL;大青叶Isatis indigotica、茵陈Artemisia capillari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白鲜皮Dictamnus dasycarpus 4种中药提取物的MIC范围是50.00~100.00 mg/mL;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杜仲Eucommia ulmoides、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柴胡Bupleurum chinense、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板蓝根Baphicacanthus cusi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和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等10种中药提取物的MIC100.00 mg/mL.联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乌梅、黄连、诃子和虎杖两两联合抑菌指数(FICI)≤1,乌梅、虎杖分别与秦皮的FICI2.乌梅、黄连、诃子、虎杖、秦皮、地榆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乌梅、黄连、诃子和虎杖两两联合为相加、协同作用;秦皮分别与乌梅、虎杖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油料植物红皮糙果茶与油茶叶片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油料植物红皮糙果茶(Camellia crapnelliana Tutcher)光合作用日变化体征,为其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红皮糙果茶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 L.)的光合生理特性及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红皮糙果茶净光合速率曲线呈双峰状,自9:10至13:10期间有一个长达4 h的高效光合平台期(19.7~20.2 μmol·m-2·s-1),最大值为20.2 μmol·m-2·s-1。气孔导度日变化与油茶相似呈单峰曲线于13:10达到峰值0.22 mmol·m-2·s-1,但其蒸腾速率整体高于油茶。油茶无明显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中午11:10,为20.1 μmol·m-2·s-1。相比之下红皮糙果茶光合作用时间较长,总光合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为(20±1)℃的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3种藻类和贝类规格(身体大小)及密度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摄食率的影响。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藻种对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河蚬的摄食率;贝类密度和规格均显著影响2种贝类的摄食率,两者对背角无齿蚌摄食率有交互作用;但对河蚬无交互作用;2种贝类摄食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大规格背角无齿蚌和2种较低密度下的大规格河蚬的摄食率均分别显著小于小规格,但在2种较高密度下的河蚬摄食率在规格间无显著差异;2种贝类摄食率与水体溶解氧均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河蚬明显高于背角无齿蚌;不同藻类的投喂对溶解氧不产生显著影响,但贝类大小和密度显著影响溶解氧。结果表明,溶解氧胁迫程度会影响身体大小和密度对2种贝类摄食率的交互作用,小规格河蚬对低溶解氧的耐受性低于大规格。  相似文献   

20.
孟加拉鲥、美洲鲥和中国鲥形态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孟加拉鲥和中国鲥先聚为一类,再和美洲鲥聚为一类,这与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外观上,孟加拉鲥臀鳍鳍条短,被1层薄鳞覆盖;美洲鲥的纵列鳞数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都大于其他2种鲥鱼.可数性状上,第一外鳃弓鳃耙和脊椎骨数目能明显区分3种鲥鱼.孟加拉鲥、中国鲥和美洲鲥的第一外鳃弓鳃耙数分别为181~219+153~224、95~131+170~175和24~31+47~55;脊椎骨数分别为46~48、37~39和55~57.在内部结构上,根据胃的形状、盲囊部的大小、幽门垂的长短和数量、肠道的弯曲数目及相对长度可以准确鉴定这3种鲥鱼.孟加拉鲥肠道最长,中国鲥次之,美洲鲥肠道最短.3种鲥鱼在消化道结构的差异,预示食性已产生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