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河南省某奶牛场,采成年母牛血清200头份,鲜牛奶100份,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阳性结果如下:牛血清HBsAg7份,抗-HBs52份,HBeAg1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100份鲜牛奶阳性数:HBsAg2份,抗-HBs10份,HBeAg1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电镜观察到HBV核心抗原阳性血清中有球形病毒颗粒。HBV表面抗原阳性血清中有球形和管形病毒颗粒:其直径约20nm。确证该奶牛场有部分奶牛感染乙型肝炎,其病原为人类乙型肝炎病毒。PCR扩增奶牛HBV-DNA,均未扩增特异的DNA片段,表明奶牛类乙肝病毒只是在抗原上与人乙肝病毒交叉,但在DNA水平上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
对甘肃省兰州市周边地区采集的300份猪血清的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表面抗体(抗-HBs)5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从HBsAg和抗-HBs抗体阳性血清中提取DNA,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和C基因的巢式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血清学检测的上述5项指标阳性率分别为10.7%3、.0%、6.1%、3.3%和88.5%,大三阳(即HBsAg、HBeAg、抗-HBs抗体均为阳性)的猪血清样本6份,阳性率为2%;序列分析表明,猪类HBV的S基因和C基因与GenBank中的人HBV同源性达到99%,说明猪存在类HBV感染,且猪类HBV与人HBV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于某大型养猪场随机抽样人血清120份,猪血清204份,分别进行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测。120份人血清阳性数:HBsAg19份;抗-HBs34人份;HBeAg7人份;抗HBe26人份;抗-HBc17人份。其中HBsAg、HBeAg、抗-HBe三阳性为5人份。204份猪血清阳性数:HBsAg24份;抗-HBs32份;HBeAg14份;抗-HBe1份;抗-HBc零份。以上得知该猪场的部分工作人员,猪场部分猪只都被乙肝病毒感染。而且人比猪感染率要高,在被感染的人群中,又以饲养员比例最高,占被感染人员的61.4%。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HBV感染及获得性免疫的状况,为更好的防治乙型肝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体检人群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995例健康人群血清中HBV抗原抗体系统五项指标阴性者为48.4%,抗-HBs阳性者为44.7%,感染指标阳性者为6.9%,出现10种感染模式:五项指标均阴性;抗-HBs阳性;HBsAg阳性;抗-HBe阳性;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两项阳性;HBsAb、HBeAb、HBcAb三项阳性;HBeAb、HBcAb两项阳性和HBsAg、HBcAb两项阳性.结论:健康人群HBV感染近年来明显下降而免疫力明显上升,但尚有近1/2的人缺乏免疫力,并存在少数传染性强的乙型肝炎患者;应提倡健康人群普种乙肝疫苗,即使注射了乙肝疫苗也要注意自身一般性预防,常规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AF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 ST)、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检测;比较AFP阳性患者(>20ng/mL为阳性)与AFP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并追踪观察AFP阳性者的AFP变化与肝功能及HBV DNA之间的关系。结果:13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AFP阴性者73例,血清AFP阳性者57例,AFP阳性者的A ST、ALP、GGT较AFP阴性者高(P<0.01或<0.05)。28/31例(90.3%)AFP阳性者的DNA阳性。49/57例(85.9%)AFP阳性者的AFP呈短期一过性升高,随着肝功能的恢复,AFP逐渐恢复正常;另有8例AFP持续升高超过90d,其中3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演变为肝癌。结论:对AFP异常的乙肝患者,应动态监测其AFP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a-L-岩藻糖苷酶(AFU)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8例PHC(PHC组),40例肝硬化(肝硬化组),40例正常人(正常组)同时进行AFP、AFU和GGT的检测,其中AFP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AFU和GGT采用化学比色速...  相似文献   

7.
马丽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3,21(1):48-48,50
目的:探讨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和两者联检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生物化学比色定量法对56例PHC患者、43例良性肝病患者以及56例健康人员TSGF和AFP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癌患者二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及良性病变组(P均<0.01),良性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两项联检在灵敏度、准确性方面均优于单项指标。但两者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SGF可作为PHC的一项辅佐性指标,TSGF与AFP联检,可提高PHC早期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接种乙肝疫苗婴幼儿2周内HBsAg检测结果,筛选200例HBsAg低滴度阳性婴幼儿,分析其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探讨HBsAg阳性和疫苗接种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例接种乙肝疫苗2周内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出低滴度HBsAg阳性的婴幼儿为研究组,选取200例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阴性婴幼儿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进行HBsAg检测,每种方法选用同一台仪器;对2组婴幼儿分别进行乙肝病毒DNA定量(HBV-DNA定量)检测。结果研究组ELISA法对低滴度阳性HBsAg灵敏度很低,阳性率仅为6%,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出率为100%(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HBV-DNA定量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幼儿出现HBsAg高阳性率可能与疫苗接种相关,并非乙肝病毒感染所致,但部分阳性患者确系感染乙肝病毒所致,HBsAg结果弱阳性婴幼儿需HBV-DNA定量检测以确诊。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1675例各类型HBsAg阳性者的各项HBV标志的检出率,并分析HBsAg滴度与抗-HBs、HBeAg、抗-HBe、抗-HBc的关系。结果发现抗-HBc检出率最高(56.24%),其余依次为HBeAg(36.66%),抗-HBe(32.42%),抗-HBs(1.61%),近80%HBsAg阳性者呈高滴度。HBsAg滴度与抗-HBs阳性率呈负相关,与HBeAg阳性率呈正相关,与抗-HBe、抗-HBc阳性率无明显相关关系,表明HBsAg滴度越高,传染性越大,抗-HBs产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0.
从河南省部分地区收集鸡血清312份,用ELISA法分别检测:①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HAVIgM);②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③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其结果312份鸡血清抗HAVIgM和抗HCVAb全部阴性。乙肝病毒“两对半”血清阳性数分别为:HBsAg18份,抗-HBs16份;HBeAg14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粤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病毒标记物(HBVM)不同模式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7348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对每一HBVM模式进行剖析。结果与结论:HBV感染者血清以HBsAg阳性率最高(92.58%),然后依次为抗-HBc(88.34%)、HBeAg(44.26%)、抗HBe(41.83%)、抗-HBs(3.93%);HBVM模式共有26组,其中以“大、小三阳”模式为主,共占71.39%。  相似文献   

1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38例 HBsAg 携带者和58例正常人血清中的HBV DNA 特异性片段,通过与 HBsAg 滴度及 HBV 血清标志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HBV DNA 阳性率与 HBsAg 滴度呈正相关(r=0.981,p<0.005),与 HBeAg 减低,抗-HBe 产生以及其后的 e系统消失过程呈相应递减趋势。并且在单项抗-HBs 阳性的血清中,HBVDNA 检出率可达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FP、CG和SF三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测定并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良性肝肿瘤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FP、CG和SF水平,并对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CG和S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单项检测中血清AFP的灵敏度最高,达79.65%,但其特异度(64.41%)低.联合检测AFP+CG+SF的特异性最高,达88.85%.肝癌Ⅲ期患者的AFP和CG水平显著高于Ⅰ或Ⅱ期患者(P<0.05).肝癌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血清中AFP、CG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单项检测时AFP灵敏度最高,CG特异度最高;联合检测AFP+CG可以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联合检测AFP+ CG+ SF可以提高肝癌诊断的特异度,AFP+ CG对肝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指标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对1249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PreS1-Ag和乙肝五项项指标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阳性组中,PreS1-Ag阳性率为71.1%;在448例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Ag阳性312例,阳性率69.6%;717例HBeAg阴性而HBeAb阳性的标本中,PreS1-Ag阳性195例,阳性率27.2%;在801例HBeAg阴性的标本中,PreS1-Ag阳性233例,阳性率29.1%。结论:PreS1-Ag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与乙型肝炎的活动性有关,对乙肝五项指标检测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4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Hp感染状况,并进一步分析Hp感染与肝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p感染率为62.5%,高于对照组38.5%(P0.05);肝癌HBV-DNA阳性组患者Hp感染率为70.7%,高于阴性组40.0%(P0.05);年龄和性别特征与Hp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Hp感染率显著增加,Hp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孕妇324例,分为研究组(n=166)和对照组(n=158).研究组孕妇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00IU,对照组不注射HBIG.研究组小孩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 200IU,2、3、4、5、6月注射HBIC 100IU,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分别为30、10、10 μg);对照组小孩不注射HBIG,只在县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常规预防接种.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当天扎手指采外周血测HBsAh,随访至1岁时采婴儿静脉血1 mL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岁时HBsAg以了解有否感染HBV.结果 研究组小孩至1岁时mV感染率为9.0%,对照组为8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5.403,P<0.01).结论 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降低HBsAg( )和HBeAg( )双阳性母亲的子女HBV的感染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进行检测,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931例受血者血清中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 3931例中,HBsAg、抗-HCV、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5.80%、5.34%和1.25%,抗-HIV只检测到1例,阳性率为0.03%.其中不同年度间的HBsAg、抗-HCV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TP阳性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P<0.01).结论 对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也可以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避免因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HBV DNA与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肝癌90例,应用PCR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周血中HBV DNA和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结果: 外周血HBV 5项标志物均阴性的30例肝癌患者中16例 HBV DNA 阳性,阳性率53%.肝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CD8和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但HBV DNA 阳性者比阴性者降低更明显,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影响HBV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11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BeAg阳性者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而HBeAg(-)抗HBe(+)者较多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慢重肝或肝癌。抗-HBe(+)者的病情和预后较HBeAg(+)者严重(P<0.001)。抗-HBe(+)者可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突变株感染所致。分析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以及其它HBV标记物的特点,对估计其所感染的HBV类型、肝病轻重和预后好坏,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采用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活检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检查作对照分析。结果: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即伴有肾组织HBV阳性)的发病率为47.5%;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78.9%);主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52.6%)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1.1%),免疫荧光IgG、C3和C1q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明显较肾组织HBV阴性组严重(P<0.01);血清免疫学检查发现,乙肝病参相关性肾炎患者血清e抗原阳性率较高(84.2%),而e抗体阳性率较低,肾组织HBV阴性组则相反。结论:血清乙肝病参抗原阳性患者肾组织HBV阳性组与肾组织HBV阴性组在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和实验室相关检查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在缺乏肾活检的情况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诊断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