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浙南兰花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兰清纯秀美,花香四溢,具有很高的价值。浙江省是兰花文化的发源地,而浙南是华东地区野生兰花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由于各种人为因素,使浙南的野生兰花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本文分析了浙南野生兰花资源破坏情况及资源被破坏的原因。认为兰花产业的发展不能“竭泽而渔”,应培养公民的绿色生态意识,要把保护野生兰花资源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兰花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和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兰花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有800多属3万~4万种,占被子植物物种数量的近10%,但就是这样有着极高物种数量,分布还十分广泛的植物,由于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野生资源长期遭到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全世界所有的野生兰科植物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范围。为了保护兰花的野生资源,同时让在我国有着悠久栽培历史的兰花依然能在千家万户中绽放神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汤久杨等人组成了兰花科技特派团,就兰花的种质资源创新等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商洛市野生兰花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过度无序开发,商洛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工培育研究以及依托旅游发展兰花产业等措施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4.
兰花育种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花卉,开展兰花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就兰花资源概况、资源保护繁育以及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作了扼要综述,表明,种质资源是兰花育种的基础,需加以保护;种间及属间的远缘杂交仍是兰花育种的主要手段;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及基因工程技术可加快育种进程。目前仍需加强野生兰花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工作,为兰花育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兰花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极有发展潜力的花卉旅游产业。本文通过对兰溪发展兰花文化旅游的较为深刻的探讨,结合兰溪的兰花资源和兰花文化,提出发展兰花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和生态价值,并提出"建立各种赏兰景区景点,保护野生兰花资源"等5种具有指导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黔西北野生兰花资源的收集整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1997年通过对毕节地区有生态代表的7县1市共38个乡镇的野生兰花资源收集,整理和登记保存,共收集兰草2560kg,登记保存有代表性和较高观赏价值的兰花2015盆,初步摸清了毕节地区兰花资源的分布及种类。  相似文献   

7.
云南野生兰花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引种驯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南省具有十分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共有兰科(Orchidaceae)植物135属、764种及16个变种,并有众多的变异类型,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兰花资源宝库。其中的杓兰属(Cypripedium)、兜兰属(Paphiopedilum)、兰属(Cymbidium)、石斛属(Dendrobium)、万带兰属(Vanda)、鹤顶兰属(Phaius)、虾脊兰属(Calanthe)、指甲兰属(Aerides)、独蒜兰属(Pleione)、槽舌兰属(Holcoglossum),蝴蝶兰属(Phalaenopsis)等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全省各地州均有兰花分布,其中滇东南、滇南至滇西地区是兰花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从云南各地收集野生兰花资源150多份并在温室内驯化栽培,绝大多数种类生长健壮,从中筛选出10多个切花型的材料和一批盆花型资源。并就兰花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2点建议:①在云南省的兰花主产区建立数个兰花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对当地的兰花资源进行迁地保护;②加强兰花育种、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推动兰花产业化。  相似文献   

8.
大理州是兰属莲瓣兰的主产区,大力发展兰花产业优势突出,潜力巨大。该研究针对大理州目前兰花生产现状,探索兰花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强兰花文化建设,扩大终端消费;加强兰花野生种质资源的保育;加快优良品种的引种、选育和推广;建立健全包括科研、生产和消费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完善兰协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加大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正>1大别山地区野生兰花概述大别山地区因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冬季温暖,夏季湿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多种亚热带林木和暖温带植物生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兰花资源。这些山区林地多为松(杉)林、松(杉)栎混交林或杂木林,常年落叶累积形成疏松、排水性好、含腐殖质丰富的微酸性土壤,为野生兰花生长提供优越自然条件。兰花常附生长在灌木根际,混交林中  相似文献   

10.
从瓣形、花形、花色、叶色、叶形等方面对潜山县野生兰花进行分类,并根据兰花的花型、苞壳、捧心、植株等特征,按照人类对兰花的审美要求,选育兰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向日葵资源抗列当鉴定及抗源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工盆栽接种试验,对41份向日葵资源进行了抗列当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列当表现免疫的有24份,高抗材料4份,抗性材料6份,易感材料6份,高感材料1份。由试验得出:杂交种的抗性明显强于常规品种;油用向日葵资源的抗性要强于食用向日葵资源;具有国外亲缘关系的材料抗性大多强于本地材料;食用向日葵常规品种及农家种中没有对列当免疫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地区芥菜型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丰富的芥菜型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为芥菜型油菜资源的保护和育种利用提供有益的数据。【方法】选取以西南地区为主的73份芥菜型油菜资源,分别进行14个随机引物RAPD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和15个主要植物学性状量测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RAPD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显示为3大类,共15个亚类:四川盆地资源为第1大类,含川东、川南、川北和重庆来源等6个亚类;盆周及盆周高原和云南部分资源为第2大类,分川东南、川西南和川西北来源等4个亚类;云贵高原及长江两岸为第3大类,以贵州、云南来源的资源为主,分贵阳周边、金沙江流域和云南中部来源等5个亚类。植物学性状量测数据的聚类分析显示为4大类,共14个亚类:第1大类以川东南、重庆和云南来源的资源为主,分3个亚类;第2大类以川南、川北、云南和贵州来源的资源为主,分4个亚类;第3大类以贵州、四川来源的资源为主,分4个亚类;第4大类以川西北来源的资源为主,含3个亚类。【结论】西南地区芥菜型油菜资源间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和植物学性状量测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类主要遵循地域和生态环境规律,可分清芥菜型油菜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远近;在分子水平上,分类结果可能更深入和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64份浙南早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4份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平均变异系数达16.68%,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2个主成分代表了64.287%的资源信息。聚类分析把64份资源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有33份资源,第2类群有18份资源,第3类群有13份资源。初步筛选出早生特异种质资源(氨基酸≥5.0%或茶氨酸≥3.0%)10份,早生优良种质资源(茶多酚≥20%或者氨基酸≥4.0%)48份,潜在早生优异茶树资源(水浸出物≥48.0%或者酚氨比≤4)24份。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多酚、氨基酸等5种主要生化成分呈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浅析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最主要的资源,其开发与管理将对图书馆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理论.提出了现阶段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考察队对四川及藏东南荞麦资源的详细调查结果.考察队共调查了40个乡镇的120个村,360余个村小组,共获得荞麦资源88份,其中苦荞资源64份,甜荞资源20份,野生荞麦资源4份.当地少数民族认知有价值的荞麦资源分别是长锥大粒型资源、短锥皮薄型资源、抗病资源、抗虫资源、抗旱资源和抗寒资源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设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促进茶树种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方法]应用Access数据库软件,首次系统整理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830份,向e平台提交了共性描述种质资源631份,特性描述种质资源300份,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e平台相链接,建立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结果]根据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现状,提出了资源圃茶树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框架,指出了茶树资源保存、整理整合及共享利用中存在资源保存分散、体系不完善、种质资源性状鉴定深度不够、资源共享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及解决对策。[结论]为实现茶树种质资源的规范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72份广东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生态条件下对72份来自广东的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稻瘟病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多数广东水稻种质在四川生育期属中籼中、迟熟类型,株高相对较低,分蘖较强,穗子中等偏小,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较低。通过农艺性状表型聚类可将72份广东水稻种质分为3大类,Ⅰ类20份,属中等穗型,平均结实率83.3%;Ⅱ类21份,属大穗型,平均穗着粒180粒左右;Ⅲ类31份,其生育期较短,植株较矮,穗子较小。稻瘟病抗性鉴定表明,颈瘟1~3级的抗病品种52个,占72.2%,其中丰丝占1号等6个品种叶瘟1~2级,颈瘟1级,高抗稻瘟病。对广东水稻种质在四川利用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浙江省马铃薯地方种质资源特征特性,鉴定并筛选出优异种质,2019—2020年对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征集的95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13个质量性状和6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马铃薯地方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380~1.686,其中,病毒病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收集的种质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毒性退化;食味的多样性指数最低,食味优的种质有88份,占资源数的92.63%。10个形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079,其中薯形、肉色和花冠色3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6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高,平均值为2.84,块茎产量、主茎数尤为突出。块茎干物质含量在18.1%~25.8%,其中干物质含量 ≥ 20%的种质有73份,占资源数的76.84%。95份种质资源按照块茎形态特征可归类为小马铃薯种质62份、中大马铃薯种质21份和彩色马铃薯12份。小马铃薯种质黄皮黄肉,干物质含量较高,蒸煮食味优。根据种质的表型特异性,筛选出优异种质9份,可用于生产开发和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9.
对武陵山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将该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分为农艺术文化资源、农饮食文化资源、农畜禽文化资源、农器具文化资源、农作物文化资源、农服饰文化资源等类型;分析了片区内各类型农耕文化资源的要素、特点及价值;并从有利于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当地农耕资源、有利于发展当地休闲农业等方面对武陵山片区农耕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抚顺市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抚顺、清原、新宾三县196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抚顺市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现状,其现状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适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然后,根据抚顺市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提出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的具体措施,包括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做大食用菌产业;利用有效积温,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山区立体农业。最后,总结了制约抚顺市农业发展的干旱、洪涝、冰雹等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其危害,并提出了科学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