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能从粪便中对捻转血矛线虫卵进行特异性检测,基于捻转血矛线虫ITS2-28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退火温度反应条件优化,建立捻转血矛线虫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成功从捻转血矛线虫卵中扩增出约270 bp的特异性片段,其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298 pg/μL,敏感性较高;进一步对捻转血矛线虫、细颈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等多种线虫的虫卵DNA样品进行扩增,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扩增出捻转血矛线虫卵的目的片段,证明特异性良好。利用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120只山羊的粪便样品进行检测,显示受检样品中捻转血矛线虫阳性率为38.3%,高于显微镜检测结果(阳性率为24.2%)。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PCR方法能够应用于临床检测山羊粪便样品中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可为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羊只寄生虫的驱除提供合理的用药指导,选择陕北白绒山羊开展消化道线虫的驱虫试验以及驱虫后寄生虫的动态变化研究。选取3种常用驱虫药(伊维菌素注射液、芬苯达唑粉、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预混剂),通过饱和食盐水漂浮法、虫卵计数法、寄生虫剖检法对陕北白绒山羊的消化道线虫驱虫前后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对驱虫后1个月、2个月的消化道线虫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感染线虫种类6种,分别为捻转血矛线虫(Hemonchus contortus),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spp.),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仰口线虫(Bunostomum trigonocephalum),夏伯特线虫(Chabertia sp.),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优势虫种为捻转血矛线虫(Hemonchus contortus)。驱虫后伊维菌素注射液组虫卵转阴率和虫卵减少率分别为6.25%和65%;芬苯达唑组虫卵转阴率和虫卵减少率分别为为31.25%和84.21%;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预混剂组虫卵转阴率和虫卵减少率分别为为50%和77.27%。各感染消化道线虫均对试验驱虫药产生了耐药性。驱虫后1个月,陕北白绒山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有所上升,但未达到驱虫前水平;驱虫后2个月,羊只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达到驱虫前水平。说明可将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预混剂作为陕北白绒山羊消化道线虫的常用驱虫药,建议每2个月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以减少消化道寄生虫感染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根据秀丽新杆线虫等其他几种线虫的肌动蛋白(Actin)开放阅读框(ORF)设计简并引物,以捻转血矛线虫总RNA为模板,合成cDNA,用RT-PCR方法扩增出约为1 100 bp的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ORF为1 131 bp,与秀丽新杆线虫、新杆状线虫、肿孔古柏线虫等的同源性高达86%以上,推导出其蛋白质序列含有376个氨基酸,与胎生网尾线虫、秀丽新杆线虫、新杆状线虫、马来丝虫等的肌动蛋白相似性均为98%以上,说明成功克隆了捻转血矛线虫actin基因。将捻转血矛线虫肌动蛋白基因的ORF克隆到pET-28a(+)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发现,该基因获得了表达,且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46×103。以此重组蛋白为抗原,用自然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山羊血清为第一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出现1条特异性条带,表明捻转血矛线虫Actin蛋白在自然感染过程中能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可能是一种天然抗原。用纯化重组Actin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以该血清为第一抗体进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该血清能识别捻转血矛线虫成虫蛋白谱中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103的蛋白条带。将捻转血矛线虫actin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构建了DNA疫苗pVAX1-ACT,动物免疫试验结果表明该DNA疫苗在机体内获得了表达。  相似文献   

4.
正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反刍兽第四胃和小肠的毛圆科线虫,属于血矛线虫属。捻转血矛线虫致病力强,可以这样说,反刍兽毛圆线虫病主要是血矛线虫病。血矛线虫属捻转血矛线虫虫体呈毛发状,因吸血而现谈红色。表皮上有横纹和纵嵴。颈乳突显著。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称背矛的角质齿。雄虫长15~19mm,交合伞有由细长的肋支持着的长侧叶和偏于左侧的由一个"Y"形背肋支持着的小背  相似文献   

5.
羊捻转血矛线虫的体外培养是其相关研究试验的基础,它是一种人为提供的类似寄生虫宿主的体外环境,是一种让虫体完成一系列生长发育的方法。本文分别从培养基、温度、湿度和pH值等方面探讨了影响羊捻转血矛线虫体外生长发育的因素,为捻转血矛线虫的体外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8年11月以来河北北方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病理实验室先后接到张家口坝上地区养羊户送来的以贫血、渐进性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羊,剖检发现其真胃内有捻转血矛线虫寄生,最多达2 120条。另在其食道黏膜内发现细长、乳白色的美丽筒线虫,共14条。漂浮法粪便检查时发现2种虫卵。一种虫卵内含16~32个胚细胞,卵壳薄,光滑稍带黄色,虫卵大小为(75~95)μm×(40~50)μm;另一种虫卵内含有幼虫,虫卵大小为(50~70)μm×(25~37)μm。经诊断为羊混合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和美丽筒线虫病。对羊群普遍用左旋咪唑片和丙硫咪唑口服驱虫,2周后羊群症状消失,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在羊场进行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时发现,羊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网尾线虫、毛首线虫及莫尼茨绦虫的发病率较高,要引起养羊场(户)的关注。1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羊、牛等反刍动物真胃(皱胃)和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叫羊捻转胃虫病。1.1病原羊捻转血矛线虫外观呈毛发状,呈淡红色。颈乳突显著,呈锥形,伸向后侧方。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背矛状小齿。虫卵无色,壳薄,大小约(75~95)μm×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Hc38基因对捻转血矛线虫L3期幼虫发育的影响,探索Hc38基因功能,为利用该基因防治捻转血矛线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针对Hc38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dsRNA和siRNA,采用浸泡的方法对捻转血矛线虫L3期幼虫进行RNA干扰(RNAi)试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c38基因在L3期幼虫中的转录抑制效果,同时将dsRNA和siRNA浸泡24h后的L3期幼虫感染绵羊,研究Hc38基因的沉默对捻转血矛线虫L3期幼虫在绵羊体内发育的影响,定期采集绵羊粪便检查虫卵数,30d后剖检绵羊皱胃,检查荷虫数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各试验组Hc38基因的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浸泡72h后,Hc38-dsRNA组和Hc38-siRNA组Hc38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仅为对照组的32.27%和14.93%。绵羊体内干扰沉默效果显示,试验组Hc38干扰组虫卵减少率最高,为50%,减虫率最高,为48.6%。通过浸泡法导入的dsRNA和siRNA均能有效抑制Hc38基因的转录,同时Hc38基因的沉默与幼虫的发育密切相关,为捻转血矛线虫及其他寄生线虫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肉羊养殖业由散养化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但是在此过程中,在舍饲条件下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病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在对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舍饲绵羊消化道线虫病的流行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不同出生时间的全舍饲羔羊首次感染消化道线虫的排卵情况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6月出生的夏羔在9月龄以前没有观察到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排出;9月出生的秋羔在翌年4月首次观察到了奥拉齐细颈线虫虫卵,羔羊平均月龄为7月龄;12月出生的冬羔在翌年的6月首次观察奥拉齐细颈线虫虫卵,最早排卵羔羊为6月龄;3月出生的春羔在翌年的9月首次检出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contortus)、蛇形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colubriformis)和奥拉齐细颈线虫(Nematodirus.oiratianus)3种消化道线虫虫卵,羔羊平均月龄为6月龄。舍饲羔羊1a中首次发现消化道线虫虫卵的顺序为奥拉齐细颈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和蛇形毛圆线虫。羔羊最早感染消化道线虫的年龄为5月龄。羔羊消化道线虫的排卵的季节动态的研究结果显示:捻转血矛线虫和蛇形毛圆线虫全年呈现1个高峰期,高峰期为9月;奥拉齐细颈线虫则有2个高峰期,首个高峰期在5月,第2个高峰期在10月。由此推断,捻转血矛线虫和蛇形毛圆线虫的感染时间为6到10月,奥拉齐细颈线虫的感染时间为4到10月。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乌审旗地区绵羊主要蠕虫病流行病学,以及进一步筛选对优势虫种具有较强驱虫效果的药物,本研究以乌审旗不同苏木镇为试验点,随机采集绵羊新鲜粪便,采用漂浮法、沉淀法和改良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消化道蠕虫虫卵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查,从而掌握本地区绵羊蠕虫病流行情况和优势虫种。在此基础上,选取一定数量的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较严重(EPG≥500)的绵羊,给予不同驱虫药,进行驱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乌审旗地区绵羊消化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51.42%,其中线虫感染率为44.05%,绦虫感染率为10.76%。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氯氢碘柳氨钠注射液、阿维菌素氯氢碘柳氨钠片复方制剂和硝碘酚腈注射液均显示出强大的驱虫效果,尤其对胃捻转血矛线虫的驱杀作用更为突出,而盐酸左旋咪唑片的驱虫效果较差。因此,乌审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率由以前的84%左右显著下降至44%左右,但仍比较严重。硝碘酚腈和氯氰碘柳胺钠能够彻底驱杀目前流行的优势虫种-胃捻转血矛线虫,而左旋咪唑的效果却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捻转血矛线虫单虫种感染性三期幼虫(L3),以尾鞘长、尾鞘末端尾丝有无和尾丝长占尾鞘长的比例为依据,从自然混昆合感染有捻转血矛线虫的绵羊粪便中培养并分离该种线虫的L3,然后用6 000条分离的L3经口灌服3~4月龄绵羊。结果显示,绵羊感染后17 d从粪便中检出虫卯,105 d EPG(每克粪便虫卵数)达4 410,至168 d下降为2 010;人工感染10个月后将绵羊剖杀,从其皱胃中收集到捻转血矛线虫成虫2 261条。经鉴定,从人工感染绵羊的粪便中培养和分离出的L3符合捻转血矛线虫L3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捻转血矛线虫DNA疫苗,并研究该疫苗对山羊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将捻转血矛线虫重要保护性抗原H11的编码基因分H11-1、H11-2和H11-3三部分,分别亚克隆到基因疫苗载体pcDNA4/His Max C中,用酶切反应、序列测定等方法鉴定重组疫苗。将纯化的DNA疫苗肌肉注射山羊后,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疫苗在山羊体内的转录、翻译和诱导IgG的产生。第2次免疫后2W用10 000条捻转血矛线虫第3期幼虫攻击实验动物,检测山羊虫卵排出、虫卵孵化率、成虫数量等免疫保护性指标。【结果】获得了捻转血矛线虫H11 DNA疫苗,疫苗第1次免疫7d后在山羊肌肉组织中进行了转录,第2次免疫7 d后,DNA疫苗获得了翻译,并诱导机体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山羊排出虫卵减少58.8%、虫卵孵化率减少75.3%、成虫减少68.2%。【结论】构建了捻转血矛线虫H11 DNA疫苗,该DNA疫苗对山羊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捻转血矛线虫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克隆捻转血矛线虫HLJ株H11基因。结果表明,H11ORF核苷酸长为2 919 bp,编码972个氨基酸残基。经分析,捻转血矛线虫HLJ株H11与X94187、AY247714、AY819650同源性分别为99.14%、98.49%和99.59%;H11基因含有4个糖基化位点和1个Zn结合功能域;4个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99~102 aa、227~230 aa、549~552 aa和858~861 aa处;Zn结合功能域位于376~385 aa处。参照捻转血矛线虫HLJ株H11序列设计引物,扩增H11ORF 451~2 919 bp一段胞外域序列,构建包含3个糖基化位点和1个Zn结合功能域pGEX-6P-1-H11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表达菌Rosetta(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结果表示,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118 ku,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免疫印迹实验未出现目的条带,说明H11确是一种隐蔽抗原。  相似文献   

14.
旨在通过miRNA测序技术对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给药前后的耐药虫株差异表达miRNA及网络调控分析,获取其转录本中全miRNA表达谱及耐药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和miRNA,探究miRNA在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虫株给药前后的差异。采用Illumina Hiseq2 000平台对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虫株给药前和给药后的虫体进行Small RNA-seq测序,将Raw Data与参考基因组和miRBase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使用RNAhybrid、Miranda和TargetScan对miRNA靶基因进行预测,筛选捻转血矛线虫耐药虫株给药前后表达量显著差异的miRNA并通过Stem-loop qRT-PCR验证,同时对差异显著的miRNA-mRNA调控关系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将靶基因向KEGG和GO两大权威数据库映射,预测和分析靶基因功能注释情况和参与调控的通路情况。结果显示:1)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虫株给药前和给药后共筛选出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 188个,其中125个上调,63个下调,且qRT-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表达情况一致。2)显著差异表达的144个miRNA共关联到353个miRNA-mRNA负调控关系,注释到46条GO功能条目以及代谢,运输和降解等327条通路。3)筛选出的候选靶基因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HIF-1信号通路,cGMP - PKG 信号通路以及P450药物代谢通路,证实在药物胁迫的影响下捻转血矛线虫主要通过代谢和转运的方式参与耐药性调控。本研究为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诊断辅助分子标记的筛选和虫体耐药性调控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检测中国南方亚热带山地环境因素变化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环纹奥斯特线虫和粗纹食道口线虫体发外发育的影响规律:捻转血矛线早虫由卵至1,Ⅱ和Ⅲ期幼虫的最高育成率均在6月;育成期分别是3、5和7d。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捻转血矛线虫GST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特征,以捻转血矛线虫cDNA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GST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GST转化至E.coil BL21(DE3)感受态细胞,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菌进行表达条件优化后,再通过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的特征,并利用在线软件对GST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GST基因大小为618 bp;诱导后的pET30a(+)-GST重组菌最佳诱导条件为0.05 mmol/L的IPTG在37℃时诱导6 h,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大小约为29 ku。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ST分子式为C_(1083)H_(1657)N_(277)O_(294)S_6,属于不含信号肽和跨膜区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形成;潜在的抗原表位主要位于25~48、55~63、92~106、113~124、139~147、170~189和195~205位氨基酸附近。本试验成功构建GST基因原核表达系统,优化表达条件下能稳定纯化GST重组蛋白,为进一步探索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机制及GST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韩莉 《农民致富之友》2014,(24):268-268
<正>捻转血矛线虫病又称捻转胃虫病,它是由寄生于羊、牛及反刍动物真胃为主的捻转血矛线虫所引起。一、流行情况捻转血矛线虫在同属线虫中的致病力最强,反刍动物的肠道线虫主要是血矛线虫。捻转血矛线虫比其它肠道线虫产卵多,雌虫一天可产卵5000~10000个。虫卵对外界抵抗力较强,适宜的发育温度是20~30℃,4℃以下虫卵停止发育,1℃以下或60℃以上可致死亡,但虫卵对一般消毒药抵抗力较强。羔羊和青年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成年羊抵抗力较强,被  相似文献   

18.
试验对体外培养的捻转血矛线虫L4期幼虫和自然感染的成虫的H11天然蛋白分别进行了提取和纯化,并进一步测定了其氨基肽酶活性及酶抑制剂敏感性,为利用捻转血矛线虫天然抗原进行疫苗研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H11蛋白在L4期幼虫和自然感染成虫体内均有表达,且具有氨肽酶M(ApM)活性和氨肽酶A(ApA)活性,其酶活性能被EDTA及邻二氮杂菲等哺乳动物氨肽酶抑制剂所抑制。H11蛋白是寄生阶段虫体的一种酶类,在对H11蛋白进行操作时,应按照相应的酶处理方法进行,以防变性,影响抗原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捻转血矛线虫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将得到的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将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克隆到pET-32a(+)载体中,获得原核表达质粒pET32/AK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重组子用IPTG诱导后用SDS-PAGE分析其表达情况;对重组蛋白变性、纯化后用梯度尿素对其进行连续透析复性,对复性后的重组蛋白用定磷法进行精氨酸激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从捻转血矛线虫总RNA中扩增出大小约为1 104 bp的DNA片段。该基因与GenBank中捻转血矛线虫AK基因的相似性为89%。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该基因获得了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60.3×103,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人工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山羊的血清所识别。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酶活性,其最佳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30℃和7.5。结论:该重组蛋白表达成功并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和激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一前人的工作(一)硫化二苯胺是1885年作为一种新染料合成的,而成为家畜抗蠕虫药却开始于1938年对猪蛔虫及食道口线虫(结节虫)的试验(Harwood,1938),二十年来世界各国对这抗蠕虫药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多的,一般研究的结果肯定了这抗蠕虫药对驱除各种线虫的效果特别好,但早在1942年 Monnig 就指出了这药在实际应用上可发现个别情况如对马园形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