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玉米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证明其为玉米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利用PCR技术对病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其与GenBank中报道的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同源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病原菌为细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2.
生产上常见的马铃薯叶斑类病害主要包括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等,均导致马铃薯植株叶片枯死、严重时侵染块茎,造成减产。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的病原分别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是Alternaria属的三个不同种。本研究旨在针对Alternaria属这三个病原建立一套PCR快速分子鉴定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生物学鉴定方法,调查分析黑龙江省马铃薯叶斑类病害Alternaria属病原的小种组成和发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利用通用引物H3-1a/H3-1b对感染Alternaria病原菌的马铃薯植株病样进行PCR扩增,在489 bp、440 bp和546 bp处出现条带,经测序比对分析,三处目的条带分别鉴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对2015年采集自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的55个植株叶斑类病样进行生物学和PCR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病样为Alternaria属多个小种混合侵染,主要是A.tenuissima、A.alternata和A.solani,这三种病原所占被测病样总数百分比分别为71%、45%和33%,A.tenuissima为优势小种。本研究结果将为准确检测马铃薯植株叶斑类病原菌提供技术支持,为生产上有的放矢防控马铃薯叶斑类病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芦荟黑斑病病原鉴定及培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采用组织分离法、血球计数板法、悬滴法等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荟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倒梨形链格孢(Alternaria obpyriformisT Y Zhang)。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在pH 3.92~10.8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 3.92~6.83,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 5.23~6.83;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30℃,最适pH 3.86~9.23。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10 min。光暗交替下培养的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其次是完全黑暗下,而连续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缓慢且产孢量少。该菌适合在含有芦荟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L-亮氨酸等有机氮和硫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链格孢的产孢表型、分生孢子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了从河北鸭梨、新疆库尔勒香梨、美国和日本以及智利的梨上分离的链格孢菌的种类.经对115支Alternaria菌株的形态学鉴定,共确定了3个种,即Alternaria alternata、A.tenuissima和A.infectoria.ITS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Alternaria大孢子种彼此间及大孢子种与小孢子种间已发生明显分化,可以根据ITS序列差异明确区分.而供试的多数小孢子种在ITS序列上差异很小,因而不能根据ITS序列差异来区分.  相似文献   

5.
萝卜链格孢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raphani)为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本文据国内采集的标本对其形态学进行了研究.并对照其它十字花科黑斑病对该菌重新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部分棉区棉花轮纹斑病病原菌“种”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中国棉花主产区部分地区采集棉轮纹斑病叶,分离获得17个致病链格孢(Alternaria spp.)菌株。根据链格孢菌菌体和孢子形态学观察结果,结合ITS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明确A1等16个菌株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A3菌株为大孢链格孢菌(Alternaria macrospore)。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高渗透压甘油激酶在链格孢菌中的功能,通过遗传学手段,构建了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cDNA酵母表达文库,并对其进行筛选而获得细极链格孢菌高渗透压甘油蛋白激酶AtHOG1基因,该基因全长1 539 bp,编码355个氨基酸.AtHog1p含有MAPK保守的激酶激活区域"TGY",与来源于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AfOsm1p(XP-752664)、稻瘟菌(M.grisea)MG01822(XP-363896)及酿酒酵母(S.cerevisiae)ScHog1p(AAB67558)高度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4%,90%和80%.在高渗环境下,AtHOG1基因与ScHOG1基因功能相同.链格孢菌中存在HOG通路信号途径,AtHOG1基因可能与链格孢菌的逆境适应性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近期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大樱桃黑斑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研究人员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大樱桃黑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可以直接侵染或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染大樱桃果实,伤口接种的果实发病较重;该菌对有伤叶片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不侵染无伤叶片;该菌对梨、杏、李等果实致病性较强,对山楂果实的致病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对从贮藏期间患黑斑病的甜瓜中分离出的3株真菌A2015、A2018、A2019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菌株均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生长初期呈白色,菌丝横纵交错,呈絮状,后期分生孢子呈暗色倒棒状,具有横纵隔膜。对分离所得菌株及购自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的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菌株3.18017进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lu)活性测定,研究链格孢侵染甜瓜时所产生的具有侵染力的酶活特性。结果表明:在4株链格孢侵染甜瓜过程中,PG活性在第3天时达到最高,其中菌株A2015的酶活最高达到20 924.25 μg·h-1·g-1 FW;Cx和β-Glu活性第6天时达到最高,分别高达250.20、8 619.21 μg·h-1·g-1 FW;PME活性第7天时达到最高,为0.24 μg·h-1·g-1 FW。说明链格孢在侵染甜瓜时产酶顺序依次为PG、Cx、β-Glu、PME,由此顺序逐步对细胞壁进行降解、侵染进入瓜体内部。此研究结果可以有效为后期针对性防治甜瓜黑斑病以及甜瓜抵御链格孢的入侵提供病原菌自身特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cDNA酵母表达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遗传学背景,克隆及研究该菌功能基因,根据Gateway技术构建了既能在酵母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又能在原核细胞大量复制的酵母表达载体pRS-DEST42,构建了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cDNA酵母表达文库。经检测,该文库的平均滴度为2.44×106(cfu/ml),文库总容量为2.44×107,阳性克性率为100%,平均插入片段约为1.38kb。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cDNA酵母表达文库是一个质量较高的表达文库,为克隆与分离全长目的基因及其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水杨酸诱导鸭梨抗黑斑病的作用效果及机理,以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农场梨园鸭梨叶片和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梨黑斑病病原菌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利用形态观察及真菌ITS、HIS、RPB2、ACT多基因综合鉴定法明确鸭梨黑斑病致病菌的类型;鸭梨离体叶片通过针刺接种黑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侵染0,6,12,24,48,72,96,120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水杨酸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0,72 h内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利用不同浓度水杨酸(0,0.002,0.02,0.2,2.0,10.0,20.0 mmol/L)测定其对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外源0,0.02,0.2,2.0 mmol/L水杨酸处理鸭梨果实,接种黑斑病菌并观察其抗病效果。结果表明,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农场梨园中鸭梨黑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鸭梨离体叶片接种黑斑病菌后,72 h游离态水杨酸含量由0 mg/g增至0.02 mg/g,结合态水杨酸含量由0.47 mg/g增至1.55 mg/g, SA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Pbrgene12425、Pbrgene6...  相似文献   

12.
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明确引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茂县的花椒根腐病病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延长因子基因(tef1)的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兰褐色或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3.
齿瓣石斛病原链格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 Paxt.)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进行分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齿瓣石斛叶片中分离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以PSA为基本培养基,研究培养基pH值、附加不同碳源和氮源、温度、光照等培养条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齿瓣石斛链格孢菌菌丝最适宜生长的温度25℃,20℃最宜产孢;最适宜的pH值为5~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产孢量以光暗交替下培养最多;在PSA培养基上加入淀粉或硝酸铵对菌丝生长最好,产孢则以葡萄糖较好,在其他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上极少产孢.齿瓣石斛链格孢菌适宜在PSA培养基pH值为5~6,附加一定葡萄糖和硝酸铵,25℃和光暗交替下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晚熟桃"映霜红"为试材,通过对桃果面、果蒂处带菌量分析,并进一步对病原真菌分离纯化,明确晚熟桃采后0℃贮藏过程中锈斑处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致病性。结果表明,晚熟桃锈斑病一般在采前出现浅褐色锈斑;新采收的晚熟桃果蒂锈斑处微生物总量为(4.50±0.05)lg(CFU·g~(-1)),显著高于果面处(3.51±0.03)lg(CFU·g~(-1))(P0.05);在果面和果蒂处共分离出8种真菌,其中病原真菌A-1的分离率最高,达43.8%,该菌有伤接种致病率达100%。结合病原菌的生长特性、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和病原菌rDNA-ITS检测结果,病原菌A-1鉴定为半知菌纲(Deuteromycetes)链孢霉目(Moniliales)黑霉科(Dematiaceae)链格孢属(Alternari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该病原菌加剧了贮藏后期晚熟桃果蒂处褐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华重楼是重要的中药材,近年来,华重楼病害已成为制约四川华重楼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四川种植区华重楼病害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到主要危害华重楼病害有4种。通过组织分离法对相应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结果显示,结合病原菌形态特征及r DNA-ITS、HSP60、G3PDH、RPB2、TEF、ACT、LSU、Alt琢1、TUB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树,鉴定出引起华重楼4种真菌病害病原菌,分别为华重楼叶枯病(Epicoccum sorghinu)、褐斑病(Alternaria tenuissima)、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和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目前,危害华重楼的最为严重的病害是灰霉病、褐斑病和叶枯病。华重楼主要病害的调查及病原菌种类的鉴定为华重楼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微生物拮抗病原菌是防治病害安全高效的可行手段。通过对果实表面微生物进行筛选鉴定,以期得到一株可以有效抑制灰霉病的生物防治菌株。对拮抗菌株H-1进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和gyrB 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平板对峙法结合果实伤口试验考察拮抗菌H-1在体外及梨果表面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经鉴定H-I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 velezensis H-1在体外条件下可显著抑制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和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菌丝生长,其中对灰葡萄孢霉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强;果实伤口试验表明,1×1011 CFU/mL的B. velezensis H-1可完全抑制梨果表面灰霉菌生长。由此可见,B. velezensis H-1可以有效抑制梨果采后灰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旨在明确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甜菜立枯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的甜菜立枯病植株为试材,用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依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甜菜幼苗根部上分离出的菌株L1,菌丝呈白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型,有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多为单细胞少数有隔膜。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引起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甜菜立枯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8.
沙冬青叶部病害发病率高侵染速度快严重威胁植株正常生长。为鉴定引起沙冬青叶部病害的病原菌,制定病害防治方案,利用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田间喷施药剂测定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引起沙冬青叶部病害为病原真菌,离体培养菌丝绒毛状、灰白色、致密气生菌丝,背面呈灰黑色轮纹状,显微镜观察菌丝直柔曲状,有隔,产生深色分生孢子梗,以合轴式延伸,顶端单生分生孢子;ITS序列鉴定与Alternaria destruens ATCC 204363(NR_13714 3.1)(毁坏链格孢)相似性达到100%,初步确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不同药剂田间防治试验表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施2次对沙冬青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达到87%,波尔多液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为57.9%,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优于波尔多液2000倍液。研究结果首次报道沙冬青叶部病害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和鉴定结果,制定了病害田间防治方案,可为沙冬青叶部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冬枣黑点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冬枣黑点病主要为害冬枣果实,在果面上产生黑斑,影响果实的外观及品质。2004~2005年连续2年对河北省黄骅市的不同枣区采集的病果进行分离接种及再分离,结果证实冬枣黑点病病原为:桑壳小圆孢菌(ConiothyriumfucsidulumSacc)、仁果茎点霉(Phoma pomirumThüm)以及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其中(Conio-thyrium fucsidulumSacc)和(Phoma pomirumThüm)既可单独侵染,也可混合侵染,(Alternaria alternata)只参与混合侵染。  相似文献   

20.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新疆伊犁地区采集的小麦叶枯病病叶,经分离纯化后,对其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Fr.Wiltsh.)。对20个大、小麦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大、小麦品种抗性差异较大,其中小麦具有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