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度是影响云厚朴提取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考察云厚朴提取物的热稳定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厚朴SFE-CO2(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萃取物中的和厚朴酚、厚朴酚在不同温度干燥时的含量变化并得出降解规律,干燥时降解为一级反应,在100 ℃降解较快。采用恒温加速实验,得出SFE-CO2萃取液中的和厚朴酚、厚朴酚室温25 ℃贮存期分别为1 125.6 h和975.7 h。在制剂生产中,云厚朴SFE-CO2萃取物不宜长时间贮存,以减少有效成分损失;由于热不稳定性,高温干燥会导致制剂质量不稳定,降低药效,应在较低温度下干燥。  相似文献   

2.
以和厚朴酚标准品为试材,测定其对引起采后水果腐烂的青霉菌(Penicililum expansum)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和厚朴酚对供试青霉菌(P.expansum)茵丝与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链格孢菌(A.alternata)菌丝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链格孢菌(A.alternata)孢子萌发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为验证耗氧有机物影响沉积物中生物活性磷的赋存形态的假说。[方法]以葡萄糖代替耗氧有机物,将沉积物暴露于耗氧有机物30天。[结果表明] 不充气时,葡萄糖浓度0、2、4、8 mg/L下的表层沉积物Ex-P含量为0.02±0.01、0.02±0.01、0.03±0.01、0.02±0.01 μmol/g;充气时,相应葡萄糖浓度下的表层沉积物Ex-P含量为0.03±0.00、0.03±0.01、0.03±0.01和0.06±0.02μmol/g,葡萄糖浓度8mg/L下的Ex-P含量高于葡萄糖浓度0mg/L下的(P< 5%)。不充气时,葡萄糖浓度0、2、4和8mg/L 下的表层沉积物IP含量为0.96±0.42、0.74±0.29、0.97±0.78和0.88±0.22μmol/g;充气时,相应葡萄糖浓度下的表层沉积物IP含量为0.37±0.10、0.46±0.16、0.41±0.06和0.69±0.05μmol/g,葡萄糖浓度8mg/L下的IP含量高于葡萄糖浓度0mg/L下的(P< 5%)。[结论]耗氧有机物对沉积物中生物活性磷有双重阈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氯化镧对不同叶色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氯化镧溶液对P88S(绿叶)和黄1S(黄叶)的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g/L的氯化镧能够显著提高P88S和黄1S的抗氧化能力,在分蘖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31.2%和50%,达413.2μmol/g FW和484.9μmol/g FW;抽穗期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增加7.5%和30.7%,达199.2μmol/g FW和130.1μmol/g FW,且能显著降低丙二醛的含量,分别降低34%和24.7%,达5.55 nmol/g和5 nmol/g。100 mg/L氯化镧溶液处理后,黄1S相比P88S,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分别增加14.8%、3.2%和33.7%,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增加7.5%、21.1%和18.1%。综合分析表明,喷施100 mg/L氯化镧溶液能够提高不同叶色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从而提高叶片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液部分生化指标代谢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酮病是高产奶牛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病.本研究采用酮粉法、试剂盒法分别对60头奶牛乳汁β-羟丁酸、血液β-羟丁酸、血液葡萄糖和非酯化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以血清β-羟丁酸含量1200μmol/L作为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结果显示健康奶牛和酮病牛血液β-羟丁酸含量分别为509±43μmol/L和2348±127μmol/L,差异显著(P<0.05);血液葡萄糖含量分别为3.94±0.17mmol/L和3.18±0.06mmol/L,差异显著(P<0.05);血液非酯化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3.4±106μmol/L和315.5±103μmol/L,差异显著(P<0.05).酮病牛的血液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与血液β-羟丁酸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天然酚类化合物百里香酚、和厚朴酚与化学合成杀菌剂百菌清、啶酰菌胺混配的增效作用,筛选出能够防治灰霉病的混剂,本研究将百里香酚、和厚朴酚分别与百菌清、啶酰菌胺以不同比例混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并将Bliss法、Mansour法和孙云沛法结合,以优化筛选方案,评价混剂的联合毒力。实验结果表明:将Bliss法、Mansour法和孙云沛法结合使用能够有效降低筛选工作量,且准确率较高;百里香酚和百菌清以质量比5:1、2:3、1:5和1:10比例混配,和厚朴酚和百菌清以质量比10:1、5:1、3:2、2:3和1:10比例混配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和厚朴酚和百菌清以10:1比例混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最明显,其CTC值为309.15,以1:10比例混配时抑菌活性最高,其对B. cinereaEC50为0.29 mg/L,高于杀菌剂百菌清。因此,将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是筛选杀菌剂混剂配方的合理方案,天然酚类化合物百里香酚、和厚朴酚与百菌清以合理比例混配所得混剂具有防治灰霉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汪妮 《种子》2011,30(7)
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谷子幼苗的抗氧化酶( SOD、CAT、POD)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NP浓度的增加,谷子种子萌发幼苗的的SOD、CAT、POD酶活性变化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当SNP浓度为100μmol/L时,SOD活性最大,为对照的116.2%;当SNP浓度为200μmol/L时,CAT活性最大,为对照的244.6%;当SNP浓度为200μmol/L时,POD活性最大,为对照的172.7%.谷子种子萌发后幼苗的MDA含量在0~100μmol/L范围内与SN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在100~ 500 μmol/L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其中100μmol/L时MDA含量最低,为对照的79.3%.  相似文献   

8.
牛旁检测诊断产后初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酮病是奶牛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病。采用酮粉法、尿液分析试纸条、乳汁分析试纸条、试剂盒法分别对乳酮、尿酮和血酮含量进行检测,以血清β-羟丁酸含量1200μmol/L作为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乳汁检测试纸条和尿液分析试纸条的诊断标准分别为200μmol/L和15mg/dl(1470μmol/L)。酮病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726±43μmol/L、3.42±0.05mmol/L,健康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2563±238μmol/L、2.78±0.07mmol/L,差异显著(P<0.05)。乳汁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92%,尿液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和85%,酮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94%。使用乳汁分析试纸条牛旁检测是一种有效的奶牛亚临床酮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浓度(3 mg/L、5 mg/L、8 mg/L、13 mg/L)DA-6、(5 mg/L、10 mg/L、15 mg/L、20 mg/L)复硝酚钠和(13×5 mg/L、8×10 mg/L、5×15 mg/L、3×20 mg/L)DA-6复硝酚钠混合液处理向日葵种子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DA-6、复硝酚钠以及两者的混合物对向日葵种子的发芽势均有影响,低浓度可提高向日葵种子的发芽势。其中,DA-6处理种子,还可显著提高种子的活力。DA-6处理种子的适宜浓度为5~8 mg/L,复硝酚钠为10 mg/L。  相似文献   

10.
以甘春24、甘春20和中麦175为材料,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CuSO_4和EDTAFe对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诱导及分化培养基中适当增加CuSO_4浓度(0.5~10μmol/L),显著提高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出愈率、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在CuSO_4最适浓度(10μmol/L)下,甘春24、甘春20和中麦175的出愈率、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分别比对照(CuSO_4浓度为0.5μmol/L)提高了62.82%、78.68%和31.04%,64.57%、66.01%和49.92%,77.40%、77.93%和52.45%,86.60%、69.85%和67.39%。培养基中添加70μmol/L EDTA-Fe均有利于三个小麦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尤其对中麦175的培养效果最好。在EDTA-Fe最适浓度(70μmol/L)下,甘春24、甘春20和中麦175的出愈率、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分别比对照(EDTA-Fe浓度为50μmol/L)提高了38.66%、32.27%和21.05%,42.10%、36.92%和25.00%,42.63%、57.42%和32.25%,40.02%、53.11%和45.11%。当EDTA-Fe浓度高于70μmol/L时,三个小麦品种出愈率等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浓度过高会对小麦愈伤组织造成伤害。不同小麦基因型对相同浓度CuSO_4和EDTA-Fe敏感性不一致,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中麦175成熟胚的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情况最好,甘春24次之,甘春20最低。  相似文献   

11.
以德龙808红肉火龙果为试材,研究7种植物精油对采后火龙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筛选出具有防腐作用的植物精油。结果表明,常温贮藏8 d后,香芹酚(15μL/L、25μL/L)、丁香花蕾油(10μL/L、15μL/L)和丁香叶油(20μL/L)对采后火龙果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其中,香芹酚精油效果最显著。同时,通过分析火龙果的蛋白质、可溶性糖、VC和甜菜素含量发现,25μL/L香芹酚处理能够使火龙果采后贮藏保持较高的果实品质。综上所述,香芹酚精油在火龙果绿色保鲜剂开发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镉污染条件下葡萄对镉的积累,促进葡萄生长,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镉污染(5 mg/kg)条件下喷施脱落酸对葡萄幼苗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幼苗各部位的生物量和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均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0、1、5、10、20μmol/L)而先降低后增加。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葡萄幼苗叶片的POD及CAT活性和土壤pH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SOD活性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喷施脱落酸能使葡萄幼苗各部位镉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并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脱落酸浓度为20μmol/L时,葡萄幼苗的根系和地上部分分别较对照降低了36.54%和74.36%。综上,喷施脱落酸能够降低葡萄对镉的吸收,以20μmol/L脱落酸浓度最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浓度为50μmol/L,100μmol/L)对不同浓度硒酸钠(4mg/kg Se6+,10mg/kg Se6+)处理下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耐硒性和硒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富硒处理显著降低小白菜PSII的光化学反应能力并引起强烈的细胞过氧化反应,显著降低地上部生物量。100μmol/L JA处理显著提高富硒处理土壤小白菜的PSⅡ有效量子产量(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地上部生物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显著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富硒处理土壤栽培小白菜的地上部硒含量和硒积累量。50μmol/L JA缓解细胞过氧化和光化学反应抑制效果在4mg/kg Se6+处理下不显著,在10mg/kg Se6+处理下则显著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Fv/F...  相似文献   

14.
以未褐化的岩黄连愈伤组织为材料,于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研究抗坏血酸对岩黄连愈伤组织褐化及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第20天,各处理岩黄连愈伤组织的褐化率均低于对照;各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抗坏血酸浓度175mg/L的处理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为14.1400U/(g·min),比对照高72.3%;各处理的总酚含量均低于对照,抗坏血酸浓度为175mg/L的处理总酚含量最低,为0.4633μg/mL,比对照低88.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岩黄连愈伤组织褐变率与总酚含量呈正相关,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负相关;而岩黄连愈伤组织多酚氧化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小琴丝竹种子成分和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小琴丝竹种子成分含量分别为可溶性蛋白40.694 mg/g、可溶性糖14.670 mmol/g、游离脯氨酸0.292 mg/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64.522 U、过氧化物酶(POD)51.389 U/(g.min)、过氧化氢酶(CAT)19.947 mg/g、丙二醛(MDA)0.064μmol/g;(2)小琴丝竹的果实为颖果。带稃片种子细狭长圆形,长1.5~2.2 cm,直径2.0~3.0 mm,紫灰色;去稃片种子为细长椭圆形,长0.9~1.3 cm,直径1.6~2.8 mm,棕褐色;(3)小琴丝竹种子的净度为90.07%、千粒重46.000 g、含水量达16.7%;(4)种子发芽率试验表明:随着播种时间的推移或NaCl溶液处理浓度的提高,种子发芽率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6.
收集3个不同产地的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ndet Wils)种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种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目的是评价基因和环境因素对厚朴种子挥发性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种子样品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β-蒎烯、对异丙基甲苯、1-柠檬烯、芳樟醇、龙脑、α-松油醇、龙脑乙酯、反-α-佛手柑油稀、β-石竹稀、α-石竹稀、没药烯、2-[4-(1-甲基-2-丙烯基)苯基]丙醛、石竹稀氧化物、3-乙基-2,5-二甲基-l,3-己二烯、β-桉叶油醇,且含量的差异不显著;种子挥发精油的含量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暗示了种子作为繁衍的遗传生命体,有高度的遗传特性,挥发性成分代谢累积过程中可能受到遗传因素支配,而生长环境条件差异,使代谢产物生源合成过程中酶的表达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挥发精油产率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徐州A和山东苍山B两地的牛蒡根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牛蒡根中的总黄酮,并用大孔树脂联合聚酰胺法对其进行纯化后,从体外和体内2个方面研究牛蒡根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两地牛蒡根总黄酮均有很强的总抗氧化能力和铁离子还原力,其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分别为A:0.542±0.049 mg/m L,B:0.642±0.058 mg/m L;A:0.761±0.068 mg/m L,B:1.04±0.098 mg/m L;A:0.793±0.084 mg/m L,B:1.06±0.12 mg/m L。金属离子螯合能力IC_(50)分别为A:27.48±0.24μg/m L,B:29.40±0.32μg/m L,其能显著提升小鼠血清和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ization capacity,T-AOC)、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同时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和肝脏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两地的牛蒡根总黄酮体内抗氧化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由此说明,两地的牛蒡根总黄酮均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体内抗氧化能力,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孙红亮 《分子植物育种》2023,(10):3383-3393
为挖掘高β-胡萝卜素含量枸杞种质,对11种山西临汾产枸杞鲜果中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研究。选取11个品种枸杞鲜果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β-胡萝卜素含量。采用C6-100B色谱柱(250 mm×4.6 mm×5μm)进行分离,正己烷:甲醇(40∶60, V∶V)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为450 nm,柱温35℃,进样体积20μL。结果显示,β-胡萝卜素标准曲线在0.501 2~10.042 6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加标回收率在92.4%~98.2%之间。检测限为0.5μg/100 g。11种山西临汾产枸杞子中β-胡萝卜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00.98±10.51)、(200.71±3.04)、(271.40±5.76)、(103.04±4.96)、(162.89±3.88)、(212.20±5.78)、(68.92±1.18)、(124.20±10.40)、(120.82±1.95)、(103.56±2.40)和(98.55±1.84)μg/100 g。研究表明,11个品种枸杞鲜果的β-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经EMS处理后获得的贵州黎平杂边禾小粒矮秆突变体dss-1(dwarf small seed-1)表观性状和生理生化变化,我们观测了突变体的农艺性状,测定了保护酶活性,并以LI-6400XT光合系统进行了光合生理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dss-1突变体表现出植株矮化、株型直立、叶色深绿、第二节间极度缩短、籽粒小而圆、穗长增加等性状。该突变体成熟期的光合速率(8.9μmol·m~(-2)·s~(-1))和叶绿素含量(4.8 mg/g FW)比野生型(光合速率为6.7μmol·m~(-2)·s~(-1),叶绿素含量为3.0 mg/g FW)高24.72%和37.5%;分蘖期突变体光合速率(18.7μmol·m~(-2)·s~(-1))和叶绿素含量(5.7 mg/g FW)比野生型(光合速率是16.8μmol·m~(-2)·s~(-1)和叶绿素含量是4.5 mg/g FW)增加了10.16%、21.05%。突变体dss-1的初始荧光产量(Fo)是175.1,最大光合效率(Fv/Fm)为0.79,比野生型(Fo为141.01,Fv/Fm为0.78)高19.50%和1.3%,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的光化学效率(ΦPSII)和光化学淬灭(q P)分别是96.73、0.16、0.71,均低于野生型(ETR是106.13、ΦPSII是0.20及q P是0.75)。dss-1突变体MDA含量为0.90 nmol/mg(FW),比野生型增加5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dss-1突变基因与该突变体生理生化变化和表型特征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主栽杧果品种‘贵妃’为试材,在果实生育期进行萘乙酸(NAA)、爱多收(复硝酚钠)不同浓度处理的喷施试验,旨在明确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杧果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爱多收增加产量效果较好,以高浓度的100 mg/L处理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了102.6%,NAA低浓度可显著增加产量,高浓度则起到疏果的作用,增产效果不显著。NAA能显著促进果实膨大,爱多收则不能。在影响果皮色素方面,NAA和爱多收较低浓度(5、10 mg/L)处理延缓果皮叶绿素的降解,各处理均促进了果皮类胡萝卜素的积累,NAA较高浓度(60、100 mg/L)和爱多收5 mg/L处理抑制了果皮花青素的合成,尤其是NAA 100 mg/L,对果实采收期和完熟期的红色着色造成不利影响。NAA和爱多收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不大。综合比较,以NAA 30 mg/L和爱多收100 mg/L处理为宜。该研究为NAA和爱多收在海南‘贵妃’杧种植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