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红松球果脱种剩余物为原料,经粉碎、酶解、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选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酶(质量比1∶1),料液比1∶8,酶添加量1.7%,酶解pH为4.5,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3.5 h,在此工艺条件下,挥发油得率为1.775%。  相似文献   

2.
酶法提取黑加仑果渣花色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黑加仑果渣花色苷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釆用纤维素酶酶解,温度50℃,时间100min,果渣与酶解液的比1:9(g:mL),酶用量为原料质量的1%,pH值5.0,黑加仑花色苷提取率86.63%.釆用果胶酶酶解,温度50℃,时间120min,果渣与酶解液的比为1:8(g:mL),酶用量为原料质量的1.4%,pH值3.5,黑加仑花色苷提取率91.09%.并确定了使用果胶酶的提取效果好于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3.
大豆秸秆纤维素固态发酵及酶解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经氨预处理的大豆秸秆纤维素固态发酵产酶及酶解产糖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影响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固态发酵的主要因素是温度、pH值、培养基液固质量比及培养时间,影响纤维素酶水解的条件主要是温度、pH值及时间,结果表明:较适宜的产酶条件为温度30℃,pH值5.0,培养基液固质量比2.5:1,时间96h,产纤维素酶活力为798.84FPU/mL,以所产纤维素酶进行酶水解,较适宜条件为温度55℃、pH值5.6、时间36h,酶解率为18.98%。由液相色谱分析可知酶解液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纤维二糖和木糖.为大豆秸秆的进一步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酶法提取荆芥总黄酮的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粉碎度、料液比、酶解温度、酶解pH值、酶解时间、酶的用量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筛选出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酶法提取荆芥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粉碎度〉酶解时间〉酶的用量〉料液比。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粉碎度为50目,料液比为1:16,酶的用量为0.8%,酶解温度为40℃,酶解pH值为5,酶解时间为20min后,煎煮1.5h。该法操作简单、提取率高,可用于荆芥总黄酮的提取。  相似文献   

5.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nhnken组合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桑黄Inonotus sanghuang子实体中多糖的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法提取工艺条件。在前期预实验的基础上,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按2:1:1组成复合酶对桑黄子实体进行酶解处理,添加量为2%,温度50℃,p H 6.5,在水溶液中酶解1 h。然后对工艺中的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液料比进行优化。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桑黄子实体中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360.6 W,液料比32.5:1,超声时间32.7 min,多糖得率可得3.31%,与理论值3.46%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酶法提取侧柏叶总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酶法提取侧柏叶总黄酮类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探讨了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并用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提取效果影响的顺序依次为酶解时间〉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pH值,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酶解温度45℃,介质pH3.5,酶用量0.3%,酶解时间2.0h,总黄酮得率可达1.026%。该提取工艺简便易行,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酶解法对橡实蛋白进行提取,结合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进行分析,对蒙古栎橡实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为橡实蛋白提取的适宜水解酶;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酶添加量为1.4%,pH值为11,酶解温度50℃,时间3 h为适宜的提取条件;由正交试验结果可知,橡实蛋白最优提取工艺:酶添加量为1.4%,pH值为11.5,酶解温度50℃,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3组平行试验的提取率均值为56.13%。  相似文献   

8.
将超临界流体萃取与纤维素酶法相结合,对落叶松树皮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超临界CO2从落叶松树皮中提取脂溶性成分,采用萃取压力35 MPa、温度50℃,萃取130 min后,树脂平均得率为2.16%,然后将萃余物通过纤维素酶辅助提取原花青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原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3 g脱脂树皮粉以缓冲液为溶剂,原料粒度为150~178μm,纤维酶加入量为原料质量的0.6%,液料比14∶1(mL∶g),酶解pH值5,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2 h后,原花青素的得率可以达到7.36%。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提取树脂后的树皮纤维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促使胞内物质溶出,提高了得率,所获得的落叶松树皮原花青素分子中主要存在原花青定型结构单元,没有使有效成分的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武思齐  苟长秀  赵杰 《绿色科技》2023,(12):271-275
为提高葛根的资源利用率,以葛根为原材料,采用化学酸碱法提取了葛根中的膳食纤维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获得提取膳食纤维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膳食纤维素的最佳工艺是碱处理料液比1∶20、pH值为11、温度60℃、时间120 min,提取率为72.26%;酸处理料液比1∶10、pH值为4、温度50℃、时间80 min,提取率为71.13%。根据各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碱处理对膳食纤维素的提取影响较大,而酸处理对膳食纤维素的提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水酶法提取板栗壳棕色素的工艺条件,以板栗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工艺条件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板栗壳棕色素的最适工艺条件为:复合酶总酶量2.0%,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果胶酶质量比为2∶3∶5,酶处理p H值5.0,温度50℃,时间2.0 h,料液比1∶120。  相似文献   

11.
以八角莲为原料,采用水酶法协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八角莲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纤维素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及pH等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提取八角莲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0.015 g,提取温度50℃,酶解时间150 min,酶解pH7.0时八角莲总黄酮的提取率最高,达7.398%。  相似文献   

12.
为运用酶法提取餐厨垃圾中的蛋白质,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温度、pH值、酶加量和酶解时间对蛋白质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酶法提取餐厨垃圾蛋白质的工艺条件为:温度40℃,pH值为4,酶加量30 mg,酶解时间1.0h,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实验,粗蛋白提取率为43.18%.研究结果为酶法提取餐厨垃圾蛋白质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金橘果渣膳食纤维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我国柑橘类水果资源,采用酸碱洗涤剂法制备金橘果渣膳食纤维.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金橘果渣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为:pH值1.0、提取温度85C、提取时间80min、加水量25mL/g,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20.76%;将该工艺剩余的残渣提取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其提取率为15.42%.合并及脱色后的总膳食纤维产品中总膳食纤维含量为82.42%,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30.26%,其SDF/IDF质量比为0.59,而金橘果渣原料中其比值仪为0.18.金橘果渣膳食纤维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蒽酮比色法测定的酶解液中的总糖含量和酶解杜仲胶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化纤维素酶解预处理杜仲粕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预处理杜仲粕壳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50℃,pH值3.8,酶的用量为0.30 g,料液比为1∶15(g∶mL),酶解2次,每次3 h。经最佳酶解工艺条件预处理后的杜仲粕壳,第一次提取酶解物中杜仲胶得率达到57.7%,是非酶解物中的1.3倍。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测,结果表明经酶解预处理后所提取的胶与非酶解而提取的胶成分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法对沙棘果加工废弃物沙棘果渣中的总黄酮物质进行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酶辅助法提取沙棘果渣黄酮类物质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并分析了酶用量、液固比、提取温度和pH值4因子与总黄酮得率关系的数学模型。沙棘果渣黄酮类物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78.9 IU/g,液固比值25.9,温度59.1℃,pH值3.9。试验证明,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8.48±0.16)mg/g(n=3),与模型预测值8.57 mg/g基本一致。响应面模型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能较好地预测大果沙棘果渣中总黄酮的提取得率。  相似文献   

16.
纤维素酶在玉米芯上的吸附及其水解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纤维素酶在玉米芯纤维底物上的吸附特征及其水解作用进行了研究.纤维素酶组分中的外切型β-葡聚糖酶(C1酶) 、内切型β-葡聚糖酶(CMC酶)和纤维二糖酶(CB酶)在同一纤维素底物上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质,底物的粒度、预处理条件、pH值、温度等因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具有不同的影响.在特定的酶解条件下(底物质量分数10 %,pH值4.8,50 ℃),C1酶、CMC酶组分主要吸附在玉米芯纤维底物上,而CB酶组分则大部分游离在液相中.利用纤维素酶的吸附特性,在玉米芯酶解工艺中实现了纤维素酶的回收复用.当玉米芯纤维底物质量分数为10 %,纤维素酶初始用量为每克底物15 FPIU ,酶解48 h后滤去水解液,保留纤维素残渣并加入新鲜底物,同时补加纤维二糖酶(每克底物4 IU)和少量纤维素酶(每克底物7.5 FPIU),继续酶解48 h,如此重复进行.连续重复7批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一酶解工艺简便易行,纤维素酶的用量可节约50 %, 同时纤维素的酶解得率平均可达80 %以上.这一研究结果在可再生纤维素资源酶法糖化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酶法提取越桔果渣花色苷酶解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酶法提取越桔果渣花色苷的酶解条件进行研究。考察了酶解温度、酶解液初始pH值、酶解时间、酶用量和固液比对越桔花色苷的影响;确定了酶解的最优条件为50℃、酶解液初始pH值为4.5、酶解时间为3h、酶用量为5.0mg/g果渣粉、固液比为1∶4;对酶法提取越桔果渣花色苷与传统乙醇浸提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酶法提取工艺比传统乙醇浸提越桔果渣花色苷色价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18.
以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质量比1︰1)辅助提取绿茶中茶多酚,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酶添加量、酶解温度、pH、乙醇浓度为影响因子,运用响应面法进行四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研究各因素对绿茶茶多酚得率的影响,以及绿茶茶多酚的抑菌性。结果表明:响应面试验绿茶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添加量2.0mL,酶解温度48℃,pH4.8,乙醇浓度50%,在该条件下绿茶茶多酚得率为24.59%,接近预测值24.68%。绿茶茶多酚浓度与抑菌效果成正相关,当绿茶茶多酚浓度为1×10^-2mg/mL时,绿茶茶多酚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效果较显著,抑菌率分别为46.01%和45.77%,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松针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从松针中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提取过程中,比较了水、醇两种溶剂对3种松针提取的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法分析了5个主要因素: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pH值及提取次数对湿地松松针水提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水提湿地松松针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表明,湿地松松针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g∶mL),提取温度100℃,浸提时间3h,pH值6.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湿地松松针多糖得率为4.024%±0.017%.  相似文献   

20.
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银杏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银杏叶总黄酮工艺条件.对银杏叶粒径、纤维素酶用量、酶解时间进行单因素考察,根据单因素考察结果设计正交试验,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确定适宜的正交试验参数:银杏叶细粉100目、纤维素酶用量30 FPIU/g银杏叶、酶解时间50 min,该工艺条件下银杏叶总黄酮提取得率为2.51%,与未添加纤维素酶相比,总黄酮得率增加了54.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