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解山东省东营市奶牛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种类和耐药性情况,采集该地区5个奶牛场的临床型和隐性型乳腺炎奶样各50份,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奶样中的细菌检出率为83.0%,共分离到132株细菌,其中无乳链球菌占27.27%、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6.52%、大肠杆菌占15.15%、停乳链球菌占12.12%,说明这几类细菌是东营市奶牛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对上述4种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敏感率高的药物依次是头孢喹肟80.37%(86/107)、头孢洛宁74.77%(80/107)、头孢噻呋71.96%(77/107)和氟苯尼考67.29%(72/107),耐药率高的药物依次是四环素61.68%(66/107)、庆大霉素60.75%(65/107)和头孢氨苄46.73%(50/107)。本研究为该地区选择敏感药物防治奶牛乳腺炎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旨在测定利福昔明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利福昔明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利福昔明对19株大肠杆菌的MIC值为8~16μg/m L,对25株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002~0.06μg/m L,对18株链球菌的MIC值为0.06~2μg/m L。大部分临床分离菌的MIC值与标准菌的相近,表明分离菌株对利福昔明较为敏感,提示利福昔明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采集具有临床型乳腺炎奶牛的奶样,经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培养和生化试验,以确定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致病菌种类。结果发现患临床型乳腺炎奶牛的致病菌和占分离菌株的百分率为:腐生葡萄球菌19.7%、金黄色葡萄球菌16.5%、兽疫链球菌17.3%、停乳链球菌9.4%、乳房链球菌3.9%、无乳链球菌1.6%、产气肠杆菌17.3%、聚团肠杆菌4.7%、奇异变形杆菌3.0%、大肠杆菌3.0%、蜡样芽胞杆菌3.0%,样品中单纯感染与混合感染的百分率分别为66.0%和27.8%。  相似文献   

4.
奶牛乳腺炎是制约奶牛养殖效益和奶品质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解当前长春市某大型集约化奶牛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流行和耐药情况,本试验对该场奶牛乳腺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采集的119份临床型乳腺炎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鉴定的病原菌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场奶牛乳腺炎发病率在4%左右,初产牛乳腺炎发病率明显高于经产牛,乳腺炎发病率还与胎次、年龄等因素相关。本试验共分离鉴定出木糖葡萄球菌49株(42.2%)、松鼠葡萄球菌39株(33.6%)、大肠杆菌15株(12.9%)、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4.3%)、无乳链球菌3株(2.6%)、菠萝泛菌3株(2.6%)、产酸克雷伯菌1株(0.9%)和铜绿假单胞菌1株(0.9%);其中菠萝泛菌、无乳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小鼠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种类最多。除无乳链球菌外,其他菌株均对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敏感,可作为该场奶牛乳腺炎治疗首选药物。本试验通过对该场乳腺炎调查、分离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为该场乳腺炎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地区奶牛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不同,其发病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明确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情况,以巴彦淖尔地区4家奶牛场临床型乳腺炎患牛为实验对象,采集80份乳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结果分离到51个菌株,其中有葡萄球菌31株,链球菌6株,肠杆菌14株。该试验明确了该地区奶牛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该地区奶牛乳腺炎的有效防治及临床上合理地筛选敏感药物提供了有if,4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江苏省南通市大生源牧场、盐城市泰来神牧场及连云港市三元双宝牧场采集分析了12个月的奶牛乳样,通过分析3个牧场奶牛乳腺炎发病率的季节变化发现,冬季发病率普遍低于夏秋季。以2017年7月份南通市大生源牧场321头奶牛的乳样为例,采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随机筛选出20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乳样,经过细菌分离纯化培养后采用PCR技术鉴定致病菌种类。结果显示:这20份乳样中共分离鉴定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微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格氏乳球菌、分支杆菌、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共13种细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为主;此外,奶牛大都感染了3种及以上致病菌,说明奶牛乳腺炎以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为主。选用6种抗生素药物组合对混合乳样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氨苄西林钠、青霉素钾、硫酸链霉素共同处理组体外抑菌效果最好,为苏中地区大生源牧场奶牛乳腺炎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对从衡水市某奶牛场采集的20份临床型乳房炎牛的乳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20份乳样中共分离到9种162株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35.8%)、大肠杆菌58株(35.8%)、表皮葡萄球菌10株(6.2%)、腐生葡萄球菌6株(3.7%)、乳房链球菌10株(6.2%)、无乳链球菌8株(4.9%)、停乳链球菌10株(6.2%)、克雷伯杆菌1株(0.6%)、变形杆菌1株(0.6%);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其次是链球菌,占总菌数的98.8%(160/162);主要病原菌对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中剂量组)、林可霉素、头孢曲松钠、新霉素等5种药物呈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对干乳期乳腺炎的防治作用,本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头孢洛宁、头孢匹林、阿莫西林和氯唑西林对乳腺炎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且,随机选择60头进入干乳期的临床健康奶牛,在最后一次挤奶后每头牛的每个乳区分别灌注一管受试药物或对照药物(氨苄西林-苄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对入选的每头奶牛分别在干奶前、以及产后1、3、5 d,采集每个乳区的乳样进行体细胞计数和细菌学检查。在药物处理后至产后14 d内,每天对受试动物进行临床型乳腺炎检查。结果显示,头孢洛宁、头孢匹林、阿莫西林、氯唑西林对分离自奶牛乳腺炎的大肠杆菌MIC_(50)分别为4、8、8μg/mL128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_(50)分别为0.125、0.25、2、1μg/mL;对乳房链球菌的MIC_(50)分别为4、8、16、128μg/mL;对停乳链球菌的MIC_(50)分别为8、8、8、128μg/mL;对无乳链球菌MIC_(50)分别为0.25、4、0.25、32μg/mL。临床药学研究显示,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对干乳期奶牛乳腺炎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不同细菌感染治愈率介于66.6%~100%之间,新感染发生率低于8.3%。在治愈率、新感染率及细菌学清除率方面和对照药物(氨苄西林-苄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头孢洛宁对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干乳期奶牛每乳区灌注一管250 mg的头孢洛宁干乳期乳房注入剂能有效治疗干乳期隐性乳腺炎和预防新的乳腺炎感染。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某奶牛养殖场奶牛临床乳房炎的致病菌及酸性电解水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杀菌效果,本试验采集该奶牛养殖场临床乳房炎患病奶牛乳样,对乳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后通过革兰氏染色和镜检、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通过体外杀菌试验分析酸性电解水对分离菌株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Baird-Parker(BP)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 h后可见菌落表面光滑,呈灰黑色,无透明圈。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分离菌株呈蓝紫色并排列成葡萄串状,将该分离菌株命名为QSPT2023。分离菌株QSPT2023与葡萄球菌属的生化特性基本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产色葡萄球菌OP068076.1的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93%;与产色葡萄球菌OP068076.1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产色葡萄球菌KJ783397.1、LC317309.1、ON715882.1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的亲缘关系较远;对氯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氨苄、头孢他啶、头孢唑啉...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离出广谱抑菌的海洋微生物,试验以北冰洋沉积物为样本,采用涂布平板法分离海洋微生物单菌落,以9种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弧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为指示菌,进行抑菌试验及抑菌谱的研究;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测序对抑菌效果最好的海洋微生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100个单菌落,除去菌落形态相同的菌株,共分离得到40株分离菌。从待测的40株菌株中筛选出1株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26号菌株),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测序结果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该菌株对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弧菌表现为高敏,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为中敏。说明26号菌株对畜禽养殖过程中常见的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抑菌效果,具有作为饲料添加剂中益生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奶牛乳腺炎致病菌种类,同时比较青霉素、链霉素合并使用与沃瑞特单独使用在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中的疗效差异,以100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为研究对象,对从乳样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将上述患牛分为对照组(4头)、沃瑞特组(50头)、青链霉素组(46头)进行疗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致病菌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37.0%、大肠杆菌为30.1%、克雷伯菌为 18.3%、链球菌为2.4%,其他菌为12.2%,占比例最高的是葡萄球菌;2种用药方案均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青链霉素组治愈率为78.26%,沃瑞特治愈率为66.00%,青链霉素组治愈率显著高于沃瑞特组。  相似文献   

12.
包头地区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临床型奶牛乳腺炎主要是由多种非特定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奶牛乳房及乳汁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的一种乳腺疾病。从包头地区5个奶牛场33头奶牛的77份乳样中分离得到98株病原菌,主要病原经生化试验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乳链球菌、牛链球菌、粪链球菌、棒状杆菌属、酵母菌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属、沙门菌属。研究结果可为包头地区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奶牛急性乳腺炎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鉴定出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群无乳链球菌.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克林霉素等12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0株无乳链球菌的MIC.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对克林霉素敏感.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克林霉素组的治愈率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克林霉素组治愈率、有效率与其它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克林霉素对奶牛乳腺炎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新疆巴州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奶牛隐性乳腺炎中所起的作用,实验对巴州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患隐性乳腺炎奶牛的乳样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此奶牛场隐性乳腺炎的患病率为14.5%,最终确定13株分离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样本数的7.1%(13/184)。该结果为巴州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隐性乳腺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四川成都、绵阳和眉山地区部分奶牛场共分离奶牛乳腺炎病原菌120株,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发现引起四川成都、绵阳和眉山奶牛乳腺炎以细菌混合感染为主,主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胞菌属、鲁氏不动杆菌、吉氏库特氏菌和芽孢杆菌属。其中,葡萄球菌的感染最为普遍,检出率最高(33株,27.50%);其次为大肠杆菌(17株,14.17%)、单胞菌属(12株,10%)、鲁氏不动杆菌(11株,9.17%)、吉氏库特氏菌(9株,7.50%)和芽孢杆菌属(9株,7.50%);再次为巨型球菌(6株,5%)、阴沟肠杆菌(6株,5.00%)、产吲哚金黄杆菌(6株,5.00%)和链球菌属(4株,3.33%);最低的是棒杆菌属(3株,2.50%)、粪肠球菌(2株,1.67%)、弗氏志贺菌(1株,0.83%)和普通变形杆菌(1株,0.83%)。本研究为防治奶牛乳腺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5,(9):1548-1552
为了获得辽宁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系统资料,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试验从辽宁地区的奶牛场采集临床型乳样100份,然后对乳样进行微生物常规分离、采用MicroScan AutoScan-4型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定仪进行检测,分离到24种细菌共227个菌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6株,占29.07%;大肠杆菌46株,占20.26%。可见引起辽宁省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而且以混合感染较为严重。药敏分析结果表明,头孢唑啉和庆大霉素对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很好,主要致病菌对青霉素产生完全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为给黄土高原舍饲养殖场科学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理论依据,对该地区2市4县13个规模奶牛场和5个自然村,共77头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致病性不明的主要分离菌进行了大鼠子宫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鉴定出12个菌属、23个菌种、108株细菌,主要细菌为芽孢杆菌(30.56%)、大肠埃希菌(14.81%)、肠球菌(12.96%)、葡萄球菌(9.26%)、乏养球菌(9.26%)、链球菌(6.48%)等;对主要分离菌的致病性研究发现除缺陷乏养球菌外,凝结芽孢杆菌、大肠杆菌(O20)、屎肠球菌等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表明引起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不动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大肠杆菌(O20)、屎肠球菌,可为有效治疗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患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奶或子宫黏液中分离菌株后经鉴定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105株、表皮葡萄球菌20株、大肠埃希氏菌20株、链球菌38株(其中停乳链球菌8株,无乳链球菌30株)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5株。在体外用重组溶葡萄球菌酶、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按照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抑杀菌实验。结果表明: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包括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具有良好抑杀效果,对链球菌(包括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一定的抑杀效果,对大肠杆菌作用较差;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都有一定量的耐药菌株产生,而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耐药菌株同样具有良好抑杀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规模化牧场的奶牛乳腺炎致病菌进行调研并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收集福建、江苏、广州、河北、安徽、山西、内蒙古、浙江地区等11个规模化奶牛场乳腺炎乳样856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119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乳腺炎样本的细菌检出率为84.46%;导致乳腺炎的致病菌以环境性致病菌为主,包括大肠杆菌(22.74%)、肺炎克雷伯菌(14.55%)和阴沟肠杆菌(9.05%)等,另外也分离到了传染性乳腺炎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4.25%)和无乳链球菌(1.71%),且不同地区的乳腺炎致病菌分离情况具有地区差异性;119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比西林耐药率最高,耐药率为94.96%,对部分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对卡那霉素最敏感,敏感率为97.48%。研究表明,乳腺炎致病菌以环境性致病菌的危害突出,传染性致病菌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应引起牧场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奶牛乳房炎乳汁中的主要病原菌及其敏感性药物,试验采用规模化奶牛场16头临床型乳房炎奶牛的乳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选择了31种抗生素和11种单味中药、1个复方中药制剂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35份乳样中分离到8种细菌43个菌株。鉴定出葡萄球菌23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占分离菌的46.51%;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各1株,均占分离菌的2.32%;大肠杆菌16株,占分离菌的37.20%;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伤寒沙门杆菌各1株,均占分离菌的2.32%。从乳房炎乳汁中分离的几种主要致病菌对氧氟沙星、氟哌酸、头孢噻吩、先锋必、氟罗沙星、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药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对连翘、柴胡、红藤和皂角刺等单味药和复方中药制剂敏感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