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小麦吸收重金属汞和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大田施用有机肥对小麦吸收重金属汞和铅的影响,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有效态汞、铅以及小麦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汞、铅含量的高低受有机肥施用量的影响明显,继而影响小麦对土壤汞、铅的吸收;土壤有效态汞、铅的含量及小麦吸收汞、铅量均与施用有机肥呈显著负相关性,土壤有效态汞、铅的含量及小麦吸收汞、铅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说明,施用有机肥可抑制小麦吸收土壤中的汞和铅。  相似文献   

2.
土壤脲酶与汞关系中的作物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人工模拟方法动态研究了汞与土壤脲酶关系中的作物效应。结果表明 ,在土壤—植物体系中 ,汞对土壤脲酶和作物根系活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土壤脲酶和根系活力对汞的应答是一致的 ;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高于非根际 ,反映出作物的生长可增加酶活性水平 ,且种植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汞对脲酶的抑制作用 ,表明根际土壤生物活性较强 ,是汞污染敏感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无机汞和甲基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无机汞和甲基汞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及其pH对汞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汞和甲基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无机汞在水稻土、红壤、黄褐土、砂姜黑土中吸附的Kf值分别为122.25、86.60、70.95、76.60,甲基汞为55.99、45.00、41.94、40.43。土壤对两种汞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且土壤对无机汞的吸附能力强于甲基汞。有机质含量越高的土壤,对汞的吸附能力越强;改变土壤初始pH对无机汞的吸附具有一定的影响,过酸或过碱环境不利于土壤对无机汞的吸附,但土壤初始pH变化对甲基汞的吸附影响不大。无机汞和甲基汞在土壤中的解吸过程都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且吸附能力越强的土壤,解吸能力越弱,滞后性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土壤-植物系统中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大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593-15594
汞对动植物和人类的毒害都非常大,土壤汞是陆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汞污染源。主要介绍了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控制土壤汞进入陆生生态系统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福建省12个县(市、区)的3种蔬菜(上海青、豇豆和包菜)和相应土壤的汞含量状况,研究大田条件下上海青、豇豆和包菜对土壤汞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调查区菜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有29.1%的土壤总汞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二级指标。调查区蔬菜汞含量范围为0.02~5.21μg/kg,均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蔬菜汞的限量指标。调查区土壤有效汞含量与土壤总汞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土壤汞有效度平均值为9.98%,表明汞在土壤不容易转化、被作物吸收。上海青、豇豆、包菜汞含量与土壤有效汞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优于各蔬菜汞含量与土壤总汞含量的关系。依据拟合的回归方程推算出土壤有效汞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上海青0.31 mg/kg、豇豆0.65 mg/kg、包菜1.29 mg/kg。依据土壤总汞含量与有效汞含量的拟合回归方程推算出相应的土壤总汞安全临界值分别为:上海青9.85 mg/kg、豇豆21.18 mg/kg、包菜42.52 mg/kg,均远高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6种小春作物3年同田试验结果分析,发现小麦籽粒与土壤中的砷、汞、铅、镉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油菜中汞含量与土壤中汞含量呈显著性相关关系,油菜、土豆、萝卜、莴笋和白菜中砷含量与土壤中砷含量呈极显著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原子荧光光谱法因具灵敏度高、干扰少、操作便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中汞的测定。文章通过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汞,平均加标回收率达93.2%,标准偏差1.64%,实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福建省12个县(市、区)郊区部分菜地土壤的汞污染状况,讨论了影响土壤汞累积及汞有效性的主要土壤学性质.结果表明:调查的菜地土壤全汞含量范围为0.038~1.81 mg·kg-1,其中有33.04%的土壤全汞含量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全汞含量与土壤粘粒、粉粒、有机质含量及CEC之间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这些土壤性质有利于汞在土壤中的累积.土壤有效汞含量范围为0.003~0.095 mg·kg-1,与土壤全汞含量之间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土壤汞有效度随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汞有效性的主要土壤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氢化物发生原予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砷和汞的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微波消解一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土壤样品中的砷和汞进行测定,并对本次试验中的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等进行分析与结果讨论。在本次实验当中,主要以体积分数35%的王水作为消解溶剂,并在设定的微波消解条件之下,通过试验结果得出,此种方法可以将土壤当中的砷和汞完全提取。通过本次试验表明,采用微波消解一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砷和,具有显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万山汞矿区周围土壤中不同形态汞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连续提取法对贵州省万山汞矿区周边土壤的形态与分布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汞含量在1.34~291.71mg·kg-1之间,明显高于我国土壤汞背景值。表层土壤中汞含量在东部区域普遍较高,西部区域相对较低,并呈现随距污染源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剖面土壤中的汞则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规律。研究区土壤中汞的形态主要以残渣态、难氧化降解有机质及某些硫化物结合态和易氧化降解有机质结合态汞为主,且不同形态的汞含量与总汞含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石灰、钙镁磷肥和有机肥对酸性土壤中汞、砷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石灰对土壤中的有效态汞有明显抑制作用,但用量过多则改良效果降低;钙镁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中的有效态砷抑制作用明显,但施用时要注意有机肥本身的重金属含量,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在不同含量外源汞土壤中施加不同量的氮肥,分析土壤中不同形态汞的转化状况。结果发现,施尿素0.4 g/kg(T3)能显著提高土壤活性,促进土壤中汞向有效态转化,同时可提高植物对土壤中汞的吸收;其余氮肥水平对土壤不同形态汞的转化活性依次为施尿素0.6 g/kg、施尿素0.2 g/kg、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水稻能吸收和积累较多量的汞,故选用水稻为试验作物。当含汞污泥施用于土壤中后,一般并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制定污泥中汞的容许标准时,取决于米中的汞的含量是否超过食品卫生标准,而无需考虑汞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在作物中,吸收和积累汞的次序为:水稻>白菜>萝卜>玉米>高粱>小麦。在水稻土中,收获时土壤中汞的残留率为90%。通过试验和计算后提出:在石灰性土壤中,农用污泥汞控制标准为17毫克/公斤;酸性土中,6毫克/公斤。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土壤投加不同浓度的HgCl_2,种植小麦、水稻的小区试验,研究了土壤汞对小麦、水稻生长及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汞对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小麦、水稻籽实和茎叶中汞的残留量与土壤汞处理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茎叶汞含量大于籽实汞含量;小麦体内汞的残留量比水稻低。由本试验得出土壤汞临界浓度为3ppm,农用污泥汞的安全控制标准为10ppm。  相似文献   

15.
高岐 《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662-1662,1666
对韶关地区土壤及其水稻不同部位的汞含量进行了采样测定,分析水稻中重金属汞含量与其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不同部位中汞的含量不尽相同,其根、茎、籽粒及叶中汞含量依次为根>叶>茎>稻壳>米粒,且与土壤中的汞含量有关,水稻中汞含量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水稻对汞具有一定的富集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莴笋盆栽试验,研究了腐殖酸对土壤汞向植株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的施用可抑制土壤汞向植株迁移,对土壤汞的最大固定率超过90%;但不同种类的腐殖酸对土壤汞迁移的抑制作用不同,胡敏酸的抑制作用强于富里酸.  相似文献   

17.
收集了北京市西北郊玉米地块的夏季降水和地表径流水样,对样品中各形态的汞和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的汞含量大于降水中汞的含量,用典型相关分析确定了地表径流中的汞来源及其影响因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与土壤接触后发生反应,可溶解土壤中的汞向水体中输送,地表径流的性质影响地表径流中汞的形态。估算出地表径流每年汞输出率约为18.24μg·m-2。  相似文献   

18.
腐殖酸对土壤汞向植株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莴笋盆栽试验,研究了腐殖酸对土壤汞向植株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的施用可抑制土壤汞向植株迁移,对土壤汞的最大固定率超过90%;但不同种类的腐殖酸对土壤汞迁移的抑制作用不同,胡敏酸的抑制作用强于富里酸。  相似文献   

19.
燃煤烟气对土壤-小麦系统中汞累积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燃煤烟气对土壤-小麦系统中汞积累和分布的影响,在小麦苗期和成熟期采集河南省商丘市某燃煤电厂周围农田土壤和小麦植株样品,用ZYG-Ⅱ型智能冷原子荧光测汞仪测量样品中的汞含量。结果表明,小麦苗期和成熟期,土壤样品中汞含量没有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的限值。燃煤电厂周围表层土中汞含量要明显高于深层土,呈表层富集现象,苗期小麦根的汞含量高于茎叶,其根、茎叶的汞含量与表层土的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从苗期到收获期,表层土、小麦根和茎叶的汞浓度升高。小麦从苗期到收获期,茎叶面积迅速增加,小麦叶片直接从大气中吸收燃煤烟气中的汞,使小麦茎叶通过叶面吸收的汞浓度增加,收获期燃煤电厂周围小麦各器官汞含量为茎叶>根>颖壳>籽粒。成熟期小麦根的汞含量与表层土的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茎叶汞含量与表层土的汞含量无相关性。因此,燃煤烟气中汞沉降影响燃煤电厂周围种植的小麦各器官对汞的吸收和累积。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炭对汞污染土壤吸附钝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物质炭对黑土土壤Hg污染的吸附、钝化作用。以受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生物质炭不同梯度施用量为处理,通过盆栽试验采用HNO_3-H_2SO_4混合酸水浴一次消解的方法对土壤中Hg的总量、淋溶液以及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研究,采用HPLC反相C18柱分离、ICP-MS检测甲基汞含量。添加Hg Cl26 mg/kg后,生物质炭添加量1%处理土壤中Hg含量比例由57.9%提高到66.1%,油菜中汞含量所占比例由14.5%下降到11%,降低3.5百分点;淋溶液中汞含量占比由27.5%下降到22.9%,降低4.4百分点;土壤中的甲基汞含量下降到34.9%。以外源添加Hg Cl26 mg/kg后,进入土壤中的汞含量由55.00%上升到77.67%,植物中汞含量由14.67%下降到2.77%,淋溶液中汞含量由27.1%下降到16.7%。生物质炭的添加对Hg在土壤、植物体和淋溶液中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钝化在土壤中的重金属Hg越多,有效降低了植物体内、淋溶液的重金属Hg的含量,降低了土壤中甲基汞的含量,降低了土壤毒性,提高重金属Hg的钝化率,增加了土壤中重金属Hg的含量,生物质炭的施用可有效修复和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